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條法則,讓你處理懂得處理複雜的人際關係

人性很複雜。

在這個世界上,與我們接觸的人,往往不是那種大慈大悲或者大奸大惡的人,而是處於兩者之間,是那種沒那麼好又沒那麼壞”的人。

對於大慈大悲和大奸大惡這兩種人,我們很輕易就能夠想出一些應對策略:前者感恩,後者遠離。

只要發現他們是這樣的人,我們自然懂得怎麼做。

然而,當我們去面對那種是屬於“沒那麼好又沒那麼壞”的人的時候,人際關係的複雜性就體現出來了。

因為我們無法得知他們背後是大慈大悲,還是大奸大惡,我們只能花費時間跟他們相處,才能知道他們的真正為人。

而正正就在這個過程當中,很多時候我們的相處行為,就決定了我們的關係走向。

記得前兩年我去武漢出差,一出機場我就立刻乘坐出租車前往工作的會場。不知道是不是覺得我是外地人的關係,當時出租車師傅直接跟我說,

去那裡大概要80元,不打表。

雖然我覺得有點貴,不過人生地不熟,又趕時間,就覺得沒所謂了。

由於我第一次到武漢,對這座城市充滿好奇,所以前往會場的路上,我就跟師傅說起話來,聊一聊這座城市有哪些好吃好玩的地方,期間肯定會聊到武大。

然後我就問師傅,他的子女是不是也考上這所大學。沒想到師傅就跟我抱怨說,他兒子哪有這麼厲害,讓他留在本地上學,他就是不聽,非得要出省唸書不可;一年才回來幾次,電話又沒幾個云云,說得很是不滿。

聽到師傅這麼說,我只好就安慰他說:“現在的年輕人啊,都喜歡出去闖,很少呆在家鄉發展了,他們很難體會到做父母的苦心,也很難明白你們是多麼牽掛和擔心他們。好像師傅你這麼大年紀,還要這麼辛苦出來開出租車拉客,也是想子女的生活過得好一點,不是嗎?”

師傅很感慨地說:“對啊,現在的年輕人,都是隻顧自己了。”

我和師傅一路上聊了很多,一直聊到目的地。臨走下車之際,我就隨口問一句“要80元對吧”,然後掏錢出來給師傅。沒想到師傅突然戰戰兢兢地跟我說:“六十可以了,給六十就可以。”我問他為什麼?師傅說我第一次來武漢,就當是給我個優惠啦。

連聲道謝後,我就上去會場,很開心跟同事分享這次經歷,同事卻吃驚地看著我說:“從機場過來,坐車打表也就五十元左右。你被坑了還這麼高興?”

但是我的關注點並沒有放在車費上,而是放在出租車師傅行為的轉變上。

一開始師傅看到我是外地人,就打算坑我八十元。後來我和他聊天,我“不小心”關心了一下他的生活,彼此之間有了情感的聯結,於是他最終只坑了我十元——說不定不是坑,只是憑經驗算出來的車費而已。

師傅是“壞人”嗎?如果是,他後來就不會良心發現減少坑我的錢。那他是“好人”嗎?如果是,他一開始也就不會想著坑我錢。

在我們的生活周遭,就是充斥著這種“沒那麼好又沒那麼壞”的人。

有時候覺得跟他們很容易相處,有時候卻覺得跟他們之間還存在著隔閡;有時候他們對你很好,可有時候他們對你卻像是換了另一種態度似的,導致你無所適從,不知道應該怎麼跟他們相處。

這樣的人,任何人都有可能是,包括你,我,他。人就是這麼一個複雜的生物。

當有文章或者有書籍要教導你,怎麼跟這麼複雜的人性打交道時,你不要以為找到了人際關係的終極相處法則。即便你完全做到這些法則,你依然還是會碰到人際關係上的困擾。因為沒有一個法則,可以一次性應對生活當中的全部情況。

而這些情況,正正跟我們變幻莫測的人性息息相關。

四條法則,讓你處理懂得處理複雜的人際關係


什麼是人性?

