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郭德綱挽救了相聲嗎?

嶽祥聘


  基本上認同這個觀點,馬季老師曾經評價過郭德綱:“郭德綱讓相聲晚死50年。”郭德綱自己也說過,他只是相聲的守墓人。但是不管怎麼說,郭德綱的確是挽救了相聲。

  從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起,相聲就一直在走下坡路。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相聲不僅逐漸沒人看了,而且漸漸的沒人演了。就連一直在春晚演相聲的馮鞏,也在九十年代末改演小品了。  

  到了21世紀,相聲更是基本上沒人看沒人演了,相聲這一藝術到了瀕危的地步。直到2005年,郭德綱橫空出世,一夜走紅,這才結束了相聲沒落的進程。

  郭德綱出生於1973年,六歲就拜評書名家高慶海學習評書,後來又跟著相聲名家常寶豐學習相聲,之後又跟隨相聲大師侯耀文學習相聲。在相聲界摸爬滾打多年。  

  從1996年起,郭德綱創辦了德雲社,但這個德雲社一直很沉寂,只是在默默地錘鍊自己的技藝。直到2005年,郭德綱及其德雲社異軍突起,使公眾重新關注相聲這一藝術門類。

  馬季先生經常公開表示:一個郭德綱的出現使相聲又熱起來了,這對相聲界是好事,很多傳統段子再出現,人們發現原來相聲有如此大的魅力。  

  連相聲界的前輩馬季先生都這樣認為,我們又能有什麼質疑呢?毫無疑問的是,郭德綱確實拯救了相聲,我們不談相聲界的事情,光憑相聲水平,郭德綱足以撐得上是相聲大師。

  在目前的相聲市場上,郭德綱的票最好賣,也最難買,基本上是所過之處一票難求,這在傳統藝術的舞臺上,是很少見的。


似水流年XDB


不吹不黑,公平公正和您聊聊相聲。

我覺得說郭德綱挽救相聲有點過了,如果當時的相聲如同大明帝國一樣病入膏肓,任憑你崇禎皇帝再怎麼努力,再怎麼勤奮也是挽救不了的。我覺得說老郭中興相聲更合適。


在老郭以及德雲社沒崛起之前,相聲其實並沒有死。雖然主流相聲界把相聲帶進了死衚衕,但是包括姜昆在內的相聲界人士,也一直在努力復興相聲。比如說前些年,如火如荼的舉辦全國相聲大賽,一度讓人們看到希望。也湧現出一批相聲新人,包括現在走紅的奇志大兵,楊議,楊進明,方清平等人。另外李金斗孟凡貴等人也曾經嘗試讓相聲重新走進小劇場,並且公開宣稱票價只售20元。這些主流相聲界所做的努力,我們不能因為他們打壓郭德綱就一律忽視。


但是主流相聲界的種種努力為什麼失敗呢?第一,受體制所限,只能說歌頌型相聲,而歌頌型相聲是把相聲帶入死衚衕的罪魁禍首。尤其是晚會型的歌頌相聲,不管可樂不可樂,都有帶頭鼓掌的。這讓主流相聲界藝人完全陶醉在自我營造的氣氛當中。第二,也是最關鍵的,這些主流相聲界藝人,相聲的基本功都不過關,也都沒有創作能力。相聲市場不景氣,那些優秀的相聲作家因為收入微薄紛紛改行,而那些主流相聲藝人由於不會說傳統相聲段子,於是紛紛在網上搜尋段子,拼湊作品,糊弄觀眾,也最終被觀眾拋棄。


而郭德綱的出現,讓聽慣了不痛不癢的歌頌型相聲的老百姓耳目一新。也讓全國的相聲愛好者發現,原來傳統相聲一樣具有吸引力,一樣可以令人發自肺腑的笑。尤其是現代生活人人壓力山大,在繁忙的工作之餘,聽上一段老郭的相聲,哈哈一笑過後,頓覺渾身輕快多了。說句實話,老百姓上班各式各樣的會議開的多了,報告也聽得多了,好不容易聽段相聲,本想樂一樂,可如果還是和聽報告一樣,那不是給自己添堵嗎?

