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家的青春片真能改變國家(不是韓國)

(本文由Sir電影原創:dushetv)

你愛看青春片嗎?

這說明了啥?

要Sir說,說明了咱們一樣,心裡裝了一個少年。

有意思的是,很多愛青春片的人,更挑剔青春片。

理由也常見,因為小題大作,分手下個暴雨、打個架像死了爹、相愛就夕陽下牽手奔跑……

是,青春最容易套路,因為青春期的煩惱總是相似。

但套路的青春片,一定是因為缺少發現。

好的青春片,各有模樣,唯有內核類似。

比如《壞孩子的天空》《陽光燦爛的日子》《再見列寧》……什麼內核?

成長,自由。

好的青春片,總能給出一份有分量的自由,帶著枷鎖的自由。

在它面前,不管多沉重的歷史、現實,都能插上青春的翅膀,穿越時空,奮力飛行。

說這麼多,難道今天有好貨?

有,還是豆瓣8.3的新片。

Sir看完覺得,有點想“飛”——

《沉默的教室》

Das schweigende Klassenzimmer


人家的青春片真能改變國家(不是韓國)


先說故事。

故事,發生在我們並不熟悉的東德,一個已經淡出歷史的國家名字。

冷戰時的1956年,那時的少男少女們,比我們的父母還要大一兩輪。

但少年的世界總是調皮的。

高三金髮少年庫爾特,和同學偷偷跑去西德看電影《叢林女神莉亞娜》(倒不用翻牆,因為此時距離柏林牆的誕生還有5年)。


人家的青春片真能改變國家(不是韓國)


本來只想逃個學玩玩,卻第一次見識了有人動真格的。

電影裡,青年男女走上街頭(匈牙利十月運動),他們看到了年輕的同齡人扛著槍奮鬥著,心裡莫名地也有點嚮往。


人家的青春片真能改變國家(不是韓國)


回到東德,兩個孩子就琢磨了。

他們想的是,能不能活得和那些同齡人一樣酷?

既然他們為了爭取改變而犧牲,我們難道要袖手旁觀?

於是,庫爾特和同學策劃了一場“教室裡的小鬥爭”。


人家的青春片真能改變國家(不是韓國)


上課鈴一響,他們號召全班為匈牙利的犧牲者集體默哀2分鐘。

這2分鐘不長,卻讓老師覺得很長……因為,這明顯是師道挑釁啊!

這是要反對我,投訴我,還是打倒我?

老師氣得摔門而去。


人家的青春片真能改變國家(不是韓國)


短短的2分鐘放現在,就是一場虛驚。

但在那個政治氣氛風聲鶴唳的年代,居然一石激起千層浪。

學校驚,教育部也驚。

在大人眼裡,這可不是一般的小孩搗亂,而是革命的小火苗必須撲滅。

再鬧,直接開除學籍,不許畢業考試。

還有,帶頭人還必須抓出來,嚴懲。


人家的青春片真能改變國家(不是韓國)


於是,特派員逐一審問學生,甚至友善地挑撥離間,對學生也用上了專業審問技巧。

沒想到學生們卻異常團結,一口咬定沒主謀,只是謠傳。


人家的青春片真能改變國家(不是韓國)


三夫之言:指經過多人傳播的流言

什麼事不怕一萬就怕萬一。

班上的好孩子埃裡克,迫於家庭壓力,終於供出了庫爾特。


人家的青春片真能改變國家(不是韓國)


他以為這樣就結束了,沒想到特派員卻對這個答案一點不喜歡。

不……簡直是一臉駭然。


人家的青春片真能改變國家(不是韓國)


事情,開始往離奇的方向反轉。

原來,埃裡克一直以為,自己的父親犧牲在納粹集中營,自己當然是英雄的後代。


人家的青春片真能改變國家(不是韓國)


可在審問過程中,埃裡克得知了父親的真實下場……

他的父親背叛過革命,是“德奸”。

而對他行刑的,正是他揭發的庫爾特,他爸!


人家的青春片真能改變國家(不是韓國)


這個消息才稱得上“生活的暴擊”。

一場學校風雲,也慢慢變成了一場政治風暴。

瘋了!埃裡克當時就瘋了。他轉身搶了軍事課上的訓練槍,擊傷了任課老師,一個躲過審判的老納粹。


人家的青春片真能改變國家(不是韓國)


順水推舟,特派員立刻做了一個決定。

那這樣,咱就把帽子扣埃裡克頭上吧。


人家的青春片真能改變國家(不是韓國)


可庫爾特這邊反倒急了,他寧願逃去西德,也不願聽從父親的勸說,在學校作偽證。


人家的青春片真能改變國家(不是韓國)


