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領土面積有多大?近代以來有什麼變化?

金宇sky


德國,位於歐洲大陸的中部,被稱作是歐洲大陸上的“十字路口”。現今,德國領土面積大約有35.7萬平方千米。

現今的德國領土雛形最早要追溯到神聖羅馬帝國。公元814年,被稱為“歐洲之父”查理曼大帝因病離世。其統治的法蘭克王國被一分為三:東法蘭克王國、西法蘭克王國以及中法蘭克王國。其中東法蘭克王國就是後來的神聖羅馬帝國。

神聖羅馬帝國的國土面積將近60萬平方千米,其版圖涵蓋了現今的德國、奧地利、荷蘭、瑞士、比利時、盧森堡以及列支敦士登的全部領土面積,還包括了現今丹麥、捷克、斯洛伐克、意大利、法國和匈牙利的一部分領土。

1806年,神聖羅馬帝國被拿破崙推翻。在拿破崙的干預之下,神聖羅馬帝國的一部分邦國組成了“萊茵聯邦”,脫離了神聖羅馬帝國的統治。

17世紀至19世紀初,屬於前神聖羅馬帝國境內的普魯士王國,在分別取得與丹麥、奧地利和法國之間戰爭的勝利之後,實現了除奧地利帝國以外的德意志地區的統一,之後建立了德意志帝國,國土面積大約54.1萬平方千米。

1918年,德意志帝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戰敗,簽訂《凡爾賽條約》。德意志帝國失去了大約13%的領土和所有的海外殖民地。

一戰結束後不久,德國納粹勢力上臺,並在1939年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此時,包括法國、荷蘭、比利時、丹麥在內大半個歐洲大陸被德國納粹勢力所佔領。

1945年5月初,德國在二戰中戰敗投降,德國被劃分為4個軍事佔領區,分別由英、法、美、蘇四國佔領。之後英、法、美三國的軍事佔領區實現合併,成立了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蘇聯軍事佔領區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至此,德國分裂成為東德與西德。其中西德面積約24.8萬平方千米;東德面積約10.8萬平方千米。

1990年10月3日,東德和西德實現兩德統一,也就是現在的德意志聯邦共和國。


環球網



德國是工業大國,但卻是領土小國!別看德國拽得半死,這百年來也是不斷喪失領土、喪權辱國的偽強國貨色,丟失了近2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相當於丟失了一個湖北。

德國位於歐洲的中部,它的鄰國有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瑞士、奧地利、捷克、波蘭、丹麥,領土只有35.7167萬平方公里,比日本(37.8萬平方公里)小一個泉州市;人口約8267萬人,是歐盟第一大人口國,是歐洲第二大人口國,僅次於俄羅斯。

德國曆史上四分五裂,德意志地區分成了39個獨立的邦國,有點類似於我國曆史上的戰國時代。後來,在鐵血宰相俾麥斯的治理下,於1871年統一了德意志,建立了德意志帝國。1910年,德意志帝國的領土有54.085754平方公里,跟泰國的面積差不多大。


一戰、二戰,是德國喪失領土的屈辱期,一戰期間,德國割讓掉1/8的領土,約8.8萬平方公里:

1、割讓阿爾薩斯和洛林給法國,恢復法國在普法戰爭前的疆界。

2、薩爾煤礦區由法國代管15年,然後由公民投票決定其歸屬。

3、承認波蘭獨立,並給予波蘭海岸線。把原屬波蘭的領土歸還,包括西普魯士、波森省、部分東普魯士及部分上西里西亞(即西上西里西亞,波茲南,西普魯士);但澤由國際聯盟管理,實質上由波蘭控制。

4、東上西里西亞予捷克斯洛伐克。

5、割讓尤本及薩爾梅迪給比利時(奧伊彭、馬爾梅迪和毛來斯納。)。

6、北石勒蘇益格經過公投,迴歸丹麥。

7、克萊佩達地區給立陶宛(1923年)。德國放棄梅梅爾,交予協約國主要國家處置,1923年立陶宛出兵佔領。

8、德國承認奧地利獨立,永遠不得與它合併。

9、承認盧森堡的獨立。



二戰期間,德國喪失了40%以上的領土,割讓面積約為12萬平方公里的領土:

