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黃紹竑離開桂系真的只是投蔣嗎?

暢史閣


關於黃紹竑在1930年投蔣在當年是一件特別轟動的事情,很多時候,我們說新桂系的時候,重點都放在李宗仁和白崇禧兩個人身上,簡稱李白,實際上黃紹竑在新桂系成立到發展的過程中也起到很大的作用,三個人都是桂林陸軍小學堂同學,後來一塊組成軍事聯盟推翻了廣西的舊桂系,成為新桂系。黃紹竑的棄桂投蔣,在當時引起了巨大的轟動。

今天,縱橫就來講講黃紹竑離開桂系投蔣的這段歷史往事。

新桂系的失敗,讓黃紹竑萌生退意

新桂系當時在國民黨內部可以說是橫空出世,在北伐取得初期勝利之後,大家都開始野心勃勃,包括李宗仁、唐生智、馮玉祥、蔣介石乃至政治上的汪精衛、胡漢民、孫科都認為自己能夠最後取得國民政府的最後領導權,先後爆發了蔣桂大戰和中原大戰。

新桂系一敗再敗,其實勝敗乃兵家常事,尤其在民國軍閥混戰時期,然而黃紹竑的表現的確有點差,在北流戰役中,黃紹竑孤軍深入導致戰敗,致使白崇禧和張發奎對其有怨言。

隨後,新桂係為了響應中原大戰,李宗仁、白崇禧決定放棄廣西,全軍出動對老蔣做奮力一擊,結果黃紹竑認為廣西是新桂系的老巢,不能丟,因此在北上過程中,極為消極,導致貽誤戰機,在衡陽被打敗後,只能又退回廣西,這個時候第四軍和第七軍的很多將領對黃紹竑就有點抱怨了。(因為黃紹竑沒有參加北伐而是留守廣西,所以和北伐的這兩個軍關係一般)。

這兩次的失敗,儘管李宗仁作為新桂系老大沒有說什麼,但是白崇禧始終是揪著不放,白崇禧這個人仗著自己打了一些勝仗,早就不把黃紹竑放在眼裡,兩個人經常因為意見不同而爭吵。

失敗加上遭受排擠,是黃紹竑離開新桂系的重要原因。

對新桂系反蔣信心的喪失

在遭受多重打擊之後,新桂系差點一蹶不振,中原大戰後老蔣獲得空前的勝利,新桂系也面對來自滇軍、黔軍、粵軍的多重夾擊,在這樣危險的情況下,黃紹竑對新桂系的前途感到堪憂,認為新桂系再也無法翻身與老蔣鬥爭。

李宗仁針對黃紹竑投蔣的原因在其回憶錄中說“我軍自湘敗退後,紹竑便認為局面極端嚴重,無法應付而時有去志,經我和白崇禧苦勸無效, 終於八月通電息兵下野”。

實際上黃紹竑自己更是認為“搞了十幾年, 結果弄得這個樣子, 同蔣介石爭天下肯定是爭不過了,不如趁此機會,以桂系尚存的影響,到外頭去混混,或許還能混出個名堂來。“

因此在1930年8月在桂林宣佈下野,離開新桂系,先去香港,於1931年到南京投靠蔣介石。

黃紹竑心繫民國不喜內戰

蔣介石對於始終反他的新桂系也很苦惱,一直想要瓦解很分化新桂系,早在北伐時期,老蔣就有意拉攏白崇禧,讓白崇禧擔任整個北伐軍的副總參謀長,協助蔣介石指揮國民革命軍,但是白崇禧始終看不上蔣介石,對蔣介石很不放心,並沒有投入到中央的懷抱。

但是黃紹竑就不一樣了,黃紹竑雖然在軍事上有些失利,但是在李宗仁白崇禧北伐期間,黃紹竑在廣西的政治方面卻做得很好,所以,黃紹竑希望在政治上能夠有所作為,地方軍閥能夠與中央放下隔閡。因此,老蔣對黃紹竑也是積極歡迎的。

