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我讀完一本書:《為何你總是會受傷》,3歲看大,7歲看老

我國有句古話“三歲看大,七歲看老”,說的是一個人童年的性格習慣會影響他的一生。這種說法甚至在心理學也可以找到依據,心理學認為,出生後的前6年經歷決定了一個人的人格。美國FBI,也就是美國聯邦調查局對數十年來,美國的連環殺手進行了分析,發現他們清一色全部是男性,而且他們幾乎都是偏執狂。要麼是偏執型精神分裂,要麼是偏執型人格障礙。

但更重要的發現是,所有這些連環殺手中,都在6歲前有一個糟糕的媽媽,幾乎無一例外。有一個糟糕甚至可怕的童年,是這些連環殺手一致的人生特點。作者武志紅老師說,孩子在6歲前與媽媽的關係至關重要,因為在這個關係中,會讓孩子瞭解什麼是愛,以及如何去愛。而8-12歲也是一個關鍵的年齡段,在這段時間中,孩子和爸爸的關係尤為重要,因為在這個關係中,會讓孩子和同齡人建立良好的社會關係。

而且美國FBI分析數據發現,這些連環殺手中一半的父母有精神疾病,近七成的犯罪父母酗酒或者吸毒,甚至很多父母還曾犯過罪,而且每一個連環殺手也都是自己的童年,就開始出現嚴重的情緒問題。一個人6歲前,對他們而言,最重要的是一個溫暖家庭,和充滿愛心的母親。但不幸的是,這些罪犯與母親的關係清一色是冷淡的、互相排斥的。

跟我讀完一本書:《為何你總是會受傷》,3歲看大,7歲看老

當然對我們一生產生影響的不僅僅是童年時期的親子關係,還有夫妻關係、婆媳關係、同事關係、朋友關係等等。就像這本書的作者說的:關係,是一個人生命中最本質的渴求。如果一個人處理不好各種社會關係,那麼再偉大的也人也將面臨挫折和不幸,偉大的藝術家凡·高,他是一位繪畫天才,但他沒有與異性的親密關係,最後他瘋了;大心理學家尼采,他是一位哲學天才,但他最愛的莎樂美不愛他,他陷入了孤獨,最後他也瘋了,他說“我是太陽”,那是絕對的自戀,也是絕對的瘋狂。關係是如此重要,而今天這本書《為何你總是會受傷》正是讓我們正確認識和處理生活中的各種關係,讓我們擁有一個健康、樂觀和積極的人生。

01

這本書的作者是國內知名的心理學家:武志紅老師,他畢業於北京大學心理學系,是北大臨床心理學碩士研究生,他師從國內著名的心理治療學家錢銘怡老師,從事心理學研究20多年,其主要研究領域是家庭關係和親子關係。他不僅是一位知名的心理學諮詢師,還在全國各地開辦了自己的心理諮詢室。而且還是一位暢銷書作家,他的著作包括:《感謝自己的不完美》《為何家會傷人》《每一種孤獨都有陪伴》《為何越愛越孤獨》等多部作品,其作品在全球暢銷超過百萬冊。

本書主要講述了三個部分的內容:

第一個重點是:如何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

第二個重點是:如何經營良好的家庭關係?

第三個重點是:如何培養良好的人際關係?

02

今天,我為大家解讀第一個重點:如何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

在家庭教育中,我們都知道“言傳身教”的重要性。很多父母都有胎教,或者說給初生的寶寶講故事的習慣,他們希望通過語言的方式與自己的寶寶溝通,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在武老師諮詢室,有一位媽媽從嬰兒一出生就開始給嬰兒讀各種經書。甚至這位媽媽還給武老師看了讀經書時的視頻。視頻中一位表情僵硬的媽媽,在給自己幾個月大的嬰兒讀經,嬰兒有很多次把臉或者身體轉開,試圖從這種他完全不能理解,也聽不到的聲音中逃離,但是這位媽媽一次又一次地將嬰兒的身體扶正,繼續讀經書。

