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教師的教齡補貼該提高了,你怎麼看?

ManTianFeiXue


“教齡補貼“實質上就是教齡津貼,它一度曾是教師工資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

如今10元封頂的教齡津貼早已失去了應有的價值,變成了一塊活生生的“雞肋”。這樣的津貼是該提高了,否則只能讓廣大教師傷心、寒心、痛心。

為鼓勵廣大教師終身從教,1985年,國家頒佈了《關於教師教齡津貼的若干規定》,開始實施“教齡津貼”。它涵蓋了中等及以下,包括幼兒園在內的所有公辦學校的教師。實施伊始,教齡津貼執行的標準為:“教齡滿5年不滿10年的,每月3元;滿10年不滿15年的,每月5元;滿15年不滿20年的,每月7元;滿20年以上的,每月10元”。32年過去了,教齡津貼依然故我,標準沒有發生任何變化,真是讓教師無語又無奈啊!

我是一名普通中學的教師,從教30餘年,如果今天不見到“教齡補貼”的字樣,早就把“教齡津貼“,拋卻九霄雲外了。依稀記得,當年剛參加工作,國家就設定了“教齡津貼”,充分體現了黨和國家對教師的高度重視。作為一名教師,特別是剛走上三尺講臺的年輕教師,心中異常激動。那時教師的工資收入才38.5元,“教齡津貼”當時佔教師工資總額的1∕10左右,對於任何一位教師,都是一個不小的“數目”。時隔32年,現“教齡津貼”佔教師工資多少呢?1∕200左右,說來誰能相信呢?可是,翻開教師工資單,醒目的“教齡津貼”的確分別是:3元,5元,7元,10元。“10元”就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封頂額。


教師薪酬,津貼是教師工資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教師得基本保障。教齡津貼到了該漲的時候了,這樣才能充分調動教師的主觀能動性,將資源最大化利用。千萬別讓教師再受傷啦!


俺油菜


說說“教師教齡補助”

教師和醫護人員有“護教”補助,開始於八十年代工資改革。當時大家的工資水平都較低,一般都在六十至八十元左右。當時,五年補三元,十年補五元,十五年補七元,二十年以上十元封頂了。應該說,當時的“護教補”佔工資比,就低的來說:3/60=5%。而現在就與基礎工資最低的來說:3/560=0.5%了。

有人說,不是補在崗位工資等中去了嗎?

對,崗位工資、績效工資等都按職稱走的。在中二級的年限與中一級的年限的一年教齡工資是不同的。

天啊,同樣是一年,“教護齡補”就不同?這就應該不是教護齡補了。如果是,那還要將“教護齡補”單列開來幹嗎呢?

如果回到真正體現獎勵教護人員長期工作,就恢復教護齡佔工資的比例才對。如按基礎工資X5%來計發“教護齡”補助,才對!

所有教護人員在一線工作是挺辛苦的。給予工齡補就應該體現它真正的價值。





PPL64


我認為,教師的教齡津貼一定會逐步提高,但並不是在原有教齡津貼標準基礎上的提高,而是改由加大教齡在職稱評定中的佔比,間接提高工資待遇,達到提高教齡津貼的實際效果。我的理由是:

教齡津貼是國家在1985年出臺實施的,具體標準是:教齡滿5年每月3元,滿10年每月5元,滿15年每月7元,滿20年以上每月10元。這個政策,在當時國家工資水平普遍較低的情況下,對於提高教師待遇、調動教學積極性、穩定教師隊伍起到了重要的積極作用。

時過境遷,經過30多年的經濟發展,教師工資已由原來的幾十元,增加到幾千元,3~10元的教齡津貼已微不足道。1986年之後實行的教師職稱制度,把教齡納入並作為重要條件。90年代實施的職稱與工資待遇掛鉤政策,又進一步彌補了原有教齡補貼少的缺陷。而且隨著教齡因素在職稱評定中的比重逐步加大,提高教師教齡工資的新通道已經打開。這樣就把教齡工資(或津貼)納入了制度化軌道,使之更有保障,更加穩定和持久。在這種情況下,原來意義上的教齡津貼被談化、甚至取消就成為必然。

上述觀點和分析有其現實根據。本人所在地,2010年後就已經截屏(凍結)了教齡津貼,不再隨教齡增加而上調,而是按截屏的數額繼續按月隨工資發放。新入職的教師也不再審批教齡津貼。這可能是為逐步取消原教齡津貼而採取的鋪墊和過渡。



鷹眼看教育


先更正一下說法,不是“教齡補貼”,正確的叫法是“教齡津貼”!

