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都打到莫斯科了,日本卻不去幫一把反而去打自己招惹不起的美國這是為什麼?

唯安80


一句話,計劃趕不上變化。

日本和德國當初結盟的時候,目的很明確,就是前後夾擊前蘇聯,然後讓前蘇聯倒臺,只不過在對付前蘇聯的時間問題上兩個國家出現了分歧。

德國原先他的目標是法國和英國,這個時候日本人將重兵集結在東北地區。此時此刻,日本人可以盡全力的去對付前蘇聯,但是德國人不行,德國人如果進攻前蘇聯,英國,法國直接跟他開戰,直接打到柏林這個時候德國人等於給他人做了嫁衣。

所以我們發現日本人跟當時的前蘇聯打個熱火朝天的時候,這個時候德國人派出自己的軍事指揮官跑到當時的前蘇聯去學習,並且在這之後,德國和前蘇聯之間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這一下子在諾門坎之戰裡面把自己的關東軍精銳賣出去的日本人,可以說成了小丑為什麼?你興沖沖的找別人合作去攻打前蘇聯,你自己軍隊派出去了,被人給吃掉了,別人的和你的敵人握手言和了。

此時此刻,對於日本人來講,絕對是一件掛不住的事情,所以日本人覺得我再去進攻前蘇聯,我就是傻子!

所以我們知道這個時候日本包括現在還存在於東北地區,就是那些要塞,這個時候,日本人已經把戰略從北上轉為南下。

不僅抽調大量關東軍精銳加入到了南下的兵團,比如說山下奉文這個人以前就是在關東軍裡面任職的,而且把整個東北地區經營成一個軍事要塞,防止前蘇聯進攻,也就是告訴前蘇聯我不想打仗了,(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我就想在這兒守著。

就在自己的要塞已經修建完畢了,軍隊已經駐紮進去了,聯合艦隊偷襲珍珠港的計劃已經放在了日本最高指揮部的手上了,軍隊已經在南方集結了。此時此刻,德國人進攻前蘇聯了。

德國人要求日本人趕緊進攻前蘇聯的西伯利亞,這樣的話,形成前後夾擊共同讓前蘇聯崩盤,日本人說我再信你,我就他媽的是孫子。

所以在當時。斯大林想要讓莫斯科地區的軍隊更加充實的時候,猶豫著到底要不要把西伯利亞的草原兵團給調回來的時候,這個時候在日本東京的間諜直接發過來一份電報,放心打,認真打,日本人絕對不會派一兵一卒北上!

你說這哥倆是不是有點兒搞笑的意思,但說實話,國家大的大局觀確實是要根據實際情況來制定的,不能夠說因為你的盟友要你做什麼,你就跟著去做什麼,那你還不如做別人的附庸國呢,不過,日本人這個做法確實讓前蘇聯度過了最危急的時候。

至於說前蘇聯怎麼感激,可以去問一下當時被前蘇聯俘虜的60萬關東軍。


漩渦鳴人yy


德國入侵蘇聯,確實很想讓日本一起上,按照希特勒的如意算盤,德軍從歐洲一面進攻蘇聯,日本從亞洲的西伯利亞一面進攻,最後兩家會師。但是,日本卻並沒有按照希特勒的意圖走。在當時,日本國內軍方分為兩種路線,一種是進攻蘇聯,最後與德國軍隊會師,一種是南下,佔領東南亞,最後控制整個亞洲。為此,日軍在蘇門坎嘗試與蘇聯摩擦了一次,結果日本軍隊被蘇聯的坦克群碾壓的粉身碎骨,傷亡極其慘重,於是,南下派佔了上風。蘇聯不好惹,那麼就把這跟硬骨頭留給德國佬啃吧。日本開始把精銳部隊派遣攻佔東南亞地區。雖然,日本打不過蘇聯,對對付幾個東南亞猴子還是綽綽有餘的,甚至可以說是所向無敵,畢竟日本也是當時世界上五六個軍事強國之一,在亞洲是絕對的軍事第一強國。日本很會做政治宣傳,它對東南亞國家說,過去白人總是欺負你們,現在我來解放你們。以後我們一起幹,把西方洋鬼子趕跑別說,這一招還真管用,很多東南亞地區都投降了日本。這樣一來,美國就坐不住了。在亞洲地區,一直是英國和美國的地盤,日本插這一刀,自然得罪了美國。於是,美國開始對日本封鎖海上貿易路線,日本沒有了資源,這個島國就要玩完,當然要跟美國拼命。過去美國在這裡是老大,日本是小弟,現在小弟想趕跑老大,自己來做老大,美國自然不能容忍它,就對日本不順眼。日本被美國威脅的緊,資源通過被美國掐斷了,也逼得它打算鋌而走險,放命一搏。