黃紹竑曾經說過,新桂系與中央的對戰,和以前的軍閥混戰又有什麼兩樣,黃還表示“這幾年的內戰,是太無所謂了!於國家有什麼益處?於人民有什麼益處?於自己又有什麼益處?”決定要退出內戰的漩渦。

當然,新桂系的分裂是在不出賣新桂系的整體利益下和平進行的,在黃紹竑將個人軍政大權交出後“淨身出戶”。

到南京之後黃紹竑長期擔任南京國民政府內政部長,身居國民黨高層,與李白二人依然保持聯繫,黃紹竑也成為蔣介石與新桂系之間的紐帶,很多時候老蔣調動不了白崇禧都會讓黃紹竑去勸。

當然,後來李宗仁競選副總統的時候黃紹竑是極為支持的,以至於後來逼迫老蔣下野。

對於黃紹竑投蔣,不能說是完全的投降,也並不能簡單的說是“身在曹營心在漢”,而是一種為了追求自己的政治抱負,所做出的一種妥協!


史論縱橫


黃紹竑是著名的新桂系三傑之一,題目說明中講得很清楚,1930年初中原大戰期間,新桂系兵出湖南,全軍入湘對蔣作戰。但桂軍在湖南衡陽被粵軍截為兩段,致使桂系軍隊給養輜重供應不上,桂軍大敗而歸。據說黃紹竑對桂軍全師入湘有不同意見,所以其部行動遲緩,致使衡陽陷入敵手。因此失敗後,李、白對黃之舉頗有微詞,黃遂萌生退出之意。

廣西三傑

臨走之前,黃紹竑發表了自己的意見:“我們搞了幾年,結果弄得這個樣子,同蔣介石爭天下,肯定是爭不過的了。我不如趁此藉著桂系的影響,憑著自己的手段,到外頭去混,一定可以混出一個名堂來,或者對桂系間接有一些幫助。”李、白也同意黃紹竑離開,前往中央政府任職,以其影響和能力繼續幫助桂系。注意一點,黃紹竑離開廣西並不是離開桂系集團,去投降蔣介石,而是以另外的方式繼續為桂系出力,為蔣、桂之間緩和關係。黃紹竑多年以後回憶這一重大轉折時說:"我這次之所以離開廣西團體,並不是因為我與團體的中堅分子感情破裂或利害衝突而失意出走的。說實話我仍愛我共同奮鬥過的團體,毫不存在想破壞或利用團體之心理,去南京主要是想調和廣西團體與中央的衝突,是想實現我的和平主張。"李宗仁在回憶錄中透露:"黃氏此去純系他個人消極所致,並非與我李、白有何不洽。"事實上的確如此,桂系失利後國民政府委派黃紹竑處理廣西善後事宜,但黃寧願去香港閒居,也不出任此職。

黃紹竑戎裝照

黃紹竑以政治謀略見長,他到國民政府任職後,由武轉文,由地方轉中央,先後擔任了內政部長、浙江省主席、湖北省主席等軍政要職;抗日爆發後,又歷任軍委會作戰部長、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1947年任國民政府監察院副院長、立法委員。期間,黃紹竑對蔣、桂之間的關係起到了重要的緩衝作用。

黃紹竑

黃紹竑到國民政府任職後,將桂系融入國民黨,使其成為黨內最大的反對派;黃紹竑視野開闊,不拘於廣西一省一地,側身廟堂,為新桂系開創了更加開闊的政治空間,李宗仁後來出任代總統便是實證;事實上後來李宗仁、白崇禧也走了黃紹竑的路子,先後任職中央,為全國、全民服務。


民國年間那些事


“三個和尚沒水吃”,在新桂系的三巨頭中,在共同統一廣西逐鹿中原後,由於政見和軍事戰略的不同,二號人物黃紹竑與三號白崇禧的矛盾日漸加深,已經快影響到“桂系三傑”的團結,黃紹竑適時選擇離開,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黃紹竑與白崇禧的根本分歧在於,通過三年多與蔣介石的政治軍事博弈,黃認為桂系搞不過蔣介石,不如謀求精誠合作;而白崇禧認為蔣介石政治上太不可靠,凡有機會一定要取而代之 ,這個矛盾在中原大戰期間終於積累到爆發,促使黃紹竑決絕離開。



