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為何不惜一戰也不放棄香港?你怎麼看?

港粵澳視角


即使放棄全世界的殖民地,也要保住直布羅陀。

對於英國來說,大英帝國的時代已經徹底結束了,英國再也無力維持“日不落帝國”的輝煌,從原來的世界霸主,淪為美國的小弟,英國似乎也能很快接受自己地位的轉換。


英國失去的殖民地不是一塊兩塊,而是幾乎全部,在馬島,英國與阿根廷大打出手,最終保住了馬島。

馬島遠離英國本土,孤懸海外,即使丟掉了馬島,英國也不會受到致命影響。相比之下,如果哪個國家想要奪走直布羅陀,英國絕對跟它拼命。

直布羅陀海峽連接地中海和大西洋,是地中海地區經大西洋通往南歐、北非和西亞的重要航路。1869年蘇伊士運河通航後,尤其是波斯灣的油田得到開發之後,它的戰略地位更加重要,成為西歐能源運輸的“生命線”,是大西洋與地中海以及印度洋、太平洋間海上交通重要航線。



現在每天有千百艘船隻通過海峽,每年可達十萬艘,是國際航運中最繁忙的通道之一,具有重要的經濟和戰略地位。


如果英國失去直布羅陀,包括英國在內的西歐國家的海上交通線隨時有可能被掐斷,這可是事關生死的問題,雖然西班牙一再要求英國歸還直布羅陀,但是英國為了能夠永久佔據直布羅陀,甚至不斷向直布羅陀移民,以至於英國人的數量超過西班牙人。

西班牙費了好大勁搞了一個全民公投,結果英國人比西班牙人還多,結果不言而喻。

對於英國來說,唯一決定不能放棄的只有直布羅陀。


視野新觀


英國不惜一戰也不願意放棄香港這種說法是不準確的。雖然英國並未因香港與中國發生戰事(他也沒那個勇氣與實力),但當時的撒切爾卻藉著馬島戰爭勝利的餘威到中國商談香港問題確實不爭的事實。

1982年,時任英國首相的撒切爾夫人來到北京,與鄧小平會談香港問題。香港問題的實質為兩個,一是15年(1982~1997)香港過渡問題,二是97後香港管理問題(不存在主權談判問題)。當時的撒切爾藉著馬島戰爭勝利的餘威對香港迴歸百般刁難,甚至提出一旦香港歸還中國,香港將會發生災難性後果這樣危言聳聽的說法,對此中國政府當然予以駁斥。後來又拋出了什麼“主權換治權”的荒繆提議,目的只有一個,即英國仍不願放棄香港。


當時中英談判異常激烈,甚至一度陷入僵局。除了桌面談判,英國還小動作不斷,操縱香港金融股市,製造混亂。目的除了為香港談判增加籌碼,再有便體現了英國方面歹毒的心理,即便香港迴歸,也是一個混亂不堪的爛攤子。面對種種困局,鄧小平甚至提出如果在十五年的過渡時期內香港發生嚴重的波動,中國政府將被迫不得不對收回的時間和方式另作考慮。潛臺詞當然包括戰爭選項。由此可見,英國方面未必有通過戰爭解決香港問題的決心,但中國政府對於維護國家統一卻意志堅定,不惜一戰!



哥哥


撒切爾夫人計劃挾馬島之勝的威風談香港問題,最終失敗。

在香港問題上,撒切爾夫人曾帶有威脅性的話說,“如果你們宣佈要收回香港,那就會帶來災難性的後果。”其背後的意圖不言自明。

對英國來說,香港自然是不願意放棄的。

首先,上世紀八十年代,英國殖民地所剩無幾。香港作為英國的王冠殖民地,更顯得彌足且珍貴。

其次,香港是英國在遠東重要的經濟區,英國對香港資本輸出很多,香港的很多經濟利益關係到英國。比如在1989年底,香港165家銀行中,有134家是外資,香港是繼紐約,倫敦之後的世界第三大銀行中心。另外,外匯市場居世界第六,與倫敦、紐約、蘇黎世並列為世界四大金市。香港是重要的金融中心。