懷疑探索者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本質上,日本和德國都是為了自己,結盟只是暫時的。

對於日本來說,攻打蘇聯只是對德國有利,對他們沒有好處。

日本既然參加了世界大戰,又加入軸心國序列,也就意味著遲早要和英美法為敵。

那麼,日本就必須獲得持久作戰的資源。

但當時日本極度缺乏石油,遠在歐洲的盟友德國和意大利也是幫不了他的。

那時候,整個東亞和東南亞,只有荷蘭控制的印尼才有大油田。


所以,日本想要維護自己的軍事、政治利益,就必須不惜一切代價奪取油田,不然強大的聯合艦隊和陸軍都將是廢鐵。

然而,蘇聯的油田在高加索地區,日本無論如何也是打不到那裡。

如果日本參加攻擊蘇聯,最好的結果是佔領蘇聯遠東和西伯利亞的部分地區,可能佔領外蒙古。

然而,這些地方都沒有開發,至少需要15到20年以上的投資開發才能夠利用這裡的資源。

遠水救不了近火,日本得不到石油資源,所以他根本不能北上去打蘇聯。

如果這麼打了,等到美國打過來,日本還是得完蛋,得到了西伯利亞、遠東還是得老老實實的吐出來。

所以,日本當時要麼是從中國撤軍服軟,放棄對其他領土的要求;要麼就只能拼死攻擊美國,玩命的賭一賭。

再沒有第二條路可走。


薩沙


實際上,日本去打美國純屬別無選擇,而且日本實際上也幫不了德國的任何一個忙。就算是進攻蘇聯遠東地區,蘇聯也照樣能擊敗德國。

首先我們來談談為什麼說日本打美國純屬別無選擇。實際上,在日本侵華戰爭初期,美國一直是日本的廢鋼鐵和石油的重要來源甚至可以說是主要來源。根據資料記載,僅僅1937年美國就向日本提供了上百萬噸的石油和近八十萬噸的廢鋼鐵。但是隨後日美貿易衝突,以及日美關於太平洋的勢力劃分有著很大矛盾,這筆鋼鐵與石油來源也就被徹底切斷。因此,日本必須重新找到一個新的石油和鐵礦石來源,從而維持自己的軍事力量。而東南亞的油田也就成了日本的重要目標。

而東南亞的油田均在英法勢力下,且美軍在菲律賓還駐紮有大量海陸空軍力量,英國太平洋艦隊也在新加坡駐紮。因此,為了解除美軍在太平洋的力量,確保日本的石油安全至少是短期石油安全,日本也就選擇空襲珍珠港,一次消滅美軍太平洋艦隊。

至於日本支援德國,那基本上都是空想。首先諾門坎戰役就教會了日軍,沒有足夠的裝甲力量和炮兵力量別想擊敗蘇軍。其次,就算日本海陸軍破天荒的精誠合作擊敗了遠東的蘇軍,但日軍也沒有本事將軍事力量穿過西伯利亞投送到蘇聯的烏拉爾山後方。對蘇聯造成的損失十分有限。而蘇聯的工業中心並沒有被德國摧毀,而且德國本身還十分缺乏石油。因此,對於蘇聯來講,即使莫斯科陷落,擊敗德國也只是時間的問題。至於日本,假如不去攻擊美國,很快就會因為石油不足而徹底崩潰。


軍情解析


我看了很多分析,大部分網友分析是對的,唯獨結論是錯的,日本並非豬一般的隊友,而且希特勒得知日本偷襲珍珠港非但沒罵日本,反而非常興奮,連連誇獎日本,為啥呢?

