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作子彈技術含量很高嗎?為什麼印度連基礎的子彈彈藥還要進口?

無腳小飛鳥


大規模工業製造子彈並不簡單的好不好,這是以前寫的一篇文章 發過來正好回答一下!

提起子彈的製造 大家多半會想起《戰爭之王》開頭的一段鏡頭。蘇聯的軍工廠內一卷卷銅帶變成M43彈被送到非洲的過程。片頭展示的這段從普通銅帶開始,以最終成為"殺人元兇"結束的槍彈誕生過程,引發了許多軍事愛好者的興趣。但電影畢竟是電影,稍加註意就會發這段鏡頭實際是電腦合成的,而且所展示的生產過程和軍工廠內的實際流程相比,做了很大的簡化和改動。

M43彈的國內仿品就是熟悉的的56式步槍彈,兩者基本一致。56式普通彈由彈頭、發射藥、彈殼、底火4部分組成,但生產遠沒有想的那麼簡單,需要不同廠家之間的分工協作。國內一般槍彈廠家只生產彈頭與彈殼,底火和發射藥需要外購,然後再組裝成成品。

下面就讓我們以一顆56式普通彈為例一同來探究現實與電影的差異,按照製造彈頭、彈殼直到全彈裝配與包裝的順序,看看一顆普通的子彈在出廠之前要經過怎樣的"千錘百煉"。

彈頭是槍彈上的殺傷部件,必須有完善的結構與外形,以保證對目標有良好的侵徹和殺傷效果。彈頭的種類很多,不同類型的彈頭其加工過程也不一樣。

56式普通彈彈頭由彈頭殼(或稱彈頭被甲)、鉛套和鋼心三部分組成,各部分均單獨製造,經檢驗合格後裝配成彈頭。

槍彈的主要零件如彈頭殼、彈殼、底火殼和曳光管殼等,形狀都呈帶底的杯狀,其加工需要用到槍彈生產中應用最廣泛的一種工藝-"引伸加工",生產不同形狀和壁厚的零件,只要改變模具的形狀和尺寸即可。

國產槍彈一般選用覆銅鋼帶作彈頭殼的毛坯材料,國外也有使用黃銅或圓鋼做毛坯的。以覆銅鋼帶為毛坯料的彈頭殼生產過程為:下料衝盂-外觀檢選-退火、酸洗-引伸-衝尖一擠口兼擴口

衝尖是彈頭殼生產中的另一種特種衝壓工藝,目的是為了衝出彈頭尖部的弧形尺寸。由於加工後彈頭殼尾部留有一定的餘量,需要用切刀對其進行切除,或用擠口模去除多餘部分,後者同時還可以利用衝頭上的斜面對彈頭殼尾部進行擴口,方便以後裝配彈心,提高了生產效率和產品尺寸的一致性。

56式普通彈彈頭在彈頭殼和鋼心之間設有鉛套,其作用是減緩彈頭對膛線的磨損。56式普的鉛套的加工工序為:熔鉛-擠鉛條-在多工位衝床上擠壓成鉛套-鋼心壓入鉛套-烘乾-外觀檢驗。圖為原料粗鉛絲

彈頭裝配是將彈心或其他零件依次裝入彈頭殼,並對彈頭殼尾部進行加工,使彈頭的外形尺寸和質量達到圖紙要求的過程。56式普裝配的過程為:彈心壓入一尾錐部預壓一底部卷邊一尾錐部成形一過徑-輥緊口溝-尺寸校量一稱量一外觀檢選。主要裝配設備是多工位自動衝床。56式普通彈的緊口溝為三角形,現已由單獨的輥溝機改進為輥溝機與彈頭裝配機聯動,過徑完畢的彈頭直接送輥溝機輥溝,出來的即為加工完畢的彈頭。

彈頭加工完後還要進行滾光 質量抽查等程序。最後一道工序為外觀檢選,這也是彈頭生產中勞動強度最大的一道工序,因為彈頭的某些缺陷如表面線痕、褶皺、鏽跡、油汙、指印、彈底壓壞、緊口溝不全等無法用機床來識別,只能靠目視檢選。

