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知足而常樂”,古人又云:“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怎樣解讀它們的辯證關係?

行雲143367587


我對古人講的話,是這樣理解的:

古人云,知足而常樂。其意思是指人的慾望而言。人有一定的慾望,對生活有合理的需求,是沒有錯的。是知足範疇之內的。在自已能力的許可情況下,容易知足而得到快樂。相反,人的慾望是無窮無盡的,那種超出自已的能力,不可企及的慾望,為追求更多而給自已帶來的巨大壓力,能讓自已快樂起來嗎?

古人又云,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是什麼意思呢?是指人在憂患之中,頭腦是清醒的,亦是冷靜的。生活目標也很明確。有一種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的哲理之思,並有一種奮發向上的精神狀態。不容易迷失自已,輕易犯錯而損害自巳。死於安樂,是指人生順境,有充分的物質條件,在社會上有一定的名望。所以對自已不設限。客易盲目樂觀,迷失自已,樂極生悲,闖下難以挽回的損失及災禍。不入死局而何為?

所以,古人云,知足常樂也好,還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也罷,是古人通過自已和他人的人生的遭遇,挫折與失敗總結出來的人生大智慧。非常值得我們現代人加以借鑑和採納。



世外易者


“知足而常樂”這句話重在講一個人在正道下努力追求名利時要量力而行,對所獲得的成果要滿足,這樣內心才會快樂。不要超極限的盲目妄為,過份的貪婪只會徒增煩惱,得不喪失。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是講人生於世的一種憂患意識。人生在天地之間,為生存要與天地爭物,與人爭利。所以要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關注天地氣候變化和社會發展趨勢。若只顧眼前的享樂而不思進取,看不清各種潛在的危機,一旦災害來臨便無法挽回,以至陷入生存危機。

兩句話中雖有一個“樂”字,旦表達的意思是完全不同的,因此,二者之間不存在辯證關係。


墨核子


解讀它們之間的辯證關係,必須從兩個方面來說明。其一,初級層次方面,就是說,小範圍方面,由於計劃要進行某項工作或活動,由於事前的謀劃不精細,目標未達到最大,或盡善盡美,或實現了一小部分,在個人的意識裡產生了缺憾,非常惆悵,但為了安慰無法滿足的心理狀態,用知足者常樂的精神安慰劑安慰自已,以平息這種缺陷。這種情況是適用許多文化層次比較低的人群,但也不盡全面。其二,高級層次方面。也就是大範圍方面,象滿清政府,閉關鎖國,陶醉在唯我獨尊的夢幻統治裡。還有南宋小朝廷政府等許許多多的例子。對於“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它是知足而長樂的延伸,也是最終結局。是知足常樂的高級階段。一個是原因,一個是結果,中國伍仟年的文化歷史長河中,就象三國時期諸葛亮憂患意識特別強,明顯國力疲憊不堪,兵微將寡,國家土地,人口,位置十分不利,但他六出歧山,為蜀國力爭生存空間,以支撐國家延續多少年,他一去世,劉禪在安樂中亡了國。落下了“樂不思蜀”的笑柄。歷史上的北宋,近代的大清政府都是從知足者常樂到憂患中而安樂死的結果一一亡國。因此伍仟年文化的結晶,它有強大的生命力,才得以經久不息,永遠流傳。因為他是思想的高度總結,也是樸素的唯物辯證關係的高度體現。永遠不會過時,對現代國人還有非常好的教育意義。就如同常言說的“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個人沒有憂患意識,家庭不可能走的長遠,國家沒有憂患意識,可能就要遭受強敵入侵,導致亡國。在現今和平環境,國人更應警惕戰爭,珍惜無數先烈用寶貴生命換來的幸福生活,讓憂患意識伴隨左右,直到永遠。


隴上藏園


知足而常樂是說,人要懂得知足,不要太貪婪,不過份的去強求,保持良好的心態。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字面意思:憂愁患難的處境可以使人發奮而得以生存,安逸快樂的生活可以使人懈怠而導致滅亡。指時時警惕,才能杜絕禍患。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憂患:憂愁禍患。安樂:安逸享樂。也指仁人志士為國家、百姓的憂患而奔波勞碌,為國家、百姓的安樂而奉獻生命。

其大意為:在憂患為求生存,可以迫使你想方設法應對眼前難關,問題來了,你自然就習慣了對付,不會被打倒;而假如一直沉浸在在安逸與享樂中的話,危險一到,就不知所措,極有可能被困難吞噬。


妊媑檤遠



慈音1


在“知足常樂,能忍自安”、“知足有足,常足矣”、“知足常足,終身不辱;知止常止,終身不恥”等古語中,關於“知足常樂”所反映的意思大致如下:

知足指的是珍惜生命及一切來之不易的東西,而不會凡事太盡,當心“福若受盡緣必孤,勢若使盡禍必至……”;知足指的是口渴時看到桌上的半杯水感到慶幸,而不會嫌棄杯子不滿;知足指的是“魚與熊掌不可兼得”時,能夠明辨輕重緩急,而不會因小失大,舍長求短;知足指得是寬厚待人,能夠用人之長,避人之短,而不會求全責備;知足指的是“知止當之,留有餘地”,而不會貪得無厭,見利忘義……

