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得了血管瘤,該怎樣治療?

心有猛虎細嗅薔薇68701


什麼是新生兒血管瘤?

嬰兒血管瘤是起源於皮膚血管的良性腫瘤,多見於嬰兒出生時或出生後不久,它起源於不詳,部分學者報道和血管內皮幹細胞有關,發生於口腔頜面部的血管瘤佔全身血管瘤的60%,其中大多數發生於顏面皮膚、皮下組織及口腔粘膜、如舌、唇、口底等組織,少數發生於頜骨內或深部組織。其中以枕部的鮮紅斑痣最常見。

形成新生兒血管瘤的原因?

血管瘤是發生於血管組織的良性腫瘤,主要是種胚胎髮育過程中血管發育失常,血管發育或分化失常導致的血管畸形,一種因血管內皮細胞異常增殖產生的真性腫瘤。

血管瘤雖然一般都是天生的,但每位患者的形成原因都是不同的,只有到正規的血管瘤專科醫院進行全面檢查便可得知。導致血管瘤發生的影響因素很多,至今尚無一個公認和肯定的說法。

1、胚胎髮育時出現感染

一般認為父母的遺傳、父母的內分泌失常、高血壓等疾病、懷孕期間的環境汙染或微生物感染都會影響胎兒血管發育。

2、母親激素影響

其中有關母親的激素水平與嬰兒血管瘤發生的相關關係研究很多,發現懷孕前服用避孕藥的母親的孩子血管瘤發生率明顯增高;母親雌激素水平與孩子血管瘤發生率呈正相關關係,即母親雌激素水平高的孩子血管瘤發生機會也多。


有家長認為,處於嬰兒期的寶寶,抵抗力弱,不能進行血管瘤的治療,其實不然,大部分血管瘤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面積不斷擴大的,只要選對療法,在孩子年紀較小時開始治療,更能保證治療時間短,寶寶少受苦,治療效果好。

  一般孩子滿月即可接受治療,如果血管瘤增長的速度非常快超過了孩子的生長髮育,那麼即使未滿月也需及時上醫院干預治療控制瘤體的增長。

傳統血管瘤療法不佳,須謹慎選擇嬰兒年齡小,抵抗力不強。因此,既要確保療效,又不能影響孩子的生長髮育。

  傳統的手術、冷凍、同位素、植皮等療法治療血管瘤,都存在復發、痛苦大、有疤痕等弊端,同位素治療還存在影響嬰幼兒發育等後遺症,傳統療法治療精準度不夠,均是將正常組織與病變組織一同破壞,風險較高,留疤率較大,目前基本被淘汰。

徹底去除嬰兒血管瘤,從切斷病源開始

  從病理上來說,血管瘤是由於新生兒的皮膚內,殘留的胚胎成血管祖細胞過度分化,導致血管內皮細胞過度增殖,從而形成的良性腫瘤。

  治療血管瘤不能單純的祛除表面症狀,只有清除不斷增生的內皮細胞,抑制細胞增生,才能做到徹底治癒血管瘤。


鄧先傑談血管瘤


我小孩出生時腿上有半個花生米那麼大的血管瘤。剛出生時是粉色的,後來越長越大,顏色也越來越紅。去兒童醫院看醫生時才發現原來有那麼多孩子有血管瘤。有的長在手上,有的長在臉上很顯眼,看得很揪心。當時我孩子三個多月,血管瘤已經長到一個花生米那麼大,醫生建議激光打掉,因為血管瘤長得很快,以後年齡大再打激光只會留更大的疤。醫生說有些血管瘤長得很深,一次激光打不完,要分好幾次打。有些地方不能用激光打。我家孩子在小腿肚上,打了一次激光就清除乾淨了。現在孩子十六歲了,原來打激光的地方已經長平了,顏色和周圍皮膚一樣,大小比原來花生米大了一些,仔細看能看出來。

因為血管瘤裡面有豐富的血流,孩子不小心擦傷了它,會流很多血。新出生孩子的血管瘤穩妥點還是找醫生檢查一下,聽醫生專業的建議,及時治療,早日康復。


正月十八的月亮


新生兒血管瘤是一類由新生血管所組成的良性腫瘤,多發生於嬰兒和兒童,主要分鮮紅斑痣、海綿狀血管瘤、草莓狀血管瘤和混合型血管瘤。混合型血管瘤以兩種類型混合存在,而以其中一種為主要表現。鮮紅斑痣又稱毛細血管擴張,出生時即可存在,好發於顏面部、頸部、也可發生與任何部位,表現為淡紅或暗紅色斑疹或斑片,形態不規則,壓之部分完全或部分褪色,可隨年齡增長而顏色變深。

海綿狀血管瘤,是先天性的靜脈畸形,出生時即存在或出生後數週發生,單一或數個大而不規則的結節狀或分葉狀皮損,皮膚鮮紅或深紅,表面不規則,柔軟而有彈性,擠壓可縮小,形狀像海綿一樣。

草莓狀血管瘤出生時即可存在,也有部分在生後2-3個月發生,好發於顏面、頭頸部或肩部,表現為呈鮮紅色分葉狀腫瘤,質地柔軟,高出皮面,邊界清楚,單一發生或數個發生,通常大小約1釐米到數釐米,皮損廣泛的深部,常可伴發海綿狀血管瘤,在1歲之前,血管瘤可隨著孩子生長略有長大,約1歲之後開始退化,大約有70-90%的孩子血管瘤在5-7歲時可完全消退而不留明顯的痕跡。