最後,撒切爾夫人認為香港是英國的領土,因此她在馬島戰爭之後,曾問過國防部能否用武力,但遭到國防部拒絕。

不過撒切爾夫人在香港問題上再強硬,最終還是以失敗告終。


五味社


英國之所以對香港抱著不惜一戰的訛詐態度,就是想以此逼迫我國政府讓步,同意英國繼續統治香港,玩弄以“主權換取治權"的鬼把戲,不想放英國在香港的既得利益。



這片照片,註定將會銘記史冊,因為照片是撒切爾二人在1982年的中英第一階段完成後,她從人民大會堂的福建廳走出來時,由於她的心情過於沉重,忽然一腳踩空,跪倒在地上,這就是撒切爾夫人在人民大會堂前著名的"一跪”!



也許她在此時,她耳邊依然還在迴盪著鄧小平對她所說的那席話!


當時她在談判必中曾不懷好意的問鄧小平,如果香港迴歸談判不成功怎麼辦?

當時的鄧小平擲地有聲的告訴她",中國政府在作出要收復香港的決策時,就已經估計到了可能出現的任何情況。他意味深長地跟撒切爾夫人說,"如果在15年的過度渡期內香港發生嚴重的波動,中國將被迫考慮收回時間和方式,如果說宣佈收回香港就會“帶來災難性的影響",那麼中國政府要敢地面對這個災難,做出決策。,

可以說,鄧小平聲音洪亮,充滿無比威嚴的一席話,像千軍萬馬或者是鋼刀利刃,徹底碾壓和戳破了英國想在過渡期內製造動亂或者是混亂的陰謀詭計企圖,受到強烈震撼的撒切爾夫人在深深感受著“日不落“大英帝國的餘輝寒冬同時,也感受到了東方雄獅徹底甦醒後的莊嚴宣誓。

這對於當時的撒切爾夫人來說,無論從情感,還是從心裡上來說,她都是無法接受這種失敗的!

因為當時的撒切爾夫人,不僅在內政上以強悍聞名,在捍衛國家利益的外交上,更是以強硬而出名,因此被當時的蘇聯真理報稱為“鐵娘子"。

而當時英國和阿根廷暴發的馬島戰爭,就是她力主發動的,而戰爭結果,就是阿根廷這個南美最強大的海軍強國,從此淪落同時,也徹底的打消了阿根廷武力解決馬島念頭!

在1982年9月23日的中英香港問題第一階段談判,頭頂馬島戰爭勝利光環的撒切夫人想重新再打場香港式的"馬島戰爭”,讓“日不落"大英帝國的餘輝更加璀璨奪目!

她當時先同國務院會晤時,首先講述了英國的立場,“強調"有關香港的三個條約在國際法上有效,只可通過協商加以修訂,不可單方面予以廢除。"並且說,假如現在實行或宣佈對香港治權做出重大改變,則港人信心大失,香港繁榮不保。撒切爾夫人的無理條件自然被國務院拒絕。

在撒切爾夫人再次同鄧小平會晤時,依然堅持“三個條約"有效論,希望通過“以主權換治權的把戲,逼迫我們讓步後,繼續做著統治香港的美夢!

在同撒切爾夫人的談判中,鄧小平明確表明了中國需要解決的三個問題,

一:一是主權問題,雙方要就香港歸還中國達成協議。

二:是1997年中國恢復行駛主權後對香港採取的政策,也就是如何管理香港。

三:從現在起到1997年15年中安排,也就是雙方如何合作為中國恢復行使主權創造條件。

緊接著鄧小平便說出了“主權問題是不能談判的”,並且說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已經成立33年,到1997年就是48年。我們不是滿清政府,不是李鴻章,到1997年就是48年,如果到時間時還不收回,就無法向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交待。

在我們偉人明確表明我們的立場和底線後,仍然不甘心的撒切爾夫人在繼續交談一斷時間後,便不懷好意的說出了上述的一段話"!