常樂指的是“一個快樂主義者首先得有知足的俢養”,即自知滿足則心常快樂,常樂指的是懂了“人世間的很多事情不可能完美無缺,太陽也有黑點(耀斑)”,樂觀積極地看世界、看自己;常樂指的是懂了“人世間的很多事情不可能一蹴而就”,或許步步為營才能步步為贏;常樂指的是知足中快樂的同時,也要在“知不足”中清醒,並在“不知足”中自我勉勵、自我完善,以不斷獲得滿足感;常樂指的是“你的幸福我知道,我的幸福我也知道”,但我不會將薪比薪、自尋煩惱,而是將心比心、換位思考,使心理平衡、心安理得…;常樂指的是善於以史為鑑,揆情度理,堅信“有志者 事竟成…,苦心人天不負…”。越是困難的時候,越是要回顧從前的成就,展望前景的光明……。

在“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常懷憂盛危明之心,不為苟且便安之計”、“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等古語中,關於“安樂逸豫”所反映的意思大致如下:

“死於安樂”中的“安”,主要指安靜舒適、安閒自在和安然無恙、安居樂業等,而其中的“安”字也不乏偏安一隅、苟且偷安之義;“死於安樂”中的“樂”,主要指賞心樂事、富貴安樂和與民同樂、嬉戲娛樂等,和縱慾作樂、吃喝玩樂等,而其中的“樂”字也不乏尋歡作樂、驕縱享樂之義。逸豫——猶如安樂,閒適舒緩之狀。

在“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中,“生於憂患”的大體意思是 逆境更易成就人才事功,相對於順境來說,逆境更能鍛鍊人,使人們堅強起來,並且思危奮進,自強不息……對於國家而言,內憂外患更能激發國人凝心聚力,艱苦奮鬥,更好地發展壯大本民族,保衛建設自己的國家;“死於安樂”的大體意思是安閒逸豫的環境,將會使不少人滋生奢侈享受的慾望,併為此追逐權力金錢去實現腐化墮落的生活,從而走上犯罪道路…,國家也是如此,一旦“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國民習慣了坐吃享福,貪圖安逸,不思進取,甘心落後,尋歡作樂,縱慾成災,這樣下去,輕則國弱民貧,重則導致亡國、失家、喪身……由此可見,這種毫無無憂患意識、危機意識,貪圖安逸、追求享樂的“安樂”,與以上知足常樂的“常樂”如:生活上多一份知足,精神上多一份快樂、以知足知不足的態度,安分守己、安居樂業等,二者的本意還是有嚴格區別的


來取笑


知足而常樂,並不是說讓我們只安於現狀而沒有追求,人生最大的快樂是體現自己人生價值和創造價值,如果一味停滯不前,不積極向上,這樣的人生是平庸的人生,人生,可以平凡但不可平庸。所以要有自己的追求和理想,得有自己的目標與方向,無論走到哪一步,盡心去實現,哪怕跌倒了,也不該萎糜不振。所謂知足,無非就是不被貪婪與慾望牽著走,當你沒有能力駕馭快樂的時候,便是不知足。所以很多時候我們的痛苦與煩惱並不是我們自身引起的,而是來自於外界的影響,比如攀比與隨波逐流。很容易就陷入苦惱之中,被痛苦牽著走,所以心魔來自於不知足與外界的影響。我們得正確對待每一階段自己認真、努力、追求來的成果,這樣才能知足常樂而不是超出能力的好高騖遠。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有兩種解釋:一、人生來就應該多磨礪,因為人生要經歷許多我們無法預測的災難,很少有人的一生能一帆風順。如果一味的享受安逸,等到困苦來臨時,卻沒有克服的能力,那麼真正打垮你的就是你的嬌生慣養。

二、就是人的慣性問題,當我們習慣了磨鍊,習慣了吃苦耐勞和拼博精神,這種習慣會養成一種堅強的意志力,不會輕易受外界影響,遵重自己的內心一路積極向上。而如果習慣了過安逸地享受,這種安逸與享受也會成為一種慣性,這種慣性會摧毀人的意志力和自控能力,讓你變得越來越奢糜,從而走向自我毀滅的道路。

所以,知足,儘自己的能力追求自己所需要的。常樂,享受自己努力的結果。不貪婪、不被慾望牽著走就是快樂的。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誰的人生都不是按照自己的意願而行,吃苦、受罪、磨鍊也是一種成長一種收穫,別太貪戀於安逸,這樣很容易摧毀我們快樂的人生和把集團利益推向失敗的深淵。


國學分享


少欲就是知足,求不得是諸苦之一,世上百分之九十的煩惱來自於攀比,攀比而得不到就會苦惱,因為少欲求就能不攀比,不攀比就能少煩惱,沒煩惱自然就快樂了,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是說人處事處人要三思而後行,事情要往壞處想好處做,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兢兢業業未雨綢繆,如此才能少災少難少麻煩,平平安安過一生。


東籬南山534


知足者常樂:懂得珍惜眼前條件,認識到現存的就是寶貴的,以現有生活條件為滿足者,則沒有奢侈思維的煩惱,能時常保持快樂心態。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是說,有優患意識,能居安思危者,則有望生存於複雜的社會環境。反之,只知道安享福樂,沒有遠慮和憂患意識者,則將好景不長,難以生存於複雜的社會環境。


看透古今


這兩組話,它的含義根本不一樣!知足者常樂是指人有了就得知足,不要去做異想天開的事,象貪汙為法的人都教不知足!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上可指權貴,下可指小民!若人生在內憂處患時代!你就要有擔當,有責任,不然你死的時候就帶上遺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