一般由工廠制定一個標本,超過標本的即不合格。彈頭外觀的檢選一般由外觀檢選機進行,在機床的進貨漏斗中加滿待檢選的彈頭,彈頭從漏斗中落到絲桿上並被帶動旋轉,以便觀察彈頭各個部分,發現不合格的手工剔除,合格彈頭被絲桿帶到收集箱裡

彈殼是槍彈上最複雜的零件,用於裝填發射藥,並且把彈頭和底火連接在一起,發射時還要承受火藥燃氣壓力和槍械自動機的力量。我國製造的56式普通彈材料早期採用黃銅,後來改為覆銅鋼和深衝優質碳素鋼兩種。

我國主要使用覆銅鋼製造子彈殼,從圖中可以看出採用覆銅鋼板生產彈殼的工藝要簡單一些,但是覆銅鋼價格相對較貴,且都為板材,利用率比較低,不僅仍需消耗銅,而且很難再回收利用。

國內生產56式覆銅鋼彈殼時,一般採用7衝下料衝盂模加工鋼盂,下料和衝盂在一臺機床和一個衝程中完成,且由於是多衝頭,生產率較高。而採用碳素鋼棒料加工鋼孟稍微複雜一些,一般是先用衝床把棒料冷剪成小段圓柱狀毛坯,再將兩端墩平,經過退火和磷化、皂化後,送到封閉模具內,通過擠壓工藝加工成鋼盂。

由於其變形量大,加工力和溫度較高,對模具的要求也很高。在彈殼生產中基本上都採用反擠壓法來製造鋼盂,優點是擠壓力小,成型精度好。加工成鋼盂後,兩種生產路線下一步的加工都是引伸,相同的是都要退火一次,但覆銅鋼鋼盂引伸後表面不需特殊處理,而碳素鋼鋼盂則需要進行表面磷化、皂化,但也有廠家不經處理直接進行二引。

經過引伸加工的鋼盂口部一般不很平整,且高度比較高,一般要把口部多餘的一部分除去,而56式彈殼口部較薄,用切口法除去口部餘量。切口一般是在切口機上完成的,目前已經有可以同時切4個零件的切口機。切完口的彈殼毛坯還要進行打凹和平底,前者初步形成底火室、火臺及底火室口部圓角,後者最終形成底火室各個部分的尺寸,並保證一定的精度,同時還要在彈殼底面壓上相應的廠號、年份等標記。

由於彈殼底部要有較高強度以承受發射時的各種力量,打凹與平底後該部位一般不再退火。衝傳火孔為單獨工序,一般用專門的衝傳火孔模和衝頭完成。接下來將進入收口工序。彈殼收口前須經過燒口,即對引伸加工過的鋼盂口部進行退火,防止產生裂紋。

56式彈殼收口採取“拉口”的方法,收口後要進行表面處理。下道工序為齊口和車底,齊口是去除殼口多餘部分,車底是車出拉殼鉤槽,兩者在同一臺機床上完成,分別由齊口刀和車底成形刀車削而成。經過齊口、車底的彈殼其尺寸已滿足圖紙要求,至此彈殼的機械加工全部完成。

下一工序為校量。一般對彈殼重要尺寸要進行100%校量,剔除不合格品,檢驗合格後與同批彈殼發往下道工序。合格彈殼還需要一道光電檢孔的工序,剔除沒有傳火孔或傳火孔堵塞的彈殼。對校量合格者,如果是覆銅鋼彈殼,還要對彈殼拉殼鉤槽進行磷化和塗漆,如果是鋼彈殼,則在磷化後進行電泳塗漆。完成以後即進入外觀檢選工序,至此彈殼的全部加工方告結束,

但還要對彈殼的各個方面尺寸和射擊性能進行全面抽驗,如果發現問題,則需加倍複驗,驗收合格的彈殼才可轉入成彈的裝配。經過這樣複雜的生產過程後,僅僅得到了合格的彈頭和彈殼,下面才能進行全彈的裝配,絕不象《戰爭之王》開頭所表現的那樣,只經過簡單的幾步就形成了一顆成品槍彈。

