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德國人為什麼首先選擇進攻波蘭?

生猛歷史


一直覺得二戰時,德意日三國就像一出相聲:德國是逗哏的,日本是捧哏的,意大利是報幕的。日本這個捧哏的安安心心做著小弟,而意大利這個報幕的卻頻頻出錯,害得逗哏的時不時就要過來圓場。

過去一致認為希特勒屠殺猶太人,又建立各種集中營,無比讓人憎恨。而今日細品歷史,那個“無辜”的波蘭,遠比希特勒的德國更加讓人厭惡。

二戰時,意大利是滑稽,波蘭則是朝三暮四。

1939年9月1日,納粹德國元首希特勒出動了150多萬軍隊進攻波蘭。就在同一天,蘇聯領導人斯大林也派出了110萬軍隊進攻波蘭東部。在兩大強國的夾擊之下,波蘭很快就宣佈投降。雖然波蘭號稱擁有80萬軍隊,但這些軍隊幾乎都是騎兵。騎兵當然擋不住坦克,波蘭騎兵成片成片的倒在曠野裡。

但是波蘭的結果完全是它自作自受,不應該得到任何的憐憫。認真地說,波蘭的助紂為虐是二戰爆發的原因之一。

大刀砍坦克,曾經我們認為波蘭騎兵是如此的悲壯

1939年9月,波蘭的邊境小城克羅加提,六千多名波蘭騎兵騎著高頭大馬、揮舞著被陽光照得雪亮的馬刀發起了海嘯般的衝鋒,而站在他們對面的敵人則是德軍最為精銳的第四裝甲師。

“騎兵砍坦克”作為二戰揭幕戰中的一個花絮自此永載史冊。通觀整個二戰史,以騎兵對抗坦克的波蘭人,其有勇無謀和悲催命運都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波蘭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新建立的國家當中,除了工業技術能力略遜於捷克斯洛伐克之外,綜合國力其實是最強的。

浴火重生後不久,波蘭就接連進行了六次邊界保衛戰爭:1918年在波茲南、1919到1921年間在上西里西亞與德國衝突;1918到1919年間在利沃夫以及東加利西亞與烏克蘭民族主義者對抗;1919至1920年與捷克斯洛伐克圍繞特申對壘;1918年到1920年在維爾諾與立陶宛作戰。

其中最主要的,則是1919年到1921年之間,和蘇聯進行的熾烈的戰爭,波蘭人創下了“維斯杜拉河的奇蹟”,擋住了湧往歐洲的蘇聯人的大潮。

二戰之前,波蘭的陸軍早就動員起來,波蘭人也早就意識到德國早晚會開戰。可當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波蘭卻不堪一擊,不到一個月就淪陷了。

為何波蘭騎兵草草落敗?為何波蘭會受到德國和蘇聯兩個大國的猛攻?其實不僅僅是兵不善戰不利,相比軍事上的失利,外交上的汙點更是波蘭的敗筆。

不是出頭鳥,但波蘭是個著名的牆頭草

能夠同一時間讓兩個意識形態不同的大國猛攻自己,只能說明一點:外交問題。

而波蘭最大的外交問題就是朝三暮四與不自量力。

大家也許還記得這樣的場景,當年顧維鈞在巴黎和會上據理力爭,力保中國權益不被日本佔去,當時英法都不好說什麼,卻有一個國家使勁為日本辯護,這個國家就是波蘭。顧維鈞在自己回憶錄上說,他實在不明白波蘭為什麼這麼做。

波蘭這個國家在二戰之前的10年時間裡,絕對是一個朝三暮四的奇葩。這個國家在外交之中不講絲毫的道義,在各個大國之間跳來跳去,最後被各國所拋棄。

一、背叛了法國,致使三國同盟瓦解

一戰後,曾經被瓜分的波蘭獨立,波蘭這個小弟死死抱著英法兩國的大腿。1933年,希特勒就任德國總理,納粹黨正式掌握德國政權。這讓波蘭深深恐懼,為了討好希特勒,波蘭當年就宣佈退出了三國同盟。

1938年,德國進攻捷克斯洛伐克,捷克斯洛伐克的軍力遠超那個廢物意大利。但是它仍然不是德國的對手。捷克盟友法國和英國求助,結果被合夥出賣。

波蘭的表現更加坑爹,它竟然夥同德國東西夾擊捷克斯洛伐克。

二、借道攻德,因為波蘭的拒絕讓二戰蔓延

因為夥同德國攻擊捷克斯洛伐克,波蘭徹底得罪了法國和英國,但英法也有過失,所以也沒說什麼。

然而,希特勒在歐洲的蔓延讓英法覺得戰爭離自己不遠了,因此同蘇聯商定東西夾攻德國。英法想要進攻德國很方便,畢竟領土和領海是接壤的,但蘇聯就不太妙了:中間有個叫波蘭的二貨。

