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總是拉肚子,該怎麼辦?

丹71020585



嬰幼兒腹瀉,是指由多種病原,多種因素引起的,以排便次數增加、大便性狀改變為特點的消化道綜合症,嚴重的可引起水、電解質和酸鹼平衡紊亂。

發病年齡以6個月- 2歲多見,其中1歲以內者約佔數。一年四季均可發病,但夏秋季發病率最高。


致病的因素

▲自身易感因素

1.消化系統發育不成熟 胃酸和消化酶分泌不足,消化酶活性低。對食物質和量變化的耐受性差。

2.生長髮育快 對營養物質的需求相對較多,消化道負擔較重。

3.機體防禦功能差 嬰兒血液中免疫球蛋白、胃腸道SgA及胃內酸度均較低,對感染的防禦能力差。

4.腸道菌群失調 新生兒出生後尚未建立正常腸道菌群,或因使用生等導致腸道菌群失調,使正常菌群對入侵腸道致病微生物的抗作用失,起腸道感染。

5.人工餵養 母乳中含有大量體液因子(如SgA、乳鐵蛋白),巨噬細胞粒細胞、溶菌酶、溶酶體等,有很強的抗腸道感染作用。家畜乳中雖有某些成分,但在加熱過程中被破壞,而且人工餵養的食物和食具易受汙染,故人工養兒腸道感染髮生率明顯高於母乳餵養兒。


▲感染因素

腸道內感染 可由病毒、細菌、真菌、寄生蟲引起,尤以病毒和細菌多。

(1)病毒感染:寒冷季節的嬰幼兒腹瀉80%由病毒感染引起,以輪狀病引起的秋冬季兒童腹瀉最為常見,其次有星狀病毒、杯狀病毒和腸道病毒(包柯薩奇病毒、埃可病毒、腸道腺病毒等)

(2)細菌感染:以致腹瀉大腸埃希菌為主。

(3)真菌感染:以白色念珠菌多見,其次是麴菌和毛黴菌等

(4)寄生蟲感染:常見的有藍氏賈第鞭毛蟲、阿米巴原蟲和隱孢子蟲等。

腸道外感染

因發熱及病原體毒素作用使消化功能紊亂,或腸道外感染的病原體(主要是病毒)同時感染腸道,故當患中耳炎、肺炎、上呼吸道、泌尿道及皮膚感染時,可伴有腹瀉。

▲非感染因素

飲食因素

(1)食餌性因素:如餵養不定時、食物的質和量不適宜、過早給予澱粉類成脂肪類食物等均可引起腹瀉。給予含高果糖或山梨醇的果汁,可產生高滲性度瀉。給予腸道刺激物如調料或富含纖維素的食物等也可引起腹瀉。

(2)過敏因素:個別嬰兒對牛奶、大豆(豆漿)及某些食物成分過敏或不耐受而引起腹瀉。

(3)其他因素:包括原發性或繼發性雙糖酶缺乏,乳糖酶的活力降低,腸道對糖的消化吸收不良而引起腹瀉。

氣候因素

氣候突然變冷、腹部受涼使腸蠕動增加;天氣過熱致消化液分泌減少或口渴喝奶過多,都可誘發消化功能紊亂而引起腹瀉。


尚尚生活服務號


嬰兒腹瀉主要發生在2歲以下的寶寶。新生兒每天的大便次數通常為一天排便2—5次,有的嬰兒會一天排便7—8次,相對人工餵養而言,母乳餵養的嬰兒排便次數較多。隨著嬰兒月齡的增長,大便次數會逐漸減少,2—3個月後大便次數會減少到每天1—2次。爸媽需要首先了解寶寶正常的排便習慣,才能在第一時間判斷他是不是拉肚子了。
孩子拉肚子應先去醫院化驗一下糞便,然後對症治療。腹瀉一定要注意是否有脫水的症狀,有一定要補液。
除了吃藥以外,寶媽應該從預防著手,如果寶寶一直是用奶瓶餵養的奶瓶,建議寶媽一定要經常清洗奶瓶及餵養用品,比如我的話,就用了寶升的高分子抗菌奶瓶,這個奶瓶有個優點就是有抗菌自潔功能,對大腸桿菌的抗菌率有99%,大腸桿菌無法滋生的話,腸內的細菌平衡狀態讓寶寶不會輕易的腹瀉

大豆蕾


腹瀉,是排便次數多於平時,糞便溏稀含水量增加,或帶有不消化物,或混有膿血粘液,是一種常見症狀。


但是,少數人每日排便2~3次,但糞便成形、正常,不應稱為腹瀉。


寶寶經常腹瀉,雖然原因有很多,但是大致上可以分為內因、外因兩種。


外因多為各種細菌、病毒的感染。

多以急性感染為主,表現為大便次數突然增多和性狀改變,可伴有發熱、嘔吐、腹痛等症狀。


一般不建議私自處理,最好馬上送醫院,並把排洩物帶上,方便醫院做大便常規檢查,及時發現是何種細菌感染。


內因多見於脾胃虛弱。

中醫認為,兒童臟腑嬌嫩,脾胃虛弱,對應現代醫學就是消化系統發育還未完善。

很多寶寶在換奶粉、增加輔食的時候都會出現腹瀉的情況,這都是因為胃腸道不適應引起的消化不良。

只要及時更換奶粉和輔食的搭配就可以了。

  • 一般來講,寶寶吃習慣一種奶粉後是不建議隨便更換的;

