為什麼沒人再驚訝拼多多了?一文告訴你拼多多改變了什麼

為什麼沒人再驚訝拼多多了?一文告訴你拼多多改變了什麼

文|財經無忌

無論“黃崢們”願不願意看到,自從拼多多上市以來,輿論對於這家成立三年就開掛上市的公司,顯得格外苛刻——“low”、“假貨”、“山寨”等各種標籤和那些真偽難辨的段子,在某一段時間裡密集刷新。

穿過輿論風暴眼的拼多多,在隨後的一長段時間裡,似乎刻意保持了低調。甚至在電商行業的傳統大促雙十一期間,已經晉升為中國第三大電商的拼多多,也並未過多地做傳播。

業績是制止嘲諷者最好的工具。本週二(11月20日)晚間,拼多多發佈了上市後的首份財報。多項數據表明,拼多多正在“變形”,它需要掙脫的是籠罩在身上的那些令長期價值投資者不安的標籤。


為什麼沒人再驚訝拼多多了?一文告訴你拼多多改變了什麼

01

人:開進五環內的大篷車


當年拼多多的魔性廣告“X億人都在用的拼多多”,幾乎每隔一段時間,前面的數字就會發生變化,最後從“一億”定格到了“三億”。

而從拼多多Q3的財報數據裡分析,設計師們估計要在年報出來前將“三億”改成“四億”了。

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9月30日的12個月期間,拼多多平臺活躍買家數為3.855億,同比增長144%,較上季新增4200萬;三季度平臺移動客戶端平均月活用戶數為2.317億,同比增長226%,較上季新增3700萬。

在此前,京東也發佈了Q3財報,數據顯示過去12個月京東的活躍用戶數為3.052億人。

雖然和阿里的6.01億活躍用戶還有差距,但拼多多已經超過了同為騰訊系的京東,並且領先的優勢還在擴大。


為什麼沒人再驚訝拼多多了?一文告訴你拼多多改變了什麼

讓看多拼多多的分析師們興奮的是,拼多多在維持用戶規模高速增長的同時,實現了極高的用戶留存率。

據QuestMobile數據顯示,隨著拼多多的發展,新電商與傳統電商的用戶重合規模急劇上升。截至2018年9月,拼多多與手機淘寶、京東的重合用戶數分別達到了9580萬和6351萬。

除活躍人數上漲外,拼多多的消費額也在發生變化:Q3財季,其平均消費額為894.4元,同比增長99%,較上季度的762.8元環比上漲17.7%。

一方面是用戶基數還在不斷擴大,另一方面用戶在平臺上花了更多的錢。至少有兩個維度可以說明,拼多多在“人”這一方面的變形:

第一更多高消費的人群在加入到拼多多的用戶行列中,第二在新增的用戶中,大多數成員的消費能力要比此前的活躍用戶高。

這是否意味著“五環外的拼多多”,正在駛向五環內?答案未必是絕對的肯定,但至少可以說明,拼多多的用戶已經在平臺上選擇比“8.8元包郵”更貴的產品了。


02

貨:逃不脫的“真香定律”


拼多多上買Ipad Pro

買前:瘋了吧!傻X才會去買!

買後:啊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真香!

網絡流行語“真香”現在被用來調侃某人喊口號抵制某事物後,又自打臉表示對其喜愛的行為。有人甚至把這個總結為“真香定律”。

現在,“真香定律”在拼多多上應驗了。

財報信息顯示,在國美電器、噹噹網、小米等品牌先後入駐拼多多後,最近三個月裡,又有500餘家國內外知名品牌入駐拼多多品牌館。

拼多多此前公佈的相關數據顯示:雙十一期間,平臺售出了超過20萬部最新款iPhone XS、XR和XS Max,相關交易額超過15億元。

在拼多多上買IPhone買Ipad買博世,估計都會被捲入“真香定律”——用戶從懷疑到產生“難以置信”的興奮。

除了傳統大牌之外,針對三四五六線市場,拼多多也攜手品牌方進行精準補貼,讓更廣大區域的消費者享受高性價比的品質好貨。另一方面,拼多多清理“劣幣”,讓品質品牌在拼多多上有收穫更多的用戶。

比如通過專項研發,平臺將搜索框的“山寨詞”指向正規品牌,倒逼“傍名牌”商家知難而退;基於海量數據挖掘和分析,平臺開發完成假貨識別算法,有效預警對買家有潛在危害的違規商品和惡意商家,並追溯生產源頭。

從被指“山寨”到品牌商家的陸續入駐,拼多多平臺上“貨”的變化,反映的其實也是用戶的變化:“貨”隨“人”走。更多具有一定消費能力的用戶增加,自然會帶動高品質商品的流動,而作為正向循環的一部分,更多具有品牌溢價能力的商品入駐,也會吸引高消費能力用戶增多。


03

場:把產業鏈調到精簡模式


講起零售,現在流行的是商品流通過程中,對“人、貨、場”的數字化改造,無論是馬雲提的“新零售”、京東的“無界零售”還是蘇寧的“智慧零售”,包括馬化騰的“產業互聯網”概念,針對都是新的技術和數據在零售環節的應用。

作為一家伴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而興起的電商平臺,毫無疑問拼多多一開始就帶著數字化的基因。而這往往是“革命”性的。

在傳統商品零售時代,從阿肯色州本頓維爾鎮的一家小商店發展成為全球知名的零售業巨頭的沃爾瑪,依靠著大規模的商品採購降低了零售價格,同時“天天低價”的沃爾瑪吸引了更多的用戶湧進自己的門店,實現了快速銷售。

那些希望一探山姆·沃爾頓的零售秘訣的研究者就發現,早在80年代,沃爾瑪就採取了一項政策,要求從交易中排除製造商的銷售代理,直接向製造商訂貨。

到了互聯網時代,拼多多拾起了這一撬開價格的武器。

Q3的財報清晰地表露了這一點。拼多多扮演了傳統零售行業裡的“野蠻人”,他們用以產地直髮、工廠直供的形式精簡了產業鏈,給平臺的用戶提供了最具性價比的產品。


為什麼沒人再驚訝拼多多了?一文告訴你拼多多改變了什麼

現在拼多多已發動5萬名新農人,在全國農產區建立分揀、包裝、物流的分佈式中心。過去3年,平臺共計銷售109億斤農貨,可裝滿9萬節火車廂,相關交易總額達510億元。


04

拼多多會成為誰?


用戶的增加,品牌商戶的湧入以及對產業鏈的深度改造,是拼多多在上市後呈現的一系列變化。

觀察者無疑要問,未來的拼多多會像誰?在中國的電商跑道上,無論是阿里、京東還是蘇寧,都在變化中,並且每家都有自己的Flag,而方向似乎都是一致的——希望能伴隨著消費趨勢的變化,實現自身的價值。

歷史不長的拼多多顯然不會長成京東,也不會變成淘寶,“農村包圍城市”的故事可能還在繼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