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北科大教授:如何留住人才,如何用好人才?

文:《千人》雜誌記者 何中花

原標題:《耿東生:人才引進的“定海神針”——歸屬感》

注:原文載於《千人》雜誌2018年第68期(內容有刪減),轉載請註明來源,未註明來源轉載將視為侵權。



“人才爭奪戰”是今年熱度持續走高的話題。為了留住人才,全國幾十個城市近幾年陸續實行了各種各樣的人才引進政策,比如人才落戶、人才住房支持等。大家都開始意識到,只有留住人才,才能留住生產力、創造力,才能保證當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北京科技大學耿東生教授對此有著自己的看法。


對話北科大教授:如何留住人才,如何用好人才?

耿東生,北京科技大學教授


《千人》:您長期從事新型功能材料和器件的製備與研發,您是如何定義新型功能材料的?它主要包括哪些具體產品?

耿東生:就我研究的領域——電催化與功能材料來說,其主要是研究一些電極反應催化劑,包括燃料電池中的氧氣還原催化劑、氫氣氧化催化劑、電解水中的氧析出催化劑等,這些催化劑均是針對某一特殊反應的新型功能材料。具體的產品主要有電解槽、燃料電池、金屬空氣電池等。

《千人》:目前,中國在新型功能材料這一領域發展現狀和前景如何?

耿東生:在科研論文方面,不管從數量還是質量上來說,我國在過去幾年都是穩步提升的,但在新型功能材料實際應用方面的技術仍有待進一步開發。

《千人》:從研發到試驗再到科研成果順利落地,您認為有哪些困難需要克服?

耿東生:這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但現在很多人都避免不了有一種急功近利的心態。從研發到試驗再到科研成果落地,需要真正地腳踏實地、耐著性子幹,這樣才會在基礎研究積累到一定程度後,成果水到渠成。

《千人》:您認為,目前我國人才流動呈現一個怎樣的趨勢?

耿東生:從國內地區間人才流動來看,之前有報道說中國中西部地區的人才大量向東部發達地區流動,造成中西部人才資源匱乏,這應該是有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和個人職業考慮(薪資待遇、發展前景)等方面的原因。

《千人》:目前在我國,有較多的科研人員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擁有很多技術成果,而大量企業缺乏技術和專業人才,您認為應如何解決專業人才與企業發展需求脫離的問題?

耿東生:確實,這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很多科研人員待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實驗室,沒有“走出去”,與企業經營過程中實際需要的技術、需要解決的問題沒有一一對接上。我認為可以依靠地方政府或一些專業的平臺(如千人智庫),通過對接會、產業沙龍、產業峰會等多種形式,將科研人員和企業連接在一起,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讓科研成果能實際落地,讓企業技術難題得到解決。

《千人》:您認為各地區在引進人才時,哪些條件對高層次人才具有吸引力?

耿東生:我和很多的科研同行有時也會私下討論這個問題,大家考慮的不僅是個人待遇,更重要的是發展平臺,也就是說是否有一個很好的發展平臺能進一步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這個平臺能否獲得持續的支持。

《千人》:各地政府在引進高層次人才時,應該如何協調人才引進和地方發展是否互相匹配的問題?

耿東生:地方政府應該根據自己的行業特色和地域特點,引進專業和研究領域對口的人才,更大程度地發揮人才優勢。

《千人》:在地方引進人才時,有時會出現人才引進後,呆了一段時間就走了,該如何保證人才引進的穩定性?

耿東生:被引進的高層次人才,肯定是想能夠在當地長期、穩定地發展,做出成績。地方政府應該為這些高層次人才做出一個持續支持的保證,這樣才會讓人才擁有歸屬感,才會逐漸引導人才在當地“生根發芽”。

《千人》:您認為一個良好的高層次人才引進政策應包含哪些內容?

耿東生:一是要有一個科學的人才引進規劃,人才引進要符合自身的人才需求,比如各地目前急需擁有的是具備先進技術和科研水平的學術骨幹和學科帶頭人。二是要提供一個寬鬆、自由的環境,讓人才專心地去做科研、研發產品,將時間和精力都用在科研創新方面,而不是整天想著如何去申請項目和經費。三是要為人才的生活和工作提供持續的支持,例如幫助解決配偶工作及子女上學問題、幫助科研項目落地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