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主要媒體報道天津自貿試驗區以制度創新為核心,不斷深化“放管服”改革——首創新模式 打造轉型升級新高地

中央主要媒体报道天津自贸试验区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首创新模式 打造转型升级新高地

點擊上方“網信紅橋” 可以訂閱哦!

中央主要媒体报道天津自贸试验区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首创新模式 打造转型升级新高地
中央主要媒体报道天津自贸试验区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首创新模式 打造转型升级新高地

中央主要媒體近日集中報道天津自貿試驗區心無旁騖抓改革、謀發展,以制度創新為核心,以產業振興和企業發展為落腳點,持續將“放管服”改革推向縱深,打造改革開放的新高地、制度創新的新高地、轉型升級的新高地。

中央主要媒体报道天津自贸试验区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首创新模式 打造转型升级新高地

《光明日報》11月21日刊發《天津自貿區:建設轉型升級新高地》,文章從做企業發展的服務員、做新興產業的培育師、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等三個方面,闡述天津自由貿易試驗區自2015年4月21日掛牌成立以來,堅持“大膽闖、大膽試、自主改”的積極進取姿態,通過諸多首創性的改革新路徑、新模式,為天津經濟轉型升級提供了樣本。

為了給企業發展當好“服務員”,天津自貿區在投資貿易便利化方面,設立對外投資合作“一站式”服務平臺,落實境外所得稅收抵免政策,支持企業運用知識產權進行境外股權投資,先後推出80多項貿易便利化措施。

天津經濟的轉型升級,需要以前沿新興產業培育作為突破口。天津自貿區承擔起“培育師”的角色:產業金融形成示範效應,“專家+管家”服務體系,幫助企業協調解決經營與發展中的難題;在全國率先開展商業保理髮展試點,探索商業保理服務跨境電商企業新模式,無形資產保理業務取得實質性進展;開展金融創新,聚集了70餘家央企近300家創新型金融主體;新經濟新模式加快孵化,累計聚集各類投資基金和創投機構150家,聚集各類創業團隊300多個、創業企業869家。

作為京津冀地區的首個自貿試驗區,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國家戰略是天津自貿區與生俱來的使命。打造“京津冀地區國際貿易大通道”是天津自貿區發揮天津北方國際航運核心區優勢的“點睛之筆”。為此,天津自貿區構建了京津冀檢驗檢疫產業轉移協同、貿易便利化協同、創新驅動發展協同、監管協同、技術發展協同的“五協同”體系,實施了京津冀144小時過境免籤政策,支持具備相關資質的船舶供油企業開展國際航行船舶保稅油供應業務,加快建設華北國際航行船舶保稅油供應基地。

為優化區域金融資源配置,天津自貿區設立了總規模100億元的京津冀產業結構調整引導基金,鼓勵金融租賃和融資租賃企業利用銀行間市場發行債券和資產證券化產品。在支持京津冀協同發展重點產業項目建設方面,天津自貿區也不遺餘力地支持區內金融租賃公司投放112.54億元用於京津冀地區產業發展項目。目前,天津自貿區內新增市場主體中,京津冀企業超過50%。未來,天津自貿區將進一步加強對外開放,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中充分發揮門戶作用。

中央主要媒体报道天津自贸试验区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首创新模式 打造转型升级新高地

《經濟日報》11月21日頭版刊發《“放管服”激發自貿區活力》,文章中說,直擊難點、痛點和堵點,是自貿試驗區“放管服”改革的核心。在部門、銀行間“往返跑”,曾讓辦理稅庫銀三方協議的納稅人耗時耗力。天津自貿試驗區通過後臺數據共享和信息互聯互通,讓數據跑路代替了企業跑腿,使納稅人足不出戶就能完成三方協議簽訂。

隨著“放管服”改革的不斷深化,自貿試驗區的市場活力不斷迸發。天津自貿試驗區掛牌3年來,累計登記市場主體4.5萬戶,是設立自貿試驗區之前市場主體的2倍。天津自貿試驗區用佔全市1%的面積,創造了全市約12%地區生產總值、四分之一的實際利用外資、三分之一的外貿進出口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