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化醉蟹:饕餮世間味,難捨此物鮮

九月,水草豐茂的湖泊下,一隻背青肚白的大閘蟹剛完成了最新一次的脫殼,它選擇離開潤育了自己三季的故鄉,踏上了陸地世界的征程。

興化醉蟹:饕餮世間味,難捨此物鮮

當它披著清冷的月色一路橫行,在更深夜靜時藏入了山腳邊的小漁村,本想著停在村頭農戶家的窗臺上歇歇腳,然而一個轉身,卻撲通跌進了地面的粗陶酒甕裡,暈暈乎乎間,吐泡聲漸漸消沉了下去......幾天後,當家的婦人發現了它,於是,這隻原本雄心壯志的大閘蟹便成了桌上的精緻冷碟--醉蟹。

興化醉蟹:饕餮世間味,難捨此物鮮

一隻醉蟹能有多好吃呢?南宋高似孫寫詩讚其“介甲盡為香玉軟,脂膏猶作紫霞堅。”簡單兩句,精煉還原出醉蟹肥腴綿潤的誘人口感,對於古代文人墨客來說,飲酒啖蟹本就是人生一大快事,而這醉蟹,堪稱一舉兩得的興味體驗。

興化醉蟹:饕餮世間味,難捨此物鮮

清代李漁,是個“蟹痴”,甚至到了“以蟹為命”的地步。他把九月十月呼為“蟹秋”,將留作買螃蟹的錢看作“買命錢”,而在對於螃蟹的讚美方面,本人更是不吝奢華詞藻:“鮮而肥,甘而膩,白似玉而黃似金。”是色香味三者之至極,“更無一物可以上之。”

興化醉蟹:饕餮世間味,難捨此物鮮

在吃蟹方面。李漁追求自然與原味,認為“蒸而熟之,才能不失真味。”然而還有一種吃法,在其看來更是別有一番風味,那就是醉蟹。每逢秋季過後,為了延長螃蟹的食用時期,李漁便會命家人滌甕釀酒來醃製醉螃蟹,從而緩解蟹季過後的思蟹之苦。

自宋代起,歷朝歷代都有過關於醉蟹製作的記載,各地在用料及容器方面也是各有差異,其中興化一帶的“中莊醉蟹”更是憑藉其獨有風味,早已是聲名遠播。

興化醉蟹:饕餮世間味,難捨此物鮮

興化,自古以來便是糧豐魚躍的富饒之地。工善書法的鄭板橋便是生長於此地,在他的筆下,故鄉有煙蓑魚笠、荷田鮮鱸,如一幅色彩明亮的古韻山水畫,彰顯出的厚重的歷史底蘊和濃郁的生活氣息。

興化醉蟹:饕餮世間味,難捨此物鮮

秋水橫溢的九月,滿湖魚蟹生膘,作為“全國河蟹第一縣”,興化出產的大閘蟹膏肥黃滿,個個威風凜凜,而這已有600多年曆史的“中莊醉蟹”,便是用當地人引以為豪的大閘蟹為原材料醉制而成,外形鮮活如生,肉質飽滿,入口鹹而不腥,鮮香味美,食之令人難以忘懷。

作為蘇菜系中的一道傳統名菜,中莊醉蟹由多味佐料經多道工序秘製而成,揀一隻掀開殼蓋來,下面隱藏著粘口的黃或膏,蟹肉則變成了半透明的果凍狀,每一絲都吸足了酒與調料的香味,細嫩鮮美,酒香醇厚,秋日裡配酒或佐粥,鮮爽開胃,好吃到要舔淨每一根手指才算作罷。


興化醉蟹:饕餮世間味,難捨此物鮮

九月,來一隻興化中莊醉蟹,讓我醉倒在金秋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