1930年蔣、馮、閻在中原開打,李宗仁白崇禧決定趁蔣軍兩湖兵力空虛,出兵奪取長沙和武漢,鑑於桂系剛從蔣桂戰爭的失敗中喘息不到一年,黃紹竑不支持再與蔣開戰,爭論的結果是二比一李白意見佔上風,既然黃紹竑對出兵兩湖本就不情願,遲遲沒有離開廣西,麾下部隊行動遲緩,導致桂軍主力前後脫節。

就在白崇禧率軍攻取長沙後,蔣系武漢行營主任何應欽抓住桂軍空檔,指揮湘軍何鍵部和粵軍襲佔白崇禧後方重鎮衡陽,桂軍被攔腰切成兩段終至慘敗,黃紹竑遭到白崇禧和部分桂軍將領的集體攻擊,遂去意堅決。



黃紹竑並不是投蔣,而是希望自己成為蔣桂兩派中間的緩衝劑,儘量化解兩邊的矛盾和衝突,實現自己的政治報負。蔣介石對於這位桂系二號人物願往中央任職也表現出極大的歡迎,這總比“桂系三傑”抱起團來跟他鬥法好的多,所以盡委要職,甚至派黃紹竑去自己的老家浙江做了八年的省主席,這是非常罕見的。

黃紹竑也沒有背叛桂系,每當蔣介石派給他有損桂系利益的任務或職務時,黃紹竑一概不受。用他自己的話說:“。。。去南京主要是為調和廣西團體與中央的衝突,是想實現我的和平主張”,桂系首領李宗仁對此也深表理解。



抗日戰爭爆發後,黃紹竑還被蔣介石任命為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代表國府指導閻錫山抗戰,期間與八路軍頗多接觸,影響較大。

1947年底國民政府準備“行憲”,蔣介石玩弄手段不想讓李宗仁參選副總統,而屬意庸碌無為的孫科。黃紹竑大怒,新桂系三傑再次聯手,多方運作,終於成功扶植李宗仁上位,讓蔣介石大為不滿,黃紹竑的調和之路就此戛然而止,1948年元旦蔣介石下野,黃紹竑迴歸團體參與和平談判。

(桂系三傑畫像)


度度狼gg


在很多人印象中,新桂系首領是李宗仁和白崇禧,而李、白二人的確知名度極高,在近代民國的歷史上可以說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但實際上,在新桂系起家之時,桂系並非兩巨頭,而是三巨頭,這其中,排名第二的是黃紹竑,大名鼎鼎的“小諸葛”白崇禧還要位居其後。

桂系三巨頭

不過在1930年中原大戰失敗後,排名第二的桂系巨頭黃紹竑就離開了新桂系,並投入了常凱申國民政府的懷抱。黃紹宏為什麼會離開新桂系,投靠常凱申呢?他脫離桂系的行為屬於背叛嗎?

第一,對於內戰的不滿和新桂系的失望。李宗仁、黃紹竑和白崇禧三人,從陸榮廷舊桂系的低級軍官起家,僅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就席捲整個廣西,擊敗各路諸侯,成為廣西的實際統治者,而此時,三個人才不過30出頭,可以說,此時的三個人正是躊躇滿志之時。

黃紹竑

但當三個人野心勃勃的試圖更進一步,成為中國的統治者之時,卻屢遭敗績。先是蔣桂戰爭,三人被迫通電下野,隨後又在進攻廣東和中原大戰中接連慘敗。可以說,從北伐戰爭勝利後,一直到中原大戰的三年多的時間,新桂系一直處於戰爭之中,但卻在常凱申高超的手腕之下接連失敗。

桂軍

面對如此現狀,黃紹竑認為,利用武力擊敗常凱申,成為中國統治者的可能已經不復存在,新桂系不具有武力統一全國的能力。而接連的戰爭使得黃紹竑開始疲憊,對於戰爭也十分反感,他希望採用和平的手段,去解決國內從未停止的軍閥大混戰。