波蘭貌似鐵了心了跟著德國大哥幹,拒絕蘇聯借道進攻德國希特勒,因此這次東西夾攻的計劃也就流產了。最後結果便是著名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三、不自量力,波蘭反水德國

本來希特勒對波蘭這個小弟已經相當滿意了,希特勒提出讓波蘭把從一戰時掠奪的但澤走廊還給德國。其實這件事希特勒要回去無可厚非,但澤走廊80%的人口都是德國人,誰都想回家,波蘭態度好一些還給希特勒,咱們還是朋友。

不過,波蘭太認死理了,果斷拒絕德國的要求。不但如此,波蘭還想重新回到英法的懷抱。

本身英法對波蘭已經夠上火的了,但想想在希特勒背後插根釘子,也是好事,也答應了波蘭的請求。結果,希特勒知道後勃然大怒,為了避免英法和波蘭同時進攻自己,果斷的給斯大林拍出電報,共同進攻波蘭。

“向由工人和農民組成的蘇聯紅軍致敬”

1939年9月1日,德國出動了150萬軍隊大舉進攻波蘭,蘇聯在同一天派出了110萬軍隊從東面夾擊波蘭。

而英法軍隊在法德邊境上按兵不動,100多萬的英法聯軍看著德軍肆無忌憚的進攻波蘭。當然這是波蘭咎由自取,它朝三暮四,得罪了所有的強國。

最終德軍和蘇軍在波蘭中部會師,德軍打出了橫幅“向由工人和農民組成的蘇聯紅軍致敬。”

希特勒表示自己可能會在1940年夏天訪問莫斯科。蘇軍俘虜了25萬波蘭官兵,1940年春天,蘇聯處死了其中的2.1萬名軍官。

1942年,面對波蘭流亡政府的質詢,斯大林支支吾吾的說:“他們通過西伯利亞,逃到中國去了。”


刀墓手札


文|小河對岸

二戰,是以德國閃擊波蘭為全面爆發標誌的。那麼,為何德國會最先攻打波蘭呢?德國最先進攻波蘭,並不是偶然的決定,而是蓄謀已久。無論從英、法等國的態度,還是德國的地緣政治及德國的民族情感與德波雙方的歷史等因素上來看,波蘭都是德國首攻的不二之選。

首先,從當時的背景上來看。在德國進攻波蘭之前,由於英法等歐洲大國對德國的綏靖政策,德國軍隊不但進入了萊茵非軍事區。還先後完成了對奧地利與捷克的吞併,並將斯洛伐克置於自己的保護之下,德國對波蘭已經形成了戰略上的半包圍態勢。

其次,從德國曆史疆域版圖的變化及民族情感上來看。在德國(德意志)的歷史上,其西部疆界較為穩定,而最大、最頻繁的疆域變動,也就是法德兩國對阿爾薩斯--洛林地區(為德語區,歷史上為神聖羅馬帝國的疆域)的反覆爭奪。相比德國西部疆界的波瀾不驚,德國東部疆界的變動卻更為劇烈,矛盾也更為激烈。

尤其是《凡爾賽條約》,德國被迫割取了大量領土給波蘭,且將德國分割成了兩部分。而導致了德國人對戰敗條約的最大不滿,一戰後的德國政府對西部疆界予以承認,但對東部疆界卻始終沒有承認。德國最先攻打波蘭,迎合了德國人對“失地”的內心渴望。

第三,波蘭與周圍國家的關係也不和睦。波蘭在歷史上曾消失了123年,因歐洲的三大帝國(德國、奧匈、沙俄)全部倒臺,才得以復國。作為新獨立的國家,在疆界上就必然會有鄰國矛盾衝突。就德國、蘇聯等國而言,看波蘭的眼神都會顯得怪異,總會覺得波蘭曾是自己的領土。而波蘭作為弱國,也不安分,不但曾經干涉蘇俄革命,還趁德國吞併捷克之際,佔領了捷克的切欣地區。所以,波蘭就不可能獲得鄰國的好感,這也是蘇聯後來趁火打劫,而與德國共同瓜分波蘭的內在原因。德國最先攻打波蘭,也容易獲得他國的諒解,而不至於局勢過分緊張與敏感。

第四,英、法等國對蘇俄共產主義的仇視,而希望將德國這股禍水引向東方。德國位於歐洲的十字路口,在吞併奧地利之後。南面與盟國意大利相鄰,且有阿爾卑斯山脈地理隔斷。北面是丹麥、瑞典、挪威等半島國家,需要海軍力量的支持,而德國的海軍力量相對較弱。且對納粹種族主義來說,北歐國家與德國屬同一民族,有一種親切感,且這些國家的油水也不多。

