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過去中國不買俄羅斯的武裝直升機?

黃Sir在思考


買和賣是雙方的事情,你有錢想買,別人不一定會賣,畢竟有些先進的武器裝備是有價無市。而且從60年代後中蘇交惡,當年蘇聯在東北陳兵百萬,差點沒打過來,這時又怎麼會向老毛子買東西呢,老毛子怎麼會賣武器給你打自己呢。



中國的第一代國防體系以及武器裝備都是蘇聯幫助下建成的,而到60年代中蘇交惡時直身機還沒有在戰場上凸顯作用,直身機凸顯作用是在越南戰場上。而中國一直在一代的武器上停滯不前,就連飛機升級成二代都是靠從社會主義其他陣營裡搞來的蘇聯米格21戰鬥機並進行仿製的。而隨著中蘇交惡,接下來的就是中美建交。在美國的幫助下中國曾經接觸了西方大量先進的裝備,包括二代和三代主戰坦克、武裝直升機以及大型運輸直身機。
在汶川地震中的黑鷹直身機




中國曾經向德國拋出購買豹二坦克的意願,而德國人也很誠意的邀請中國去參觀生產的工廠,以及給出了一個很優惠的價格,奈何那時窮買不起,哪怕德國人給出一個很便宜的價格。而中國也在70年代向美國進口了一些直身機,其中就包括黑鷹直升機,這些黑鷹直升機一直在解放軍中服役,而在當年汶川地震的時候,這批直升機是唯一能在高原地區進行快速部署的,而當時中國也有意願購買美國支努干運輸直升機。不過後面因為蘇聯的倒下這事情也黃了。
解放軍當年差點就裝備了支奴幹


不過隨著蘇聯解體,中美關係又開始交惡,這時候中國和俄羅斯又開始眉來眼去,而這時中國也買了卡-27、米-171直升機,但是對於武裝直身機老毛子估計是不會講他賣給中國,畢竟這是中國的短板,不能讓中國這麼輕易就攻破武裝直身機的發動機技術。
向俄羅斯進口的米171仍然是中國最大的運輸直升機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原因是這樣的俄羅斯有3種武裝直升機,米24雌鹿武裝直升機、米28N浩劫武裝直升機、卡50黑鯊、卡52短吻鱷武裝直升機。

其中米24雌鹿武裝直升機是俄羅斯力推的,但是中國看不上這種直升機,很簡單,其是武裝運輸直升機,兼顧了武裝和運輸兩方面內容,結果就是有一個較大的人員倉,使其在阿富汗被打的很慘,而當時中國給阿富汗提供了不少武器。結果就呵呵了。

米28和卡50、卡52原因是一樣的,蘇聯解體時候沒有完成,該武器只能在蘇聯的戰爭體系下工作(例如卡50只有一個駕駛員,其他工作由雷達站和友軍卡60完成),不適應現代戰爭。

中國決定研發武裝直升機的時代是90年代,那時候直到2017年,卡52藉助西北風級的西風,才有了訂單;而米28N要早一點,是2013年正式服役的,中國如果等俄羅斯的直升機,黃花菜都來涼了。

中國因為購買了部分黑鷹,口味養刁了,再加上中國購買的小羚羊、海豚、超黃蜂,使中國直升機設計偏向西方,所以中國寧可自己研發武裝直升機,也不買俄羅斯的。





幸運v幸福


很簡單,中國大力發展直升機的時代正好是中蘇關係惡化的階段,於是我國選擇引進法國小羚羊、海豚兩款直升機,並由此開啟了國產直升機的發展之路!在與法國的技術合作中我國建立了現代化直升機研發生產產業,這幾乎與俄羅斯沒有半點關係,因此引進俄羅斯武裝直升機就變得多餘了!

(米17)

但是,我國的國產直升機之路直到現在都沒有走出陰霾,為了滿足部隊需求,我國引進了俄羅斯的米17和卡21直升機,前者為了彌補黑鷹的數量不足,後者用於滿足海軍部隊的艦載機需求。但是我們還是一如既往的在直升機問題上自主自立,因此軍用武直堅持不再引進了。


(卡21)

中法合作導致我國的直升機帶有濃厚的歐洲直升機色彩,大家熟知的直8、直9、直18等都有法國的影子,但武裝直升機我國採用了類似美國阿帕奇的設計風格,這就是直10系列。但是直升機發動機絕對是源自法國的技術,中法正在聯合研發1600千瓦級別的渦軸16,技術水平已經趕上美國普惠公司的發動機產品,這將是直20和直10的未來動力。


(武直10)