庫爾特夜逃,特派員二度順水推舟,又把罪名“還給”庫爾特。


人家的青春片真能改變國家(不是韓國)


全班對這個結果一致抗議。

抗議就抗議唄,集體開除學籍。


人家的青春片真能改變國家(不是韓國)


在那個時代,為了方便親屬探望,每逢聖誕節,東西德的邊檢都會降級。

這些被開除的東德高三生,趁著吃火雞的日子,成功逃往了對面。

最終,他們在那裡完成了學業,也順便過完了他們普通人的一生。


人家的青春片真能改變國家(不是韓國)


對大多數觀眾而言,與其討論離我們過分遙遠的東西德歷史。

我們更關注的,其實是這波少年人成長的故事。

他們那個年代,雖然也有懵懂的愛情,但本片篇幅卻用力不多。


人家的青春片真能改變國家(不是韓國)


節省下來的篇幅,全部用在描述少年簡單的氣質上——

學生氣。

什麼叫學生氣?

是想立刻改變某種現實的強烈願望。

他們路見不平,不會多想,會直接上。

比如酒吧裡遇見吵鬧的同齡軍人

他們小有成就,就會開心不止。

很難預料更遠,做不了全盤打算。


人家的青春片真能改變國家(不是韓國)


剛用沉默氣走老師,就出門抽菸嬉笑,以為只是一次平常的惡作劇

藐視生死,藐視權威。

生死之外的什麼畢業升學,就更不放在眼裡。


人家的青春片真能改變國家(不是韓國)


在特派員面前,老師都慫,但學生們偏偏一個個站起

說他們浮躁,也是可貴的衝動。

說他們無知,也才有無知的無畏。

在現實中,對這種“學生氣”說No,已經成為職場政治正確。


人家的青春片真能改變國家(不是韓國)


可在Sir看來這太結果論了。

青春不是不犯錯誤的時段,青春恰恰是一個適合撞牆的時段。

我們後來珍惜的所謂成年人的沉穩、理性、大局、包容,其實都是青春結下的果。

電影的結局,孩子們集體出走了。

但這種離開的處理,倒不是跪舔叛逆的毒雞湯。

電影中,並沒有勇敢的中年人。

少年們從他們的父輩身上,看不到將來希望成為的模樣。

比起孩子們的一意孤行和幼稚。

這些父母們始終在抓住機會,見縫插針,勸孩子妥協。

話,都是幾千年的老話了——

“想想未來啊。”


人家的青春片真能改變國家(不是韓國)


“想想全家人的未來啊。”


人家的青春片真能改變國家(不是韓國)


泥沙俱下中,零零星星也有著孩子們隱約佩服的上一代人——庫爾特的發小,泰奧的父親,就是一個歸隱後的革命鬥士,同樣被生活折損了翅膀。

父輩沒有給少年們踩下令人信服的人生腳印。

於是這些孩子只能自己蹚。

說到這,影片倒沒有二元化兩代人。沉重的歷史面前,不過都是凡人渺小的選擇罷了。

在庫爾特先行逃走、父子終將分離之時,那位做過錯事的官員父親,緊緊握住了兒子的手。

Sir覺得,這裡面不止是親情的不捨。

在父親的心中,兒子的出走又何嘗不是自己錯誤人生的第二次選擇?


人家的青春片真能改變國家(不是韓國)


同樣是東西德往事,同樣是歷史+青春片。

Sir開頭提過另一部,《再見列寧》


人家的青春片真能改變國家(不是韓國)


故事說,在柏林牆倒塌的前夜,母親因心臟病陷入昏迷。

兒子雖然有對自由的認知,但為了不讓醒來的母親受到刺激,他選擇用善意的謊言,給母親打造一箇舊時代的夢。


人家的青春片真能改變國家(不是韓國)


舊新聞,舊零食,舊房子……


人家的青春片真能改變國家(不是韓國)


甚至穿得和播音員似的,為母親錄製假的新聞播報。

有趣的是,這兩部片雖然出於不同導演之手,在Sir看來卻有著情緒上的微妙呼應。

故事發生在1956年的《沉默的教室》,說的是“牆馬上就要建了”

所以活潑的學生氣,終於被時代的暮氣所掩蓋;

而故事發生在1989年的《再見列寧》,說的是“牆已經拆了”

所以學生氣的男主人公,反而以年輕詼諧的方式,為沉重的歷史遺痕拉上幕布。

最好的青春片,總能讓觀眾一下子讀懂幾代人——

就像這位男主人公,沒有把舊東西當作母親的原罪。

沒有對上一代當頭棒喝說,你們早過時了,你們懷念的一切毫無價值。

他只想看到的,是母親的康復。

彷彿,母親的康復,才是國家的康復。

微博搜索關注:毒舌電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