老郭的作品順應了時代,符合當代人的口味,把曾經愛聽相聲的人又給拉了回來,當然了老郭的作品確實有三俗的地方,但是這並不妨礙,老郭是中興相聲的第一人。


靖逸軒主


首先來說我不贊成說郭德綱挽救了相聲這個說法

老郭只是重新帶火了相聲,讓更多的人重新認識了相聲並且喜歡了相聲。當然也是相聲或者說傳統相聲,小劇場相聲帶活了老郭。對老郭的相聲這話還要從同頭說起,最早聽老郭的響聲應該是2006年那時候還是在網上聽的,音質不是很好,但是很驚訝原來相聲可以這麼說,原來相聲不是電視裡演的十幾分鍾一段,可以說上一個多小時一段,還可以起鬨,還能返場。原來單口相聲能說的這麼有意思,可以像評書似的講好長一個故事(原諒本人對孤陋寡聞,對於不是天津北京這兩個城市出生的70,80後來說,我們以為的相聲就是電視裡的相聲)。再後來慢慢知道了原來有這麼多傳統段子,還有太平歌詞等等等等。開始只是單純的喜歡,郭德綱的相聲變成了每晚伴著睡覺的必須節目。後來慢慢的聽多了之後有了更多的認識和思考。

之所以說郭德綱並不是挽救相聲,首先老郭之所以火,得益於傳統相聲和小劇場,這也是老郭經常講到的。他開始的相聲都是基於傳統段子的修改,而傳統段子往往很長或者比較“俗”根本就不能上在電視或者廣播。這也導致了70.80後的人往往以為電視裡的相聲就是相聲。而這些相聲根本不能體現真正相聲的全貌。也就是說郭德綱讓大家認識了真正的相聲。相聲還是相聲,只是有很多因素遮蓋了相聲的真實面貌。郭德綱只是一個清理整合的人。

其次,郭德綱的肚囊確實寬超,他對傳統相聲的掌握改變以及傳統戲曲等曲藝的掌握確實沒幾個人能比。這是當年能紅的基礎,而老郭的火還是得益於網絡的幫助和當年的北京廣播電臺主持人大鵬的宣傳。當年網上能找到的郭德綱相聲清晰版本基本都是當你大鵬在天橋樂茶園或者廣德樓錄得。這就是所謂成功雖有成功還需有天時地利人和。老郭的成功由其自身努力但更多的還是因為有著很多熱愛相聲的人幫助,有這很大的喜歡相聲的觀眾群。相聲不是不行了,人們不是不想看相聲了,而是那種投機取巧,不接地氣的相聲人們不喜歡了。

最後說說最近幾年的郭德綱,大家也能感覺到其實沒有什麼新東西了,很多都是原來老的段子稍加改動,往往多是以于謙老師的家人秘事為包袱了,基本也沒有一些以貫口為主的費功夫的《地理圖》、《八扇屏》等等的相聲了。說明相聲不是那麼容易創作和表演的,到了一定程度名利雙收之後,尤其是有了更多的門路之後,再下工夫弄相聲不划算了,這也是這些年主流相聲越來越沒人聽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當然這也說明了老郭的相聲更多的是展現了相聲的原貌,相比侯大師,馬季大師來說,對相聲本身這門藝術推動有限。也就何談挽救相聲了。想想畢竟老郭年紀大了,身份也在這了,身體還有病,讓他再像當初那樣拼著老命說相聲也不顯示了,只是希望德雲社的小字輩能夠接過旗扛起槍,繼續讓相聲紅火下去,帶給大家更多的歡樂。

在相聲快要死亡的時候是郭德綱重整旗鼓讓相聲又一次被社會認識且他還用自己的影響力辦相聲及其他曲藝形式的學校,給後世發現做準備,就憑這些,郭德綱已經可以比姜昆等人值得尊敬了。








星沈楓


這個題目對郭德綱來講是一種綁架。

每種藝術的存在都有它的道理,一曲好的音樂能讓我們如醉如痴,一個好的電影能讓我們淚流滿面,一首順耳的歌曲讓我們哼上好幾天,而一段相聲能讓我們開懷大笑,那就是好相聲。

能說出好相聲的,就是好的相聲藝人,能有十段八段讓人大笑的段子就值得我們喜愛。郭德綱的“西征夢”,“白事會”,“你的”“我的”系列,“學電臺”。。。這些個段子,談不上是有多麼高雅,但是每次聽還都是能笑起來的。有人說他的相聲不好笑,那是你沒聽懂,或是你笑點高,甚至於你是認為沒有從中得到覺悟方面的提高,那是你自己的問題,聽錯了人。至於高雅低俗,不用爭論,為高雅笑出聲一定是假笑,每一次開懷大笑一定都是因為一些無厘頭的低俗小事。