在我國毫不動搖的立場和談判停頓的現實面前,焦灼不安的撒切爾夫人終於在1982年的3月9日的首相府會議後,表現出了妥協的態度,致電我國國務院總理說,英國不反對中國以其對香港主權的立場進行談判。4月份,中英第一階段談判宣告結束,因此為香港的順利迴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所以說我們今天在感受祖國日益繁榮富強的同時,應該銘記百年國恥,銘記我們的偉人,也要更加好好的熱愛我們的祖國!


相忘江湖71941665


這個話題言過其實了,實際上針對於香港的問題,英國人從根本上沒有任何實力敢於對抗新中國。也因此香港的迴歸與否一直是由新中國決定的。



題主所說的不惜一戰是在1943年的開羅會議上由丘吉爾說的,當時的丘吉爾就香港問題強硬的說;“不經過戰爭,休想從英國拿走一寸土地。”那麼我們就來看看現實中的英國真有這麼強硬嗎?

1945年日本投降後,國民政府實際上是有能力收回香港的。但當時美國為了在歐洲地區遏制蘇聯的發展,所以為了爭取英國的支持,拋棄了國民政府。而當時的蔣介石也為了爭取美國的支持,所以就聽從了美國人的安排,將原本打算收回的香港給了英國人。



1949年解放戰爭後,國民黨軍隊兵敗如山倒,同年解放軍解放了廣東地區。當時解放軍已經兵臨深圳河,可以說解放香港易如反掌。

身在香港的英國人看到了解放軍嚴陣以待,想起了在4月份在長江的紫石英號事件,這件事之後英國人知道了中國已經不是以前清政府,是有能力捍衛每一寸領土的強國。所以當解放軍解放廣州的時候,英國人已經準備從香港撤退。

但當時的國際形式非常複雜,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中國進行了軍事封鎖和物資禁運。而當時的香港作為中國大陸唯一的自由港口,對中國與世界的聯繫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當時毛主席為了打破封鎖,爭取對外開放的港口親自做了批示說;“既然租期是99年,還有34年,那我們就先不動他,這樣也對世界貿易和我們的貿易是有利的。”

英國人也因為當時毛主席的決定而主動向中國示好,於1950年1月便率先承認了中國人民共和國。



1978年改革開放後,香港作為大陸唯一對外港口的作用也就消失了,所以香港的迴歸也就提到了日程上。1982年,英國鐵娘子撒切爾夫人攜馬島之勝的餘威訪華,期待可以延續租約。

當時的會談開始後,撒切爾夫人以強硬的姿態聲稱如果想要維持香港地區的繁華,就必須要在英國人的管理之下,之後又說將主權交給中國,但英國必須要留下治權。

鄧小平同志面對撒切爾夫人的言論說:“中國在主權問題上沒有迴旋餘地,它不是一個可以討論的問題。而且我們現在不僅要收回租出去的九龍和新界,就連割讓的香港島也要一併收回。”




此時的英國根本沒有沒有任何能力抵擋中國收回香港,也因此鐵娘子也沒有完成續租的可能。當撒切爾夫人鬱鬱寡歡的走出人民大會堂時,因為心情鬱悶而分神,在臺階上摔了一跤。但起身後隨即調整了姿態,穩定了儀容,展現了其女強人的姿態。

從香港的歷史上來看,僅有狂妄的丘吉爾說了一句不惜一戰,但實際上英國根本沒有任何實力和勇氣因為香港和中國開戰。所以當中國提出收回香港的時候,僅用幾次談判就能解決香港問題。