國產56式普通彈的裝配過程為:裝底火、校量、點膠、內塗口、裝發射藥和彈頭以及彈頭的緊口等,接下來才是對槍彈的校量、檢驗、密封和檢選。槍彈裝底火一般是在裝底火組合機床上完成的,這種設備可以連續完成裝底火、校量、點膠和內塗口工序。

校量完的彈殼在底火與彈殼之間塗上密封漆,稱為"點膠",目的是防止槍彈因長期儲存而受潮變質。

內塗口的方法是在彈殼口部內壁塗上一層特製的的瀝青漆。彈頭裝入彈殼時,瀝青漆受到彈頭底部的擠壓,在彈頭底部與彈殼內壁四周形成一個緻密的密封圈。內塗口後一般要將彈殼晾一段時間,防止裝藥時粘掛發射藥藥粒,同時又不能完全乾透,否則就不能形成完整的密封圈。經過以上各工序的彈殼,經檢驗合格後送往成彈裝配車間。


成彈裝配一般使用槍彈組合裝配機床,裝配的成彈應當滿足以下5個條件:發射藥性能穩定,並且能正確地分批使用,拔彈力均勻,長度在規定範圍內:彈殼和彈頭表面不能有因裝配形成的損傷。

槍彈裝配前,先將合格的彈頭和彈殼裝入機床的貨盤內,發射藥過篩後裝入儲藥罐。槍彈裝配時先裝發射藥,而且對發射藥的裝填量要求很準確。實際生產中不可能每發槍彈都精確稱量好發射藥後再進行裝填,而是根據體積定量法來確定裝藥量 圖為國外用於子彈復裝的手動鴨蛋機


槍彈裝配完畢以後還要對質量和彈形進行校量,稱為稱量和合膛。這道工序一般是在稱量合膛機上完成的,其目的是剔除質量及彈形不符合要求的槍彈。56式普通彈在裝配完成後,必須100%進行稱量和合膛的檢驗,剔除的不合格品要及時銷燬


槍彈包裝是槍彈出廠前的最後一道工序,雖然這與槍彈製造本身沒有太大的關係,但對槍彈的長期儲存性能以及運輸、使用的方便性有很大影響,所以決不能等閒視之。

56式槍彈和其他國產軍用槍彈一樣,通常採用鐵皮匣加木箱的包裝方式,每個木箱內裝兩個鐵匣。我國生產的56式普通彈分為帶橋夾的與不帶橋夾的兩種,帶橋夾的是將槍彈裝在10發橋夾上,再以牛皮紙包裝成30發一包,然後裝入鐵匣,每匣550發,每箱1100發,不帶橋夾的是將槍彈每20發或25發分裝成一個紙包,再裝入鐵匣,每鐵匣720發,每箱1440發

包裝槍彈的鐵匣一般用0.5mm厚的鍍鋅薄鋼板以雙層咬合工藝製成,早期的鐵匣開啟時必需用隨附的"鑰匙",較為不便,後期鐵匣開啟方法則有多種改進。槍彈包裝木箱用木材和膠合板(早期的全部用木材)以突筍咬合成型,再加鋼釘固定,箱體表面印字,內容包括槍彈型號、名稱、材料、數量、發射藥批次、毛重等等

此時槍彈的生產和包裝都已完成,但出廠前還必須拿到"通行證",那就是由駐廠軍代表對槍彈的相關性能做全面驗收。一般根據批次和數量來確定抽驗的數量,其內容很多,通常包括外觀尺寸和重量的檢驗、拔彈力等數據 只有全部合格了 這批槍彈才會被放行。下發到部隊。

以印度人的水平 ,工業化生產子彈?還是買比較靠譜!!!看上圖印度這個炮彈藥筒工廠特好玩,在生產坦克炮半可燃藥筒的同時,還生產練習本,紙板,紙箱,飲料包裝盒,甚至還有雞蛋托盤等亂七八糟的紙製品。