黃紹竑在回憶錄中曾說到:

我覺得這幾年的內戰是太無所謂了,與國家有什麼益處?與人民有什麼益處?與自己又有什麼益處?於是我決心退出這個內戰的漩渦。

黃紹竑

第二,黃紹竑離開新桂系時,可以說是淨身出戶,已經將對新桂系的影響降低到最低,所以談不上背叛。黃紹竑作為新桂系排名第二的巨頭,在新桂系的軍隊中,具有極為深遠的影響力,如果真心決定背叛新桂系,那麼他完全有能力和實力將新桂系的一部分軍隊拉出來單幹,這將對新敗的新桂系造成根本上的影響,甚至新桂系就此分崩離析,也並非沒有可能。

李宗仁和白崇禧

但黃紹竑並沒有這麼做,而是經過了李宗仁和白崇禧的同意。因此黃紹竑離開新桂系,前往國民政府,可以將其看作三人政治理念的不合,與背叛沒什麼關係。而且到達國民政府之後,黃紹竑雖然曾被常凱申利用,試圖取代新桂系,但黃紹竑並沒有配合,而在黃紹竑擔任各個職務之後,也從未對新桂系採取敵對行為。

第三,則要說到黃紹竑和白崇禧的矛盾。俗話說得好,三個和尚沒水喝,三個人合作,本身就容易產生矛盾,而“小諸葛”白崇禧雖然軍事才華橫溢,但也存在心胸狹隘,自視過高,甚至不自量力等缺點。

白崇禧

他先是低估了粵軍的戰鬥力,莽撞進攻廣東,不但被粵軍擊敗,反被粵軍佔據了梧州,而後再進攻湖南的戰鬥中,白崇禧又將戰鬥的失敗歸咎於黃紹竑救援不力,並對黃紹竑大加指責,黃紹竑與白崇禧的矛盾幾乎已經公開。因此,這進一步堅定了黃紹竑離開新桂系的決心。

1930年12月1日是黃紹竑37歲的生日,桂系三巨頭在一起慶祝完生日之後,黃紹竑就離開南寧,並從龍州出發,取道越南到了香港,在廣州短暫逗留之後,隨即前往南京,正式脫離了新桂系。

李宗仁

在國民政府之內,黃紹竑歷任內政部部長、浙江省主席、湖北省主席等職,從未對新桂系採取任何敵對言行。而且在1948年常凱申第三次下野之後,李宗仁能夠上臺成為代總統,黃紹竑出力很大,這也是自黃紹竑離開新桂系後,桂系三巨頭的第二次合作。


鳶飛九天2018


近代中國軍閥割據,而除老蔣之外,新桂系無疑是最大的一股勢力,從誕生到滅亡,統治了廣西達二十多年之久,而新桂系的誕生也離不開這三位人物,他們被譽為“桂系三巨頭”,他們是李宗仁、黃紹竑、白崇禧。



其中李宗仁扮演的是領袖的角色,而黃紹竑則是二號人物,以政治智謀見長,三號人物則是大名鼎鼎的“小諸葛”白崇禧,桂系的軍事主腦。但是在1930年中原大戰結束後,桂系三巨頭卻不復存在,黃紹竑離開了他的軍事團體,而新桂系也迎來了“李白”時代,這三位昔日聯手打敗舊桂系軍閥陸廷榮、滇系老大唐繼堯的人物,為什麼會分道揚鑣呢?