作為一個民間藝人,能給喜愛他的人帶來如此多的快樂,他是成功的。但是如果用“表演藝術家”,用“拯救相聲藝術”這樣的要求來脅迫他,是不公平,也是不可能的。

那前段時間他主持的“相聲有新人”這個節目,斷斷續續看了幾次,雖說是東方衛視的一檔節目,但可以說那是讓他“拯救相聲”的一次嘗試,個人感覺對他而言比較沉重, 他有點擔當不起。

喜歡他,就讓他說,我們聽,我們笑,我們去放鬆,去享受。別捧的過高,高處冷,高出目標大。每個一百多斤的人只能承載他該承載的,太重了就什麼都沒了。

假設,一萬個不可能的假設,哪天把他招安了,當上曲協的頭兒,他會在我們心中慢慢死去。


無人駕駛的地盤


1.郭德綱人品:郭德綱自打走紅以來一直是負面新聞不斷,所謂的人紅是非多用在老郭身上真是再貼切不過了。特別是前段時間與跟某位曹姓相聲演員的對撕事件,更是鬧得沸沸揚揚。今天根據郭德綱跟徒弟的一些報道我來跟大家分析一下,郭德綱對徒弟到底如何。

新聞報道稱郭德綱傢俬圈綠地,有人舉報記者去採訪,郭德綱徒弟不問青紅皂白白把人打了,李鶴彪公開道歉,郭德綱並沒有出面,只是在表演的相聲中說打人的徒弟是民族英雄,隨後有報道稱郭德綱一紅就忘本,為這事郭德綱得罪了北京臺。對打人事件誰對誰錯,我不想發表任何看法,我只想分析師徒關係,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我的兒子如果打了人,不管誰對誰錯,我肯定會教育他去跟人道個歉,畢竟打人了,但是讓我去道歉,如果我感覺兒子打人事出有因,錯不在己,我也不會去。但是為了徒弟敢得罪電視臺,能如此袒護徒弟的,我只服郭德綱一人。

2.貢獻:郭從05年大火,到現在十幾年了。 郭德綱的火,帶動了相聲的復甦。 九十年代後期,相聲由盛而衰,進而將近滅亡。這是一個多麼可怕的事實。 那時候很多人都開始轉行謀生路了。比如於謙就去演戲了,並且還學了導演。 郭德綱用自己獨特的相聲風格,強大的相聲功底,帶著德雲社這個團體,使相聲重新回到了人們視線。 現在,聽相聲成了大家放鬆的一種好方法。郭德綱救活了相聲。

其次,郭德綱讓相聲重回劇場,讓人們瞭解了更多的傳統相聲知識和表演形式。讓相聲重新變得親民。 這使相聲又紮根在了民間,不可動搖。 再有,郭德綱發掘整理了大量的相聲素材,使一些瀕臨失傳的段子重見天日,尤其是單口相聲這一塊。

最後,郭德綱的德雲社培訓學員,言傳身教。使相聲界有了後備力量。這些後備力量不是原來那種拜個師,然後混日子的,而是有真本事的。 另外,郭德綱的認真,使相聲界有些人開始用起功來,掃除了些濫竽充數的人。這使相聲界有了活力。

郭德綱不一定成為大師,但一定會是相聲界里程碑式的人物。


茶鹽館瑟


先用馬季先生的一句話“郭德綱讓相聲晚死五十年”,是郭德綱拯救了,使很多人喜歡相聲,喜歡郭德綱的相聲。

老一輩的相聲演員逐步退出觀眾視線,許多相聲演員紛紛轉行,沒有了之前的繁榮模樣。


大概是在2005年,郭德綱的相聲一夜爆紅,他的演出的內容和形式,沒有什麼新奇,還是相聲一些套路,但是郭德綱經過多年積攢了曲藝,耐得住寂寞培養自己的觀眾圈子,尤其是年輕人的圈子。就這樣郭德綱的相聲受到越來越多人的喜歡。雖然郭德綱本身有過不少爭議,但是沒有人說他的相聲不好,即使不完美,但也是行業中的翹楚。