本文以前我的一篇原創 有個人中心證明


皮蛋合作社2


子彈的生產在幾十年前就已經實現了全自動化,但是貌似給廠房接上電,在進料機裡塞進銅板材或者鋼板材就可以嘩嘩的跟流水一般生產出來的子彈,其實他的工藝也並不簡單。

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我們很多人都曾經吐槽過小砸炮——64式警用手槍,說這種槍的威力如何如何不行。關於64式手槍威力不行的說法很多,簡直太多了,比如打狗都打不死,遇到狂暴的歹徒曾經有個副所長連開六槍沒能阻止對方砍倒自己,還有公安局新發手槍時走火,零距離打中警察胸部但被胸椎擋住等等。

但是在警界內部,關於64式意外打死人攤上處分的傳說,跟64式威力不足的傳說幾乎一樣多。且不說有制止嫌疑人打腿結果造成失血過多死亡的;還有追擊綁架犯的時候20米距離上射擊穿過兩扇解放車車門造成人質差點掛了的;還有毒販被一發64式手槍彈從車尾射入,穿透排座椅打在後背造成死亡,等等。

為什麼64式有時候怎麼都打不死狂徒,有時候又造成了嫌疑人意外的死亡,這都跟64式子彈有關係。

今天造成64式手槍“小砸炮”惡名的,是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生產的幾批彈殼封口不合格的64式子彈。由於這些批次子彈使用的封口材料不夠耐久,導致貯存一定年限後密封性能下降,火藥在和溼氣等不良條件接觸後性質發生變化,造成槍口初速和威力的下降和不穩定。

有的時候一盒子彈裡面都會出現槍口初速差距挺大的情況,使用這種子彈制止犯罪當然就不那麼可靠了。後來傳說的64式射擊造成嫌疑人意外死亡的情況,往往是修改封口材料和工藝後新生產的子彈,這些子彈使用哪怕是比較舊的64式手槍射擊其威力也是足夠的。

印度實業工廠的生產效率讓人難以恭維,再加上私人公司在之前無法涉足印度軍火生產,他們的國營工廠生產子彈質次價高,印軍當然就不願意用了,還不如直接招標採購國外生產的子彈靠譜。


現代艦船雜誌社


印度再窮,最基本的子彈還是可以造得出的。

關於印度英薩斯步槍子彈短缺一事,並不是印度不能生產子彈,而是因為印度軍隊槍種太過繁雜,由於英薩斯步槍在90年代配裝很少(1996年時不超過20萬支),外加印度士兵在日常訓練時消耗子彈較少,需求量不大導致軍工企業不願意新開生產線,因為那是個賠本買賣。


另外印度軍工廠生產的彈藥不符合北約標準,質控也不好,所以老是被軍隊責難,為英薩斯步槍生產彈藥成了一件出力不討好的苦差事,所以軍工廠也樂意軍方從國外進口彈藥。另外印度軍隊一向有“萬國牌”裝備傳統,部隊槍種繁雜,維護實用費用高昂,印度方面又沒有魄力統一軍隊槍種,所以一切問題皆由亂起。

所以“印度連子彈都不會造”只個說法只不過是一貫蔑視印度思想的產物,印度製造也許比中國差,但他們絕對沒有媒體宣傳的那麼不堪。

不過印度的後勤保障確實是一個軟肋,假如中印開戰,只要中國切斷阿三的後勤保障,不出三天就可以解決戰鬥。


來自c羅的帽子戲法


國人在心理上有些奇怪,對某些國家有一種盲目的優越感,這種幻覺矇住了自己的眼睛,無法客觀看待這些國家,印度就是,網上日常黑印度的段子幾乎如山如海,但很少能有人客觀看待印度的優勢,諸如其國際環境、本土企業、莫迪改革後的多項變化,很少人知道,在某些重工業能源領域,我們是用的印度製造。

關於印度進口子彈,這裡說的大概是那個老段子,印軍裝備英薩斯突擊步槍後,發現沒有建造生產5.56毫米北約小口子子彈的生產線,為了不耽誤裝備,不得不緊急從國外進口,這當然算是一個笑話,不可否認。但說印度現在連這種普通子彈都無法制造,那就瞎扯了,印度早就亡羊補牢了,目前國內可以生產5.56毫米口徑步槍子彈。