故而,德國作為歐陸的國家,只能選擇東線與西線。相比西線的法國、比利時、荷蘭等(後方還有英國),東線的波蘭顯然更軟弱可欺。而在二戰全面爆發之前,德國也無法評估自己是否有足夠的軍事實力挑戰法國與英國(一戰時,德國的西線戰爭就陷入長期膠著狀態)。故而,德國選擇較弱的波蘭下手,能順便檢驗一下自身的軍隊戰鬥力。而德國最先攻打波蘭,又能暗合英、法將德國這股禍水引向東方蘇俄的那種心理。


歷史聞知社


戰爭是賭博,德國人在賭,賭的是德國入侵波蘭能夠速戰速決,賭的是英法兩國不會為波蘭的利益出頭。

德國在發動二戰之前已經把所有國家的基本情況進行分析,在歐洲大陸,有能力制止德國侵略的只有三個國家:法國,英國,蘇聯。其他國家無論是國力還是軍隊實力都比不上德國,也抵擋不住德軍的攻勢。


德國正式發動二戰之前,進行了三次影響重大的軍事行動。

一,德國出兵萊茵蘭。萊茵蘭屬於德國領土,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凡爾賽條約》規定,德國不得在萊茵河左岸以及右岸50公里縱深的德國領土上,派駐軍隊、修築工事和軍事設施,萊茵蘭成為非軍事區。在萊茵蘭以西是法國領土,法國在邊境地區部署了大批軍隊,防止德國的重新武裝。


1936年3月7日凌晨,德軍進入萊茵蘭非軍事區,而此時德國剛剛恢復兵役制,軍隊數量較少,戰力較弱,而法國和兩個盟國波蘭捷克可以動員90個師,還有100個師的後備力量,但是法國坐視不管。

二,德國吞併奧地利,1938年3月15日,德國吞併奧地利,英法等國再次坐視不管。

三,慕尼黑會議。1938年9月29~30日,法國總理達拉第,英國首相張伯倫,德國元首希特勒,意大利首相墨索里尼在德國慕尼黑開會,希特勒要求捷克斯洛伐克割讓德意志族聚居的蘇臺德區。


希特勒稱這是德國在歐洲最後的領土要求,英法兩國最終犧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同意割讓蘇臺德區。而整個會議過程,捷克斯洛伐克的外交代表被禁止步入會場,只能在休息室默默等待英法各國的宣判。

英法兩國習慣了犧牲小國的利益保護自己,如果德國入侵波蘭,英法很可能再次不管不顧(結果證明確實如此),而且波蘭軍事力量薄弱,德國可以速戰速決。但是英法兩國的軍事實力強大,很可能把戰爭拖的很久,這就需要德國迅速解決背後的波蘭。


視野新觀


這件事還得從波蘭的復國談起。

歷史上的波蘭也有過輝煌和強大,德國、土耳其、俄羅斯都曾經是他的手下敗將。大名鼎鼎的波蘭翼騎兵也打下過莫斯科,蹂躪過善良的俄羅斯人民的。鼎盛時期的波蘭領土達到過100萬平方公里,這在歐洲就屬於龐然大物了。

後來,波蘭民主搞過了頭,國家開始陷入分裂,走向衰落。19世紀被德意志、俄羅斯、奧匈帝國瓜分乾淨,亡國。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戰勝國:美、英、法,重新規劃未來的歐洲格局。怎樣處理戰敗的德國成了大問題。法國在戰爭中損失慘重,與德國的仇恨也是最大。所以它強烈主張肢解德國,把德國拆分成幾個小國。當然,法國自己的小算盤也是很明顯,肢解了德國,以後的歐洲大陸就是他一家獨大了。

而防止歐洲大陸出現一家獨大的局面,恰恰是英國的國策。英國絕對不允許歐洲出現一個超級大國,歐洲必須分裂,歐洲國家必須互相制衡,這才最符合英國的利益。所以英國是堅決不允許肢解德國。其實就是不允許出現法國獨霸歐洲的局面。

消滅德國威脅,最徹底的辦法就是肢解,但英國不幹。所以,只能退一步:削弱。巴黎和會給德國開出了極為苛刻的條件,用來防止他再度崛起。滑稽的是正是因為這些敲骨吸髓的條件,反倒激發了德國的民族主義,導致了德國的反彈,希特勒上臺,爆發二戰。

巴黎和會給德國上了枷鎖,但這個枷鎖是用條約的形式套上去的,很明顯,這並不安全。而且德國是歐洲傳統的軍事強國,極為善戰。為了防止他再次崛起,就必須再上個保險,就是波蘭!

