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群裡不退群也從來不說話的人,是什麼心態?

Congratulationxp18


自從微信群普及,很多人的微信裡都有學生時代各個階段的同學群,小學、初中、高中和大學同學群等,不過這些群在經歷了初建之時的一番熱鬧後,慢慢地就沉寂了,只是在節假日同學們互發祝福問候,偶爾某位同學發個鏈接什麼的,讓眾同學幫忙點贊或組團幹嘛的,要不就是發段子視頻活躍一下群氣氛。

同學群中的確有一部分人在被拉入群后都沒在群裡“露臉”發言,我覺得不退群是因為他們會認為畢業多年後能找到這麼一個“組織”也不容易,沒什麼特別的原因就沒必要退群;不發言是有些人實在不喜歡湊熱鬧。其實,成年後跟以前同學能一直保持聯繫的也就當年經常一起玩的那幾個,有的也就一二個,而跟這幾個關係好的同學聊天通常也不會在群裡聊。其他同學都比較疏遠,群裡有時看著熱鬧,但如果跟這些同學平時都沒有聯繫,還真有“話不投機半句多”的感覺。

不過,也有在群裡比較活躍的,通常他們都是當年的班幹部並且如今也發展得不錯的,只要他們在群裡出現,總有人樂意附和一下,甚至不失時機地恭維一番,所以,有時同學群也是人間百態的一個窗口。與此構成對比的,是偶爾哪位同學也冒個泡,場面卻冷清得很。

不過,有一個現象,就是也有如今混得好或者自認混得好的同學比較喜歡在群裡出現,逢年過節還會按人數發紅包,而那些跟他們經常在一起的同學肯定也會在群裡刷存在感。

所以,對很多人來說,同學群的意義不大,更像通訊錄一樣的存在,當然,還多了發佈消息的功能。比如,有同學出了意外,而眾同學都是在群裡獲知這一消息的。


佳佳老師的親子成長記


我來告訴你是什麼心態。

我的微信群裡有——初中同學群,高中同學群,大學同學群。

這3個人生階段的同學群,不管是哪個群,我可以準確的告訴你,我一句話都沒有說過。

那是為什麼呢?

1.初中同學群不說話原因

初中算是我讀書生涯里美好的一段回憶。

那時的我還沒發福,還很帥,班裡的同學關係氛圍都挺好的。

我記得,當時與我玩得好的有上十個人,這裡面,有成績好的,也有混混;有坐在旁邊的美女,也有隔著幾組的籃球玩伴;有放學一起回家的好基友,也有牽過手親過嘴的初戀。

這些人,目前都躺在我的初中同學群裡。

但是,在群裡,我們彷彿並沒有什麼交集。

看到了曾經的初戀,曾經的好基友,我沒有聊他們,也沒有看到他們聊我。

我們很有默契似的連加好友都沒有。

彷彿沒有發生過交集一樣。

夫妻兩地分居都很有可能產生隔閡和距離感,更何況初中同學呢?

這就是時間的力量。



2.高中同學群不說話原因

如果說初中同學班裡氛圍還比較合拍比較融洽的話。

那麼。

高中班裡氛圍顯然要遜色多了。一個班60多人,其實是劃成了好多個小圈子。

圈子之外,互不打擾。

很多人,在當時來說都不能算熟,甚至可能一學期下來都沒有講過幾句話。

同學,同學,真的只是湊巧在同一間教室上過課而已。

僅此而已。

高中同學群,裡面有幾十人,基本上幾個月不見一聲響。

大家都挺忙的,誰還記得誰是誰?



3.大學同學群不說話原因

大學的同學來自五湖四海。

很多,其實都是互相看不慣的。

雖然一個班才30幾人,但每次聚會人都到不齊。

我宿舍的其他2人,畢業就沒有再聯繫,不知道他們在幹嘛,也不想知道。

還有1個,偶爾聊下天,也是沒啥聯繫。

當時來說,其實也是表面的玩一下而已,想交心,其實很難。

你不想與他深層次接觸,他也不想跟你深層次接觸。

大學群,也是好幾個月都不會有一聲響的死群。

每個人可能都忘了有這麼一個群存在。

這很正常,因為本來就沒有交過心,而且還各奔東西了,誰還認識誰?