印度在彈藥方面確實有不少問題,諸如陸軍用的155毫米炮彈和主戰坦克使用的125毫米穿甲彈等,這裡說的不是印度無法生產,而是難以生產高性能彈藥,難以在保證質量控制的前提下進行大規模量產,印度早就引進俄羅斯技術生產125毫米穿甲彈,當然,無法同俄軍最新型同類彈藥相比,印度主要是在國營軍工廠生產,但在質量控制方面真是慘不忍睹,合格率不高,印度軍隊在使用這類國產彈藥的時候心驚膽戰,即便是成功發射,其實際性能也達不到進口產品標準。

不過,需要看到的是,莫迪的改革重點就包括軍工業,鼓勵外資企業和私營企業進軍軍工業,打破傳統國營企業在這方面的壟斷,利用市場競爭來促進印度軍工業的發展,已經取得了一定成效。儘管遇到印度強大利益集團的阻撓,但莫迪的改革還在繼續,如果最終能取得成功,這個被我們蔑稱為“阿三”的國家,將展現出新的面目,印度從來都不是,也不應該是讓人輕視的國家。


鷹眼防務觀察


在井岡山上上造的子彈都是復裝彈,使用現有的彈殼來製造,從無到有造出子彈是當時無法辦到的。

從原料到成品,需要N到工序,僅僅子彈殼就需要20-30到工序,才能從銅板變成成品。

彈殼

彈頭

最後還有裝底火、發射藥、組裝、最終校驗等等工序。

對了,底火、發射藥的生產可以在較低工業水平就可製造,但是優秀的產品則需要發達的化學工業

56式7.62mm步槍普通彈生產過程詳解 ――〖槍炮世界〗

小小的子彈,遠比發射它的槍械技術含量高,直到二十世紀後半葉,全世界能自己製造槍支的國家超過一百五十個,但能製造現代軍用子彈的國家,不超過三十個(印度一路淚奔:“5555我都可以造飛機坦克原子彈了,步槍子彈還得從以色列進口!!!自家的子彈質次價高數量還不遠遠夠,我也不想啊”)


莫如雲易散


很高…能造槍的國家無數…能製造子彈的國家屈指可數…絕大多數歐美國家都造不了子彈…子彈是消耗品…不能用心去雕刻…能低成本高精度生產子彈是一個國家工業實力的體現…

下面這個是北約子彈的標準…說真的…想靠手工是不可能的…米開朗基羅也雕不出來…

彈頭直徑5.69 mm (0.224 英寸)

殼頸外徑6.43 mm (0.253 英寸)

斜肩直徑8.99 mm (0.354 英寸)

彈體直徑9.55 mm (0.376 英寸)

底緣直徑9.60 mm (0.376 英寸)

底緣厚度1.14 mm (0.376 英寸)

彈殼長度44.70 mm (0.376 英寸)

子彈全長57.40 mm (2.26 英寸)


ACME63610374577


這是武器技術落後國家的通病,子彈同樣要技術,中國這些年引進了蘇制武器,彈藥也是仿製,可並沒有投入相關的研究,並不像國外不僅對槍支還對子彈也進行了深入研究,開發出了不同的子彈以適應不同場合的應用。我國在放棄仿製54手槍後,自己開發的手槍就因為子彈威力太小,槍支機械性能不好,老卡殼,所以我國現在都是在進口格洛克18手槍,步槍因彈藥個頭大裝藥多到沒有這類問題,但狙擊步槍卻有這樣的尷尬,步槍沒問題,但沒有專用彈藥,造成我國狙擊步槍射擊精度不夠,現在開發的狙擊步槍口徑跟歐洲的狙擊槍子彈一樣,在國際比賽中使用歐洲狙擊槍彈,才使射擊成績提高。


獨獨客


都知道印度的武器裝備是萬國牌,其槍械也不例外,裝備的各種槍械將近30個品種,基本上都是進口貨,隨之而來的就是子彈的問題,30種槍等於30種子彈,這也讓印度的軍工企業很是頭疼的問題。