德國攻不下英國和蘇聯,都因為美國拼老命在背後偷偷支援他們,比如說美國給蘇聯偷偷支援了無數的石油鋼鐵坦克汽車食物衣物,足夠重新武裝蘇聯幾百個集團軍,導致德軍在莫斯科再也寸步難進,因此日本開打美國,德國開心得不得了,以為日本能夠在太平洋牽制住美國。

以下史料摘自希特勒檔案:

當日本人1941年12月在珍珠港偷襲美國海軍時,希特勒的大本營裡又重新鼓起了勇氣。大家忘記了國防軍在莫斯科和列寧格勒的敗北。德國立刻向美利堅合眾國宣戰,德國潛艇出動攻擊美國貨船。

這天午餐時的交談內容就圍繞著美國人的戰鬥力進行。哈兒德根據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經驗開玩笑地推論,美國軍隊無法同普魯士軍官抗衡。他說美國軍官是穿軍服的商人,只知道逃命。他們的戰術不值一提。


幾天後施蒙特來到林格的房間裡,像平時一樣找他喝上一小杯燒酒。不一會兒希特勒也來了,他有時來林格這裡用他的收音機收聽輕音樂。希特勒聽林格彙報前線的最新消息,坐在寫字檯旁,要他的眼鏡。報告裡講德國潛艇擊沉了美國的船隻。“您來讀,施蒙特”,希特勒對他的軍事侍從副官說道“您看,對美國公開宣戰對我們多麼有利。這下我們可以放開手腳打了。”


希特勒強調,這下美國人就被牽制在了太平洋戰場上,德國潛艇就有希望更有效地破壞美國對英國的供應。


希特勒身體靠後,講了些十分看不起美國人的話。他指出,美國的汽車在國際比賽中從未贏過。美國的飛機雖然樣子好看,但它們的發動機毫無價值。他認為這就證明了,備受稱讚的美國工業是被過分高估了。它沒有別的本事,只是被過分的高估了。

摘自希特勒檔案。


所以呢,美國反正已經背後實質性幫忙蘇聯了,日本進攻美國,德國覺得一片輕鬆。日本之所以不攻擊蘇聯呢,是因為恐懼,蘇聯駐在遠東的部隊裝備有重裝坦克、重型大炮,武器高級,不是日本打得過的,之前在諾門罕戰役就擊潰日軍,讓日本人膽戰心驚。另外,日本就算敢打蘇聯,西伯利亞當時一片荒野,沒有戰略價值,現代戰爭就是要搶資源,鋼鐵、石油、礦產決定一切。德軍後期打不動了就是因為歐洲本土缺少石油和特種金屬,無法造出足夠護甲坦克,坦克飛機缺油成了廢鐵。


他們的錯誤主要是低估了美國的高科技和資源,雖然在發動機技術上美國當時還不如德國,但是在電子技術、飛機、航海、核技術上則全面領先,尤其美國本土遠離戰爭,可以不斷生產並輸出新武器,而日本德國本土則處於美國轟炸機轟炸之中,不斷失血被破壞。

當然美國的民主主義比納粹種族滅絕思想更吸引人也是起了根本作用。

董董_69904


1941年,蘇德戰爭進入歷史關鍵期。彼時德國已兵臨莫斯科城下,雙方陷入僵持,任何一方獲得援助都將打破僵局,直接改變戰爭結局。為此,德國多次向同盟國日本請求支援,要求日本出兵蘇聯,一舉拿下勝利。

然而,德國人的希望卻落空了。日本對此置之不理,大有隔岸觀火之意。協助盟國取得勝利,有何不好?為什麼日本就是不伸手幫一把呢?

