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母親河有了”保護神”,山西汾河流域投資公司即將組建

原標題:沿“汾”投資公司組建 輻射七河流域

未來我省七河流域將呈現生態長廊、宜居長廊、交通長廊、富民長廊

2018年,山西省內汾河、桑乾河、滹沱河、漳河、沁河、涑水河、大清河等七大河流流域生態修復與保護工程(以下簡稱“‘七河’流域生態修復與保護工程”)全面啟動,力爭恢復河流“造血功能”。11月5日,省水利廳和沿“汾”6市政府將成立汾河流域投資公司,以市場化運作方式,推進汾河流域生態保護和修復。

一場以汾河為重點的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修復攻堅戰正式打響。


山西母親河有了”保護神”,山西汾河流域投資公司即將組建


攤開中國水系圖不難發現,山西境內不少河流是華北各河流的源頭。海河流域五大水系中有四條發源于山西,其中包括雄安新區所在的大清河水系。歷史上,山西素有華北水塔之稱,是永定河、滹沱河、漳河、沁河等河流的發源地。未來,山西將通過組建的汾河流域投資公司,重點解決水從哪裡來、錢從哪裡來、如何系統治理等諸多問題。

01

佈局1+7+N 組建流域投資公司

因歷史等諸多原因,多年來,山西高強度的資源開發和粗放的經濟發展方式,導致水資源和水環境承載能力明顯下降,岩溶大泉水量衰減,河流水質不斷惡化……從2015年起,山西省先後啟動了汾河和桑乾河、滹沱河、漳河、沁河、涑水河等河流生態修復與保護規劃編制,同年10月,汾河流域生態修復與保護工程啟動,首開國內全流域生態修復與保護的先河;2016年4月,水利部和山西省政府聯合批覆了《汾河流域生態修復規劃(2016-2030年)》,這是水利部批覆的全國第一個全流域性的生態修復規劃,標誌著山西新一輪汾河流域生態修復工程上升至國家治水戰略層面。

為從根本上解決好汾河流域的生態問題,2017年山西省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了《山西省汾河流域生態修復與保護條例》,由此形成了目前省委省政府印發《綱要》、省部聯合批覆《規劃》、省人大常委會頒佈《條例》,今年以來,山西在認真總結近年來汾河流域生態修復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制定了《以汾河為重點的“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修復總體方案》,打出了一套改善山西水生態環境的系列“組合拳”。


山西母親河有了”保護神”,山西汾河流域投資公司即將組建


省水利廳廳長常書銘在平遙縣汾河流域平遙段調研

藍圖繪就,幾千億元的總投資從何而來?在11月5日召開的汾河流域生態保護與修復工作省市聯席會議暨《組建符合流域投資公司合作框架協議》簽署儀式上,省水利廳黨組書記、廳長常書銘介紹,經省政府同意,由山西水務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代省出資,與戰略投資方(中交疏浚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進行股份合作,成立汾河流域投資公司。該公司作為流域生態保護與修復的投融資、建設、運營主體,對汾河進行全流域系統治理,以投資主體一體化帶動流域治理一體化。

未來,流域投資公司以項目為載體,與地方政府合作組建區域公司,開展項目建設、運營管理、產業開發等工作,形成“1+7+N”(“1”指省屬水務企業,“7”指7個流域投資公司,“N”指區域公司)的山西生態環境治理的市場化運作體系。通過盤活經營性的資產收益,鼓勵流域投資公司按照省市政公用事業特許經營管理條例規定,積極參與到流域內水庫、供水、汙水處理、垃圾處理等項目的投資建設、經營管理中來。積極推行政府購買生態服務,導入多元產業。

山西母親河有了”保護神”,山西汾河流域投資公司即將組建


02

市縣政府為責任主體 實施“河湖警長制”

汾河發源于山西省寧武縣管涔山麓,一路南下,幹流先後流經忻州、太原、晉中、呂梁、臨汾、運城等6市27縣(市、區),在運城萬榮縣廟前村匯入黃河,全長716公里。汾河流域面積39471平方公里,佔全省國土總面積的1/4,涉及忻州、太原、呂梁、晉中、臨汾、運城、陽泉、長治和晉城9市51縣(市、區)。

為此,市縣政府為“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修復的責任主體,各市、縣長是第一責任人。構建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省、市、縣、鄉、村五級責任體系。在全面治理過程中,山西將以河長製為抓手,建立“省級抓總、市縣抓落實”的河長責任機制。推行與“河湖長制”相匹配的“河湖警長制”,建立涉河違法犯罪行為移送公安執法機制和省市縣鄉四級公安聯動機制,依法查處涉河湖違法犯罪行為。