眾所周知,子彈是當今各類武器彈藥中應用最廣、消耗最多、生產最快的一種。一枚好的子彈主要取決於三大要素:一、四個部分有機聯結,通俗的說法就是子彈的彈頭、彈殼、發射藥、和底火之間有機結合。二、形成完美的彈道軌跡,這個才是考量綜合技術。三、具有優良的外形特徵,彈頭的外形特徵對於克服空氣阻力、保持飛行穩定、提高殺傷能力非常重要。以上就是一枚合格的子彈所滿足的技術,那麼印度有嗎?



答案就是印度沒有,印度可以造子彈,但是造不好子彈,它的國防工業雖然發展快,但是含金量並不高。加上其進口了多國製造的槍械,製造技術完全不一樣,這也制約著印度的造彈計劃, 很多國家都是隻賣槍械不賣技術。


這也是印度需要進口大量子彈的原因。


穿搭磚家


製作子彈的技術含量並不高,技術上印度完全有能力自己製造子彈。但是和其他國家軍隊只使用一種型號的子彈不同的是,印度軍隊使用的子彈口徑五花八門,由於不同制式的子彈實在是太多了,不可能每一種子彈都建立一條生產線,所以印度除了自己設計生產的英薩斯步槍設有生產線外,其他的子彈主要還是依靠進口。

作為全球第四大軍事強國,印度擁有近100萬陸軍,然而龐大的印度陸軍擁有的各種制式步槍口徑居然多達數種。比如自己研製的英薩斯步槍和購買的以色列Tavor步槍使用的是5.56mm口徑子彈;而裝備羅馬尼亞的AKM步槍則使用7.62*39mm口徑子彈;而授權生產的比利時L1A1步槍則使用7.62*51mm口徑子彈;而一些尚未換裝的印度士兵甚至還在使用古老的100年前的英制步槍,口徑為7.7mm。如此紛繁複雜的步槍口徑使得印軍後勤部門十分頭疼,而生產部門原本就生產子彈的速度就跟不上,所以後勤部門最後索性就依靠進口子彈和彈藥來解決問題。事實上不僅僅是子彈口徑複雜,印度的火箭炮和迫擊炮、火炮等也是一樣口徑眾多。

這裡需要引起我們注意的是,雖然印軍武器彈藥來源複雜,但是印度陸軍的火力並不弱。由於印軍此前多次和巴鐵在邊境交火,所以整體上,印度陸軍的火力配備是貼近實戰需求的。尤其是印度的火炮支援部隊,實戰能力還是很強的。我們並不能因為印軍裝備制式不統一而輕視印度陸軍,盲目自信是會害死人的,對待印度陸軍我們還是要保持足夠的警惕。


紫龍防務觀察


這是個需要多個角度回答的問題。第一,能造不代表能自足。美國也進口子彈,那是人家消耗大。印度武器進口來源非常複雜,口徑繁多,全部自己生產不現實。

第二。成本與質量,能造不代表划算,也不代表好用。美國每年大量採購子彈,很大部分不是美國生產,就是為了控制成本。另外,中東國家,非洲國家也能生產子彈,但是精度差,易炸膛,自己人都不願意用。這裡補充一句,中國子彈物美價廉不錯,但是狙擊單,中國子彈的精度酒不如美國貨。印度嘛。。。。大家自己猜想。

印度目前挺像滿清洋務運動。為了利益平衡,進口各種槍支,然而不可能為每一種槍都建立一套子彈廠和維修廠,於是,除了用量最大的毛瑟以及仿製的漢陽造,有完備的軍工廠和子彈廠,其他全靠進口,以至於不敢多訓練,怕買子彈太貴。李鴻章看馬克沁機槍實彈演練,大呼好槍,又嘆息子彈太貴。印度目前的問題,不是能不能造子彈,而是種類如此多的輕武器,如何管理和補給的問題。說真,真的發生大規模衝突,印度的後勤部門如何工作。真是一個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