跟我讀完一本書:《為何你總是會受傷》,3歲看大,7歲看老

據這位我媽媽說,她的目的是想用這種方式,就給孩子灌輸知識,當然這樣的媽媽可謂是用心良苦,但效果就可想而知。法國精神分析大師拉康說:語言雖然很重要,但相比起身體,相比起體驗,語言只是細枝末節,而且語言是體驗的抽象表達,語言不及體驗的萬分之一。也就是說,和語言互動相比,和小孩的肢體互動更加重要。尤其對一個剛出生,還完全不識字,也聽不到經書的嬰兒來說,和活生生的媽媽建立生動的互動才是最重要的。就像武老師說的:語言很重要,人類可以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體驗,但體驗才是第一位的。所以,親密的親子關係來自於豐富的互動。著名的精神分析學家瑪格麗特·馬勒曾說過,6個月前的嬰兒和父母是完全共生的,也就是父母是他們生命中一切的來源和依靠。所以在這個階段,父母應該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

親子互動不僅在嬰兒時期,其實在童年和青少年時期,對小孩的心理健康都非常重要,武老師的心理諮詢室接待了很多父母和小孩的心理諮詢。一位浙江台州的小學二年級小孩在自己的日記中寫下了一句:媽媽,請看著我,和我說話。後來媽媽才知道,是因為在婦女節當天,他給媽媽講故事,捶背,可是這位媽媽卻一直在低頭看手機,於是小孩寫下了這篇“傷心”的日記。這位媽媽說,自己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對孩子有這麼大的影響,所以,以後會放下手機多陪陪小孩。這樣的場景是不是在我們身邊很常見?父母在陪伴小孩的時候,不是在打電話,就是在看手機,或者就是心不在焉地做其他事情。這種缺乏互動、缺乏連接的陪伴其實都是無效的陪伴。

03

跟我讀完一本書:《為何你總是會受傷》,3歲看大,7歲看老

在親子互動中,經常會發生一種情況,就是孩子無緣無故地失控和哭鬧,這是怎麼回事呢?武老師說,其實對於一個新生生命而言,善和惡會這樣一種邏輯:我能控制的範圍就是善的,我不能控制的範圍就是惡的。在網上有這麼一段視頻,視頻中小孩無意中把牛奶打翻了,但是他跑過去打他的媽媽。這是因為,在他的世界裡,媽媽是他的全部,牛奶杯打翻了,失控發生了,這是他媽媽沒有控制好,所以他跑過去打他的媽媽,因為在他眼裡是媽媽沒有控制好,打翻了牛奶。這也是典型的嬰兒和媽媽是共生關係的例子。當孩子失控的時候,他們會歸結為外部世界導致的,他們會覺得是一個看不見、摸不著的力量在攻擊他,而導致了失控的發生,他們會因為這些無法控制的事情而變得情緒失控,焦慮甚至哭鬧。所以,對於一個嬰兒來說,父母的陪伴至關重要,因為這讓他們在很大程度上幫助孩子去控制某些事情,讓孩子感覺很多事情都在控制範圍之內,他們就會覺得自己生活在一個善意滿滿的世界裡。

隨著孩子逐漸長大,他們會嘗試著離開父母,去獨立完成一些事情,這個時候他們逐漸覺得“我完成了這件事情”,“我可以控制這件事情”。這種感覺對孩子來講是非常寶貴的。我們可以這樣來理解,一個被照顧得很好的孩子,他會覺得他是活在善意滿滿的世界裡;一個被照顧得很不好的孩子,他就會覺得他是活在一個惡意滿滿的不可控的恐怖世界裡。所以,我們應該知道,在孩子越小越容易失控的時候,成年人對他的照顧和幫助越重要。

好了,今天的內容就是這些,接下來兩個重點內容我會陸續為大家更新。如果喜歡我的文章,請關注“小播讀書”或者分享給您的朋友,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