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確提高孩子的抗挫力?

行學主義



一般而言,抗挫折能力在兒童3到4歲時發展最快,到5到6歲時,兒童才能夠合理的應對所面臨的挫折。

在孩子學習一種新的生活技能時,難免遇到困難,這時父母的態度和行為常常是擔心孩子受傷、受挫,因此剝奪了孩子自己處理問題的機會。例如,孩子在學習自己洗澡時,父母擔心孩子會把身上和房間弄得一團糟,於是不讓孩子親自嘗試學習,等到孩子長大了之後才發現洗漱的好習慣就沒養成。

事實上,在科學教育的指導下,讓孩子遭受一些失敗和挫折,並且依靠自己的能力去戰勝,它會為孩子以後克服更大的困難和挫折奠定基礎。


(一)真實感知,引導孩子正確認識挫折。 孩子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由於不斷地得到強化,他們的心理過程就會逐漸從被動轉變為主動,從而產生一種穩定的心態。 孩子在接觸外界事物,學習知識的確離不開成人的幫助,但如果這種幫助變成了代替,久而久之,孩子就會缺乏克服困難的心理體驗,一旦因受到挫折而達不到預期目標,就會產生畏難、依賴情緒,造成學習障礙。

因此幼兒挫折教育,首先要破除依賴性,要讓孩子在各種學習活動中親自感受困難,因為克服困難,做出自己的努力。就像孩子學走路時跌倒後爬起來再走跑步比賽總是有比別人跑得快,有時比別人慢一樣,只有讓孩子在克服困難中感受挫折,認識挫折,才能培養出他們不怕挫折,勇於克服困難的能力,產生一種積極主動接受新事物,承認並敢於面對挫折的自信心。

(二)情境磨練,提高孩子的挫折承受力。

設置難度不等的情境,讓孩子逐步經受磨練。如讓孩子到暗房子裡去取東西;把孩子喜愛的玩具藏起來,鼓勵孩子自己去尋找;在野外活動時,引導孩子去走“勇敢者”道路; 在日常生活中接受適當的批評等等。

同時,也需把握好情境的“難度”和“強度”,避免使孩子產生畏難情緒,挫傷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必須指出的是,當孩子面對難題或遭受失敗而出現情緒波動時,成人不必急急忙忙地包辦代替,更不能埋怨和奚落孩子。正確的方法是成人留在孩子身邊給他們一種安全感,同時鼓勵孩子積極嘗試,尋找戰勝困難的途徑,必要時給予一些指導。

(三)鼓勵、保護,改變孩子的受挫意識

孩子只有不斷得到鼓勵,才能在困難面前淡化和改變受挫意識,獲得安全感和自信心。 成人要鼓勵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如獨立行走,自主進餐,獨自就寢等。一旦孩子取得進步後,成人一定要以積極的態度給予讚揚和鼓勵,強化孩子的行為,並隨時表現出肯定和相信孩子的神態。 成人的鼓勵與肯定既能激發孩子追求自主自強,使孩子的受挫意識得以改變, 又能提高他們繼續嘗試的勇氣和信心

(四)調整期待,降低孩子的挫折感

現在有些家長對孩子期望值比較高,他們為孩子制定了許多不符合孩子年齡特點和個體學習條件的目標,或者僅僅因為攀比心理,看到別人家的孩子會彈琴、畫畫,就要水目己的孩子也要在這些方面出類拔萃,結果是給孩子人為地設置了挫折陷阱,使孩子在壓力面前產生強烈的挫折感。

要避免這種悲劇的發生,家長和教師必須在孩子個體的成長過程中,有的放矢、循序漸進,不斷地調整孩子成長的目標,幫助孩子設置“跳一跳,夠得到”的具體目標。如果孩子經常遭受挫折,極不利於孩子心理的健康發展。也就是說,孩子在發展過程中,沒有挫折不行,挫折過多、過大也不行,成人的作用在於引導孩子正視挫折,在遭受挫折時不僅能保持心理平衡,而且能夠戰勝挫折,使心理得到健康的發展。


心理學育兒實踐


要想正確提高孩子的抗挫力,就要靠教育、引導孩子做生活中的主角。

生活中家長最大的錯誤,就是做孩子的保護牆。孩子一受挫,家長就給他保護起來,但是孩子不可能時時都在家長的保護下成長。為了提高孩子的抗挫能力,就必須推倒孩子的保護牆,讓孩子做生活中的主角,學做自己選擇自己處理事情的方式。這樣鍛鍊的多了,自己遇到挫折的時候,他就會有準備、有原則,幫助自己解決了問題。

例如說“爸爸去哪兒”有一擋節目是,鄒市明的兒子同另一個孩子摔跤,當時鄒市明的兒小劣勢於另一個孩子,幾次被摔倒,都堅強地爬起來再摔。大人都看不下去了,但是鄒市明的兒子沒有哭,沒有委屈,表現出很是堅強。後來鄒市明說道,在家就叫兒子做生活的主角,自己遇到事自已處理,必須要堅強,即使失敗了,別人也會讚賞你。

再比如說,一個孩子長的又醜又矮,在上學的時候受到了嘲笑,如果他不能接受它,便天天都在鬱悶中度過。而那些冷眼和潮笑的人他也改變不了他們什麼,唯一可以做到的是做自己生活的主角,你改變不了自己容貌,但是你可以每天微笑地度過,經過一段時間,你會發現你的美是你的微笑和自信,你也從此會淡化了你的容貌給你帶來的苦惱。

因此,正確提高孩子的抗挫力,就是讓孩子自己多處理問題。處理的多了,就可以直面生活中問題了。

最後,還請大家多提看法,互相學習交流,謝謝了!




千年古縣將相故里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其實提高孩子的抗挫力沒有那麼複雜,也不需要長篇大論,我簡單說兩點吧。

第一,不用擺譜心理學大段理論,孩子要想變得樂觀堅強,就得讓父親完全參與到家庭教育中,孩子抗挫力和父親的教育密不可分。

第二,戶外運動探險類的遊戲,讓孩子更加自信,再父親的陪伴下更加堅強。

第三,多和同齡人一起玩耍,讓孩子認識的,他並不是世界的中心,也有很多和他一樣棒的小夥伴。


小莫聊教書育人


讓孩子知道\\:生活上,學習上的失敗主要是由己造成。家長應用心培養孩子生活獨性,學習自覺性,鼓勵孩子學會努力用功。


夕陽44075


這個問題特別好。我認為提高孩子的抗挫折力的前提是我們一定也要時刻注意提高自己的抗挫折力。所謂育人育樹先育己,身為家長我們一定要起到帶頭的作用,給孩子做好榜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