我是越關


言過其實。

中國收回香港”,是中英兩個負責任大國之間的談判,當時的局勢遠遠沒有達到“不惜一戰”那樣緊張。

討論這個問題,有必要回顧一下英國與新中國打交道的幾個重要歷史節點。

1949年4月21日,人民解放軍橫渡長江,英國軍艦“石紫英號”傲慢擋道開炮,被人民解放軍憤怒的炮火打癱在江面上。

從那一刻起,英國已明白,它應該改變自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以來對中國的脾氣,學會該怎樣與新的中國打交道。

1950年1月6日,頑固反共的英國竟然急急忙忙承認新中國政府,表示願意建交。

1954年6月17日,在朝鮮戰場損失3000軍隊的英國,不計恥辱,與中國建立外交(代辦)關係。

你要想知道為什麼?告訴你!英國發怵,擔心香港的英國殖民地位不保,英國不能把與新中國的關係搞糟。

1982年9月22日,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訪華,拉開中英關於香港問題談判序幕。

中國通知英國,中國不僅要如期收回英國租借的九龍半島及新界,還要收回被割讓的香港島。

當時,有個別英國議員咆哮,中國不遵守國際條約,派一艘航母去南海警告。很快,他自己就閉上了嘴。因為他明白大道理,“中國不再跪著,早已站起來

”。還明白了小道理;沒有大陸的東江水供應,香港繁榮傾刻不保。

收回香港的“戰場”沒有槍炮的硝煙,只有中英兩國國家意志用談判方式展開較量。

英國;三個(有關香港)條約有效。

答;中國不承認帝國殖民主義強加給中國的不平等條約

英國;用主權換治權。

答;主權問題不容談判

英國;香港是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不相容。

答;一國兩制

英國;中國(大陸)沒有管理香港(資本主義)經驗。

答;讓有經驗的香港人管理,港人治港

……

英國沒轍了!

1984年9月18日,中英以談判方式解決了香港歷史遺留問題。為解決國際爭端的良好的典範。

1997年7月1日,中國用和平方式收回了香港。


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任內解決了香港交還中國問題;她糾正了英國的歷史錯誤,還給了中國應有的尊重,為英中關係友好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

1990年,英國皇室為她頒贈了《功績勳章》;1991年,冊封她的丈夫為從男爵(讓她的兒子有頭銜可以繼承);1992年,她被冊封為終身貴族。


諶人


這他媽是哪個雜種替他英國鬼子吹牛逼!不惜一戰,你他媽的也不怕風大閃了舌頭!也不撒泡尿照照你那個慫樣!你以為這是阿根廷?不惜一戰,你們16國聯軍再一起來試試!看看你們都填到伶仃洋海水能不能漲一毫米。你們快來吧!


用戶62078233019


這位提問的老大純粹在瞎扯,英國人從來沒有因為為了維護在香港的權益而不惜一戰,事實上在日本人來到香港之後,英國人只是象徵性的進行了不到24小時的抵抗,就放棄了香港。所以說英國其實並沒有把香港當作他man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利益所在或者是她並不認為香港所有的利益是他完全能控制的,或者是屬於他的國家所有的。事實上,英國人並不認為香港是他的核心利益,或者是他不認為他,他需要完全控制香港它的利益很大一部分在香港不是這樣子的,英國在海外的領土很多,遠遠不止香港一處,香港當然是一座重要的城市,但是這座重要的城市是必須在全世界各個民族經濟交融的情況下才能存在,如果是英國獨霸香港,成為一個封閉的國內港口的話,香港的繁榮將不復存在,這是他所能看到的,事實上香港的地位也是如此,日本人很輕易的佔領了香港。我們國家在跟英國談判以後,也沒有費很大的利息,就拿到了香港的主權,所以說事實證明英國人。英國人並沒有費很大的力氣去維護它在香港的主權,實際上他認為他在香港的主權其實是自始至終都不是十分靠譜的,所以在一些外,在條件變化的時候,他是很容易放棄香港的主權的,所以說樓主提問的方式是非常荒謬的,建議這樣的提問以後不要出現在這個平臺上,以免貽笑大方。