闡述什麼是人性,一篇文章根本說不清楚,也說不完。因為這需要從人類的基因和千萬年來的進化演變說起。

但如果把人性的特質縮小到人際關係這個範圍內,那麼簡單很多了。

人性的本質是利己,這一點無論是心理學家還是經濟學家,都已經有相關了理論的印證。

《自私的基因》一書的作者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說過:人類進化到現在,所有的進化行為,都是基於“自私”之上。

當然,這個“自私”,是廣義的自私。

例如你餓了,自然想滿足自己的食慾;你累了,自然就睡一個好覺;你有錢了,當然是想給自己一個好生活。

自己的需求是屬於優先級,所以我們的行為,往往是以滿足自己的需求為首要任務,然後才去滿足別人

值得注意的是,利己行為並不等同自私行為。我有十塊錢,我買東西給自己吃,不給你買,這是利己,因為你可以自己買;但我把原本留給你的包子,全都拿給自己吃,讓你沒得買也沒得吃,這才是自私。

換言之,自私是屬於一種利己的行為;而利己的行為,卻不一定是屬於自私。只要不損害他人,我怎麼利己都行。

這個界線一定要區分清楚,這對於我們人際交往很重要。

在利己的基礎上,那人與人的交往,不外乎兩個原因:

1,物質上的滿足;

2,情感上的滿足;

這兩種普遍的利己行為,都關乎我們的切身利益。沒有這兩種需求做“基站”,很多人只要心生不爽,看到你就直接開罵;有了後,就需要遵守一定的行事法則了。

例如我在公司上班,除非不想混了,否則我肯定不敢得罪老闆,因為他是給我發工資的人,滿足到我物質上的需求;而跟朋友聊天,我把失戀後的各種煩惱向他傾吐出來,因為他能夠聆聽我的心聲,給予我情感上的安慰。

然而物質和情感上的滿足,很多時候在生活當中無法表現得那麼涇渭分明,應用到人際交往上,兩者產生交集的情況就會更多。

你跟老闆相處,儘管你上班是為了完成工作,而不是跟他成為朋友,但假如你沒有顧及到老闆情感上的需求,說話動不動就讓他丟面子,那你接下來的職場生涯肯定也不好過;

而你跟朋友相處,儘管你們可以把彼此當作是家人那樣一起互助互愛,但假如在相處期間你一直去損害對方的利益,動不動就耗費朋友的錢財,那你們的感情也肯定會慢慢疏遠。

所以各種人際關係的相處技巧,都是以這兩點來構建。

你要怎麼利己,才能夠不損害到別人物質和情感上的利益呢?而別人想要利己,你要做些什麼事,才能夠滿足到對方這個需求呢?這裡面就會涉及到各種相處方式。

然而我們每個個體,在利益和情感上需求,又不會一成不變

比如我昨天升職加薪,你突然喊我請吃飯,我會很熱情大方的答應。可是一旦我工作不順心,遇到打擊,那你突然喊我請吃飯,我可能就不會回覆你,也懶得跟你解釋,態度完全變了個樣。

這種變化,是基於利己的前提下發生的;作為當事人,肯定不會考慮到其他的外在因素。也正是這個原因,大多數人就成為了那種“沒那麼好又沒那麼壞” 的人。

當我們接觸到這些人的時候,由於信息不對稱的關係,我們往往無法完全瞭解到,導致他們變化的背後原因。於是,人際關係就由此變得複雜起來了。想看幾本書就懂得怎麼跟人相處,談何容易呢?

那怎麼辦?我們應該要怎麼應對它們?

四條法則,讓你處理懂得處理複雜的人際關係


1,適當去利他

既然每個人都喜歡利己,那麼當你去利他時,也就是滿足對方利己這個需求。有了情感的聯結,你們之間的互動就多了一個合理的理由。

很多時候,我們稱呼一些權威人士為“劉總”“李博士”“張教授”等,是出於尊重的心理。這種尊重,就是一種滿足對方對身份認同感的利己心理。

我們為什麼要注重禮貌呢?因為禮貌的行為會讓對方產生一種被尊重的愉悅心理感受,算是利他了。在社交環境裡這是一種約定俗成的利他行為,這樣做當然有助於提升彼此的人際關係。否則,誰都不願意搭理你。

當我們跟他人建立起某種程度的利益關係之後,這種利他的行為還要繼續保持下去。不要隨便拿對方的缺陷開玩笑,不要說一些傷害對方的話語,不要經常麻煩別人,或者偶爾關心對方,看到對方有困難,能夠幫忙的就主動伸出援手等,都是基本的做法。

但是為什麼要適當呢?

正如我面前所說,由於信息不對稱的關係,我們很難獲悉對方是處於一個什麼樣的心理狀態跟我們相處。

萬一對方是那種習慣接受別人付出的人,正如美女經常受到禮物,那麼你的利他行為,不但不會換來對方的感激,反而還會讓對方覺得是理所當然的正常事情。

而且,即便是利他,一定要滿足到對方的需求才算是利他,沒有滿足對方需求的利他,是擾人。

這種事做多了,還會給予對方巨大的心理壓力。好比一些男生有事沒事就送女生玫瑰花,守在樓下布個蠟燭陣,以為會感動對方。其實在人家心裡,這根本不是她的需求。

問題是,我們很難了解到對方的真正需求,畢竟人的利益和情感需求,不會一成不變的。所以適當去利他,才是最安全的做法。

這個尺度一定要掌握好。

四條法則,讓你處理懂得處理複雜的人際關係


2,瞭解交往的本質目的

某些情況下,一些人對我們很友善,但換了另一種情況,他們就會對我們很冷淡。我們不清楚他們變化背後的具體原因。

這時,我們就要想一想,我們和他們交往的本質目的是什麼?涉及到哪種利益關係呢?我們主要是因為物質上的互利而交往,還是主要因為情感上的互助而交往呢?