我們先來看看教齡津貼的“前世今生”。

教齡津貼從1985年開始實行,頒佈了《關於教師教齡津貼的若干規定》。發放對象為全體大中小學的在職老師。目的是為了鼓勵教師能夠長期從教、終身從教。

發放標準為:

教齡5-10年的,每月3元。

教齡10-15年,每月5元。

教齡15-20年,每月7元。

教齡超過20年,每月10元。

不從事該職業時,從第二個月開始停發教齡津貼。

大家不要小看這幾塊錢,教齡津貼在當時可不是小數目。那時候的工資也不過是幾十塊錢一個月。

教齡津貼可以佔到工資的10%-20%,這個佔比、這個力度,還是非常大的!

可是,教齡津貼非常堅挺的數十年如一日的保持不變!

現在它的存在簡直就是一個笑話!

對比一下1985年和2018年的社會購買力,你會發現,教齡津貼基本就可以忽略不計!

那時候豬肉是0.8元一斤,現在22元一斤。漲了27倍。那時候,最好的粳米是0.2元一斤,現在是6-8元一斤。漲了30倍。

再來看看工資漲幅,現在的工資已經比1985年漲了100-500倍了。

唯獨教齡津貼不漲,你說奇葩不?

所以,教齡津貼已經失去了它當初設立的本意了。

故應該按照工資的增長幅度,調整教齡津貼。這樣測算下來,最低也應該是300、500、700、1000四檔。

大家怎麼看?


姑蘇講堂


其實做教師就不要再糾結於待遇了,說多了都是淚,別人不聽,自己心累!

2018年我們抱有高期待值,結果已經出來了。原本藏著掖著的公務員待遇現在以法律形式確定下來。《公務員法》明確年底的各項獎勵各項津補貼和增量績效等成為他們應享有的權利,而且確定為財政統一支付。教師得到了什麼?得到了更嚴的師德規範。

做教師就要有保潔阿姨的心態,感謝業主給了自己有口飯吃。你老認為自己關乎民族的未來承擔民族復興的責任,就大錯特錯了。中國人有金錢有面子了大多就做外國人,打個球贏了別人幾局就喊呦西。在國外混了一世到老了回來討個小姑娘做老婆到你的大學掛名做個教授讓國人感動流淚。所以中國人只要有錢不需什麼素養,也就不需要有教育。這就能解釋中國教師再唱苦唱窮也沒有人會同情你。


楚天959


在上個世紀80年代,國家剛剛由亂而治,改革開放伊始,在財政資金極為緊張的背景下,中央本著“百年大計,教育為本”的戰略考慮,基於“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戰略決策,做出了了“科教興國”的戰略部署,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下達的《國家機關和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工資制度改革方案》和國務院工資制度改革小組、勞動人事部《關於實施國家機關和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工資制度改革方案若干問題的規定》有關條文,於1985年頒佈《關於教師教齡津貼的若干規定》,對適用對象、適用標準、計算辦法進行詳細的規定。其中最核心的就是

“凡從事本職工作滿5年不滿10年者,每月發3元;滿10年不滿15年者,每月5元;滿15年不滿20年者,每月7元;滿20年以上者,每月10元。不從事該職業時,從第二個月起停發教齡津貼。”

那麼,為什麼要在教師中實行“教齡津貼”呢?一是教師的收入不高,二是要鼓勵教師長期從事教育教學工作。那麼,為什麼實行這樣的標準呢?1985年,我正在上2年級,我們老師每個月的工資是38.5元,他經常說“三十八塊半”,我的印象非常深刻。即使按照最低一檔,每月3塊,這筆教齡津貼,也佔了它總收入的7.8%!我還記得,當時的煤油是0.38元1斤,這筆收入,可以買差不多9斤煤油,幾乎可供一家用上大半年!

也就是說,當時的教齡津貼,對於教師來說,是一筆很大的收入,在教室的工資體系中,佔據很大的比例!

時光荏苒,直到21世紀20年代,教齡津貼,沒有隨著物價水平而水漲船高,如定海神針一樣,保持不變——1985年出生的人,有的做了教師,都可以享受他出生那年實行的3元的教齡津貼了!

而如今3元的教齡津貼,只能是“略勝於無”,成了一種擺設!

那麼,為什麼教齡津貼多年來一直不變呢?

第一,在市場經濟的衝擊下,尊師重教的傳統有很大程度的弱化。

可以說,市場經濟的發展,物質文明的進步,首先受到衝擊的,就是教育,而在教育眾多的要素中,受到衝擊最大的,就是教師。

為什麼呢?很簡單,教育不能直接產生物質利益,教師不是直接的物質利益的生產者——沒有現實的產品,也就是沒有物質,豈能在市場經濟的浪潮中站穩腳跟?