英美法對德國進行了削弱,然後再扶持波蘭復國。

近代的波蘭,是美英法硬立起來的國家,並與它結成盟友,幫助他強大。目的就是在德國東側打下個楔子,用它來監視和牽制德國。未來,如果德國有什麼風吹草動,就會陷入英法和波蘭的兩面夾擊。

而且,當時蘇聯已經建立,英法也很怕布爾什維克發展到歐洲,這樣也需要有一塊橋頭堡,來阻擋蘇聯的入侵。這個使命也落到了波蘭的身上。

經常有網友嘲笑波蘭愚蠢,總是站錯隊,被人家德國和蘇聯給滅了。這是不瞭解情況。波蘭這個國家就是為了剋制德國和蘇聯這兩個國家而立的。東擋蘇聯西防德國,是波蘭立國的使命。他不是站錯隊,是壓根就沒的選。不給人家當馬前卒,你這個國家都立不起來。就像以色列,建國當天就遭到阿拉伯國家圍攻,爆發第一次中東戰爭。這跟波蘭一樣,都是孃胎裡帶來的不可調和的矛盾造成的。

問題裡談的:德國進攻波蘭。這問的有瑕疵,波蘭是被蘇聯和德國兩面夾擊而滅亡的。對於德國來講,波蘭就是美英法插在我後背的楔子,按照用兵原則來講,我肯定是先打弱的,也就是波蘭。拔掉你之後,我的後背才安全,這樣我才能放開手腳對付英法。這是一個很正常很合理的選擇。而蘇聯呢,你波蘭是美英法插到我面前的眼中釘,我也是必須要給你拔掉的。

波蘭就是為了威脅蘇德兩家而立的,趕上蘇德國力上升期,人家兩家一攜手,把他給滅了。

立波蘭的初衷是如果德國重新暴露出侵略野心,波蘭與英法東西夾擊德國。

如果蘇聯入侵歐洲,由波蘭在前方擋住,英法在後面支援上去。

但是,歷史出了一點小意外,兩個如果同時發生了。也就造成了波蘭再次滅亡的悲劇。

二戰中,波蘭無疑是遭受到了巨大的損害,希特勒、斯大林前後下黑手,前面是正規軍被德軍圍殲,後面是蘇聯秘密警察製造卡廷慘案。但是,畢竟二戰結束後它再次復國。天底下沒有白吃的晚餐,這是波蘭復國必須付出的代價。美英法立了你,你就得交出投名狀。


銳視覺何老師



如果評選二戰時期的歐洲境內的“戰五渣”,給國人留下“騎兵砍坦克”笑柄的中歐大國波蘭無疑會成為眾望所歸之國。這個曾經的中歐霸主在一個月內就成為了元首“閃電戰”之錘的刀下之鬼。那麼,為什麼希特勒會選擇用閃擊波蘭拉開歐洲戰場的序幕呢?

挑選對手

1938年的德國已經把同文同種的奧地利人收入麾下,捷克斯洛伐克更是在慕尼黑會議後成為元首的兵工基地,再向東的匈牙利和羅馬尼亞已經開始導向納粹的旗幟,因此,東南方向希特勒已經可以完全放心。正南方向的瑞士雖然橫亙在德意之間,但是向來中立且處在阿爾卑斯山中的瑞士人實在讓元首提不起興趣。


在西方與北方,在一戰吃盡苦頭的法國人築起了馬奇諾的“銅牆鐵壁”,荷蘭比利時丹麥這些臨海國家仗著英國海軍的後臺,希特勒在解決法國之前也暫時不想擴大自己在海上的受敵面積。因此,環顧整個周邊,只有東方的波蘭最適合用來開刀。

圖/二戰前的歐洲


新仇舊怨


波蘭,確實是德國人最想佔據也最能佔據的國家。首先,波蘭與德國同處於波德平原之上,易北河、奧得河之間的廣闊原野完全可以讓德國人剛建立起來的摩托化騎兵師策馬狂奔,一日覽盡華沙的斯拉夫妹子。


除此之外,作為一個一戰後剛剛獨立的國家,波蘭的工業化水平大概還停留在工業革命之前,他們的機械化程度幾乎為零,騎兵師則是真正的騎兵,海軍孱弱到只能停留在一個但澤港中打醬油。因此,面對如此的弱雞且毫無障礙的波蘭,元首毫不猶豫的伸出了擴張的鷹刃。

圖/奮不顧身的波蘭騎兵


除了戰略選擇與強弱對比之外,波蘭人與德國人八百年的歷史時期中長期處於互相爭鬥的狀態,波蘭北部的地區長時間屬於德國的普魯士邦國領土,存在大量說德語的普魯士遺民,因此,德國人對波蘭的攻擊對他們來說更像是等待已久的“又見王師”。如此看來,德國人選擇波蘭當開胃菜是必然中的必然。


參考文獻:1. 妮塔·普拉茨莫烏斯卡:《波蘭史》


生猛歷史


1939年9月1日,德軍集中了58個師、160萬人、6000門大炮,組成南北兩個集團軍向波蘭發動了“閃電戰”。波軍倉促應戰,由於指揮失度,戰術思想落後,再加上英法實行“綏靖”政策,見死不救,終應力量懸殊,抵抗一個月後亡國。那麼希特勒為什麼首戰選擇英法的盟國波蘭?筆者以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德國進攻進攻波蘭之前,已經佔領了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從地理上看波蘭處於德國的半包圍之中。正因為如此,所以希特勒在吞併捷克斯洛伐克之後便下達了“永遠消滅波蘭”的命令。

