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生,比金錢、學歷更重要的,是什麼?

閨蜜陶陶上週帶兒子一塊兒去看了部國漫電影《風語咒》,回來後讚不絕口,強烈安利我一定要帶女兒涵涵去看。

用她的原話說,她和兒子倆人在影院被感動得稀里嘩啦,更難得的是,電影看完後兒子竟然還給了她一個愛的抱抱。

我被她安利得心癢癢,帶閨女去看了片,沒想到卻在電影裡發現了些關於父母子女相處的啟示。

人這一生,比獲得多少財富,擁有多高的學歷更重要的,是你是否能擁有愛的能力。

而這種能力,往往是從小,從家庭教育裡習得的。

這一生,比金錢、學歷更重要的,是什麼?

好的家風,需要尊重平等的家庭氛圍

電影《風語咒》裡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就是男主“瞎仔”和媽媽的關係了。瞎仔稱呼媽媽時從來都是“沒大沒小”的直呼 “梅姐”,兩人湊在一塊兒還會像小孩兒一樣互懟鬥嘴,比起母子他們更像一對打打鬧鬧的姐弟。

這倆人的相處方式似乎和我們身邊常見的家庭不太一樣。

就拿我表姐家來說,她兒子皮皮從小就性子跳脫,寫作業沒幾分鐘注意力就開始不集中,一會摸摸橡皮,一會玩玩鉛筆;還特別喜歡亂寫亂畫,課本上、作業本上、甚至牆上到處都留有他的“大作”,漫畫書更是堆了一抽屜。

對兒子種種“不聽話”的表現,表姐和表姐夫奉行的教育準則是“玉不琢不成器”,不聽話就吼,不僅如此,他們還以耽誤學習為名,把他喜歡的畫筆、漫畫都收了起來。

但沒多久我們就發現,皮皮竟然慢慢變成了個“兩面派”。在爸媽面前又懂禮貌又乖巧,像個小紳士,一旦爸媽沒在身邊,立馬變成小霸王,把他爸吼人的架勢學了個十成十,但真正遇到需要做選擇、做決定的時候,又瞻前顧後拿不定主意。

皮皮的聽話、乖巧,其實都不是從心裡接受,只不過是懼怕於父母權威,不得已的妥協。

這一生,比金錢、學歷更重要的,是什麼?

這樣的孩子其實生活裡咱們並不少見,他們和父母的關係,更像“士兵”和“將軍”,父母對他們的口頭禪多是:“你要聽話”,“要懂事”,“要乖一點”,父母將孩子“聽話“作為教育成功的標準,卻不知道這樣的孩子對父母更多的是“懼怕”和“疏離”。

而習慣了萬事父母做主的孩子,長大後更容易缺乏自信、缺乏主見,多年來服從式教育的養成,還會讓他們害怕說出自己的看法。這一點在我小侄子皮皮的身上就已經初見端倪。

真正好的家庭氛圍,不應該是孩子在懼怕基礎上的“聽話”,而應該是在雙方平等尊重基礎上的交流和溝通。

京劇大師梅蘭芳曾說:“尊重孩子就像尊重觀眾一樣。”他對孩子從不疾言厲色,更不會打罵孩子,經常有人向他請教培養子女的經驗,梅先生總是淡淡地說:“把孩子嚇傻了,就更聽不懂了,不厭其煩地解說,總能讓孩子明白的。”

讓孩子知道自己的想法,哪怕是一些幼稚的想法也會被尊重、被重視,才會讓孩子更信任父母,也更願意表達自己。

好的家風,需要你的言傳身教

有一句老話兒說得好: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不僅指孩子的啟蒙和牙牙學語是從父母的教導開始,更是指父母的言行對孩子潛移默化的教化。

在《風語咒》裡,瞎仔的父親為了封印惡獸犧牲了自己,母親為了讓瞎仔重見光明也甘願自己化做兇獸。等到瞎仔再面臨拯救別人與犧牲自己的兩難時,他毫不意外地做出了和自己父母一樣的選擇。

父母對孩子的榜樣作用會極大地影響孩子的三觀和教養。

我在網上也看到過一件事,在長沙的一個地鐵站,一家人在地鐵門前等待地鐵,孩子問地上的腳印是幹嘛的,媽媽解釋是排隊的,並且爸爸媽媽還有奶奶一家人整整齊齊地排成一列給孩子看。