而我們很多人沒有認識到這一點,總是一再強調不重視教育、不重視教師——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啊,這是最經典的論述。

也正因為如此,在上個世紀末,有人就提出了“教育產業化”這個概念,這一提,更亂——教育成了產業,成了一些人賺錢的領域,於是,民辦教育興起,許多的公辦教師,進入而民辦體制。在那個時候,我也差點離開體制!

隨著教育產業化的興起,部分教師也開始耐不住寂寞,交於逐漸成了市場,其中,最受老百姓詬病的,就是教育的培訓市場,以至於出現了“天價補課”的超級亂象!

你說,教育又不能直接生產出產品,再加上一些理念的衝擊,尊師重教的傳統,逐漸被弱化——只在每年的教師節,熱鬧一下之後,又歸於沉寂——以至於有些老師提出,應該取消教師節!

第二,教師隊伍極為龐大,對國家財政是一個重大考驗。

尊師重教被弱化,並不是被忽視。在國家層面,對教育的重視是以一貫之的,但為何30年不改變教師的教齡津貼呢?這裡還有一個客觀原因,那就是教師的基數大,一旦增長教齡津貼,勢必給國家財政帶來極大的負擔。

據有些數據統計,全國有2000多萬各級各類教師,教齡津貼每月漲100元,那是什麼概念?一年至少要投入200多個億,僅這一項,就會在財政收入中佔很大一部分!

再說了,教育的管理體制是“省管縣有”,由於地域發展的不均衡,一些發達地區財政收入多,還可以負擔,而一些貧窮落後的地區,本身財政就是赤字,又如何負擔呢?

就以現在的目標獎勵來說,有的地方財政充裕,教師和公務員一樣,都享受;而有些地方則只有公務員享受,教師沒有!某地教師聚集,後被清理,在全國引起軒然大波,其核心就在於此。

第三,定期提高教齡津貼,並沒有明確的文件規定。

我詳細的查閱了《關於教師教齡津貼的若干規定》,在這個規定中,並沒有明確的說明,比如說,“要根據物價上漲水平,適當提高教齡津貼”或者“建立定期增長機制”。在這一點上,今年年初兩辦出臺的《關於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就非常全面,明確提出了“健全中小學教師工資長效聯動機制”,意思就是說,教師的工資和收入水平要與物價上漲相適應。

所以,在這一點上,85年制定的《關於教師教齡津貼的若干規定》,因為歷史的侷限性,並沒有充分考慮到社會的快速發展,但在當時,卻實實在在給教室以更高的職業熱情!

或許,還有其他一些原因吧,而有些原因,我能想到,卻不能說出了。作為教育同行,大家還有那些想法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互動!

  • 時政

    三水三心


    教齡補貼,實際上叫做教齡津貼,他的標準是國家1985年頒佈的《關於教師教齡津貼的若干規定》中明確的,教齡滿5年不滿10年的,每月3元;滿10年不滿15年的,每月5元;滿15年不滿20年的,每月7元;滿20年以上的,每月10元。

    為鼓勵教師終身從事教育工作,滿30年以上的,每多一年教齡者,每月增加2元。


    ManTianFeiXue


    教齡工資應占教師全部工資的一半以上,其它各項所佔比例都要縮小,這樣教齡越長工資越高,這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既能吸引人才,又能鼓勵教師終身從教。像當前的津貼3.5.7.10元,要它做啥,乾脆刪除算了!免得讓人笑話,給政府丟臉!……


    用戶01621356427威龍


    必須大幅度提高

    一是教齡津貼已失去存在意義,十元是說不出口的

    二是這個文件是八五年的,已經過去三十三年,文件已經不適應當今社會發展。

    三是隻是象徵意義,有過這麼回事而已。

    四是不止教齡津貼,班主任津貼還是每月15元,防暑津貼每年共24元,這些都已經嚴重脫離時代了。

    五是與班主任津貼發放一致,單位再補交,現在班主任一般是200至500,其他幾塊補貼儘快補齊。

    總之,教齡津貼不只是提高,而且大幅度提高,其他落後的津貼也同時提高。這才是尊師重教的體現。


    追求有趣


    該取消這項補貼,既然每月10元教齡無法提高,國家有困難,廣大教師會同情會理解國家,再說10元每月不但沒什麼用,還具有諷刺意義,所以取消吧,教師們也眼不見心不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