歷史上,汾河流域曾是一個森林茂密、湖泊沼澤遍地的水鄉澤國。然而到近代,山西人引以為傲的“汾河流水嘩啦啦”的景象,至上世紀70年代已不復存在,最嚴重的90年代末,全年斷流280天左右。為此,山西將從六個方面做到水量“豐富”。首先要節水優先;退還被擠佔的河道生態用水,依託大水網骨幹工程,實施“五水濟汾”等一系列工程性措施,到2020年引客水10億立方米左右,逐步退還流域內被擠佔的生態水量;用好本地水;洪水資源化。充分利用洪水和雨水,讓洪水在安全的情況下具備涵養地下水的功能;汙水資源化,圍繞汙水“收集-處理-淨化-回用”全鏈條治理,將大量處理後的中水返還河道,增加河道基流,增強水質自淨能力;地下水關井壓採,對超採區實施關井壓採及水源置換工程,恢復和保護地下水資源。

水量“豐富”的基礎上,提升水質迫在眉睫。首先,治汾先治汙,通過“雨汙分流”將汙水全收集、全處理,再利用溼地等生物淨化措施將汙水資源化;其次,進行水動力重構,按有關研究成果,如果水流速度達到0.2m/s,蒸發量明顯減少,如果達到0.3m/s的速度,有助於水質改善;再次,提高汙水排放標準,消除黑臭水體,使流域內河流、湖庫水質、各水功能區達標率達到100%;到2020年地表水水質優良(達到或優於Ⅲ類)比例達到60%以上。

03

未來汾河流域將成生態長廊、宜居長廊

生態修復是一項長期性任務,“七河”流域生態修復與保護工程可能需要15到20年時間。按照相關要求,山西以汾河為重點的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修復工作分為兩個階段:從2018年到2020年為第一階段,主要目標是全面實施“七河”流域幹流源頭及主要支流源頭保護,全面完成河流劃界確權,幹流和主要支流不斷流,汾河“水量豐起來、水質好起來、風光美起來”目標初步實現;從2021年到2030年為第二階段,主要目標是全面實施流域面積大於100平方公里的河流源頭生態保護,地表水水質優良比例達到75%,幹流和主要支流生態水量不少於多年平均水量的10%。

到2035年,河流源頭生態保護全面實施,水生態環境狀況全面改善。

“與此前相比,此次最大的亮點是全部統一規劃。”省水利廳汾河流域生態保護工作處處長武錦華表示,在治理過程中,相關部門將遵循五大原則,即省級規劃、市縣主體,政府主導、市場運作,遵循規律、順應自然,因河制宜、“一河一策”,改革創新、兩手發力。

生態保護修復應更多地順應自然,少一些建設,多一些保護;少一些工程干預,多借用一些自然力。“七河”生態保護與修復必須針對每條河流的實際,恢復河道生態功能,加快改善水生態環境。尤其是桑乾河、大清河的生態保護修復,不僅要著眼於改善區域生態環境,而且要站在維護京津冀綠色生態屏障的高度,加大工作力度,多措並舉,儘快再現“桑乾夕照”、實現清水複流,為京津冀地區涵養水源、改善生態環境發揮好作用。

其中,重點創新“六大機制”,即規劃機制、建管機制、政策機制、獎補機制、生態補償機制、責任機制。除此之外,全面實施“六大工程”,包括水汙染防治、河流生態補水、河流源頭保護、河湖水系綜合整治、地下水超採治理和岩溶大泉保護、節約用水等。

山西缺水,有水的地方更要保護好水、珍惜好水。“七河”生態修復,要在恢復水生態的同時,打造水品牌。在河流流經的城市,要統籌推進河道治理、生態修復、城市建設、產業發展等工作,全方位提升城市品質,增強宜居性、舒適性,發揮水的滋養作用,使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

山西母親河有了”保護神”,山西汾河流域投資公司即將組建


下一步,我省將按照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紮實推進水汙染防治等六大工程,切實加強統籌協調,夯實市縣責任,用好市場機制,強化政策支持,堅決實現分階段治理目標,把這件事關山西長遠發展和根本利益的大事辦好。

通過一系列的舉措,未來以汾河為重點的“七河”流域將呈現山水相依、林泉相伴、河湖相映、溪水長流、湖光山色的田園風光,成為植被蔥鬱、水流清澈的“生態長廊”、適宜人類生活的“宜居長廊”、道路通暢的“交通長廊”和經濟發展的“富民長廊”。(記者 趙德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