在石家莊的一個路口,媽媽牽著女兒在斑馬線路口等待通行,這時一輛車停下讓行,女兒在媽媽的提示下向車主鞠躬道謝,還揮了揮手向司機叔叔說再見。

早高峰的一個路口,坐在後座的孩子隨手把喝完的飲料瓶扔出窗外,爸爸隨即靠邊停車,下車將飲料瓶撿起放回車內,並對孩子進行教育。

這樣潛移默化的方式,會成為孩子起初最好的榜樣。

老一輩常說“3歲看到老”,科學研究也表明,從出生到三歲是兒童生理發展、心理發育最迅速的時期。在這個階段,父母的期望、行為和一些生活標準會被孩子內化為自己的期望和規則系統。

換句話說,父母是什麼樣,孩子很大程度就會是什麼樣。

知識可能養成孩子外在的頭腦和智慧,但你的言傳身教才是塑造一個孩子內在教養的源動力。

最好的家風,是教會孩子愛的能力

在《風語咒》電影裡,還有一句被反覆提起的臺詞:是不是俠嵐(擁有超能力的大俠),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沒有挺身而出,守護他人。

很多人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執著於孩子考了多少分,有沒有進好學校,但這些最多能保證孩子”成才”,真正能讓孩子“成人”的,其實是愛的教育。

《爸爸去哪兒》後升級為國民岳父的黃磊,曾被人問過教養女兒的秘訣,他說了這麼一段話:

“我們家沒有富養也沒有窮養,該吃飯就讓她吃飽,該上學就上學,沒有刻意過於嚴厲,也不會去縱容,用愛去養吧。”

女兒多多和弟弟妹妹的生活裡,似乎從來沒有因為爸爸的工作性質而缺少陪伴。多多從一歲半起就沒再讓家裡老人幫忙,都是黃磊和妻子自己把孩子帶大,翻開他倆的微博,除了工作,幾乎全是家裡的3個孩子,活脫脫兩個曬娃狂魔。

爸爸在廚房炒菜做飯,媽媽在洗衣晾被,孩子們一起做麵包和曲奇餅乾;還有第一次學織毛線帽,第一次打耳洞,第一次上時裝週的紅毯走秀……

這一生,比金錢、學歷更重要的,是什麼?

每個生活細節裡,都能看到黃磊和妻子對孩子們的陪伴和關注。孩子一點點小進步,都會被他們當成大事來稱讚和慶祝。

在這樣充滿愛的環境裡成長起來的多多,也從來不吝嗇於表達自己的愛。

每年母親節她都會親手為媽媽做可愛的賀卡;爸爸出門工作,她也會貼心地給爸爸寫信,還神秘兮兮地讓爸爸“過12點”再打開……

黃磊和孫莉對多多的愛,又被她以同樣暖心的方式傳遞了回來。

甚至這份愛,還延伸到了身邊的其他人,在《爸爸去哪兒》裡,對剛認識的弟弟妹妹,多多也給出了足夠的耐心和善意,很快就成為所有孩子依賴的大姐姐。

用愛養大的孩子,從小身上就擁有兩種可貴的品質。一種是愛人,他知道怎樣向世界表達自己的善意,付出和愛人對他們來說是一件快樂的事,這樣的孩子比較容易感受到幸福;

另一種則是共情,他更能理解別人的處境,更懂得感同身受,這樣的孩子更容易獲得他人的愛與支持,不容易感到孤單。

有愛自己也有自己愛的人相伴,這樣的人生怎麼會不快樂呢?

這一生,比金錢、學歷更重要的,是什麼?

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曾經這樣寫道:“我真正的老師,是我的母親。母親並不識字,她給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父母為孩子提供什麼樣的成長環境、樹立什麼樣的榜樣,傳遞什麼樣的家風,會影響到孩子的性格、三觀甚至品行和修養。

而在所有的家風中,愛無疑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個。

著名文學家馮驥才說:“正是因為我在家裡獲得了這樣美好的愛、知道愛是什麼滋味,我也希望把愛傳遞給別人。”

黃磊更是,他給兩個女兒起的名字中,一個是慈,一個是愛,他說把慈愛放在心裡,這樣的人生才會更幸福啊。

禾禾生活:seegogrou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