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機械化戰爭理論的探索與實踐(4)

一戰給德軍留下的另一個刻骨 銘心的回憶,就是英法聯軍在西線 成群結隊、來勢兇猛的坦克部隊。 雖然這些坦克在實戰過程中非常容 易被摧毀,但它給德軍第一線將士 造成的心理震撼是如此之大,以至 於許多對戰敗感到不服氣的德國軍 人甚至將失敗原因歸咎於聯軍的坦 克之上。當時一位名叫茨威爾的將 軍就聲稱:“德國並不是被福熙元 帥的天才所打敗,而是敗在了坦克 的手下。”這樣的觀點當然未免有 些偏激,但這恰恰反映出坦克己經 在德軍官兵心目中留下了無法磨滅 的印象,再加上《凡爾賽條約》又 特意禁止德國發展坦克,這使得德 國人更感覺到坦克並非是一種普通 的機械化戰爭手段。儘管從當時來 看,機動戰與坦克是兩條獨立的發 展路線,坦克本身的技術狀況也不 令人滿意,但等到時機成熟之時, 傳統普魯士學派的軍事思想是很容 易將“機動戰”與“坦克”這種特 別的機械化戰爭的手段結合起來 的。如前所述,德軍機動部隊最初 的用途是後勤補給,也就是運用摩 託化運輸車輛來給前線部隊提供快 速充分的補給,以支援作戰部隊執 行遠距離、高速度的運動作戰。因 為這個原因,西克特堅持機動部隊 的指揮官必須要由騎兵或者步兵的 軍官來擔任,這樣就使得他們能夠 憑藉自己的專業素養正確地判斷戰 場形勢,從而恰當地配合前線作戰 部隊完成作戰任務。由於德軍強調 機動作戰和攻勢主義,機動攻勢便 成為其戰術演練的必備科目,在這 種情況下,負責後勤支援的機動部 隊為了維持對前線部隊的補給,勢 必要面臨在敵情狀況下執行任務的 可能。於是,德軍開始逐漸將機動 部隊和作戰部隊編在一起執行任 務,至於摩托化部隊的建設,國防 部早在1921年就在哈茨山區舉行了 首次摩托化部隊的野外演習,隨後 又於1923年冬季舉行了多次圖上演 習,推演使用摩托化部隊配合飛機 所能達到的戰術效果。其中一次是 由未來的陸軍總司令布勞希奇中校 主持,這一次演習引起了德軍高層的注意,因為演習的結論首次提出 “裝甲車輛”在機動作戰中有成為 決定性兵器的趨勢。


德國機械化戰爭理論的探索與實踐(4)


此外,這些演習還透露出一 個事實——由於機動部隊在機動戰 實施之際要運載部隊做接敵運動進 入戰場之故,德國人開始不將其當 作純勤務支援部隊看待了。一個明 顯的例子就是1926年上任的機動兵 總監布克堡將機動部隊擴充為“機 動戰鬥部隊”。他把7個機械動力 營編成為初具裝甲戰鬥群形式的建 制編成,由運輸車、摩托車和裝甲 車等獨立單位組成,並利用農業用 的拖拉機來研究坦克戰術。但這個 時候,德軍在摩托化部隊的發展上 出現了一個問題,就是機動工具的 適應性。此時的機動部隊還是使用 輪式載重車作為主要的運輸工具, 這種車輛在歷次推演中暴露出諸多 問題。首先就是缺乏防禦力,這使 得車輛在做接敵運動時無法獲得充 分的安全保障。其次便是機動車輛 不足,雖然《凡爾賽條約》允許德 軍可以保有150輛裝甲運輸車輛, 但即便這一可憐的數字也因經費問 題而無法達到。最後,摩托化運輸 車在將部隊輸送到攻擊發起點之後 便無用武之地,部隊還是隻能依靠 步行來發起攻擊,缺乏強大的衝擊 力,這離傳統普魯士軍事思想中的 殲滅會戰還有很大一段距離。凡此 種種使德國人開始將注意力投向了 坦克這種特別的機械化戰爭手段, 以尋求一個相對滿意的解決辦法。