編輯聯繫作者,是因為作者的文章能夠給他們提供某些價值。一本書賣得好,對他們的工作任務會提供些許幫助。一旦這層關係沒了,他們自然就會離你而去。

女朋友願意跟你一起闖南走北,是因為她對你充滿感情。只要你也愛她,你們就會相處得很幸福。一旦情感破裂,你們自然就會分道揚鑣。

基於物質的交往,只要你們一直停留在物質上,沒有涉及太多的情感,那你也不會產生太多的煩惱。否則你找了小姐後,還為對方沒有想念你而傷心,這就自尋煩惱了。

基於情感的交往,只要你們沒有過多牽涉到物質上的衝突,那你也不會產生太多的煩惱。人情很難用錢去衡量。談錢傷感情,不談錢傷人情。能夠用錢解決問題,就不要動用人情去解決了。就算我找朋友幫忙,我也最後也會請他吃飯來報答,而不是指望朋友的情感。

這兩者一定要區分清楚。原本你們只是物質上的利益關係,而你卻用了情感上的利益關係去跟對方相處,假如對方也有這種意願,你們也許會成為好朋友,但要是對方沒有這種心思,你這種做法就會破壞彼此的“平衡交往”,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而情感上的關係,如果你們關係還不是很深入的情況下,貿然用一種物質交換的方式去跟對方相處,以為直接給個錢對方就出來陪你看電影吃飯,那你只會自討苦吃。情感交往,一定要循序漸進,一步一腳印去建立關係。

否則,太急進只會壞事。

所以,利他為什麼要適當,不能強迫,就是這個原因。

想通這些基本問題,誰為什麼突然對你好,誰為什麼突然對你不好,對於你們的交往狀態,至少你心裡也會有個譜。

當你面對各種相處情況,你也能夠坦然處之了。

四條法則,讓你處理懂得處理複雜的人際關係


3,建立自己的價值

人際交往,是彼此價值交換的一種體現。如果你自身沒有任何價值,你很難在別人心裡擁有存在感。

建立自己的價值,就是讓自己有能力去利他。當你有能力去利他,自然就有資格“要求”別人反過來去利你自己。

想一想,現在的你能夠給別人哪種價值?是提供物質上的價值,諸如有能力解決別人的問題,給老闆完成任務,教導他人學習某些知識等,還是提供情感上的價值,諸如成為大家的一個知心好友,願意陪伴在朋友的左右,為他們分擔煩惱等呢?

你能給多少人提供價值,你就能夠發展到什麼樣的程度。你能夠解決老闆五百萬的難題,你就成為他公司的高管;你能夠解決老闆幾億的難題,你就成為他的合作伙伴。

你沒有價值,不管是情感上還是物質上,如果無法跟別人構建起聯結,那你就很容易被別人忽略了。

一個帥哥美女的明星跟你走在街上,眾人向你投來豔羨的目光,這會不會滿足到你的虛榮心呢?你的師兄,用一種非常熟練而帥氣的方式幫你解決某些問題,你會不會對他心生好感呢?

這些就是高價值的展現。

想要獲得平等而和諧的人際關係,不是你求回來的,而是基於你的個人價值自然而然建立起來的。

自身沒有足夠的價值,就算你哭紅了眼睛去哀求,換來的也只是同情,而不是尊重。

四條法則,讓你處理懂得處理複雜的人際關係


4,不要強求處理所有關係

並不是每個人都願意跟我們交往。

有些人不願意跟我們維持和諧的人際關係,是因為他們不在乎這種關係上的平衡,即便失去,對他們來說也沒什麼。

懂得用一個坦然的心態去面對這種人來人往,很重要。

但無論如何,儘量讓自己成為一個有用的人吧,這才是人際交往的核心。美國已故人際關係學家戴爾·卡耐基曾經說過一段話:

別指望別人感激你。因為忘記感謝乃是人的天性,如果你一直期望別人感恩,多半是自尋煩惱。你的價值因為別人的需要而存在,被人需要勝過被人感激。與其讓對方感激你,不如讓他有求於你。

只要做到這樣,就算有一天你的熱情和禮貌,某些人一點都不領情,那依然還有其他人需要你,喜歡你。

你就是你自己強大的依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