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玩壞的“中國式教育”

01

有一個現象叫做"劇場效應":

在一個劇場裡,一個人為了看得更清楚站了起來。後面的人為了看得更清楚,都要跟著站了起來。結果他們得到的的是和沒站起來時一樣的觀影效果,只不過大家都更累了。

如果有人又站到了椅子上,後面的人又會都跟著站上去。結果是大家越來越累了,都成了受害者,卻又回不去了。

這個效應用來形容我們當前的教育現狀,也很貼切。

家長們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爭先恐後奔波在各種補習和興趣班的路上,投入的金錢和精力越來越多,最終每個人都精疲力盡,卻依然佔不到優勢。

因為競爭與生存壓力,讓我們很多人做不了自己。

事情就是這樣變味的,一旦牽掛上金錢和利益,就偏離了本位,忘了初心。

自媒體亂象也是這樣的產物。

本是一個文化和信息的交流平臺,自從有了內容付費以後,很多人就把自媒體當成了賺錢的手段,於是各種抄襲、文字搬運、偽原創、刷流量、捏造歷史等現象充斥著自媒體,再也沒有了它應有的氣息。

我們再也無法感受到文化的美,本來有用的信息也被許多不知真偽的內容淹沒了。

被慾望控制的人生,讓我們忘記了自己的內心聲音。很多人的價值觀和教育觀因此而背離了初衷。

例如:

房子是用來居住的,結果變成了一些人投資與獲取暴利的工具

考試是用來總結和檢驗學習效果的,結果很多人卻為了多得分而拼命折騰

結果是:我們的房價越來越高,孩子的學習越來越累,也越來越偏離真正的成長。

被玩壞的“中國式教育”

02

高曉松在《在北歐,我覺得自己內心很醜陋》文中提到自己對丹麥和瑞典的印象:

這裡的人不聊金錢,不聊地位,也不聊你讀過什麼名校。當地告訴他,因為政府專門頒佈了政策,不允許大學之間拉大差距,如果有大名校的存在,年輕人就要拼了命地爭取進名校的名額,那就會導致他們從小沒有時間去娛樂,沒有時間去學畫畫和音樂。

在中國和美國,我們遇到人通常都是先胡吹亂侃一通,抬高自己的身份和地位,而在北歐,人們完全沒有這種習慣。

這一切,讓每一個有功利心的人都會感覺到自己內心的醜陋。

其實,我們都很羨慕這樣的環境,沒有功利社會的浮躁,可以真實地做自己,讓人內心安寧、純淨,幸福感油然而生。

被玩壞的“中國式教育”

03

反觀我們的現狀,似乎"病"得太久。

曾有一個外國人這樣描述自己眼中的中國:

孩子就是學習、學習、學習,大人就是工作、工作、工作。

我們一方面痛恨功利,一方面又用自己的功利行為和教育將孩子們帶入了功利的境地。

做夢的太多,都想著走捷徑。大人想著如何一夜暴富,孩子的理想是當網紅和明星。

就連許多農村的孩子也不再淳樸和勤勞。

我們奔向目標太急了,急到沒有時間去和自己的內心對話:這適合我嗎?我自己真正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很多大人和孩子,其實都沒有了與自我相處的時間和能力。

被玩壞的“中國式教育”

04

對於大人而言,這是身不由已。可是下一代需要揹負著我們的壓力和焦慮而變得功利,然後失去自己嗎?

當我們想到的是孩子如何考高分,如何為自己爭光時,我們的教育就開始忘記它的初衷是為了孩子更好地成長,生活得更幸福。

當孩子幸福時,我們會由衷地感到快樂,當他不幸福時,我們也會感同身受地難過。既然如此,又何必剝奪他現在的幸福,來為將來買單?

何況我們對於未來的認識與想法還未必是正確的。

因為著急而缺乏耐心,在孩子身體和大腦發育未達到要求、認知水平做不到的情況下,有人會拔苗助長,結果是:

孩子成長扭曲了

多年後大人後悔了,但已沒有機會挽回

一些人喜歡在教育中遇到問題時強調社會和老師的責任,忘記了對孩子而言,父母和家庭的影響是最大的。

同一個學校,同一個老師,教出來的學生為什麼不是一樣的呢?

孩子是我們自己的,抱怨和藉口既不能改善自己的焦慮,也不能促使孩子更優秀地成長。

做捨本逐末的事,最終得不償失的只能是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