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現代出過哪些名人?

六安事兒


1948年11月,淮海戰役打響。22日,黃百韜兵團5個軍在碾莊一帶被全殲。蔣介石急調黃維兵團增援徐州。25日,黃維兵團在雙堆集被解放軍包圍。在突圍中,負責打頭陣的開路先鋒第85軍第110師在師長廖運周的率領下起義,加速了黃維兵團的覆滅。



廖運周,安徽鳳台人。黃埔軍校五期生。1927年在武漢軍校學習期間加入黨組織,後任武漢國民政府第2方面軍炮兵團少尉見習排長。曾參與北伐戰爭和南昌起義,後在國民黨軍隊長期隱蔽,與朱瑞(時任北方局組織部長兼軍事部書記)保持單線聯繫。

抗戰爆發後,廖運周任110師第328旅第656團上校團長。在臺兒莊戰役中,廖運周率部浴血奮戰,屢立戰功。在武漢會戰中,廖運周部協同328旅辛少亭部,在箬溪以西的小坳後,予日軍以沉重打擊。廖運週一戰成名,被軍委會通令嘉獎,廖運周因此成為時任18軍軍長黃維的愛將。

抗戰勝利後,長期身在國民黨陣營的廖運周要求回到黨內。1946年6月,靖任秋(廖運周入黨介紹人,時任晉冀魯豫中央局國民黨軍工作部第一室主任)與時任110師師長的廖運周經過籌劃,醞釀110師在豫北起義。同年底,蔣介石下令第85軍開赴山東,起義計劃遭擱置。


次年夏,廖運周在山東再次要求起義。陳毅根據戰時形勢,指示廖運周暫不舉行起義,集中精力為解放軍蒐集情報,配合解放軍作戰。秋,廖運周再次要求起義,中原軍區指示“耐心等待,在最有利時機,起最大作用”。

淮海戰役中,廖運周部110師隨85軍加入黃維兵團,開赴前線。雙堆集被困後,廖運周部任先鋒部隊突圍。11月27日,110師起義官兵通過解放軍陣地。下午,該師炮兵營倒戈,參與阻擊黃維兵團突圍。

戰後,110師被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兵團第14軍第42師,師長廖運周。

建國後,廖運周曆任瀋陽炮兵學院校長、吉林省體委主任、民革中央常委秘書長等職。1955年,廖運周被授予少將。

1996年5月11日,廖運周在京病逝,終年93歲。


歲月是一條河流


安徽現代名人很多,在政治軍事領域,文化科學界都湧現出了大量的名人,為社會和國家做出了突出貢獻,比如張治中將軍,兩彈元勳鄧稼先,科學泰斗楊振寧,北大校長鬍適,共產黨的創立者陳獨秀。

我在讀書中,瞭解到中國遠征軍印緬抗戰,(中國遠征軍印緬抗戰就是保衛印緬公路,當時中國唯一的的國際運輸補給線)取得了重大成果,打得日本人丟盔棄甲,日本士兵甚至全建制“玉碎”(全軍覆沒,日本人稱之為玉碎)。在中國遠征軍的主要將領中,安徽人獨領風騷,或戰績輝煌,或英勇為國捐軀,譜寫了可歌可泣的悲壯歷史。

1

衛立煌(1897年2月16日~1960年1月17日)安徽省合肥縣(現屬包河區)人,中華民國高級將領,是蔣介石的“五虎上將”中的“虎將”。非蔣介石嫡系的衛立煌,得到如此高的評價,可見軍事指揮能力非同一般。

1942年1月,日本正式發動了入侵緬甸之戰。3月,中國組建中國遠征軍第1路軍,入緬與英軍並肩作戰。衛立煌被任命為司令長官。(後改為羅卓英)

1943年遠征軍作戰失利,蔣介石組成新的中國遠征軍,重新起用衛立煌,讓其接替陳誠任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其主要任務是,打通滇緬公路,保證雲南到印度公路這條中國大西南後勤戰略補給線的暢通,並和在中緬印戰區的盟軍協同作戰。1