首先,從本質上說,盟國之盟也是建立在利益之上的。如果協助對方不能給自己帶來好處,或者好處不多,那麼精打細算的日本人就不會採取任何行動。雖說日本與德國結為同盟,但日本人心裡卻暗自打著獨自稱霸的小算盤。蘇德陷入混戰,必將給交戰雙方帶來極大的損耗,而隔岸觀火的日本無疑將成為最大贏家。可見,日本缺乏援助的主觀動機。

其次,日本也不具備參加援助的客觀條件。資源匱乏的日本,彼時已深受中國戰場之困,自身性命尚且難保,更別說照顧盟國的安危了。而相比之下,蘇聯國力雄厚,陸軍極為精悍,此次又是本土作戰,更加威猛難當。早前同蘇聯交手,就讓日本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兵力困頓的日本,如今再要遠赴嚴寒的蘇聯,無異於自尋死路。

於是,幾經權衡,日本最終還是做出了不予援助的決策。最終,孤立無援的德國人接連退敗,在西伯利亞的寒風中走向了自己的終結。


利刃軍事


眾所周知,第二次世界大戰有兩大陣營,一個以德意日為核心的法西斯集團,一個以美蘇中英法為核心的反法西斯同盟國。

二戰法西斯以德日最強,德國橫掃歐洲,連號稱歐洲第一強國法國不到一個月便投降了,只剩下英吉利海峽的英國還在苦苦支撐,德國在英國還沒完全解決的情況下開闢了蘇聯戰場。德國都打到了莫斯科了,日本為什麼不去幫德國一把,反而去打自己招惹不起的美國呢?

一、諾門坎戰役,日本被蘇聯打怕了打疼了,1939年日本陸軍總部也想北上進攻蘇聯,與德軍會師,發動了諾門坎戰役,戰爭以日本關東軍慘敗,幾乎全軍覆滅而結束,至此直至日本投降,都不敢北上進攻蘇聯,維持著和平的狀態。



二、在中國戰場牽制了大量日軍力量,與中國的戰事還沒解決,中日戰爭還在持續作戰中,日本關東軍斷然不敢冒然北上進攻蘇聯,怕被中國的抗日軍民抄了日軍的後路,被前後夾擊。

三、蘇德戰爭前期,蘇聯在遠東佈置了強大的軍事力量,就是為了防備日軍北進與德軍會師。一直到蘇聯全面反擊德軍時,才從遠東抽調了幾個集團軍,但依然留下不少軍力在遠東。

四、二戰日本法西斯侵戰東南亞,嚴重侵害了美國的利益,美國就不再向日本出售石油、像膠等戰略物質,沒了這些戰略物質,戰爭機器癱瘓,不得以突襲美國珍珠港,把美國拖入二戰之中,加速法西斯的滅亡。


付安精彩影視分享


德軍打到莫斯科了,日本不去進攻蘇聯,而是跑去招惹美國,因為進攻蘇聯不符合日本的擴張計劃。

進攻蘇聯有什麼好處?即使日本打贏了蘇聯,佔領的也只是西伯利亞地區,最有價值的是遠東地區,但是這些地區不能向日本提供急需的石油資源,自從美國停止向日本出口石油,橡膠之後,日本的石油橡膠資源越來越緊張,而東南亞地區盛產橡膠,石油。



第二點是因為日本被打怕了,蘇聯與日本的諾門坎之戰當中,日本見識到了蘇軍強大的軍事能力,從此不願意再招惹蘇聯。

第三則是對德國這個盟友的信心,二戰前期,德軍所向披靡,在進攻蘇聯之前,德國橫掃西歐,蘇德戰爭開始後,僅僅幾個月,德國消滅了數百萬蘇軍,以進攻莫斯科的德軍實力而言,德軍似乎沒有失敗的理由,自然不需要日本幫忙。


南下北上兩個方向,日本選擇了南下,而東南亞地區屬於歐美國家的殖民地,歐洲國家在德國的進攻下大多滅亡了,無力制約日本在東南亞的軍事行動,唯有美國。

日本的計劃是偷襲珍珠港,一次性解決美國在太平洋地區的軍事力量,在美國的軍力恢復之前,日本佔領整個東南亞甚至澳大利亞。


視野新觀


日本1931年吞併了中國東北,1937年對中國全面開戰,這嚴重損害了英、美兩國在中國的利益。導致英、美對日本進行軍事、政治、經濟制裁,日本迫不得已才向美國宣戰。



1.日本佔領中國東北和中國華南大片領土後。日本在東北亞的影響力逐步提高。這損害了美國和英國在東北亞的利益。所以美國1940年對日本進行石油禁運,禁止對日本出口鋼鐵和其他戰略物資。