不過群裡沒人說話,可是大學裡還是有幾個好玩伴的,平常也經常聯繫聊天。

至於為什麼跟他們有話說。

是因為當時就跟他們真心對待,可以說是臭味相投吧😁


相信,和我有一樣感受的人也不少。


你又是因為什麼沒有在同學群裡說話呢?


進擊的新媒體人


我就是這樣的人,從來不退群,但是也不說話的人。我不說話的群分有幾種:


第一種,親戚群 群裡一般是七大姑八大姨,這個群的主要作用是來炫耀的,比如誰去了哪裡玩、誰家的孫子得了第一名、誰家買房買車了等等,我從來不會發信息,只是去湊熱鬧的。

第二種、同學群 因為我是學心理的,群裡會經常有同學發調查問卷,這可能是群裡最頻繁的消息,我只是默默幫同學填一下調查問卷,從來不說話,大家似乎也沒時間理你,說了沒人搭理你多尷尬?

第三種、同事群,我一般只回復兩個字:收到,看到同事們聊天,我也只是潛水,因為我有小孩,聊不到一塊。

第四種、興趣群 我更不會說話,我只是來學習的。

第五種、麻將群 因為無聊,加入了一個麻將群用來打發時間,大部分是我的牌友,在群裡我也不說話,有人開房了就進,沒人開房從來不喊,因為我怕他們知道我太閒,喊我真的去打麻將。

但是我會在兩個群裡說話,一個是家長群,我會問孩子的情況;另一個是家人群,我會問候父母的健康,發一點孩子的照片過去給他們看。

我的心態很明瞭:跟我關係不大的群從來不主動說話,只是看看熱鬧,打發時間而已;而跟我有關的群,我會時不時的去關心一下。


有一種愛叫點贊,喜歡的話,點個讚唄!您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動力!!@#了不起的醫生# #真相來了#

深圳怡寧心理健康


沒有可說的話題。,又不好意思退群,索性放到那裡吧。同學聚會聚一次失望一次 。比如最近一次聚會,聚會後才明白,有個女同學從澳洲回來,於是要聚會,AA制。喝到最後組織者和澳洲女抱到一塊了,原來人家高中時有一段情。頓時感到我們都是捧場的。還有一位女同學某大學退休教師,曾是我們小學同學,從千里之外趕來聚會,可想而知是人家是多麼的期待。結果這次聚會後回去就退了群,而且把自己所有的信息全都屏蔽了。同學聚會本來應該是最無私無慾,最乾淨的的事情,有多少美好的回憶在這裡追隨,架不住組織者的別有用心或心智素質都無能為力,變成了炫耀,納垢,酗酒,甚至罵人的場所,亂哄哄,容不下安靜的說話。結果,一般都是真正來重溫同學情的都早早離場,剩下的鼎銘大醉,摟摟抱抱。當然不能一一去抨擊同學聚會,聚會和聚會不一樣的。好的同學聚會都會欣然參加的,包裹同學群,不會無緣無故的潛水的。


西沉花語


其實,我就是一個在同學群裡既不說話,也不退群,既不發紅包,也不搶紅包的潛水者。但是,不說話不代表不關注,群裡的消息我也會經常看一看,有時也會響應和互動一下。

為什麼不說話也不退群?如果非要說出於什麼心態,我估計每個人的答案都不相同。這就好像追問一個人做事出於什麼目的一樣。做事就一定要有目的嗎?不是!做事,有的人目的明確,有的人是率性而為,而有的人可能是瞎闖誤撞。所以,一個人既不說話也不退群,可能自己都沒思考過是為什麼。

不說話,有時並不是不想說,而是不知道說些什麼。剛加入群的時候,大家都很新鮮,也很激動,嘰嘰喳喳把離別以後的思念和回憶都傾訴完了。喧囂以後就會歸於平靜。以前激動是因為“你在他鄉還好嗎?”,現在平靜是因為“仨飽一個倒,日子過的好”。而且,大家都在為了生活、四處奔波,既沒有喜悅與大家分享,有了苦惱也不想讓他人得知。群裡每天就是不鹹不淡的工作、生活、回憶,時間久了,就像稀釋了的糖水,慢慢就變得淡然無味了。所以,很多人就會選擇潛水。

不退群的原因其實很簡單,只有兩個:一是因為念及同學情誼,二是將來有可能見面。大家畢竟同學一場,這是人之一生最浪漫的時光和最珍貴的回憶,哪能隨便退群呢。但凡有點情和人味的人,也不會選擇退群的。第二個原因就是,在這樣一個流動性很大的社會,人們出差和旅遊機會很多。現在雖然相隔萬里,沒準哪一天就會來到同學居住的城市。分別多年的老同學見面,那種開心和激動是無法用語言來描述的。這一點我深有體會!