第二,波蘭和英法是盟國,德國處於法波之間,而波蘭實力又不如英法。所以希特勒決定速戰速決,先佔領波蘭,然後回過頭來解決英法。

第三,攻佔蘇聯是納粹德國的既定國策,德蘇之間早晚必有一戰,而波蘭又與蘇聯接壤,佔領波蘭就有了進攻蘇聯的前沿跳板。

第四,為了避免攻佔波蘭後可能引起英、法和蘇聯同時出來干預,所以法西斯德國和蘇聯於1939年8月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一切準備妥當,為了以最小的代價獲得最大的戰果,德國便拿波蘭首先開刀。


淮上秋陽


波蘭,在19世紀被普魯士和沙俄瓜分,俄國發生了十月革命之後,波蘭在英法兩國的扶植下再次復國。

為了討好英法兩國,波蘭加入了干涉蘇聯的軍事行動,充當了急先鋒,共俘虜了4萬多蘇聯紅軍,但大都被活活餓死或者凍死,從此,波蘭和蘇聯結下了冤仇。

一戰後,德國領土被瓜分,旦澤走廊被劃歸了波蘭,使波蘭擁有了海岸線,希特勒上臺後希望收復旦澤,條件是給波蘭提供軍事援助。

但是波蘭卻死死咬住旦澤不放,並重新向德國的死對頭英法靠攏,英國甚至向波蘭提供了安全保護聲明,波蘭此舉,刺激並得罪了德國

波蘭,位於歐洲東部,東臨蘇聯,西接德國,南邊是捷克斯洛伐克,北臨波羅的海,戰略地位非常重要。

佔領波蘭,既能改善德國的戰略地位,同時又解決了進攻英法的後顧之憂,還可建立打擊蘇聯的橋頭堡,所以波蘭成了希特勒發動西歐戰爭前的首選目標。

進攻波蘭,暫時與蘇聯結盟,共同瓜分波蘭,讓東普魯士與本土連為一體,先穩定大後方,讓英法以為其“禍水東引”的策略成功時,再將百萬大軍揮師西歐;待平定西歐後,再通過波蘭這塊挑板,侵犯蘇聯領土,是德國軍方的既定方針。

1939年8月,德國與蘇聯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雙方劃分了各自的勢力範圍,德國進攻西歐各國時,蘇聯保持中立;蘇聯向北歐擴展自己的勢力範圍時,德國同樣也保持中立。

只有波蘭,是兩國相約夾擊的對象,9月1日,德國150萬軍隊開始進攻波蘭,差不多就在同一天,蘇聯也出動了110餘萬軍隊夾擊波蘭,兩軍在波蘭中部的佈列斯特順利會師,波蘭被再次滅國。

本文由“國平軍史”發佈,圖片均下載網絡,特此聲明。


國平軍史


在波蘭歷史上,曾經被普魯士和沙俄三次滅國又三次復國。

它一直處在北極熊和普魯士狼的夾縫之中,當真是很不容易。

普魯士即後來德意志第三帝國的前身,一戰結束後波蘭又一次從德俄兩國的地盤之中鹹魚大翻身,又一次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


在希特勒領導的德國再次崛起強大之後,又對它的鄰國提出了領土要求。

在一戰之前,波蘭的其中一部分領土是屬於德意志帝國的一部分。

同時,東普魯士與德意志帝國的領土並不接壤,中間有波蘭走廊,而其中的但澤地區是波蘭和德國爭議最大的焦點!

希特勒上臺後第一個吞併的國家並不是波蘭,而是奧地利。

這是一個爭議比較大的問題,有人曾這樣說,說是希特勒吞併了自己的祖國。

這話有點不對,奧地利和德意志本來就同屬日耳曼民族,本來就是德意志境內的兩個聯邦。


希特勒的信念就是建立一個大德意志帝國,合併奧地利只是他計劃中的一部分。

希特勒第二個的目標是捷克斯洛伐克,他先是吞併了德裔居住的蘇臺德地區,繼而又吞併了整個的捷克斯洛伐克!

捷克和波蘭都是英法兩國的保護國,吞併這兩個國家的領土本身就意味著在向英法兩國開戰。

但英法兩國的反應是相當的軟弱,也因此助長了希特勒吞併波蘭的決心。

波蘭是英法兩國最後的底線,入侵波蘭就意味著向英法兩國宣戰。


而波蘭也依仗著背後有英法兩國的撐腰,所以它不像捷克和奧地利那樣軟弱,相反它的態度是異常強硬。

希特勒發動歐洲戰爭的目的,一是向英法兩國復仇,以報凡爾賽和約的一箭之仇。

二是按他所說的拓展生存空間,擴大德意志帝國的領土,

此時他對於直接向英法兩國宣戰其實並沒有十分的把握,所以才先拿鄰國開刀。

納粹德國不僅仗打的好,而且宣傳鼓動栽贓陷害嫁禍於人也是世界第一!