1、西部,德法有爭議的阿爾薩斯和洛林兩個州讓給法國

2、北部,石勒蘇益格州一部讓給丹麥。

3、東部,西里西亞州全部,勃蘭登堡州部分地區以及奧得河流域,但澤自由港,切什青,波次坦等大片領土讓給波蘭。

3、東普魯士被蘇聯強佔,即現在俄羅斯的飛地——加里寧格勒。

4、南部工業基地波希米亞,劃歸現在的捷克等地。

5、蘇佔東德和英美法佔西德分別獨立

6、柏林分區佔領,英美法控制的西柏林成為飛地。

一戰、二戰以來,驕傲的德國一共割讓掉18.369054萬平方公里的領土,相當於丟失了一個湖北。割土裂僵、喪權辱國的不只有滿清之中國,還有歐洲發動機德國,所以,我們不必太過於自卑。


更多原創文章,歡迎搜索頭條號用戶飛狼,或飛狼頭條號網址:https://www.toutiao.com/i6494644157942858253/


飛狼


現在的德國領土總面積有是357167平方千米,或許大家對於這個面積並沒有什麼概念,拿中國的省市面積舉例來說,排名在中國第八的雲南省佔地面積38.33萬平方千米,第一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更是有166萬平方千米,北京作為一個市的面積都已經有1.64萬平方千米。


其實我們看一下歐洲的地圖就會發現歐洲的國家普遍都不是很大,地圖的形狀也不是很規律,這其中有很多原因,歐洲實行聯邦制度,現在的一個個國家在很早以前可能只是一個城邦,而聯邦制度實則有些鬆散,國與國城與城之間的聯繫不大,變動很多;地形也是歐洲國家形成的一部分因素。


德國參加了一戰二戰,這兩次戰爭中德國的領土均有損失。下面就給大家簡略介紹一下。

一戰前,在鐵血宰相俾斯麥的領導下,德國大概有61萬平方公里,一戰失敗後,阿爾薩斯洛林歸還給法國,西里西亞大部分割給了波蘭,德國損失8萬平方公里領土,縮減為53萬平方公里。



二戰失敗後,東普魯士劃給蘇聯,奧德河東面的十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被割給波蘭,二戰之後,德國又失去了17.3萬多平方公里的土地。

經歷過兩次戰爭,德國的領土僅剩為今天的35.7萬平方公里。




然而國家小不小並沒有什麼關係,我們還關心的是怎麼借鑑發展自身實力。


鐘秦


1871年1月18日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法國的凡爾賽宮加冕為德意志帝國皇帝,以此為標誌宣告了德意志的統一。在此之前德意志只是一個地理文化概念上的地區,而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嚴格意義上德國作為一個國家的近代歷史由此開啟。

德意志的統一是普魯士通過同丹麥、奧地利和法國的三次王朝戰爭實現的:在普丹戰爭中石勒蘇益格和荷爾斯泰因兩地併入德意志;在普法戰爭後又從法國手中割讓了阿爾薩斯和洛林。而在此之前普魯士已通過和俄羅斯、奧地利於1772年、1793年和1795年三次瓜分波蘭的行動取得波蘭西部地區、華沙、部分瑪佐夫舍地區共計5.5萬平方公里的領土。經過這一系列擴張統一後的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國土面積達到了540857.54平方公里。

1918年11月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戰敗投降,此後由英、法、美等國組成的協約國作為戰勝方在巴黎舉行了長達6個月的和會並於1919年6月28日在巴黎的凡爾賽宮簽署條約。《凡爾賽條約》對德國的疆界做出如下規定:阿爾薩斯和洛林歸還法國;北石勒蘇益格經公投後迴歸丹麥;承認波蘭獨立並將取自波蘭的西普魯士、波森省、部分東普魯士及部分上西里西亞歸還波蘭;東上西里西亞給予捷克斯洛伐克;但澤由國際聯盟管理,稱為但澤自由市;割讓尤本及薩爾梅迪給比利時;克萊佩達地區交給立陶宛;薩爾煤礦區交由法國開採15年,其行政權由國際聯盟代管15年,然後由公民投票決定其歸屬;德國承認奧地利獨立,永遠不得與其合併;萊茵蘭地區劃為非軍事區;承認盧森堡的獨立。《凡爾賽條約》使德國喪失了13.5%的領土。

1938年3月15日德國合併了奧地利。1939年9月1日破曉時分德軍以閃電戰的形勢突襲波蘭,以此揭開了二戰歐洲戰場的序幕。在整個二戰過程中德國對佔領區實行不同的統治模式:有的地區被直接納入德國政府的直接管轄之下;有的則扶植傀儡僕從政權——如法國的維希政權。其中被直接納入德國版圖的地區有捷克、波蘭西部以及阿爾薩斯和洛林等地。