945年1月20日,遠征軍攻克國門重鎮畹町,拔除了日軍盤踞在雲南境內的最後一個大據點。23日,中國遠征軍第53軍130師與中國駐印軍的先頭部隊在中緬邊界取得聯繫。遠征軍各部隊分進合擊向芒友追擊,當日19時30分,中國遠征軍與中國駐印軍、美軍部隊在芒友與畹町之間的南坎會師。

至此,中國遠征軍收復了滇西全部淪陷國土,完成了打通中印公路的戰略任務。

2

戴安瀾(1904—1942),字衍功,安徽無為(今屬蕪湖市)人。黃埔第3期畢業。抗戰中屢立戰功,1939年升任國民黨第5軍200師師長。

1942年3月,戴安瀾率部赴緬甸參加遠征軍抗戰。他率領200師不惜冒孤軍深入的危險,為了掩護英軍安全撤退,戴安瀾率部日夜搶修工事,阻擊遲滯敵軍前進。同古保衛戰打響以後,200師全體官兵堅守陣地,勇猛還擊。

1942年3月,參加東瓜保衛戰。在沒有空軍協同作戰的情況下,同4倍於己、配備有步兵特種兵和空軍的日軍苦戰12天,完全是以步兵對抗日軍的立體進攻,戴師長立下遺囑:如果本師長戰死,以副師長代之,副師長戰死,參謀長代之,團長戰死,營長代之,以此類推,各級皆然。掩護了英軍的安全撤退,並殲敵5000餘人。5月18日,在郎科地區指揮突圍戰鬥中負重傷,26日下午5時40分在緬甸北部茅邦村殉國。

1943年4月1日,國民黨政府在廣西全州香山寺隆重舉行有1萬多人參加的國葬。國共兩黨領袖均親撰輓詞。毛澤東的輓詩《海鷗將軍千古》是:“外侮需人御,將軍賦采薇。師稱機械化,勇奪虎羆威。浴血東瓜守,驅倭棠吉歸。沙場竟殉命,壯志也無違。”周恩來題寫了輓詞:“黃埔之英,民族之雄。”蔣介石的輓詞是:“虎頭食肉負雄姿,看萬里長征,與敵周旋欣不忝;馬革裹屍酹壯志,惜大勳未集,虛予期望痛何如?”

3

孫立人(1900.12.8-1990.11.19),中華民國陸軍二級上將,安徽省巢湖市廬江縣金牛鎮人,抗日名將、軍事家、民族英雄、蔣介石“五大主力”之一新一軍軍長。孫立人早年考入清華大學,後去美國留學,不堪忍受同胞慘遭蹂躪,投筆從戎,進入美國弗吉尼亞軍校學習。

仁安羌一戰贏得了國際聲譽,營救英軍並和美軍並肩作戰,打通中緬公路中聲譽鵲起,被歐美軍事家稱作“東方隆美爾”。是軍級單位將領中,殲滅日軍最多的中國將領。

1942年2月,中國遠征軍成立,下轄第5軍、第6軍和第66軍。4月,孫立人率新38師抵達緬甸,參加曼德勒會戰。1942年4月17日,英軍步兵被日軍包圍於仁安羌,陷於絕境,孫立人親自從曼德勒趕往前線指揮113團向日軍發起猛烈攻擊,攻克日軍陣地,解了7千英緬軍之圍,並救出被日軍俘虜的英軍官兵、傳教士和新聞記者500餘人。仁安羌之戰是中國遠征軍入緬後第一個勝仗,孫立人以不滿1千的兵力,擊退數倍於己的敵人,救出近7倍於己的友軍,轟動全球。

後1942年5月27日走出林區,抵達印度,軍容整肅,銳氣不減。

1944年3月14日乘勝向孟拱河谷進攻。新38師113團從左翼翻山越嶺迂迴到堅布山後方,和新22師兩面夾擊,29日攻佔堅布山天險,叩開了孟拱河谷的大門。

中國駐印軍攻克密支那後,部隊進行休整擴編,由新1軍擴編成兩個軍,即新1軍和新6軍。孫立人任新1軍(國民當五大主力之一)中將軍長,下轄新38師和新30師。

1944年10月,反攻緬北的第2期戰鬥開始。孫立人率新1軍為東路,沿密支那至八莫的公路向南進攻,連續攻取八莫、南坎。1945年1月27日,

新1軍與滇西中國遠征軍聯合攻克中國境內的芒友,打通了滇緬公路。隨後,孫立人指揮新1軍繼續猛進,3月8日攻佔臘戍,3月23佔領南圖,24日佔領細胞,27日攻克猛巖,勝利結束第2次緬甸戰役。

