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不要把方法當目的-“蘇馬事件”的反思

管理者:不要把方法當目的-“蘇馬事件”的反思

這兩天,網上對“蘇州太湖馬拉松”的事件討論非常火熱。事件大概如下:

在上週日進行的蘇馬的衝刺階段,中國選手何引麗和一名非洲選手並駕齊驅,很有希望爭奪冠軍。但就在終點線前約500米處,一位志願者突然衝進賽道要將國旗遞給何引麗。正在衝刺的何引麗一心專注比賽,沒有接過國旗,這名志願者在她身後狂追了100米,但沒能追上。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前方的另一名黑衣志願者拿著國旗再次衝進場內,橫在了何引麗和非洲選手中間,硬將國旗塞給了她。但此後何引麗又將國旗甩在了賽道上,據她事後解釋,國旗被雨水浸溼後很重,而她在全馬末段體力嚴重下降、手上肌肉是僵的,拿不住國旗了。這兩次“志願者遞國旗”的舉動也直接打亂了何引麗的節奏,她被非洲選手漸漸甩開。最終何引麗落後對方五秒到達終點,屈居亞軍,連當時的央視主播都對志願者的干擾提出了質疑。

時候,出現了以下的論調:

1、選手仍國旗,不愛國

2、選手要披國旗衝終點,披國旗上領獎臺才愛國

3、選手要拿冠軍才是為國爭光

4、為了體現國家光榮,賽事主辦方安排工作人員給選手拿國旗跑是必須的

等等。

本來是一個性質單一的競技行為,被戴上“愛國”的帽子後,性質就不一樣了,大家討論、吐槽的空間也就大了。

難道,不披國旗的比賽,就不愛國?不拿第一就不愛國?被莫名其妙的人塞國旗影響比賽而把國旗暫時放開(為什麼沒有工作人員去接國旗)全力比賽就是不愛國?

有些奔異了吧!如果真是這樣,很容易解決嘛,把國旗縫在比賽服裝上,搞定,全程披國旗,沒人說啥了。

關於什麼是愛國,一千個人有一千個人的觀點,在這裡不用多講,為了國家,該要你給錢、給物、給思想、給生命的時候,你做到了,就行。

其實,我們身邊,常常看到這樣的行為。我把它理解為:把方法(形式)當成了目的(結果)。這樣的行為,給我們的生活和工作,帶來了很多不必要的成本消耗。尤其是在企業管理上面,成本省出來的就是利潤,更應當重視這樣的事情。

管理者:不要把方法當目的-“蘇馬事件”的反思

有這樣一個案例:

一家著名的日化企業,有一款很出名的香皂產品,為了增加生產量,他們引進了自動化生產線。但不管自動化生產線多麼先進,在自動將香皂裝入香皂盒的工序,總是有空的香皂盒,機器會出現誤差。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公司聘請了某知名大學的自動化專業的博士和相關的工程師,花了幾個月時間,改進生產線,花了幾百萬元,終於將問題解決了。老闆大嘉讚賞。

與此同時,在內地的一家不知名的肥皂生產廠,也出現了這樣的問題,在裝箱的流水線,總是會有空的肥皂盒進入到成品堆。為了解決這一問題,老闆叫來一個老工人師傅,要他兩天內完成。老師傅說,不用兩天,半天搞定。老師傅花了幾百元,買來兩臺大功率的工業風扇,對著流水線吹,那些空盒子,一下就吹出去了。老闆拍拍身上的灰,離開了生產線,老師傅在一旁,點了根菸,抽完後繼續幹其他的活。然後也沒有然後了。

為了解決問題,大家拼命把很多工具、手段、概念、資源等,都一股腦用上,卻很少有人去真正瞭解解決這個問題的本質是什麼。

什麼是愛國?國,是愛的對象,不要愛錯了,有了這個定位就行。什麼是“愛”?愛是無私的奉獻。需要的時候,無私的把你擁有的奉獻,就是愛。至於,披不披國旗,最終是否獲得第一,都是外在的方法或者形式,你只要為了國家的利益,無私的奉獻了,盡全力了,夠了。

企業管理,達到管理效果就好了,至於是否用國外的先進工具,是否用某個專家的先進理論,都是方法論的問題,關鍵看“療效”。但是,千萬不要為了做“KPI”而去做KPI;為了有一套管理系統,而去做管理系統。

企業的成長,跟人的成長一樣,到了什麼時間,該長什麼,給我們給到足夠的營養就好。營養不足,長得不健康;營養過剩,不但會浪費,還會帶來煩惱。恰如其分,是最好。

管理者:不要把方法當目的-“蘇馬事件”的反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