說道郭德綱拯救相聲這件事,是因為在相聲最低迷的時候郭德綱的相聲出現了,並且將即將沒落的相聲再次火了起來,可以說他的相聲每次都是高朋滿座,一票難求。


最娛樂Entertainment


首先來說我不贊成說郭德綱挽救了相聲這個說法,老郭只是重新帶火了相聲,讓更多的人重新認識了相聲並且喜歡了相聲。當然也是相聲或者說傳統相聲,小劇場相聲帶活了老郭。對老郭的相聲這話還要從同頭說起,最早聽老郭的響聲應該是2006年那時候還是在網上聽的,音質不是很好,但是很驚訝原來相聲可以這麼說,原來相聲不是電視裡演的十幾分鍾一段,可以說上一個多小時一段,還可以起鬨,還能返場。原來單口相聲能說的這麼有意思,可以像評書似的講好長一個故事(原諒本人對孤陋寡聞,對於不是天津北京這兩個城市出生的70,80後來說,我們以為的相聲就是電視裡的相聲)。再後來慢慢知道了原來有這麼多傳統段子,還有太平歌詞等等等等。開始只是單純的喜歡,郭德綱的相聲變成了每晚伴著睡覺的必須節目。後來慢慢的聽多了之後有了更多的認識和思考。

之所以說郭德綱並不是挽救相聲,首先老郭之所以火,得益於傳統相聲和小劇場,這也是老郭經常講到的。他開始的相聲都是基於傳統段子的修改,而傳統段子往往很長或者比較“俗”根本就不能上在電視或者廣播。這也導致了70.80後的人往往以為電視裡的相聲就是相聲。而這些相聲根本不能體現真正相聲的全貌。也就是說郭德綱讓大家認識了真正的相聲。相聲還是相聲,只是有很多因素遮蓋了相聲的真實面貌。郭德綱只是一個清理整合的人。

其次,郭德綱的肚囊確實寬超,他對傳統相聲的掌握改變以及傳統戲曲等曲藝的掌握確實沒幾個人能比。這是當年能紅的基礎,而老郭的火還是得益於網絡的幫助和當年的北京廣播電臺主持人大鵬的宣傳。當年網上能找到的郭德綱相聲清晰版本基本都是當你大鵬在天橋樂茶園或者廣德樓錄得。這就是所謂成功雖有成功還需有天時地利人和。老郭的成功由其自身努力但更多的還是因為有著很多熱愛相聲的人幫助,有這很大的喜歡相聲的觀眾群。相聲不是不行了,人們不是不想看相聲了,而是那種投機取巧,不接地氣的相聲人們不喜歡了。

最後說說最近幾年的郭德綱,大家也能感覺到其實沒有什麼新東西了,很多都是原來老的段子稍加改動,往往多是以于謙老師的家人秘事為包袱了,基本也沒有一些以貫口為主的費功夫的《地理圖》、《八扇屏》等等的相聲了。說明相聲不是那麼容易創作和表演的,到了一定程度名利雙收之後,尤其是有了更多的門路之後,再下工夫弄相聲不划算了,這也是這些年主流相聲越來越沒人聽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當然這也說明了老郭的相聲更多的是展現了相聲的原貌,相比侯大師,馬季大師來說,對相聲本身這門藝術推動有限。也就何談挽救相聲了。想想畢竟老郭年紀大了,身份也在這了,身體還有病,讓他再像當初那樣拼著老命說相聲也不顯示了,只是希望德雲社的小字輩能夠接過旗扛起槍,繼續讓相聲紅火下去,帶給大家更多的歡樂。


大老劉生活圈


你好,我是頭條娛樂作者小柒。

可以說我從很小就在收音機裡聽老郭的相聲,當然我現在也不大,如果說是郭德綱挽救了相聲不如說是郭德綱發揚了相聲這門藝術,讓相聲的聽眾更多更廣,讓更多的人瞭解到了相聲。
相聲作為很古老的一種語言節目,一直流傳到現在都沒有消亡,照樣擁有很多的觀眾,怎麼能說是挽救呢?以前有馬季、馬三立等老一輩的相聲大師,後來有馮鞏、牛群能中生代力量,還有大兵這樣的地方武裝,怎麼能說挽救呢?所以大話咱不說,樹大招風咱也不做,按郭德綱的話說本本分分做我們的手藝人,給觀眾帶來笑聲就足夠了。



