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萬人的幸福社區——看大同市與同煤集團推進分離辦社會職能改革

塞上大同,有個普普通通的小區———恆安新區,這裡集聚著當年散落在同煤集團各礦區的棚戶人家和沉陷區的老礦工及家屬,共計10萬戶30萬人,堪稱“亞洲小區之最”。

沐浴著黨和政府的陽光政策、惠民工程,老礦工們喜上眉梢:看病不用愁———這裡有新建大型醫院;子孫上學不再難———這裡有新建的20多所中小學和幼兒園;出門遠行無憂慮———這裡開設了5路公交車,建起通往北京的長途汽車站;有娛有樂不寂寞———這裡新建職工之家2所,老年活動中心19家,老年學校1所。

作為山西省國企“三供一業”分離辦社會職能改革試點,2017年6月,大同市政府與同煤集團簽訂了移交協議。據瞭解,此次分離移交後,不僅恆安新區“三供一業”的運營費用有所減少,而且,隨著專業化的物業管理團隊提供的優質服務和保障,恆安新區的居民幸福指數是“芝麻開花節節高”。

“三供一業”分離辦社會職能改革是深化國企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大同市與同煤集團在改革試點中的亮點和經驗,必定為山西省屬國企“三供一業”分離辦社會職能改革提供有益借鑑。

社區大、人員雜,眾口難調———“三供一業”成管理者的撓頭事

“三供一業”指的是國有企業職工家屬區供水、供電、供熱(供氣)及物業管理。

恆安新區的建設源於同煤集團沉陷區、棚戶區改造。179億元的總投資,讓“兩區”入住的職工,每戶拿出3萬元就住進60平方米的新房。從2006年底,首批職工入住,到2013年6月,恆安小區入住10萬戶30萬人。

30萬人的幸福社區——看大同市與同煤集團推進分離辦社會職能改革

恆安新區配套建設的恆安一中

然而,誰曾想到偌大的小區給同煤集團的物業管理者帶來諸多難題。即便這裡有24個物業管理站,也難以解憂。同煤集團的相關物業管理負責人告訴記者:“隨著時間的推移,管理難題日益凸顯。收費難,市場、交通秩序維護難,衛生管理也難。”

這裡的職工住戶,此前在礦上時,基本不交生活費用,生活、做飯、取暖有碳證,每人每年有3噸煤補貼;所用自來水也不收費,只不過有的礦上需要職工自己挑水吃;“兩區”內的職工照明所用電費幾乎不用交。

30萬人的幸福社區——看大同市與同煤集團推進分離辦社會職能改革

環境優美的恆安新區

下山搬進恆安新區後,環境美了,生活便利了,但每年需要繳納3000元的取暖費和其他費用。“住戶們不願意交,就連每月0.3元的物業管理費也不肯出。”為此,同煤集團每年專項補貼這部分的費用曾高達近億元。

“小區的職工家屬不願意走遠路到集中的菜市場採購,路邊小攤有禁無止,市政市容管理混亂;家用電瓶車多,不守交規者眾,紅綠燈形同虛設;由於公共路段缺少公廁,居民出門不便,隨地大小便屢見不鮮。”回想起當時的情況,這位負責人說,“‘三供一業’是我們最頭疼的一件事。”

政府、企業有責任,敢擔當———多部門合力解決棘手事

計劃經濟時代,國有企業承擔辦社會職能,對促進企業生產、保障職工生活、支持地方經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市場經濟時代,國有企業作為市場主體,繼續承擔辦社會職能,無異於負重參與市場競爭。

在省屬企業中,同煤集團辦社會負擔最大、從業人員佔比最多、歷史包袱最重。基於此,山西省將同煤集團“兩區”(採煤沉陷區和棚戶區)改造範圍內職工家屬區———恆安新區的“三供一業”列為全省國企分離辦社會職能改革試點單位,試點移交,然後再逐步在全省推開。

為了平穩移交,同煤集團成立了思想穩定工作領導組,下設24個宣傳組,把思想工作做到家。同時,在55個獨立小區設立諮詢服務點,全力配合移交工作。

2017年6月30日,大同市政府與同煤集團簽訂移交協議,正式接管同煤集團職工家屬區的“三供一業”工作。同年10月,大同市市政管委會、市國資委等15個部門與同煤集團相關部門組成聯合移交工作組,並編制了同煤集團首批職工家屬“三供一業”等企業半社會職能,設施設備維修改造方案、移交推進工作方案、移交資產接收方案等。

30萬人的幸福社區——看大同市與同煤集團推進分離辦社會職能改革

居住30萬人、10萬戶同煤職工的恆安新區

為加快推進分離移交工作,雙方確定“八個共同”工作機制,即:共同成立由政企主要領導掛帥的領導組;共同建立聯合辦公制度和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共同摸清底數、測準費用;共同制定方案、提出建議;共同啟動資產清查、清點和財務審計程序;共同實行“雙軌”運行機制;共同研究國家政策、標準;共同爭取國家政策、補助資金。