溫馨提示:閱後如果喜歡,請不要忘記添加關注喲😊歡迎大家關注、點贊、交流、評論、收藏、轉發,謝謝😜



管理那點事


悠悠歲月,人生苦短,無論一個再堅強,也無論一個再脆弱,心靈都要有一個港灣。無論成功與失敗都要與人分享。就是默默無聞其實也是一種滿足。有時交流不是語言能夠表述的;有時更多的是傾聽,這種傾聽其實更多的內心的喜悅與回味與對比。

第一,每一個人,不同時期,我們只能經歷一次,這種時間的唯一性是一個人,無論你能力再強,再猛,再兇,再狠,再弱也無法找回過去的你。這就是說人的一生也就是這個單程車!這種單程車,就決定了同學是一個人一輩子,唯一的歷史與唯一歷史過程。是一種稀缺資源,而且無法複製。

第二,每個人的奮鬥歷程,是不一樣的,特別是出生不同家庭和個人性格外貌等的不同。後天的努力就更加不同。有時甚至是難以述說的難堪或者說苦難。越是這樣的人,越是性格內向的人,就更不想透露心聲。所以群裡的同學不要以為自己的幸福與快了,都是別人的歡樂。應該允許別人的隱忍,也給予別人的寬容。其實有時聽聽大家的歡笑與八卦,也是一種享受。

第三,同學群性格開朗與話嘮的快樂鳥。也有鸚鵡學舌還有故事會長。其實,你們之間的互侃並不會影響,我們一言不發人的心情。只要同學不退群,希望大家就容留我們吧,這就是我們不發言者的希望。

第四,據可靠研究成果,一個群裡一定需要不同性格與經歷的人,這才像交響樂,音感與旋律才會優美與完美。美麗源於對事物的關愛與溫存,美麗也是由沉默的對比。願同學群永遠留給我們不發言人的一片溫存。

第五,有可能大聲喧鬧的人不知道,內向的人,對於群裡的關心並不少,有時甚至更為關切。有時甚至更是默默的支持與投靠。

原大家在一個和諧的群裡,一個大家曾經的精神家園,共同承擔與分享快樂。



陳文霞88


無論是微信群聊天,還是現實中同學聚會,聊得火熱的永遠就那幾個人,其他人是沉默的大多數。

這些人既不退群,又不說話的原因主要以下幾個:

1、靜靜地看其他人裝樣子。

有些同學發達了以後,在微信群裡總是一副很牛的樣子。別人說一,他們恨不得說一百,生怕別人不知道他們發達了。

在這種情況下,有些人就乾脆不說話,靜靜看別人裝吧。

2、對話題不感興趣。

有句話叫做:道不同不相為謀。意思就是我們大家現在走的路不一樣了,你們聊的話題我真的不感興趣,我不想說話。但是,我們又是同學,我也沒必要退群。

3、忙起來,不顧得說話。

有些人的工作生活都很忙碌,壓根就沒那閒工夫在群裡聊天。等到不忙了,也不知道說什麼好,那就乾脆潛水不說話了。

4、混得不好,不想說話。

有些人確實生活不如意,他們不願意在群裡暴露自己的真實情況,那就乾脆靜靜地看別人說話,靜靜地圍觀其他同學的生活。

每一個微信群剛開始建立的時候,大家總是有說不完的話,總是有人在發紅包。等時間長了,大家就都變得沉默了。這是一個自然發展現象。



我是柳柳很忙,您身邊的教育專家、心理情感專家。

請關注我。更多教育、心理前沿知識推送給您。

有什麼問題可以給我發信息或者直接發評論、私信問我,樂意為您答疑解惑。

歡迎您點贊轉發。您的點贊轉發,都是在幫助他人。


柳柳很忙


前段時間同學群為畢業三十年聚會熱鬧非凡,本人因生活瑣事無法參加,只作靜觀,某日一曾在某行工作九十年代犯事坐牢的同學,群中勸解其當年結拜姊妹說:一定要來,為了這個聚會,我幾千萬的業務都擺一邊了。差點大吐,當即退群。此人前些年來過我這裡一次,當時他正遭難,出來後在一家公司打工,念及同學情份,吃喝玩樂陪他三天。後來我上省城,和他聯繫,他告訴我去機場接親戚。後來再也聯繫不上了。同學群裡混得最好和最不好的一般都是潛水當觀眾,很多當年性格內向不起眼的同學反倒風生水起,獨領風騷。生活給每個人都打下了印記,有的人愉悅,有的人沉思,有的人在裝逼,我在家盡孝服侍老人。


語重心長話短說


我就屬於這種加入了群,不說話的那種人,你要問我什麼心態,我只能告訴你,在群裡不知說什麼,退群又怕別人說閒話。

我現在有兩個同學群,一個高中的,一個大學的,基本上都是40多人,每天都會有人在群裡吵吵,在高中群裡,有一個曾經的同學,現在煙臺開火鍋店,每天都在群裡胡吹海吹自己的店多大多好,以後去煙臺必須找他,吃海鮮涮羊肉等等,可是我在美團等網站根本就找不到他家店信息,在地圖上也搜不到,一看就是吹牛B的那種,你讓我怎麼和他溝通?還有一類同學整天就煽情,整個整的一直髮老照片,說還是校園好,和誰誰怎麼樣怎麼樣,我去畢業都十年了,也沒見參加過一次同學聚會,這種人就該直接被斃了。

還有一種人更可樂,在群裡發紅包,尼瑪畢業都十幾年了,每次發紅包就發幾毛錢,還讓搶到的發大的,每次我是不參與也不發,為了幾分錢再搭上幾塊錢,沒意思。很多次都想退群,但是一想畢竟幾年同學,退了談不上傷感情,但是也不大好。

建立微信群目的是交流,交流些有用的,現在整的除了炫富、浮誇、煽情、討紅包,沒點正事,這是很多人不願退群,也不願說話的原因吧。

君子之交淡如水,同學情誼貴如金,還是真心想和同學們聊聊家常,訴訴苦中,互相幫助一下,可是辦不到啊!我們的友誼不純潔了......


大龍聊聊吧


同學群是一個很微妙的空間,用各懷心思來形容並不為過,總之,群內人員有很複雜的心態,我大致總結了一下,有如下幾種:

第一種:歸屬感心態。同學一場,對情感來說是很重要的一段經歷,如果退了群,相當於放棄了在內心深處曾經擁有的那段美好的同學時光。儘管很少說話,但是歸屬感會讓人默默地堅守,不鹹不淡,不喜不憂。

第二種:存在感心態。我不說話,不證明我不存在。就如同學時代上學一樣,班組裡即便有活動,有一部分同學可以不報名參與,但沒有人去指責這些同學。存在感和歸屬感不同,歸屬是對情感的表現形式,而存在感只是軀殼的表現形式。

第三種:觀望感心態。同學之間大家彼此發展的怎樣,都在相互觀望,甚至有些同學會成為標杆。發展好的,會成為大家的榜樣,這屬於勵志型的心態。持這種心態的同學,內心深處會有一種想靠近或被榜樣同學提攜的潛意識。

第四種:自卑型心態。這種心態的同學很少主動說話,你不問人家不答,你就是問,人家也是非常含蓄地回答之。自卑型總是拿自己當年或現在之短去和發展好的同學比較,這種比較或多或少能激發一個人的上進心呢。

第五種:醋溜型心態。這世界很大又很小,不管在什麼年齡段,不管在什麼空間場合,總有那麼一部分人吃不著葡萄酸的心態。在同學群裡儘管這部分人不說話,但是看到部分同學發展的比較好,而自己又不是很如意,心裡總是有點酸溜溜的,不想逃走,反而很享受這種感覺,因為他們心裡會想,總有一天,我會讓你們羨慕我。

同學群裡還有其他類型心態,屬於小眾化,就不再提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