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好文:羽毛球唯有殺球,才是貫穿球場始終或顯或隱的主角!

奇怪很多高遠球打得很好,控球也不錯的業餘選手,竟然不會殺球,為什麼?

一是殺球需要動用全身幾乎所有部位發力,動力定型相對最難。

二是殺球最需要身體具有強大的爆發力。而爆發力是天生的,後天訓練也沒有太大用處。相對於吊球和高遠球來說,殺球所需要的這種爆發力,包括瞬間對拍柄的握力是和每個人的骨骼肌纖維類型有最直接關係的。

深度好文:羽毛球唯有殺球,才是貫穿球場始終或顯或隱的主角!

人體骨骼肌纖維主要有三種類型,一是慢縮紅肌,二是快縮紅肌,三是快縮白肌。慢縮紅肌具有較高的有氧能力與疲勞阻力,屬於低強度、長時間運動型肌肉。快縮白肌則具有最高的無氧能力與運動單位肌力,在有氧能力、收縮速度以及疲勞阻力方面較差。屬於高強度、短時間運動的肌肉類型。快縮紅肌則同時具備兩種肌肉類型的優點。

深度好文:羽毛球唯有殺球,才是貫穿球場始終或顯或隱的主角!

看國家隊的男運動員,林丹骨骼肌纖維中快縮白肌所佔比例一定是非常之高的,所以他具有良好的爆發力。而其後天的體能訓練,則主要是提高其運動耐力。杜鵬宇則反之,骨骼肌纖維中則主要是慢縮紅肌。所以他雖然具有很好的運動耐力,但因為缺乏爆發力,“臨門一腳”就總顯得力不從心。

深度好文:羽毛球唯有殺球,才是貫穿球場始終或顯或隱的主角!

羽毛球后場技術主要有三大塊,高球、吊球、殺球。其中各自又有更細緻的分類。比如殺球就有重殺,輕殺,劈殺,長殺等等。無論哪種殺球,技術要求都比較高。一個小細節處理不好,殺球效果都會大打折扣。

殺球和高遠球最大的不同是,它要求發力瞬間力量更集中,更具有爆發性,力量更大;它要求揮拍速度更快,更簡潔,這樣出球速度也就更快;它要求握力更大,週期變化更靈活;一個完整的殺球動作,幾乎調用到身體的各個部位。尤其是腰腹和下肢的力量,是其原動力的關鍵所在。

深度好文:羽毛球唯有殺球,才是貫穿球場始終或顯或隱的主角!

僅憑大臂小臂和手腕的力量,無論如何是殺不出有力量和速度的殺球來。而技術動作的標準合理,身體各部位的協調發力則是殺球的必要條件。因為是自上而下壓球擊打,所以起跳更能借助到身體的重力,關鍵是擊球點也提高了很多。所以職業男選手一般都是雙腳起跳殺球。

深度好文:羽毛球唯有殺球,才是貫穿球場始終或顯或隱的主角!

吊球是偏重於控制性的技術。從框架上分析,它似乎屬於重技術的範疇,但從力量的應用上,它則屬於典型的輕技術。從戰術角度分析,吊球一般屬於輔助性技術,不可能成為主技術貫徹應用。高球屬於常規性技術,高遠球具有典型的防禦性特點,而平高球更多的是直接為戰術戰略性需要服務。

深度好文:羽毛球唯有殺球,才是貫穿球場始終或顯或隱的主角!

殺球,力量大,弧線直,速度快,是進攻最主要的戰略性技術。無論是雙打還是單打,它都屬於核心性技術。到了高水平狀態,控制性技術幾乎都淪為服務性質。惟有殺球才是貫穿球場始終的或顯或隱的主角兒。

正常單腳起跳殺球的時候,重心的轉換非常重要。一個完整的主動性殺球,重心的轉換基本是遵循右(腳)——左(腳) ——右(腳) ——左(腳) 這個順次。第一個右,指步伐移動到位時,一般是落在右腳上(這個時候能力強的業餘選手或機會好時也有直接起跳殺球的)。

深度好文:羽毛球唯有殺球,才是貫穿球場始終或顯或隱的主角!

第一個左是接著右腳落地之時,瞬間用一個小墊步再次調整一下重心,其實質是為了人球具有更合理的位置,即擊球點最佳化。第二個右就是蹬跳轉身快速擊球。注意蹬跳的時候,右腳以與擊球方向反向蹬地效果最好,也便於落地後回動。

一般男選手在第二個右到第二個左之間凌空擊球,女選手則更多在重心落向左腳的一瞬間揮拍擊球。業餘男選手單腳起跳殺球,可參考模仿李雪芮的基本動作,一定會有意外收穫。

深度好文:羽毛球唯有殺球,才是貫穿球場始終或顯或隱的主角!

科學資料顯示,一般非運動型社會大眾中,慢縮紅肌,快縮紅肌,快縮白肌三種類型的骨骼肌纖維比例分別是50%,25%與25%。按照殺球主要所需的爆發力來說,其實只有四分之一的人骨骼肌纖維類型適合殺球,再剔除技術因素,10個業餘羽毛球中高級水平者中,倘若有兩三個殺球不錯的,也就是萬幸了!

深度好文:羽毛球唯有殺球,才是貫穿球場始終或顯或隱的主角!

而你,會是那其中之一嗎?如果不是,也不必過分懊惱或者追求,只要能協調發力,對各項技術,尤其是反手技術多加磨練,精益求精,即使是拉吊打法,依舊可以打出一片天地。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上了年齡,有了歲月,你自然就能體會到技戰術對羽毛球這項運動最根本的意義和趣味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