先是利用凡爾賽和約激起了民眾的仇恨情緒,繼而又對但澤地區的波蘭走廊提出了領土要求!

英法兩國雖然因波蘭問題向德國亮出了最後的底線,但希特勒早已經摸準了達拉第和張伯倫的脾氣,兩國不僅沒有戰鬥意志、而且戰爭準備也沒有做好。

但波蘭卻還仍矇在鼓裡,它還一心指望著一旦戰事爆發英法兩國會前來救駕呢。

就好比後來的俄羅斯相對於南聯盟,一開始也是口氣十分的強硬,到最後真打起來了他也只能看著乾瞪眼!

1939年9月1日,德軍以6個裝甲師、4個輕裝甲師合個摩托化師為主要突擊力量對波蘭進行閃電式打擊。

德國空軍僅用三天的時間便完全將波蘭空軍消滅殆盡,陸軍裝甲力量將陳舊龐大的波蘭軍隊撕裂合圍。

與此同時北極熊也趁火打劫出兵波蘭,在兩國的夾擊之下,波蘭又一次被兩國瓜分!

原創不易,歡迎眾位網友不吝指教,留言作評。


東方中華不敗


德國閃擊波蘭是為了與蘇聯瓜分波蘭:德國和蘇聯雙方都以波蘭作為相互之間的戰略緩衝地……。

一戰戰敗使德國萌生復仇翻身之心


一戰德國戰敗後,德國的軍備生產受到嚴格控制,且還須承擔鉅額的戰爭賠款。讓德意志人感到屈辱的,還有講德語的蘇臺德地區被鄰國捷克趁機佔領。一戰後由於

奧匈帝國解體,捷克獲得獨立。一九一八年十一月,捷克佔領了以德意志日耳曼人為大多數的蘇臺德地區,而且不顧當地德意志日耳曼人的強烈反對,在‘’聖日耳曼條約‘’中將蘇臺德地區強行劃歸捷克斯洛伐克。屈辱使德意志人激發了強烈的民族自尊心,也從此產生了復仇翻身的願望。一戰中在巴伐利亞後備步兵第十六團服役的下士傳令兵阿道夫-希特勒,他後來獲得德意志人的一致擁戴,從而成為了實現德意志人復仇翻身願望的‘’不二人選‘’。


蘇臺德日耳曼人歡迎德軍


德軍與蘇臺德日耳曼人

在一九三八年九月的慕尼黑會議上,希特勒信誓旦旦的向張伯倫和達拉第兩人保證:‘’德國對捷克沒有領土要求,只想收回蘇臺德地區‘’。然而,被希特勒成功忽悠了的英國首相和法國總理還矇在鼓裡,以為真的‘’贏得了一代人的和平‘’。一九三八年十月,德國國防軍整齊列隊進入蘇臺德地區,接受道路兩旁行納粹舉手禮的德意志日耳曼人的歡迎。一九三九年三月,德軍毫不客氣地佔領了捷克斯洛伐克全境。德國佔領蘇臺德和捷克,被蘇聯認為是英法將納粹禍水引向蘇聯。於是蘇聯由於忌憚德國的侵略擴張野心,除了在國際上繼續保持與德國的正常外交關係,對內也加快了旨在強化國防的第三個五年計劃的軍事工業化步伐。希特勒對蘇聯這個東歐巨人

也有所忌憚。於是在一九三九年八月二十三日,派外交部長裡賓特洛甫前往莫斯科,與蘇聯外交部長莫洛托夫共同簽訂了所謂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該秘密條約的實質:確定了德國和蘇聯瓜分波蘭後雙方分別以波蘭的西部和東部作為各自的戰略緩衝地


德蘇簽訂瓜分波蘭協議


德蘇簽訂瓜分波蘭協議



苦難的波蘭--德軍蘇軍握手言歡


苦難的波蘭--德軍蘇軍相談甚歡

希特勒拉開鮮為人知的二戰序幕


一九三九年八月三十一日下午四時,幾輛開車開到波德邊境的格萊維茨電臺大樓前停下。一些奇怪的‘’波蘭軍人‘’跳下車,突然衝進了位於波德邊境的德國格萊維茨電臺大樓,很快,德國民眾都收聽到了所謂的“波蘭軍人”對著電臺麥克風的講話。講話大意是:“德國永遠是波蘭的敵人我們對待德國人必須毫不留情必須處死每一個與波蘭有分歧的德國人我們必須向德國發動進攻‘’……。當天晚上,德國上空的無線電)電磁波中迴盪著希特勒那極富煽動力的聲音: “就在昨天波蘭軍隊對德國發起了進攻這是瘋狂的行為為了制止這種瘋狂德國必須以武力對付武力‘’……。原來這是希特勒自導自演的一場鬧劇:讓黨衛軍關押的一些囚犯穿上波蘭軍服,然後送到波德邊境製造事端,接著再將這些‘’波蘭軍人‘’擊斃,然後拍下假現場的照片發表在報紙上欺世惑眾。