  • 增加輔食的時候,一般建議先從米糊開始,讓寶寶腸胃逐漸習慣質地較硬的食物。

如果年紀較大的寶寶,一般情況下可以通過健脾胃的方法處理。常用資生健脾丸、香砂六君丸等。

不過,最好還是諮詢中醫,給出具體的藥膳效果往往會更好,畢竟在脾胃虛弱的基礎上,還能細分出“寒、溼、食積”等情況。



我最近剛好有在頭條發表了一篇名叫《常年嘔吐、拉肚子,一年內爆瘦20斤,檢查居然說沒問題?》的文章,是關於腹瀉中成藥的選擇和使用,雖然講的是成人,但是小孩子也可以用作參考。
有興趣的可以去搜來看一下。

此外,有一種讓人很困惑的情況,就是“吃藥能好,不吃藥就復發”。


這是因為古代中醫對腹瀉僅僅侷限於脾胃方面,這是比較片面的。現代醫學指出,肝在消化系統裡面有很重要的作用。

這是傳統中醫有所欠缺的地方,因此,中西醫結合來看,某些慢性腹瀉就治不愈,不妨考慮跟從“肝”入手,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療效。

例如,
慢性腹瀉伴有長期肝膽溼熱、肝火旺盛的,在健脾胃的時候加點清肝、疏肝的藥物,往往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當然,這部分相對來講比較複雜,一般是需要通過專業的中醫師才能更好的做出鑑別診斷。


以上,都是從中醫角度做出的一些解釋和建議,與西醫之間會有較大的差距。

或許你會有疑問,各有各的道理,到底誰對誰錯?應該相信誰的?

其實,二者均沒錯!!

之所以會有如此大的差距,在於中西醫二者在病因病機、觀察角度以及切入點之間的不同。

中醫也好,西醫也罷,它們都各有優劣。

治療疾病關鍵還是在於:醫生的醫德和醫術,以及患者對醫生的信任。


莫小點


首先看寶寶多大了,是否已經以主食為主了,如果以主食為主,就用食療解決,長拉肚子主要是脾虛,腎陽不足,每天給小兒吃一頓雜糧粥,蓮子,芡實,薏仁米,糙米,小米,紅豆,燕麥片,適量,先用涼水泡四小時左右,然後用溫火慢燉,燉爛後撇上面的米湯給小兒服用,乘下的成人作早餐吃也很好,堅持一段時間,孩子的脾胃功能正常了,也就不會拉肚子了。

在吃雜糧粥時,可以配按摩,用大拇指繞孩子肚臍順時鐘按摩十五分鐘左右,手法輕重自己體會。


郭士泉


腹瀉首先咱們要看是多大的寶寶,由於寶寶小消化系統沒發育成熟,乳糖不耐受,母乳餵養寶寶新生兒每天排便次數可達到3-8次,有的新手媽媽會很緊張會以為是腹瀉寶寶拉肚了,細心觀察顏色,味道,形狀。喝母乳小寶寶有的會有夾屎粑粑現象,媽媽要注意觀察,若是情況嚴重的話可以喂點媽咪愛,或者益生菌調節腸道的。大一點寶寶腹瀉要看是不是受了涼,或者消化不良,又或者細菌感染,看顏色,形狀,味道,若是受涼消化不良引起可以喂雙歧桿菌。


君JUNRU


在日常的生活中寶寶出現腹瀉的症狀,對症治療就能達到很好的效果。首先觀察一下腹瀉的病因,是因為細菌引起的,還是消化不良,還是因為外感寒涼飲食生冷而致,針對病因處置:細菌起的可以口服蒙脫石散,但禁用喹諾酮類如諾氟沙星,因為這類藥影響寶寶生長髮育。消化不良的可以服用媽咪愛、整腸生調節腸道菌群。外感寒涼飲食生冷的可以外用丁桂兒臍貼。飲食清淡易消化避免刺激性食物,如果症狀不緩解就一定要到醫院檢查治療,避免耽誤病情。


印象鄂倫春


嬰兒消化功能不成熟,發育又快,所需的熱量和營養物質多,一旦餵養不當,就容易發生腹瀉。你可以給他吃點媽咪愛再加點嬰兒健脾散,再結合食療你少給他吃點奶,給他熬點小米粥,喝上邊的湯,不要吃裡邊的小米,它既有營養又補肚子,這樣很快就會好起來的。如果是母乳餵養媽媽不要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


黃臭臭媽咪


先辯症,寶寶肛門是否紅腫,大便是否有臭味,舌頭是否紅。從而斷定是熱瀉還是寒瀉,對症護理?


特色婦兒按摩


那要看寶寶多大,大點的寶寶可以頓點牛肉或羊肉湯給寶寶吃,我小時候就是用這個方法的, 小的寶寶😊就是不要讓她冷到肚子啦,母乳餵養的媽媽要注意飲食,奶粉餵養的要注意奶粉調適度,根據說明來


消失的流年1


濃濃的茶水,一小杯就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