1845年德國戰敗後阿爾薩斯和洛林再次歸還法國;馬爾梅迪-歐本地區則還給比利時。1947年10月由法國一手扶植的薩爾保護國成立,直到1955年薩爾地區的人民投票迴歸聯邦德國,儘管如此法國仍繼續佔有薩爾的煤礦直到1981年。根據同盟國方面在雅爾塔和波茨坦兩次會議上的決議:所有奧得河-尼斯河一線以東的地區都不再為德國所有,這使德國東部1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劃入波蘭,與此同時康德的故鄉——東普魯士的柯尼斯堡則劃歸蘇聯,至今仍是俄羅斯的飛地。二戰後的德國不僅損失了大量領土,剩下的國土還一分為二,直到1990年東、西德才重新統一。

如今的德國國土面積357376平方公里,截止2017年人口數量為82,695,000,是僅次於俄羅斯、烏克蘭、法國、西班牙、瑞典和挪威的歐洲面積第七大國,是歐盟人口第一大國,也是歐洲第一大經濟體,是歐盟的創始會員國之一,與此同時還是北約、申根公約、八國集團、聯合國等國際組織的重要成員國。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德國的領土面積有多大?近代以來又有什麼變化?其實這個問題確實值得仔細講講,因為在歐洲主要國家裡,拋開殖民地因素,可以說德國是領土變化最大的國家,沒有之一,至於具體發生了哪些變化,來聽桃花石雜談詳解一下吧。


現代德國的領土

現在德國的領土面積有35.7萬平方公里,在全球排名第62位。這個排名在世界雖然不算高,但在歐洲卻也能排名第7,在西歐主要國家中小於法國和西班牙,但卻比意大利和英國都要大。

現代德國版圖

而德國現在的版圖主要是在二戰之後形成的,而自公元1871年普魯士統一德國以來,德國的版圖隨著兩次世界大戰也發生過兩次重要變化。

一戰之前的德國

一戰之前的德國即德意志帝國,當時的德國可以說是歷史上德國版圖最大的時期,基本包含了歐洲所有德意志人居住的區域,包括許多德意志人和其它民族混居的區域,比如東西普魯士地區和阿爾薩斯-洛林地區。當時的德意志帝國擁有54萬平方公里領土,比現在大了將近20萬平方公里。

德意志帝國時期的德國,其中藍色部分為普魯士王國

一戰之後的德國

而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因為德意志帝國戰敗,所以德國領土也受到了很大壓縮。許多之前與其它國家爭議的地區大量被割讓,具體變化情況如下:

具體來說,在德國西部的阿爾薩斯-洛林地區被割讓給法國,北部的北石勒蘇益格地區被割讓給丹麥,東部的西普魯士省、波森省和東上西里西亞地區以及東普魯士省的索爾多沃地區被割讓給波蘭,西南部的胡魯欽地區被割讓給捷克斯洛伐克,西部的奧伊彭馬爾梅迪地區被割讓給比利時,東普魯士北部馬爾梅蘭地區先由國際共管,後來被割讓給立陶宛,另外西部的薩爾地區和東部的但澤地區由國際聯盟託管。這些領土被割讓之後,德國還擁有差不多46.8萬平方公里,比戰前少了7萬多平方公里。

二戰之後的德國

在二戰期間,納粹德國曾經佔領了歐洲廣大的領土,不但將一戰之後已經歸屬它國的領土全部佔領,還佔領了其它更多爭議領土,甚至本來就是別國的領土,因此在其巔峰時期,由納粹德國吞併的領土達63萬平方公里(指由其“正式”吞併的領土,不包括戰時短期由其佔領的土地)。

圖中深藍色區域為當時德國的“領土”,淺藍色為其曾經佔領的土地,淡藍色為其盟國領土

但在二戰結束時,德國在二戰中所吞併的領土被全部剝奪,而且又有大量領土被割讓給其它國家。具體情況如下:

具體來說就是整個東普魯士南部、西里西亞大部、勃蘭登堡東部和波美拉尼亞大部被割讓給波蘭,東普魯士北部被割讓給蘇聯,西部的薩爾蘭地區則由法國佔領。不過在1955年,法國人允許薩爾蘭全民公決決定其前途,結果多數薩爾蘭人投票支持迴歸德國,1956年此地迴歸西德。


而且戰後的德國首先由蘇美英法分割佔領,後來美英法佔區在1949年合併組成西德,領土面積約24.8萬平方公里,而蘇佔區則在同年成為東德,領土面積10.8萬平方公里,德國分治直到1990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