在當時中國所有的國際補給線都被切斷的情況下,中國人(主要是雲南人)男女老少,萬眾一心,自帶口糧,風餐露宿用最原始的工具,劈石鑿巖,歷時10個月,在高山峽谷激流險灘上,用雙手和血汗修築了滇緬公路。其間因爆破,墜巖,墜江,土石重壓,惡性痢疾而死去的民眾不計其數,這條路是名副其實的血路!1938年底通車,從此,滇緬公路成為中國抗戰的輸血管。

每當提到安徽近現代名人時,我都會想起中國遠征軍中的安徽籍將領。硝煙已經散去,新中國已不再是當年的東亞病夫,我們永遠不會忘記為民族解放付出生命的前輩們。


我是一個小書蟲


名人多了,我就說說王亞樵吧,王亞樵夫出生於安徽合肥,早年追隨孫中山,後入上海。


王亞樵

1921年在上海辦了斧頭幫,曾暗殺淞滬警察廳長,安徽交通廳長等,外號“暗殺大王”,曾經和戴笠胡宗南等義結金蘭。

數次暗殺蔣介石宋子文,蔣介石一聽到他假牙就發酸。東三省丟了後,張學良跑到上海天天吃喝玩樂,王亞樵發誓要把張弄死,張學良嚇的不行,連忙託人求情,先後找了戴笠杜月笙等人,王方言除非張去抗日,否則必死無疑,張沒辦法了又跑到西北去了。

杜月笙的一個手下曾陷害一個打工的,把人家毒死了,王知道後給杜月笙寫信要他主持公道,第一次杜月笙沒理,第二次寫信王亞憔就沒那麼客氣了,直言要拿杜月笙小試牛刀,杜月笙看到後,趕緊拿錢託人求情,由於王亞憔當時在香港,指揮行動不便,就放過了杜月笙。

當時在上海灘,杜月笙黃金榮張嘯林都怕他,因為三大亨有家有業有室,王亞憔是孤身一人天王老子都不怕,而且斧頭幫成員眾多。

王亞樵和斧頭幫成員

但是最終王亞樵還是死在另一個暗殺大王-戴笠手裡,並被扒皮。


小小羅羅蛛


1919年到1949年,雖然只是短短三十年,卻寫就了一段段可歌可泣的中國現代史。

各種社會矛盾,內憂外患,彷彿把那時的中國社會推向了火山噴發的邊緣,在這三十年裡,湧現出無數傑出人物,其中,安徽人在現代歷史舞臺上扮演了相當重要角色。

那些人物,多數你都不會陌生,有的你只是粗淺知曉,但是請你們從今天起知道,他們都是安徽人:)

(排名不分先後)

1、周學熙:安徽建德人(今安徽東至),清末民初實業家,政治家。山東大學首任校長。

↑周學熙

周學熙出身顯貴,其父親周馥是清朝兩江總督。說到周學熙,不得不說說周馥這個人,他曾經是李鴻章的秘書,後來青雲直上,成為清末重吏。

安徽東至的周氏家族自周馥開始,至今五代百年,英傑輩出。周馥長子周學海是清末醫學界泰斗人物,四子周學熙是清末民初中國的“北方實業鉅子”,小女兒周瑞珠嫁給了袁世凱第八子袁克軫。

↑清末重臣周馥,曾任兩江總督,東至周氏家族開山之人

周學海的兒子周今覺則是著名集郵家,周今覺45歲開始集郵,在1936年的美國紐約萬國郵票展覽會上擔任評審員,並在展覽會上為中國郵票爭得金牌級的位置。

東至周氏家族非常注重傳統文化傳承,家訓中把教育子孫讀書習字,提高到絕對地位。

再來說周學熙。1900年開始,他進入袁世凱幕下,主持北洋工業,可謂官商結合,1908年,他出任京師自來水公司總經理,經過22個月的精心努力,於1910年3月正式向北京城廂區供應自來水。