農民工羅有財


戰爭並不是說打就打的,很多時候說開戰只是為了在談判桌上加更多籌碼而已,關於收回香港這件事,英國曾經揚言要打一場,但最終也沒打,談不上不惜一戰。

香港是英國在遠東地區的一箇中轉站,應該為此可是費了不少功夫,從1842年的《南京條約》,英國割佔香港島。1860年的《北京條約》,割讓“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地區。1898年,英國又租九龍新界,為期99年。

不平等條約一直是中國心中的痛,在民國時期,我國已經先後廢除多個國家與中國的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到二戰後期,中國名列反法西斯陣營中的四大國,廢除跟英國的不平等條約,也就提上了檯面。

經過激烈的談判,1943年1月11日,《中英新約》在重慶正式簽訂,廢止英國的治外法權和租界等,但沒能收回九龍新界,原因就是英國方面的強勢表態,使得蔣介石不得不退步,畢竟當時的中國,在四國中是最弱的,而且二戰還未結束。

在之後的開羅會議和二戰後,國民政府都曾想要收回香港,尤其是受降日軍的時候,國軍已經抵達寶安,隨時都能收復。

但一方面英國仍然很是強硬,丘吉爾甚至表示“不經過戰爭,休想從英國拿走一寸土地”、“除非從我的屍體上踏過去,否則休想把香港從大英帝國分離出去!”另一方面,國民政府的大哥山姆大叔換人了,支持中國收回香港的羅斯福去世,繼任的杜魯門認為英國比中國更加重要,美國站在了英國一方。

說到底,還是中國不夠強,國民政府收復香港無果而終,只能留待後來人。

1949年,解放軍橫掃南中國,四野十五兵團飲馬深圳河。只要毛主席一聲令下,解放軍一夜之間就攻下香港。但毛主席認為中國很可能要面臨西方的封鎖,留下香港,給新中國保留一個與西方交流的窗口。

改革開放後,收回香港再次提上臺面。

1982年4月,英國前首相愛德華·希思訪華,與鄧小平達成了談判的意願。同年7月18日,馬島之戰結束,撒切爾夫人決定9月下旬訪問中國,她打算挾馬島勝利的餘威,拒絕接受中國的建議。

1982年9月24日,撒切爾夫人與鄧小平展開激烈交鋒,撒切爾認為中國必須遵守有關香港問題的三個條約。鄧小平則明確指出:“主權問題不容討論。到1997年中國要收回的不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島、九龍的主權,這一點是肯定的,不能有別的選擇。”


之後,英國又提出香港的“主權”及“治權”拆分:主權歸中國、英國人保留治權。鄧小平斷然否定,堅持英國對香港沒有主權,也沒有治權;而且中國不單要收回新界,更認為香港島和九龍的割讓是不平等條約的產物,因此必須整體收回香港。

此外在外交、駐軍等問題上,中國方面也是寸步不讓,使得英國想要挾馬島勝利之威的打算落空,至於開戰,英國顯然意識到中國不同於阿根廷,站端不是說開就開的。。

談判幾經輾轉,在經過二十多輪的談判後,中英兩國最終就香港問題達成協議,並於1984年12月19日在北京正式簽署《中英聯合聲明》。

1997年7月1日,香港迴歸。


平沙趣說歷史


出此討論題就存在問題。在紫石英號在長江被人民解放軍炮擊投降後,英國人早已惶惶不可終日,中國要收回香港就一句話的事!前朝甚至前前朝的不和理的條約共產黨是可以不存認的。新中國成立後,黨中央毛主席考慮到世界形勢和一窮二白的新中國實況,保留了香港現狀,把她作為新中國和世界交流的一個窗口。要不然,早就叫英國佬滾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