要我說相聲能夠普及,跟老郭講的很多葷段子不無關係,郭德綱也說過俗是通俗,只有有了俗才能走到社會中去,才能火。好吧我其實忘了,但大概就是這個意思,郭德綱明白自己的優勢在哪裡,也懂得如何運用,才讓德雲社有了如今的規模。


但是你所說了挽救了相聲,小柒覺得是有點吹牛的成分了,德雲社上不了春晚的時候,春晚就沒有相聲演員了?不是吧,所以咱也不能說大話吹大牛,聽相聲就完了。


娛樂小柒


必須是的,沒有郭德綱相聲早就死了。

想當年床前明月光,我是郭德綱多火啊。郭德綱以一個的努力強撐瀕臨死亡的相聲,至少讓相聲多活三十年,這就是郭德綱拯救了相聲。

隨著社會的進步那些不與時並進的文化自然會被高速發展的中國社會,中國年輕人所拋棄。而郭德綱正處在相聲大師紛紛老的老,走的走,無人扛起相聲這面大旗,真是天時地利人和,也加上郭德綱的努力使得相聲再次在大眾火了起來。

郭德綱的貢獻是在於憑藉自己的個人相聲魅力讓更多的人喜歡上相聲,光憑這一點就功德無量。

還有就是把相聲迴歸小劇場,讓更多的年輕人願意掏錢進園子感受相聲的魅力。也讓更多的年輕人有展現的機會,在年輕人中培養人才,使得相聲後繼有人。

儘管主流的相聲界怎麼打壓也不能磨滅郭德綱對相聲的貢獻,無非是郭德綱動了他們的利益罷了。可是死守著利益不改革,不進取,講著不讓人笑的相聲就是他們所幹的事。看著郭德綱把相聲搞的紅火自己又沒這個能力,又眼紅,說別人是三俗。

郭德綱是當之無愧的相聲大師!


9o後高博論


關注 ,宇宙官方認證最無聊的娛樂頭條號。

從某種意義上講,確實是郭德綱挽救了相聲市場,或者說挽救了相聲這門語言藝術。

在侯寶林、馬季、姜昆、馮鞏、牛群等老一輩相聲表演藝術家還能頻繁出現在舞臺上的時候,相聲還算是一門比較受老百姓喜愛的藝術形式,但隨著一些老先生的離開和姜昆馮鞏等人慢慢遠離相聲舞臺以後,相聲確實在喜劇藝術上經受著市場的考驗,和觀眾對喜劇的選擇。

遠的不說,想當初馮鞏牛群搭檔的時候可謂是全國相聲舞臺上倍受人關注的一對搭檔,留下了很多膾炙人口的相聲作品,那時人們對相聲依然是十分的喜愛。但後來兩人也很少合作,甚至偶爾有搭檔其他演員共同出現在春晚的舞臺上為大家表演相聲。



郭德綱說,相聲這個行當裡不團結,相互排擠拉幫結派,在這樣的環境的相聲藝人圈子怎麼會共同攜手把相聲做好呢。在相聲藝術猶如風雨中的浮萍隨波追流甚至有可能觀眾的口碑急轉直下的時候,出現了郭德綱。

2005年郭德綱走進觀眾的視線,真真正正的擁有了相聲舞臺,也真真正正的把觀眾帶進了相聲的藝術世界,郭德綱的出現讓更多的對相聲失去期待和信心的觀眾又重新選擇了相聲。

相聲是一門語言藝術,既然是藝術自然就應是人類豐富的智慧縮影,而相聲在歷史舞臺上的發展,需要傳承也需要創新。郭德綱的相聲在有繼承、傳揚的基礎上,融入了更多可以吸引人、留住人的元素,所以人們願意坐在相聲的舞臺前,繼續喜歡支持著相聲。

直到現在,郭德綱和他的德雲社每場相聲演出都是人滿為患,從一場場爆滿的觀眾就側面體現瞭如今相聲藝術的魅力和相聲市場的火爆。


所以,郭德綱有今天如此的成就,是相聲回饋給他的果實。因為郭德綱的堅持和執念,確實為相聲帶來了更多的可能性和生產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