一九三九年九月一日凌晨拂曉前,德軍飛機首先空襲了波蘭縱深,然後再對波蘭前沿實施強大的地面炮火打擊,緊接著德軍機械摩托化大軍越過波德邊界向波蘭發起了所謂‘’白色方案‘’的閃擊作戰行動。一九三九年九月三日上午九時,英國向德國發出最後通牒,要求德國在上午十一時之前撤出波蘭,否則英國即將向德國宣戰。中午時分,法國也要求德國撤離波蘭,時限為下午五時。由於德國置之不理,英法兩國於當天即向德國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由此而爆發。一九三九年九月十七日,蘇聯不失時機地出兵佔領了波蘭東部,三十多萬波軍成為蘇聯戰俘,波蘭從此被德國和蘇聯瓜分。波蘭西部的傳統騎兵顯然不是德軍裝甲鐵騎的對手,所以很快被迫向德軍投降。一九四零年,蘇聯在西部卡廷森林屠殺了兩萬兩千多名波蘭軍人……。


Mrttlzz99


波蘭,不是第一個下手目標,早在入侵波蘭之前,德國就已經進入萊茵蘭,並且吞併了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這些行為,英法兩國都忍了。在此時,他們奉行“綏靖主義”,企圖禍水東引,讓德國和蘇聯爆發戰爭。這也就是說,英法容忍德國之前的軍事行動,是為了給德國一個甜頭,然後讓希特勒遵從他們的意願,放過自己一馬,把戰火引向東線,這頗有“以地事德國,猶如抱薪救火”的意味。

問題在於,英法對德國存在嚴重的誤判。在兩國政客看來,希特勒的計劃,是為發動全面戰爭做準備,而英法是德國的首要目標。因此,他們偏向於避免戰爭,這成為外交政策的主導方針。但是,希特勒的戰爭機器,在剛開始,只是為了兌現對德國民眾的承諾。眾所周知,希特勒的上臺,也算是走了所謂的民主程序,納粹黨能夠成功將德國法西斯化,這自然是離不開德國民眾的支持。因此,希特勒就得有所表示,他既要滿足對軍方的承諾,同時還要滿足民眾的期望。準確的說,希特勒在前期的軍事行動,只能算是軍事冒險,他宣稱要打破凡爾賽體系的枷鎖,這是其獲得民眾支持的主要原因,而他的軍事冒險,也是為了兌現這些承諾。

英法兩國的政客,下意識的認為希特勒有一個全面入侵歐洲的計劃,這讓他們非常恐懼,反而促使“綏靖主義”的實施。事實上,德國的侵略戰爭,更像是在切香腸,今天切一小塊,明天切一大截,而希特勒的軍事冒險,也是在試探英法兩國的底線,只要英法不表態,希特勒就會不斷的切下去,直到觸發全面戰爭。英法如果在前期果斷的採取行動,給德國以警告,來限制希特勒的軍事冒險,或許戰爭的走向將會發生根本性改變。

然而,他們神經太過敏,默認德國有一個全面入侵的計劃,他們自己也就搞了一個應對策略。在他們看來,這個最佳的應對策略,就是實施“綏靖主義”,然後實現禍水東引。英國人搞這一套,是有深厚歷史傳統的,在英國社會,流傳一個詞,叫作“攪屎棍主義”,寓意是英國在歐洲充當一個“攪屎棍”的角色,總是把局勢搞亂。法國人也很上心,他們在“一戰”中被打怕了,天生的厭倦戰爭,如果能夠創造一個機會,讓德國與蘇聯爆發戰爭,法國豈不是可以倖免於難?事情到了這一步,英法兩國一拍即合,決定合夥賣隊友,組團忽悠德國人,讓蘇德兩國開戰。

由此可知,英法和德國,根本不在一個頻率上。希特勒的目的是為了兌現他的承諾,以確保長期執掌權力。假如希特勒什麼都不幹,不僅德國民眾難以容忍,恐怕德國軍方就要發動叛亂。在歷史上,希特勒獲得了軍方的支持,是其能夠成功上臺的重要原因,但德國國防軍,從來就沒被納粹實現完全意義上的掌控。他們之所以支持希特勒,是因為希特勒能夠滿足他們的需求,他們迫切的需要擴軍備戰,一雪前恥,這種復仇主義心態也瀰漫著整個德意志。