1901年,袁世凱向光緒帝奏請在山東創辦大學堂,並擬定了《山東大學堂章程》,同年十月份,光緒帝詔準在濼源書院內創建官立山東大學堂,周學熙出任首任校長,第一批招生三百人,這也是全國各省最早興辦的大學堂。

2、徐樹錚,安徽宿州市蕭縣官橋鎮人。

↑徐樹錚收回外蒙古,堪稱民族功臣

1911年,出任段祺瑞第一軍總參謀,1914年5月,徐樹錚任陸軍部次長,年僅34歲。

1919年10月,徐樹錚率領西北邊防軍第一師進入外蒙古,迫使外蒙古在1919年11月17日正式取消自治,迴歸中國。這也是徐樹錚一生最大的成就,孫中山為此專門發賀電,把徐樹錚比作當代班超,為國統一作出巨大的貢獻。

3、馮玉祥,安徽巢縣人。軍閥混戰時期西北軍領袖。

↑民國時期著名軍閥馮玉祥,一生倒戈九次,也是尷尬……

4、孫立人,安徽省廬州府舒城縣三河鎮人(今合肥市肥西縣)人,抗日名將。

↑抗日名將孫立人,中國遠征軍英魂不朽!

5、陳獨秀,安徽懷寧縣十里鋪人(今屬安慶市),中國共產黨第一任書記,新文化運動領袖,五四運動精神領袖。

↑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新文化運動領袖之一陳獨秀

6、楊仁山,中國近代佛教復興運動奠基人,被尊稱為“近代中國佛教復興之父”

↑楊仁山,與曾國藩是同年的進士

7、章伯鈞,安徽桐城人。中國民主同盟創始人,反右運動時期中國頭號大右派,至今未被摘帽。

↑章伯鈞,一生經歷跌宕起伏,宛如響噹噹一粒銅豌豆。其女章詒和仍健在。

8、陶行知,安徽歙縣人,中國著名人民教育家,曾在美國留學,深受約翰·杜威的教育觀點影響。

↑陶行知,用一生印證了自己那句名言:“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

9、胡適,安徽績溪上莊村人。新文化運動領袖之一,曾擔任過北京大學校長。

↑胡適,第一位提倡白話文,推翻文言文的學者

10、鄧稼先,安徽懷寧人,1945年畢業於西南聯大物理系,中國兩彈元勳。

↑鄧稼先,中國核事業開拓者與奠基人

11、張恨水,祖籍安徽省潛山縣,出生於江西廣信府(今屬江西上饒),鴛鴦蝴蝶派代表作家。

↑張恨水,筆名取自李煜詞《烏夜啼》中的“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一句

12、嚴鳳英,安徽桐城羅家嶺人。中國著名黃梅戲演員。

↑嚴鳳英,文革中被迫害致死,悽慘落幕。

中國近現代時期,安徽人才輩出,以上只是其中一部分,可見各行業都有英才人傑,燦若星辰,安徽真乃寶地也,他們都是中華文明史上閃耀的名字。


我見青史多嫵媚


安徽是個名人輩出的地方,古人如曹操、包拯、朱元璋等等就不提了,而現在作為黨和國家領導人也不說了。去兩頭之後看就有陳獨秀,我黨創始人。李鴻章,洋務運動核心人物。楊振寧,諾貝爾獎獲得者。等等。安徽名人有一個共同特點,不會為家鄉謀私利。


興海亭


安徽雖然各項在我國沒有特別頂尖的,但是不代表安徽就很差,如果把各省比喻成學生,那麼安徽就是一個各項都在中等的學生,總分下來就是現代指的是1919年到1949年之間,如果僅僅說三十年的時間,不知道提問是想說在這三十年內成名的?包不包括期間出生的?1.政治家:陳獨秀,胡適為代表2.抗日將領:孫立人戴安瀾為代表3.科學家:鄧稼先楊振寧為代表(把楊算上是因為他和鄧一個年代的),當然這不是全部,只是大家都熟悉的幾個人!


佛山博洛帝亞原木整裝


壽縣人北大創建者孫家耐,爰國英雄方振武,黃埔英烈曹淵,黃梅戲名角馬蘭。三造共和段祺瑞。遵義會議王稼祥等等不一枚舉!👍還有本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