2.日本國內本身沒有石油等礦產資源,所以日本為了獲取蘇聯的石油,在1939年與蘇聯打了一仗,結果日本被蘇聯打敗。

3.日本需要礦產資源和戰略物資,維持在東亞地區的戰爭,因此日本需要向南攻佔荷蘭的殖民地印度尼西亞,那裡有石油和橡膠。日本還需要佔領英國殖民地馬來西亞和新加坡以及美國殖民地菲律賓,因此日本決定與英國、美國開戰。

4.日本知道與英美開戰最大的威脅就是美國的太平洋艦隊。畢業於美國哈佛大學的日本海軍司令山本五十六講過,美國的工業生產能力非常強大,如果不能在開戰之初把美國打趴下,接下來趴下的肯定是日本。

5.所以日本在1941年12月7日派遣六艘航空母艦和441架艦載機偷襲了美國的珍珠港。結果,日本遭到了美國的瘋狂反擊最終戰敗。


杜達特洛夫斯基


日本人最終不願意北上夾擊蘇聯,而選擇南下南洋群島挑戰美英底線,看似不合理其實有它的必然性,細分為兩方面原因。


第一是歷史原因:日本人很早就有徵服世界的宏圖大志,在豐臣秀吉死後執掌日本大權的德川家康認識到,以當時的日本國力和戰鬥力不可能是大明朝的對手,更不要說南下遙遠的東南亞了,因此日本回歸到了安享太平的幕府時代。

但是,近代化以後完成了工業化的日本,突然意識到他們實現千年美夢的時機到了,不僅是快速進步的科技實力讓日本有能力跨過重洋,列強忙於彼此廝殺也讓日本看到了亞洲一體化的希望,因此這時候的日本軍方更傾向於南下,去完成豐臣秀吉時代以來日本人的執念。

而北方的冰天雪地,似乎從來都不是喜好溫泉的日本人所向往的,至於配合德國夾擊蘇聯那也是軍迷們的幻想。希特勒要求日本盟友夾擊蘇聯是在1942年斯大林格勒慘敗之後的事情,在此之前元首可是從來沒有求過人的。而德國人快打到莫斯科時自信滿滿的元首就更不會邀請日本來分享勝利果實了。


另外,換個角度想也不難明白,正是因為蘇聯人部署於遠東的冬季作戰部隊,才讓日本不敢輕舉妄動去開闢任何新戰場,因為關東軍和中國派遣軍已經讓日本國精疲力竭了。恰恰是因為蘇聯回援莫斯科解除了關東軍的防務壓力,日本人才有實力與美國一戰,太平洋戰爭就是這麼爆發的。

日本在戰前將有限的經濟資源偏向於海軍,打造出世界第二的聯合艦隊卻忽視了陸軍建設,這本身就是長期南下政策催化的結果,換言之!日本打造陸軍能欺負中國就行,他要集中資源打造用於抵擋英法的海上力量。偏向於海上力量建設就說明日本有南下的歷史慣性。

第二是美國咄咄逼人的對日政策。日本人其實一直保持對美英的剋制,直到1941年的12月份才下定決心對美開戰,這就足夠證明日本不願意招惹美國。但是,美國在1941年有意打壓軸心國勢力,對日本實行石油禁運和鋼鐵截流,1941年末它的石油儲備僅能維持戰爭6個月,也就是說日本想北上支援德國盟友也力不從心了。

為了把戰爭主動權抓到自己手裡,日本人需要的不是西伯利亞的黃金和凍土,而且印度尼西亞的石油,因此日本對美國冒險是任何軍事戰略的第一前提,或許在日本軍部高層心中,快速擊敗美國海上力量控制南洋的石油之後,才是夾擊蘇聯的時機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