其實在中原大戰後,新桂系集團便產生了分化,黃紹竑這個人呢,其實無論從政治野心和權力慾望方面來說並不強烈,但白崇禧和李宗仁不同,從數次蔣桂、滇桂戰爭來說,這二人絕對有著統一南方,北克中原,開疆立國的野心。但是戰爭消耗的卻是財力、物力、以及龐大的軍民傷亡,而黃紹竑卻是一個主和派,他厭倦了“李白”二人的戰爭,也反對老蔣的“內戰”,隨即產生了罷戰言和的念頭,但這一想法卻沒有得到“李白”的認可,這也是黃紹竑出走的一大原因。當然了,黃紹竑離開桂系而到蔣身邊肯定不是投蔣,相反,他是為了緩和蔣桂矛盾而做的一次嘗試罷了,正如他言:“去南京主要是調和廣西團體與中央的衝突,是想實現我的和平主張”,而他的這一主張也得到了“李白”二人的諒解。



至此,黃紹竑離開了他的桂系團體,來到了老蔣的身邊,從主浙到抗戰,黃紹竑開始身體力行的表明自己的政治主張,而這三巨頭再次相聚,已經是1948年了。在1948年的國民黨大選中,李黃白再次相聚,而李能如願的出任副總統,其實有著黃紹竑莫大的功勞。而淮海戰役之後老蔣被桂系逼迫下野,此時的黃紹竑依然主張的是和平的方針,但他又和“李白”的政治立場產生了矛盾,導致和談破裂,“李白”妄想依靠桂系精銳苟延殘喘,劃江而治,但卻被解放軍消滅於大西南。

至此,新桂系瓦解,中國最後一個軍閥勢力退出了歷史的舞臺。而究其黃紹竑的一生,他似乎都在為和平而奔走,其後於1966年去世,終年71歲,這位沒有軍閥主張的軍閥,結束了他大起大落的一生。您的點贊,我的動力,您的關注,就是對我最大的鼓勵,您好,我是略懂一二的四少。


歷史之絕唱


事實上,在新桂系三巨頭中,李的位置是超然的,沒有爭議的。

多是黃白兩人在互相競爭老二的位置。

這很正常,畢竟老大李宗仁也會允許他們存在不影響本團體利益下的競爭,黃白二人也沒有什麼大問題。真正的爭議出現於1929年新桂系全面潰敗之後。

1929年6月蔣桂戰爭結束,白黃敗逃越南。李宗仁通電下野。一年多之前的中央執政地位丟了,連經營多年的地盤也丟乾淨了,白黃互相埋怨。黃紹竑認為,蔣的地位已經完全確立,新桂系即便再佔廣西也難以憾動,所以,他願意離開,但不是投降蔣也非出賣新桂系的利益,對此,李白兩人都表示同意。


四川達州


黃紹竑算是一個有理想色彩和整體利益取向的地方軍政要人。他在國民黨各派鬥爭與平衡中,常常由於恪守自己的價值,反而成為都認可的一個人,離開桂系前往國民黨中央,是一個重要的戰略抉擇。

桂系分為老桂系和新桂系,黃紹竑、李宗仁與白崇禧三人白手創業,亂世起家,最終成為新桂系三巨頭之一。中原大戰桂系失敗之後,黃紹竑離開廣西,但與新桂系的關係一直藕斷絲連,並非是徹底鬧翻。黃紹竑後來回憶:

“我這次之所以離開廣西團體,並不是因為我與團體的中堅分子感情破裂或利害衝突而失意出走的。說實話我仍愛我共同奮鬥過的團體,毫不存在想破壞或利用團體之心理,去南京主要是想調和廣西團體與中央的衝突,是想實現我的和平主張。”

1930年,黃紹竑離開桂系,前往國民黨中央任職,之後擔任內政部長,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是:想調和廣西地方軍閥與中央—蔣介石之間的矛盾。蔣介石下野,與桂系逼迫曾有關係。

黃紹竑在政治策略上很成功,通過和平手段使得桂系最終融入國民黨,成為最強勢的一個內部反對派。而他與李宗仁、白崇禧的訴求也一直是比較接近的。李宗仁也曾說:黃氏此去也並非與我李、白有何不洽。離開之際,黃紹竑認為:

“我們搞了幾年,結果弄得這個樣子,同蔣介石爭天下,肯定是爭不過的了。我不如趁此藉著桂系的影響,憑著自己的手段,到外頭去混,一定可以混出一個名堂來,或者對桂系間接有一些幫助。”

