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s週一圍?可拉倒吧

很多人都察覺到,自己最近彷彿又見證了“一個不靠譜演員的誕生”。

誰呢?很好猜——週一圍

Diss週一圍?可拉倒吧


起因是前些天的一條熱搜:#週一圍與女助理共用一根吸管#。

隨著朱丹出面澄清又秒刪、他本人依然沒什麼反應,讓大家對他的脫粉率達到高峰。

有些人顯得很不解:實力派演員在個人問題上栽跟頭?可惜了。

有些人則波瀾不驚:一直看他不順眼,如今黑紅也正常。

後者的預見性,來自於稍早時候的一些事,我來給大家補補課——

他在微博上與其他(女)演員互動、給章子怡寫小作文,卻從不回應身為老婆的朱丹;

在各種採訪中表現得自視甚高,言語間透露著對朱丹的不尊重和對孩子的輕視;

還在評論裡“坑”過尹正,坐實他舔餅《默讀》的傳聞,被指責挖坑後的微博回應,又被視為低情商的表現。


Diss週一圍?可拉倒吧



以上種種,都在熱搜的負面消息被爆出後累積成了他的黑歷史。

重要的是,還有越來越多的人反應過來另一件事:其實,週一圍的演技也就那樣吧

客串趙麗穎新劇演哥哥,形象氣質都不符。標誌性的髮型對塑造角色沒幫助,反而越看越油膩。

Diss週一圍?可拉倒吧


總之,不管他做什麼都不對,甚至到了和陳思誠相提並論的地步(笑)。


Diss週一圍?可拉倒吧



而此時距離他在《演員的誕生》裡首次亮相、收穫重量級迷妹章子怡後的“爆紅”,剛好一年。

彷彿這個時間長度,就是他作為一個值得信賴的好演員的保質期。

冷眼旁觀這麼瞧著,我越想越覺得有趣。

因為他自己在形象和行為上的前後落差,遠遠沒有大家的心態變化值得玩味

說到底,那些自說自話著表示圈粉又脫粉的人,在這一來一回間到底在粉什麼?是想象中的“週一圍”?還是真實的週一圍?

Diss週一圍?可拉倒吧

“週一圍”紅了,週一圍黑了

回頭捋捋他圈粉的關鍵點,非常有章可循。

有兩部作品不得不提:電視劇《紅色》和電影《繡春刀》。

Diss週一圍?可拉倒吧


Diss週一圍?可拉倒吧


他塑造的巡捕鐵林和浪人丁修,都是記憶點十分明確的形象。

但觀眾記住了角色,對低調的演員本人依舊印象模糊。

接下來,有兩檔綜藝節目不得不提:《演員的誕生》和《聲臨其境》。

Diss週一圍?可拉倒吧


舞臺上搶眼的存在感,導師們毫不遮掩的讚美,配音時自我放飛又有實力......

這下,所有人都知道有個實力派演員,叫週一圍。

大家開始對他的過去感興趣,被他的經歷所折服。

原來,他是為數不多沒能大紅大紫的“巖男郎”;原來,他還擔任過北影的臺詞課老師,原來,他演過的好作品還不止一兩部。

Diss週一圍?可拉倒吧


扒扒後續資源,果然未來可期。

大IP大製作有他、良心國產電影有他,甚至也會偷偷腦補為他畫餅。

後來《我不是藥神》上映,多少人看完哭過之後,在心裡留下一個倚靠在車門邊上的小舅子。

Diss週一圍?可拉倒吧


再看他臺下的表現,也是觀眾最喜聞樂見的那種“戲痴”。

會在採訪中和記者大聊戲劇理論、為了角色去體驗生活......

Diss週一圍?可拉倒吧


《少年》裡演屠夫之前,比劃了五頭豬


就是這些東西交織在一起,讓人大腿一拍,立刻“粉了粉了”。

只不過對比著回頭來看,他當初圈粉的點幾乎都成了如今脫粉的點,最後匯聚為一種觀感:

諷刺的是,週一圍自己對此早已具備一定的消化能力。

Diss週一圍?可拉倒吧


就說最近那幾張被拿來證明他膨脹的截圖,分別出自《星月對話》(20171129)和《魯豫有約一日行》(20181031)的某期。

說實話,我看了完整的內容,怎麼看怎麼像是對他各種爭議的“洗白”。

記者們跟拍他的劇組日常,他對待工作人員的態度、在片場的狀態,舒適得體。

Diss週一圍?可拉倒吧


和主持人坐下認真聊天,從入行經歷、結婚生子聊到演戲心得。

侃侃而談中不乏極度自信的時候,比如毫不客氣地認定自己無愧於演員稱號;也有客觀謙遜的一面,比如主動糾正自己是臺詞助教而非老師。

Diss週一圍?可拉倒吧


而對於當下的這種情況,他也有所警惕,甚至有自己的應對方法。

Diss週一圍?可拉倒吧


Diss週一圍?可拉倒吧


就是這樣的週一圍,因為脫離語境的幾句話,成了大家口中的新一代逼王(要不要這麼好當哦)。

那你們說,到底是誰變了?

Diss週一圍?可拉倒吧

“爆紅”魔咒


有沒有發現,包括週一圍在內,幾乎每個“爆紅”演員都可以套進同一個模板裡?

高低起伏的職業生涯、讓人難以忘懷的經典角色、出演過的冷門良心佳作、一定能被找出萌點的性格......