英法兩國的“綏靖主義”,反而是幫了希特勒的大忙,他的一系列軍事冒險取得了成功,這讓希特勒的支持率達到了頂峰,他被德國人視作英雄。這對於希特勒來說,既意味著好事,也意味著壞事,說是好事,他獲得了廣泛的支持,說是壞事,這意味著藥不能停,德國人已經沸騰了,他們期望希特勒能夠做出更大的舉動。在德國人看來,既然英法如此認慫,那乾脆就再來一場軍事冒險吧,把德國在“一戰”中失去的,一次性的奪回來。

你看,德國民眾,已經普遍失去了理性,那你能指望納粹政府保持理性嗎?從某種程度上說,希特勒也對英法進行了誤判,在他看來,英法對其實施“綏靖主義”,是因為害怕德國的軍事力量,所以不敢採取軍事行動。然而,英法的真正動機,其實是禍水東引,他們對於希特勒的提防,並沒有鬆懈。英法的問題,在於太迷信“綏靖主義”,英國首相張伯倫弄了個“和平協定”,結果淪為笑柄,而法國人搞了個“馬奇諾防線”,自認為是克敵制勝的法寶。但是,這不意味著英法沒有底線,而他們的底線,就是波蘭,這恰恰是德國所忽視的。

在此時,希特勒把下一個軍事冒險的目標,鎖定為波蘭。他之所以這麼做,一方面是滿足德國的主流民意,他們對波蘭幾乎是恨之入骨。波蘭在“一戰”後割走了“但澤走廊”,他們自己稱為“波蘭走廊”,這對德國來說可就要了命,這個地方一旦丟掉,德國的東普魯士地區就成了一塊飛地,他們與德國本土不能相連,使得德國被割裂成兩塊,這就像美國本土和阿拉斯加州,中間隔了個加拿大。

這種局面,波蘭人很高興,但德國人不高興,他們甚至不希望波蘭復國。另一方面,希特勒準備出兵收回“但澤走廊”,只要這個地方回到德國手中,東普魯士和德國本土就能連成一片,那麼德國就可以整合資源,在歐洲的軍事力量,將大大增強。

問題來了,為何英法將波蘭視作最後的底線?這其實是“一戰”後的政治遺產,他們讓波蘭復國,原本指望波蘭可以當作戰後國際秩序的“示範”。萬沒想到,波蘭人很爭氣,他們只用了十幾年時間,就把波蘭建成了歐洲強國,在全世界都排的上號。在當時,有人說美國陸軍(1941年之前)的實力,能否比得上波蘭,都是個未知數,由此可見波蘭軍隊在西方人心中的分量。

這樣一來,波蘭對於英法兩國的意義就變了,原本是一個小弟,現在成了盟友。他們拉攏波蘭,是因為波蘭正好在德國的東面,在蘇聯的西面,如果波蘭加入英法陣營,則既可以牽制德國,又能制衡蘇聯,簡直是一舉兩得。在英法兩國的構想中,波蘭也是一個棋子,而且是關鍵一步棋,要實現妙用。那怎麼用,才叫妙用?英法很聰明,他們要實現“禍水東引”,就得讓德國和蘇聯發生矛盾,而此前出賣的小國,只是為了滿足德國的胃口,但要讓蘇德發生戰爭,就得給一塊很大的肥肉,讓蘇德兩國爭奪。波蘭就成了犧牲品,它的使命,就是要挑起蘇德兩國的衝突,天生是要被隊友賣的。

波蘭人肯定不會接受這種局面,他們要的,是讓波蘭實現獨立自主,成為一個強國。同時,波蘭人很自負,他們選擇了最爛的一步棋,就是把德國和蘇聯都得罪了。如果進行復盤,波蘭人要想在1939年避免亡國,最佳策略就是實現一邊倒,尤其是倒向更強大的一方,比如說蘇聯。只可惜,波蘭人把兩個強國得罪光了,整天喊著要復仇,對德國和蘇聯喊打喊殺。

這樣一來,蘇德兩國都很不高興,如果任由波蘭發展下去,這豈不是一個巨大的威脅?因此,他們乾脆一起分了波蘭,以防患於未然。在此之前,波蘭其實還有一個機會,那就是向德國割讓“但澤走廊”,如果這一步落實,至少可以保證暫時無憂。但是,波蘭的激進主義者,拼命鼓吹與德國開戰,兩國關係徹底惡化,走向了戰爭的不歸路。他們自始至終就沒搞明白,波蘭雖然在歐洲算是強國,可在德國面前,根本就不堪一擊,沒有任何還手之力。

1939年9月,德國大舉入侵波蘭。這對於英法來說,意味著“綏靖主義”徹底破產,而在他們原本的構想中,德國要發動全面入侵,波蘭就是遏制德國的最後一張底牌。在此時,底牌沒了,兩方肯定會撕破臉。於是乎,英法對德國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爆發。然而,波蘭的故事並沒有結束,這個把牌打的一團糟的波蘭第二共和國政府,在流亡51年後,才得以重返波蘭。

文 / 圖維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