黃紹竑選擇發展不能拘泥於廣西一地,側身廟堂之上,為新桂系的強盛開創了廣闊的政治空間。1949年,李宗仁任職總統,是其戰略的成功與巔峰,也是沒落。


秦右史


2016年盛夏,我參加過南京大學中華民國史研究中心舉辦的“新桂系與廣西建設”工作坊,對南京的炎熱記憶猶新,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黃紹竑選擇離開廣西的主要原因是厭倦了內戰。他對白崇禧說:“我覺得這幾年的內戰,是太無謂了!於國家有什麼益處?於人民有什麼益處?於自己又有什麼益處?”在得到李宗仁、白崇禧等人諒解之後,黃紹竑通電辭職。



1932年春,國民政府改組,黃紹竑成為各方都能接受的人物,擔任內政部長。內政部在行政院各部會排列的順序上,居於首位,可是連年內戰頻繁,軍政和財政變成強勢部門,內政部無異清水衙門。按照黃紹竑的話來說,內政部長好似院內的備員而己,自1928年4月成立以來,四年又一個月的時間,已更迭了十個部長。

黃紹竑很認真,每日按時到公,按時下班,一掃過去部員閒散的風氣。1932年11月,第二次全國內政會議成功召開,全國各省的民政廳長,省市警察局長,都來參加,甚至政治上尚在對峙中的廣東、廣西亦不缺席。這不得不說,黃紹竑在兩廣地方實力派中是具有相當號召力的。

鑑於孫中山《建國大綱》規定縣為自治單位,黃紹竑在內政部長任內十分重視縣政建設,先後設立河北定縣、河南鎮平、廣西賓陽、山東荷澤、江蘇江寧、浙江蘭溪等為全國實驗縣,都是以鄉村建設為基礎。此外,黃紹竑也比較重視地方自治、自治與保甲、報刊雜誌的審查問題。值得一提的是,黃紹竑還曾規劃過遠征新疆,主張編組一支摩托化部隊,加強新疆與中央政府的聯繫。
因此,我們不能把黃紹竑參加國民政府內政工作視為“投蔣”,他是真心想為民族、為國家做點實事的,比割據一方,無視中央政令、軍令的軍閥強多了。道理很簡單,中國要強大,必須要有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府。


馮傑


李.白.在廣西實際上就兩光桿,當時有順口溜說到,老廣仔蘿蔔頭,桂林殼子要派頭就指李.白,這兩人都在玉林五屬起家,但五屬客家人又認為兩桂林仔是爛泥糊不上牆,不太買他倆的賬,因為桂系將領多為客家人……


老黃127709171


1930年李宗仁 黃紹竑 白崇禧 在全州湘山寺做出了他們人生中最大的選擇,決定繼續反蔣,還是順從蔣介石。無奈李白選擇繼續反蔣,黃紹竑只得退出,並聲稱投蔣後,不做危害桂系的事情。

1930年桂系聯合其他軍閥反蔣,李白出兵兩湖,原本計劃 李白佔領武漢,黃紹竑相應出兵衡陽,由於黃紹竑反對反蔣,且出兵延誤,導致衡陽被中央軍佔領,桂系兩湖部隊被攔腰截斷,桂系大敗損失慘重。這點上黃紹竑在軍事上是有責任的,但是多年來,黃紹竑醉心於建設廣西,反對出兵參與中原大戰,作為桂系三巨頭之一的黃紹竑,對李白是失望的。桂系歷次反蔣都是失敗的,特別是兩湖事件李明瑞投蔣,俞作柏主政廣西,隨後的百色起義,黃紹竑隻身返桂,從原桂系投蔣分子手中奪下重新主政廣西的機會,隨後 黃紹竑又盡力將紅七軍 李明瑞逐出廣西,這些方面黃紹竑是有大功的。

黃紹竑的出走,有他自己的原因,也有當時廣西時局不容黃紹竑的問題。桂張聯軍,張發奎部損失很大,一再要求追責,白崇禧趁機扇風點火,此時的黃紹竑也難以在桂系立足,不得不出走投蔣。李黃白時代就此結束,桂系開啟李白黃時代(李宗仁 白崇禧 黃旭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