由於大部分孩子更常見的是草莓狀血管瘤,且該型血管瘤預後良好,大部分可自行完全消退,因此發現孩子身上長有血管瘤時,血管瘤較小,可給與觀察,等待其自行消退,或外用噻嗎洛爾滴眼液搽血管瘤表面。針對長在顏面部的較大的血管瘤,需要完善彩超或者頭部MRI評估是否合併顱內的海綿狀血管瘤。觀察過程中如果發現血管瘤生長速度過快,可給與激光或注射硬化劑治療。有草莓狀血管瘤的家長,在護理孩子時,注意動作輕柔,勿用粗糙的東西摩擦血管瘤局部,避免局部破損後出血。

來自全科鮮醫生的科普解答,歡迎大家於下方評論區發表不同的觀點及看法,想了解更多的健康知識,歡迎關注全科鮮醫生,持續為您帶來不同的健康問答,圖片來源於網絡!

全科鮮醫生


在做母乳餵養之前,我做了一個公益群,有2年多了,寶寶們現在都長大了。裡面有將近300個媽媽,各種各樣的新生兒問題每天只要我在群裡冒泡問題就應接不暇。其實也不是多大的問題,大便的,溼疹的,黃疸的,咳嗽咳痰的等等,其中有一個比較常見的就是血管瘤。



血管瘤是嬰兒最常見的良性腫瘤,發生率約為4%-10%,通常女孩多見,約為男孩的3-5倍。約60%的血管瘤發生在頭頸部,約25%發生在軀幹,約15%發生在四肢。雖然多數的血管瘤發生在體表,但少部分可發生在肝臟、胃腸道,甚至腦裡面。60%—70%的血管瘤可能8歲前消退,有部分血管瘤由於持續、迅速增大蔓延,導致外形改變和功能障礙,引起患者心理障礙和日常生活不便。



臨床上常把血管瘤分成四類:毛細血管瘤、海綿狀血管瘤、蔓狀血管瘤和混合性血管瘤。嬰幼兒毛細血管瘤和海綿狀血管瘤多見。嬰幼兒血管瘤的特點是,新生兒期增生明顯,4-6月增長最快 ,6-12月生長明顯減慢 ,50%的嬰幼兒血管瘤在5歲時痊癒,70%的嬰幼兒血管瘤在7歲時痊癒,90%的嬰幼兒血管瘤在9歲時痊癒。這些是比較理想的狀態下。有一些表淺的,容易摩擦,破損併發感染留疤的話就比較煩。嬰幼兒眼周,肛周,暴露部位的容易出現摩擦破損,還是建議處理。



毛細血管瘤高出或不高出皮膚與黏膜,呈鮮紅或紫色,壓之變白,壓力去除後又充血復原。很多毛細血管瘤在嬰兒出生時已形成草莓狀瘤體(外形似草莓)。大部分可以自行隱退。部分這類的患者壓迫顱骨下陷。若血管瘤生長在關節囊處可導致終生殘疾。



海綿狀血管瘤屬靜脈血管畸形,腫瘤多位於皮下,易於深入到深部肌肉,部分有完整包膜,部分沒有完整包膜,容易成侵襲性生長,壓迫周圍組織。海綿狀血管瘤不能自行消退,而且對小兒的危害較大,比較大的海綿狀血管瘤還可合併血小板減少症,特別是年齡小的嬰幼兒,因出血頻繁,血小板更低。海綿狀血管瘤除了易造成腦出血外,還會使嬰幼兒出現呼吸困難、繼發感染等病症,嚴重者可危及生命。




蔓狀血管瘤屬動脈血管畸,高發於成人,一般表皮無異色,瘤體柔軟,內有搏動感,用聽診器觸聽,搏動感較明顯。是由多數擴大的小動脈和小靜脈互相溝通而成,外形為串珠狀,表面溫度較高,病變部皮膚為暗紅色和藍紫色。蔓狀血管瘤不會自行消退。

總之嬰幼兒毛細血管瘤和蔓狀血管瘤多見,大部分毛細血管瘤可以自行消退,蔓狀血管瘤家長還是需要提高警惕,發現寶寶身上紅色血管樣突起還是需要請專科醫師評估後再做決定。治療方案激素治療,硬化劑,激光,低溫治療,手術治療。其中手術治療是蔓狀血管瘤的主要治療方式。


乳腺科王醫生


你好

嬰兒血管瘤的治療前,應該先檢查確定是真性血管瘤,先進行觀察,因為血管瘤1歲左右是高峰期,然後會逐漸消退;如果血管瘤不能消退或增長較快,則可以採取激素進行治療,因為激素會控制其增長,甚至可以完全消退;如果確定是脈管畸形,不可能自行消退,需要採用物理治療;血管瘤早期還可通過壓迫方式進行治療,當血管瘤長到一定程度時,可手術治療。



臨症指南


新生兒血管瘤一般以保守治療為主,局部硬化劑注射治療即可治癒。其他治療方式還包括激光,冷凍等,容易殘留疤痕。不建議使用同位素貼治療,後期易導致皮膚瘢痕癌。


血管瘤Doctor


目前有微創,激光,外用藥物等療法,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選擇療法。微創適合大部分血管瘤治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