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美國為什麼要跟德國打,而不是支持德國削弱蘇聯?

邱思民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作為歷史上規模最大,傷亡最為沉重,對世界格局影響最大的戰爭,二戰的影響一直持續至今。

在二戰過程中,美國無疑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力量,特別是美國參與二戰後,大大加速了軸心國滅亡的進程。

美國在19世紀末就已經成為世界經濟霸主,二戰前期綜合國力更是躍居世界第一。可以說在二戰前期,特別是同盟國和軸心國打得難解難分之時,美國加入其中任意一方,都可以改變二戰的結局。

那麼美國為何不加入軸心國,幫助德國一起打蘇聯呢?畢竟當時的蘇聯是世界上唯一的共產主義國家。一直以來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一樣,對蘇聯都是採取的敵視和封鎖的政策。

看起來美國幫助德國削弱蘇聯更有正當的理由,但是美國卻選擇和蘇聯聯手一起幹掉德國法西斯。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原因:

1、美國和日本天然敵對

美國之所以和德國為敵,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德國和日本是盟友。

作為在第二次工業革命後崛起的資本主義強國,德國和日本相似性頗多,比如兩國都面積狹小,人口眾多。

雖然經濟發達,但是兩國對經濟危機的承受力都非常差,1929年經濟全球危機就說明了這一點。

1929年全球經濟危機發生後,深受經濟危機衝擊的德國和日本無力扭轉經濟頹勢,不得不通過走上法西斯道路,以戰爭的形式轉移國內視線,並通過戰爭掠奪更多外國的資源和市場的方法,以此來緩解本國的經濟危機。

相同的客觀條件和相似的遭遇使德國和日本更有共同語言,於是在1936年德日意三國締結《反共產主義協定,標誌著三國正式結盟,組成軸心國集團。

而日本作為島國,在太平洋上一直和美國發生著激烈的衝突。

日本明治維新後國力迅速增強,開始在西太平洋地區大舉擴張,而此時的美國也將觸角伸到了西太平洋地區,逐步佔據了關島,菲律賓等一系列殖民地,並染指我國。

一戰中主戰場位於歐洲,太平洋地區顯得相對平靜,但是美國和日本的矛盾卻逐漸升級,特別是在華權益的重新分配,激化了美日兩國的矛盾。

在凡爾賽體系確立之後,美國又糾集列強在華盛頓召開了九國會議,制定了《九國公約,對日本在太平洋地區的勢力進行了嚴格的限制,並打破了日本獨佔我國的局面,重新確立了美國的門戶開放政策,這更加激化了日美矛盾。

二戰爆發之後,英法等國迅速潰敗,法國甚至亡國,在這樣的情況下日本開始瘋狂進攻英法等國在亞太地區的殖民地。在這樣的情況下,美國開始斷絕對日本的支持,對日本石油禁運,同時對日本在美資產進行凍結,這使得日本陷入了困境。

因為德國和日本的同盟關係,美國不可能和德國站在同一陣營。果然在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之後,美國加入同盟國,開始對軸心國作戰。

2、美國和德國太過相似

關於美國在二戰中立場的問題,靜夜史曾進行過多次分析,並得到了很多老鐵的熱烈回應。

很多人認為美國在二戰中的策略是聯合老三老四老五來消滅老二。

應該說這個說法不無道理,但前提是剔除蘇聯的因素。在西歐,當時的德國在歐洲實力要強於英國和法國,如果美國聯合德國消滅了英國和法國,那麼接下來美國將面臨著德國的強力挑戰。

雖然美國的綜合實力超越德國,但是當時的歐洲是世界的舞臺中央,美國想要參與歐洲事務,必須漂洋過海長途跋涉,想要擊敗主場的德國是相當困難的。

相反,如果美國幫助英國和法國消滅德國,那麼因為美國相比於英法等國巨大的國力優勢,在戰後勢必能夠使英法唯美國馬首是瞻。

應該說這樣的考慮很有道理,符合美國的既定利益。不過靜夜史認為,美國之所以要聯合曾經的敵人蘇聯來對抗德國,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