80年代中蘇關係緩和之後,我們大量購買蘇27戰鬥機和現代級驅逐艦,卻不買蘇聯的武裝直升機,一方面是因為當時的蘇聯武直性能沒什麼吸引力,另一方面也是因為中法合作穩步推進,實在不需要再購買俄羅斯產品。

(直9)

蘇聯在阿富汗戰場使用米24雌鹿武裝直升機,這是一種帶有運輸直升機貨倉和攻擊直升機機載武器的怪胎,滿足蘇聯特種部隊作戰需求沒什麼問題,但並不適合現代化戰爭的需要,因此說米24對我們沒什麼吸引力。至於說萬眾矚目的米28浩劫武直,是90年代才大範圍列裝的裝備,對於優先建設海空軍的我們來說也是不必要的裝備,況且當時已有國產型號出現了。


(米28浩劫)

米28浩劫是唯一可以與美國阿帕奇武裝直升機抗衡的機型,也是我國軍工至今都難以企及的裝備,米28的發動機馬力高達1640千瓦、掛載能力高達3640千克,任何性能都不輸給阿帕奇武裝直升機。此外俄羅斯還有采用共軸雙旋翼的卡50\\52系列武直,這都是軍迷們津津樂道的話題,說實話小編也以期望大量引進這些武直快速提高我軍戰鬥力。


但是,我國堅持國防技術自主化,迫切需要的戰鬥機、驅逐艦可以立刻購買,次要一點的武裝直升機就沒必要急於求成了,因此我國選擇技術引進、消化吸收、自主創新的道路自己發展武直,在本世紀初我國出現了以法國直升機為藍本的直9武裝直升機,隨後在2012年問世了武直10,之後又出現了武直19,它們的設計風格像極了西方同類裝備,是我國不依賴俄羅斯堅持自主發展的結果,隨著國產渦軸發動機的完善,它們很快就會大批量列裝。

(武直19的造型已經沒有太多法國血統,與俄系、美系都沒有共性,是國產裝備的里程碑)


兵器世界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這也是個非常複雜的問題。

原因如下:

第一,國家軍事戰略問題。

以前的中國軍隊是,基於人民戰爭基礎上的防禦性軍隊。

海軍沒有什麼遠洋能力,主要依靠潛艇、中小型艦艇、陸地反艦導彈、海軍攻擊機做近海防禦。

陸軍也是如此,以防禦為主,強調人民戰爭。比較明顯的例子是,中國空軍長期只裝備轟6、轟5兩款較大的老舊轟炸機,可以遠距離轟炸,一直用到90年代。

而轟5為蘇聯50年代產物,轟6也是60年代產物。

可見,我國空軍也是以自衛為主,不強調進攻。

另一個特點是,我們生產了數量驚人的老六,殲6,共5000多架,比蘇聯生產的多得多。

而老六航程只有600多公里,是標準的戰區近距離戰鬥機,完全用於防禦任務。

在以上的戰略思想下,中國不需要價格昂貴、技術複雜的武裝直升機,因為武直本來就是用於進攻的,尤其是反坦克的。

所以,在80年代之前中國根本沒有購買武直的意圖。甚至陸航也是不被重視的,以前被分配到昌飛的幹部和技術人員都愁眉苦臉,因為這是不被重視的部門,沒什麼出息。

第二,中國空軍實力不夠強,沒有使用武直的場景。

武直自身的生存力較弱,必須己方佔據制空權。

如果不然,武直在戰鬥機獵殺下極難倖存,因為當年武直基本沒有空戰能力。

武直速度又慢,裝甲薄弱,不但不能空戰,甚至逃不掉。

而當時中國空軍實力不強,直到80年代初期還勉強解決仿造的米格21的種種技術問題。

一旦開戰,我國最多保持局部制空權。這種情況下,武直根本無法升空,不然就是活靶子,當然就沒有意義了。

所以,相比起來數量巨大的強5更有效。

畢竟強5速度快,打不過至少跑的了。

第三,米24想買但買不到

然而美蘇卻給解放軍上了一課。

60年代的越南戰爭,美軍大量使用直升機,戰爭也被稱為直升機戰爭。

期間,通用直升機安裝武器充當武直,具有極強的戰術作用,改變了作戰模式。

到了70年代,隨著蘇聯的米24在阿富汗大紅大紫,我們徹底心動了。

可以說,蘇軍在阿富汗可以沒有任何武器,但無法缺少米24。沒有米24,蘇軍根本就無法對付游擊戰。

當時中國不但武直,就連運輸直升機也是一塌糊塗。

然而,七八十年代,中蘇關係並不好,當時中國和美國走得很近,還在幹蘇聯的小弟越南。

所以,蘇聯不可能出口給中國高精尖武器,更別說70年代末剛服役的米24。

直到蘇聯解體,這種軍購才有可能。

然而,90年代的米24已經過時,和阿帕奇無法相比,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武直了,中國不願意購買。