滿足這些條件的男演員,我能列出一大堆:翟天臨、雷佳音、潘粵明等中生代,趙立新、王勁松、劉奕君等老戲骨。

這樣的他們實在很適合被吹捧,這樣的套路又會導致所謂的“造神”。

Diss週一圍?可拉倒吧


而對這種“神仙演員”,觀眾很容易在愛恨之餘對其業務能力人格魅力產生雙重誤判。

被過分讚美的演技,初看驚豔,再看就要拿著放大鏡細細去摳。

可事實上,大部分人未必經得起如此推敲。

就週一圍而言,他其實是個有侷限的演員

從青澀帥氣偶像小生轉變轉變為藝術家氣質滿滿帥大叔,他形象上的辨識度越發非常鮮明。

而且正如宋丹丹在節目裡指出來的,他還擁有自己的聲音。

Diss週一圍?可拉倒吧


回頭看看那些給觀眾帶來好感的角色,巡捕、記者、屠夫、浪人、王者......他們身上幾乎都有一種亦正亦邪、血性剛烈的腔調。

而他處理起來無外乎從念臺詞時的語氣停頓、舉手投足間的各種細節著手,難免出現相似感。

替他給你們打個預防針,他在《長安十二時辰》裡演的龍波依然具備這樣的特質。

Diss週一圍?可拉倒吧


簡單說,就是共性大於個性

這能反映出作為演員戲路有限、技巧重複,卻不足以成為演技被質疑的理由。

很多時候,他看起來都像是自信到了自負的地步,但其實他對自己、對演戲的判斷是始終在線的。

就像主持人問他,再演一次《繡春刀》會不會考慮其他角色,比如沈煉。

有些演員在面對這樣的問題會給出肯定的答案,他卻表示依然選擇丁修。

Diss週一圍?可拉倒吧


而這種類似的情況,一直很常見。

新晉寶藏大叔王耀慶。

我以前和很多觀眾有一樣的困惑:“他怎麼演來演去都是霸道總裁”?甚至一度分不清他和譚凱。

直到最近謎底揭曉,大家也釋然了,此人自帶貴族氣質(哈哈哈哈哈fine)。


Diss週一圍?可拉倒吧


另一方面,這和他們本人越來越多地出現在臺前也不無關係。

因為這意味某樣東西的消失——“神秘感”。

這是很多演員最看重的因素之一,也是他們刻意與觀眾保持距離的原因。

從前,我們說趙立新什麼都能演。

在他深藏不露的那些年裡,不管是《大明王朝1566》裡的沈老闆,還是《全民目擊》裡的司機,都讓人覺得毫無違和感。

Diss週一圍?可拉倒吧


但是,在大家重新認識這個技能點滿滿的騷俏大叔後,觀感變了。

尤其是再看他演那種需要拿範兒的角色,就會受氣場重疊的衝擊並多多少覺得出戲。

Diss週一圍?可拉倒吧


當他在戲外的言談舉止成為被關注的焦點,也出了問題。

甚至比周一圍的“裝”更誇張,讓人覺得有“炫”的成分。

花樣繁複的三件套,到底是真講究還是凹造型?富有爭議性的言論,到底是真敢說還是博眼球?

Diss週一圍?可拉倒吧


而趙立新的特殊性在於,還沒等觀眾分辨出一二,他強大的實力會讓人分分鐘認慫回坑。

尤其是看到他在《一本好書》的那種表現力時,實在不敢脫粉。

說到這,其實不難發現週一圍和趙立新在性格及某些地方是有相似之處的。

就是前面所說的那種“近似於自負的自信”。

他們對於當下環境和演員職業的思考都不那麼接地氣,那些論調和行為只有偶爾聽聽看看,才讓人覺得高級新鮮。

時間一長、次數一多,就很容易出問題。

只有極少數的人能像趙立新那樣,能在觀眾感受到反作用時形成拉扯。

Diss週一圍?可拉倒吧


我不是想替誰立flag,但同一批爆紅演員裡尚能夠穩住形象的幾位,在性格和處事上確實呈現出另一種風格。

同為中生代,潘粵明和雷佳音就更憨態可掬一些(對體型沒所指!請大家意會);同為老戲骨,王勁松和劉奕君的氣場就更淡然自若一些。

還有今年的現象級演員章宇,如果說只有一部《我不是藥神》,那他可能還是“黃毛”,而今又加上《大象席地而坐》《無名之輩》,很難說觀眾會認不出他了。

對此,他的想法就很簡單,一個字:

不是想要掩蓋什麼破綻,而是為了限制觀眾的目光,一如很多老戲骨的傳統做派(笑)。

Diss週一圍?可拉倒吧


但不管怎麼說,“爆紅”都已經成了一個魔咒,或多或少地在有些人的身上得到應驗。

它讓這些演員的職業生涯因此達到高峰,同時也迎來了危險信號。

然後,演員們的命運就被改寫成“爆紅:之前不紅是有道理的”......

魯豫在採訪裡說,希望他們能找到一種打破魔咒的方式。

Diss週一圍?可拉倒吧


那到底什麼才是破解之法呢?

我單方面操心了半天,突然意識到,其實根本不需要這種東西啊!

在《我就是演員》裡,沈騰來當嘉賓的那期。

章子怡說他在舞臺上“當眾孤獨”,我本來以為是個有趣的新詞(無知.gif),看了週一圍的訪談後才知道,那是表演課的專業詞彙。

作為演員,他們的第一節課就是這個。

Diss週一圍?可拉倒吧


這一課設置得還真有用,不僅是成為演員的基本素質,還會伴隨著他們在戲外備受矚目的一生。

所以,當觀眾懷著好意或惡意去評判的時候,對他們來說,只不過是留給自己“當眾孤獨”的舞臺又變大了而已。


該原創文章首發於微信公眾號: 第十放映室(ID:dsfysweixin)

如需轉載請聯繫微信ID:dsfysweixin,微信搜索關注:第十放映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