不過,德軍此時還沒有明確提 出應該將坦克和機動作戰原則結合 起來,一方面是因為當時西方軍事 學界的主流觀念是堅持坦克用來支 援步兵,另一方面則是由於《凡爾 賽條約》規定德國不準擁有坦克這 樣的進攻性武器。魏瑪時期德軍在 國內的歷次演習中都是使用假的模 型坦克來參演,只有擔任教官的人 員才有機會在俄國境內接觸到真正 的坦克。但即便如此,國防軍中的 一些人已經開始著手研究如何運用 坦克來實施機動戰,古德里安就是 其中之一。他在俄國的短暫交流經 歷使他對坦克有了感性上的認識, 意識到其除了突破之外的戰場價 值,特別是對於恢復機動戰的價值 所在。也正因為如此,1931年成了 德國裝甲兵發展史上一個佔有重要 地位的年份。在這一年裡,機動兵 總監一職由古德里安的上司魯茲接 任,魯茲上任之後即提名古德里安 擔任機動兵參謀長一職。這對於倡 導將坦克應用於機動戰的一派軍官 來說無疑是一次巨大的鼓舞。不僅 如此,由喀山回來的年輕軍官也都 熱心地協助古德里安推廣他們的理 念。於是,經過多年的研究之後, 越來越多的德國軍人開始相信,坦 克將是他們用以恢復毛奇、施裡芬 機動攻勢的利器,因而給予魯茲和 古德里安極大的支持。同年上任的 國防軍總司令哈默施泰因將軍也是 普魯士學派機動戰思想的擁護者, 在他的努力下,軍隊高層對坦克機 動戰的懷疑有了巨大轉變,從而確 立了坦克在下一場戰爭中的決定性 地位。在接下來的兩年裡,以坦克 為著眼點,德軍的“機動戰鬥部 隊”開始以一種巨大的勢能醞釀著 “不同尋常的東西”。


德國機械化戰爭理論的探索與實踐(4)


結 語

作為裝甲兵理論的重要流派, 如果要對“閃電戰”進行系統研 究,那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最初10 年無疑是一段重要時期,遺憾的 是這段時期的意義往往被人所忽略 了。事實上,對魏瑪時期的德國軍 人而言,一戰的失敗固然是他們實 踐普魯士軍事學派思想的一種挫 折。但他們認為失敗的原因並不是 因為這種思想在本質上有什麼缺 陷,而是由於當時的技術和客觀條 件的限制使然。對於德國人來說, 一戰的塹壕消耗戰是一種他們並不 擅長的戰爭類型。德國在地理上的 先天弱點註定了它在一場長期的消 耗戰中斷無勝利的可能。一戰的曠 日持久使德國人更加深刻地體會到 了“施裡芬計劃”的基本理念是正 確的,因為這位元帥的初衷就是要 竭力避免上述悲劇的發生。結果, 一戰失敗的慘痛教訓更使德國軍人 深信機動戰的優越性和必要性。但 要在現代戰爭中重新恢復普魯士軍 事思想中的機動戰原則,勢必要借 助新的技術工具才能有所突破。基 於這樣的認識,魏瑪時期的德國軍 人一邊秉承著傳統的機動戰思想, 一邊融入了一戰的經驗教訓和時代 進步帶來的技術成果,試圖以此賦 予普魯士軍事思想以新的活力。考 慮到這一過程是發生在《凡爾賽條 約》的限制之下,德國人所取得的 成就就更顯得難能可貴。而這一段 時期的建軍成果,無論是理論、技 術還是物質上的,都為後來第三帝 國時期“閃擊戰”理論的形成和實 踐奠定了深厚的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