自己仿製呢?對不起,沒這個能耐。

武直這玩意簡直就是飛在天上的高精尖設備集合,絕對不是逆向仿製可以搞定的。就說武直的發動機,根本就沒法逆向仿製,甚至拿到圖紙也不見得仿製的了。

我們在80年代通過巴基斯坦搞到一架米24,拆卸研究後只是積累了相關經驗,但仿製是不可能的。

第四,米28,俄羅斯不賣

我國一度對米28非常眼紅,根據俄羅斯宣傳,米28性能不亞於阿帕奇,但價格比較便宜。我們試圖購買米28,但俄羅斯人第一不同意,第二他們自己也是2007年才開始量產,就算想賣也沒法在90年代賣,最終不了了之。

第五,卡50黑鯊,中國不敢買

這種共軸雙旋翼有著天生的缺陷,一旦旋翼變形後果不堪設想。

卡50黑鯊紙面數據優秀,但中國不敢做新事物的嘗試者,很可能白花鉅款買一堆廢物回來。

第六,武直10也是俄國幫助設計的。

俄羅斯方面說的很清楚,昌飛的武直10最初方案是1994年俄羅斯卡莫夫設計局提供的,著名的941工程。

昌河飛機公司的602所主導整個設計開發工作,負責最後整合與總裝,哈爾濱飛機公司負責旋翼系統,並有中國內部四十多家廠商參與,是中國九五計劃的重點項目之一。

但是,從卡莫夫設計局公佈941工程方案模型和圖紙上看,與現在的武直10有80%以上的相似度。

俄羅斯方面這幾年還宣佈:1996年1月11日,卡莫夫設計局老大米赫耶夫在最終設計圖上簽字,包括氣動佈局和風洞實驗結果在內的技術材料,全部通過俄聯邦武器出口部門交付中方,最後一部分的驗收工作是在中國進行的。接下來,卡莫夫局還派專家前往中國與中方技術人員進行了交流。

當時卡莫夫設計局情況很不好,一度設計師無法領導工資。是中國方面的研究訂單,幫助該局渡過了部分難關。


打字打得累死了。薩沙就一個人打字,不是什麼團隊。


薩沙


天朝不引進俄國武裝直升機,都不是技術原因。主要原因是當時天朝沒錢。有限的外匯要好鋼用在刀刃上。武直的價格和戰鬥機差不多。天朝當時的重中之重是裝備三代戰鬥機奪取制空權。如此,進口俄羅斯武直就不可能了。等天朝戰鬥機換代完成。自行研製的武直技術也成熟了,自然就不用進口了。

其實俄國武直技術還是很過關的。主要是天朝當時沒錢。現在我國已經是經濟上實力非常雄厚的國家了。可以引進少量俄國先進重型武裝直升機作為參考。第一我國缺乏這方面的研製經驗特別是缺乏重型武裝直升機的實戰經驗。而俄國這方面實戰經驗豐富。裝備按實戰經驗改進。米二四的改進型米三五,米二八,卡五二都有其獨特之處。值得我國引進借鑑。


耀陽136


這個跟咱們陸航部隊作戰需求來不斷演變的,我們在6-70年底對低空反裝甲火力突擊群的構建還沒有明確,8-90年代直升機基本都自制或採購的都是輕(中)武裝➕載人的多用途武裝直升機,例如法國羚羊和海豚,蘇聯的米8/171,美國的UH60,中國在專用武裝直升機這條路一直傾向於歐美路線,所以對蘇聯/俄羅斯的武直並不感冒,可以說我們當時也不是非常迫切的需要,而近20年根據作戰部隊發展需要逐漸將專用武直提上日程,經過中俄合作設計,中國自主研製了第一款中型專用武直:直十。


老主1023


沒錢是主要的。有限的資金用在了近程國土防空,先把門守住再說其他的。


newhope110


當時俄羅斯最靠譜最有實戰經驗的是 米24 最新米28忽悠了很久也不下蛋,卡50/52更是沒譜了,買了我們也搞不定技術太受限制無法短時間消化,米24並非我們理想中的純攻擊直升機,就算人家要買,我們也心裡沒底


微電腦也瘋狂


,裝備落後了。


誠實206532942


因為不轉讓技術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