遇到矛盾不迴避,碰到困難不繞開。大同市政府與同煤集團把分離移交工作當作一場硬仗在打。

移交工作涉及以恆安新區為主的四個小區,1688棟住宅,10.14萬戶人,供熱管網70.1公里,供水管網62.5公里,天然氣中壓管網192公里,市政排水管線60公里,移交資產額122億元。同煤首批職工家屬區“三供一業”分離移交工作包括“兩區改造”工程範圍內的供排水、供電、供熱、供氣涉及的管網、電網、加壓站、變電站、汙水泵站等設備設施,以及此區域內的物業管理部門、市政辦公場所、市容環衛、市政設施、綠化等方面內容,涉及82個辦社會機構,5938名從業人員。

為摸清底數,聯合工作組辦公室按照職責分工,成立了綜合協調組、供排水組、供電組、供熱組、物業組、供氣組、市容環衛組、市政組、綠化組、維穩組共10個業務對接組。雙方迎難而上,分工合作,積極化解移交對接難題。

為了避免各自為政、標準不一的現象發生,聯合工作組樹立“一盤棋”思想,相關部門相互配合,互相補臺,開展和協調各項工作。

開展分離企業辦社會職能,其中重要的工作是讓職工群眾滿意並得到實惠。

房子是老百姓心中最大的事。家住恆安新區的吳師傅在“三供一業”分離移交後,拿到了產權證,他告訴記者:“以前手裡只有一張購房交款單,如今,有了這大紅本,感覺真是不一樣了,心裡有底氣了。”

為解決“兩區”職工住戶辦證時需要繳納維修資金約3億元的問題,同煤集團決定全部由集團公司墊付,職工住戶只需繳納50元的檔案複製印,即可辦理不動產權證。從2017年5月16日起,45天內完成搬遷計劃內的所有“大紅本”網籤工作。

“三供一業”分離移交讓很多職工住戶有了些許擔心:水費比以前每立方米漲了4毛,個人繳納的暖氣費增加了不少開支……這生活質量會下降嗎?

為了消除職工住戶的後顧之憂,大同市委、市政府與同煤集團主動“出兵”。比如,物業費移交後,每平方米會增加0.6元,同煤集團決定這部分增加的費用由集團公司對職工給予補貼、憑票報銷,並按照國辦發【2016】45號文件精神補助到2018年年底。同時,大同市供水、供熱、物業、市容環衛、市政等各接收單位制定了用人計劃,儘可能地接收原崗位從業人員,經過培訓後即可上崗,減輕移交企業的壓力。此外,同煤集團則按照“來去自由、留下分配”的原則,妥善分流安置首批分離移交辦社會職能機構從業人員約1600多人。

分離移交工作既要考慮大同市政府的利益,又要考慮同煤集團的實際承受能力,因此,制定方案過程中必然會存在分歧。就像供熱一次管網的移交問題,同煤集團存在移交後發展用戶不方便、需繳納管理建設費的顧慮;大同市市熱力公司則考慮一次網不移交管理影響供熱運行,無法保障居民正常供熱的爭議。為了完成移交協議修訂,雙方求大同存小異,將“供熱一次網移交後,今後同煤發展新用戶不再收取任何入網費用”寫入協議,保證了分離移交的順利穩定進行。

30萬人的幸福社區——看大同市與同煤集團推進分離辦社會職能改革

同煤集團在恆安新區開展的志願服務活動

從長遠來看,“三供一業”分離辦社會職能改革是同煤集團一次難得機遇。由專業化企業進行社會化管理,不僅能夠讓同煤集團剝離負擔、輕裝上陣,也將改善職工的生活條件,最終實現企業、職工、地方政府及接收單位多贏的局面。

工作立竿見影,成效有目共睹———諸多難題仍需破解

截至目前,“兩區”的順利分離移交基本實現了“政府、地方、企業、職工”四滿意的效果,特別是對企業來說,實現“三減、三增、一集中”。

分離移交後,同煤集團每年可以減少運營補貼費用9556萬元;藉助國家、地方政策,減少企業維修改造費用支出約21.2億元;減少了機構和人員,達到減人提效之目的。

分離移交後,“兩區”住戶的房屋平均每戶升值5萬元左右;“兩區”的“三供一業”、市容環衛、市政管理等辦社會職能,轉變成專業化公司系統化管理,服務質量得到進一步改善和提升;職工群眾的市場化意識增強了,改變了過去“等、靠、要”思想,為企業辦社會職能的全面移交、市場化管理奠定了基礎。

分離移交後,企業不再承擔社會公共服務職能,迴歸企業屬性,集中精力抓好安全、生產、經營等工作,有助於實現企業輕裝上陣、公平參與市場競爭。

30萬人的幸福社區——看大同市與同煤集團推進分離辦社會職能改革

小區內開展的文化活動

成績可喜,但難題仍多。比如:因分離移交老舊住宅建設年代長,維修改造成本高,改造費用有缺口;原國有企業物業管理多數都不收費,收費難影響著物業公司運營;原省屬下放地市的國有企業,已享受破產政策,所遺留下的住宅小區在今後維修改造中無法落實改造資金;離市較遠的住宅小區,採暖為燃煤鍋爐,因尚未納入城市集中供熱,移交改造資金不夠,熱力企業接收難度大等問題。

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大同市委、市政府、同煤集團及相關職能部門定會群策群力,發揮試點先行的作用,為山西省國企分離辦社會職能改革趟出一條路子。

(山西日報記者 李化民 李愛珍 實習生 臧成 杜蓉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