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最傷孩子的行為,哪一種你中了?

“你看看人家孩子!”

“你看看人家孩子!”

送女兒上鋼琴課,遇上一位母親對自己的女兒大聲訓斥。

“人家都會彈,為什麼你不會?”

小女孩垂著頭,低聲回了一句:

“那你怎麼不讓他叫你媽媽!”

這位媽媽被氣得直剁腳,一副恨鐵不成鋼的樣子。

孩子雖然表面平靜,但我想她一定很傷心。明知道媽媽會更生氣,但還是選擇「還擊」。她可能無意識地在模仿媽媽對待自己的方式。

爸爸媽媽所有的言行,猶如一本沒有文字的教科書,每時每刻每個場景都可能潛移默化重塑孩子的命運。

我們每一位父母都愛孩子,但表現出來的,卻並不一定是愛。生活中,父母的這幾種行為,可能會傷到孩子。

父母最傷孩子的行為,哪一種你中了?

1

嘮叨是把小刀子

知乎上有人提出這樣一個問題:什麼時候最反感父母?

或許你會說:嘮叨是出於對孩子的愛。

但一定要謹記,過度嘮叨可能會把孩子推向相反的方向。

嘮叨屬於父母的一種負面情緒,實際上是對孩子身心的控制。

為了逃避壓力,孩子會產生牴觸情緒,會啟動「選擇性失聰」來拒絕或牴觸父母的嘮叨。

育兒專家尹建莉老師說:「嘮叨是把小刀子。」

父母與其嘮叨,不如採取「少說、多聽、多行動」的策略,適度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嘗試和探索。

父母最傷孩子的行為,哪一種你中了?

2

親子邊界意識模糊

《超級育兒師》中有這樣一個案例。

一個初中男孩,每天沉迷於手機,回到家就戴著耳機看視頻打遊戲,對人總是愛搭不理,這讓父母十分擔憂。

後來,育兒師發現:在這個孩子臥室的門上有個鎖眼大小的洞,父母時不時通過這個洞來觀察孩子的動向。

育兒師說,正是父母的這一行為,讓孩子感覺自己的隱私被侵犯了。

他對父母的憤怒無處發洩,便內化到行動上。叛逆、不愛學習、沉迷網絡世界,這都是對父母「越界」的一種抗議。

再小的孩子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父母應該尊重孩子的界限感,不控制孩子,不做包辦型父母。

只有父母有了清晰的界限感意識,孩子長大後才能會知道自己的界限在哪兒,才能保護好自己的界限,並尊重別人的界限。

父母最傷孩子的行為,哪一種你中了?

3

河東獅吼

有位朋友對我說:「孩子真是親生的啊,上一秒剛吼完他,下一秒就撲進我懷裡說,媽媽我愛你。」

聽了這話,我並不為朋友感到高興,而是有些擔心那個經常被吼的孩子。

或許你會說:

“我做不到啊!”

“我控制不了自己呀!”

“沒辦法,只有發火,孩子才會聽話!”

但你有沒有想過,被吼過的孩子其實已經傷痕累累,只是我們看不見。

他會委曲求全地討好你,他會沒有任何條件地原諒你,他從不計較你對他曾經的惡劣態度。

那是因為他在用這種方式愛著你。

孩子的愛才是真正的無條件。而我們呢?是否附加了條件?

父母最傷孩子的行為,哪一種你中了?

每個人內心深處都住著一個完美的孩子,吼孩子,其實是我們對自身的一種不接納。想想這一點,或許就釋懷了。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處理同一件事情,不同的聲調會收到不同的效果。

相對於「吼」,家長不妨試試「低聲教育」。

把孩子當做獨立的個體來尊重,學會用一種平等的姿態和他交流,情緒平穩地降低聲調,而不是居高臨下的俯視孩子,趾高氣揚地「吼」他們。

4

無原則的妥協

很多家長都是「刀子嘴豆腐心」,比如和孩子提前說好:逛商場一次只能買一個玩具,看電視一次只能看半小時。

但,往往又架不住孩子的死纏爛打。孩子一哭一鬧,家長就妥協了,玩具買了一個又一個,看電視時間延長了一次又一次。

父母的妥協,只會讓孩子認為規則不重要,讓他們誤以為所有規則都是可以隨意踐踏的。

父母一定要學會對孩子的無理要求說「不」,在拒絕孩子的時候,不要急著和孩子去爭辯,可以在事後等孩子平靜下來的時候,再講道理。

值得注意的是,你必須以尊重、平等的態度和孩子說話,這樣孩子才會接受你的意見。

父母最傷孩子的行為,哪一種你中了?

5

讓孩子聽話

心理學家武志紅在《奇葩大會》上說,聽話,是一場代代相傳的騙局。

聽話的孩子,最容易養成的一種性格就是「討好型人格」。

一個擁有討好型人格的小孩,是一個自我認同感非常低的人,他們會壓抑自己的喜好,去努力迎合別人,哪怕這個人自己壓根不喜歡。

讓孩子成為孩子,允許他們任性,允許他們說「不」,賦予孩子選擇權。父母應該停下來,認真聆聽一下孩子的內心,而不是一味地要求孩子「聽話」。

6

手機不離身

父母玩手機的行為,不但威脅孩子的人身安全,更是傷害到了親子關係。

前不久,四川一位10歲小學生也在作文中寫到:手機是親情殺手!

「爸媽寧願在網上和不認識的人聊天,也不願意放下手機面對面聊天。真是‘父愛如山’,在電腦面前就像山一樣雷打不動。」

父母最傷孩子的行為,哪一種你中了?

是啊,孩子要的其實很簡單,只是我們一個全心全意的陪伴。別再讓手機,成為親子關係不可逾越的鴻溝了。

父母是孩子的引路人,但有時候,孩子也能為父母指明方向。

我們做大人已經太久了,已經忘記了做孩子時候的樣子。

趁著孩子還小,趁一切還來得及,停下來,慢下來,用心聆聽一下孩子的心聲。

給予孩子愛,並從孩子身上學會愛。

孩子,爸爸媽媽也是第一次為人父母,

餘生請多多關照。

人生這趟馬拉松,

我們相互扶持,一路向前。

*來源:凱叔講故事(kaishujianggushi),凱叔講故事,睡前故事,哄睡神器,著名主持人、兩個女兒的爸爸光頭王凱給孩子講故事。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