美國和德國太相似了,因為相似,所以熟悉。

這種相似不僅僅是社會制度的相似。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傳統的殖民帝國英法逐漸被新興的美德等國所取代,這代表了資本主義世界生產力模式的革新。

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之前,帝國主義依靠殖民地輸血就可獲得國家的長足發展,殖民地的數量和大小決定了帝國發展的潛力和規模。

但是這一模式被美德兩國打破了。美德兩國以科技立國,通過加強對本國技術的升級,使得美德兩國在新技術應用上大大超越了英法等國。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是一種新趨勢,也是一種可怕的趨勢。

一直以來,美國在世界舞臺上奉行門羅主義政策,即光榮孤立。美國通過劃定美洲的勢力範圍打擊英法等殖民帝國。對於英法等國而言,殖民地是其經濟發展的命脈,而美國的門羅主義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世界各國殖民地的獨立運動。這在潛移默化中完成了對英法等國的壓制,使美國在資本主義世界逐漸鶴立雞群。

但德國的出現,使美國門羅主義政策難以奏效,一個不依靠殖民地就能獨佔鰲頭的國家,是相當可怕的,雖然美國也是這樣的國家。

所以就像談戀愛時總希望找到互補的另一半一樣,美國不可能和相似的德國結盟。美國的考量是擊敗德國,繼續扶持英法,然後通過門羅主義繼續削弱英法,最後是英法成為自己的忠實小弟。

因此在西歐問題上,壓制德國絕對是符合美國利益的。至於和蘇聯結盟,很多時候更像是對英法獨木難支狀態下的一種無奈選擇。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美國在珍珠港事件之前都一直保持較為中立的立場,國會中有議員支持德國、日本為首的軸心國,有議員支持以蘇聯、英國為首的同盟國。

當時的德國工業發展水平高,武器裝備優良,在多場戰爭中獲勝,尤其是將閃電戰發揮到極致,無論是波蘭、荷蘭還是法國,都沒能逃過德國的突襲。軸心國的侵略遭到了世界人民的抗議和反對,被侵略的國家紛紛起身反抗,保家衛國。

戰爭一度處於膠著之中。在一九四一年底,日本突襲珍珠港,美國這時候才晃過神來,自己不能在這場世界大戰中置身事外,在遭到日本的襲擊之後,美國隨後對日宣戰。

此時的美國等同於站在了同盟國的陣營中。其實,美國攻打德國的原因有多個,不僅僅是對日宣戰,加入同盟國陣營這麼簡單。

一:美國曆來主張歐洲均勢的政策,但是德國的野心越來越大,將歐洲打得七零八落,並且吞併的勢頭在不斷延伸,如此下去,美國在歐洲的影響力就會逐漸消失,被德國逐漸替代,不僅如此,德國的強大也和野心也會威脅到美國。

二:蘇聯與德國的對抗中處於劣勢,且損耗巨大,同盟國的勢力受到較大削弱,引起戰爭一方的德國屢屢得勝引起美國的不安,其次,軸心國的日本南下政策,侵略到了美國的利益,美國打擊日本,也會站在德國的對立面,即美國支持蘇聯打擊德國也是順理成章。

三:當時的同盟國在戰爭中處於劣勢的一方,且是正義的一方,是反抗法西斯的保衛之戰。美國無論是從自身利益上還是在國際道義上都會選擇支持同盟國。德國強大, 不需要美國的支持,失勢的蘇聯正需要美國的援助,美國幫助蘇聯反抗德國不僅能體現自身的價值,獲取國際的支持,還能打掉德國野心,保衛自己的利益,清除以後的威脅。


環球網


美國的德國移民比例很高,在二戰之前,美國確實存在支持希特勒的勢力,努力希望美國和德國結盟,下面這些圖就是當時美國的納粹組織。

但大部分美籍德裔對美國的認同感很強,比如尼米茲還有主持美國生物戰的默沙東老闆喬治·默克,因為二戰期間美國國內既沒有像一戰那樣到處抓德國間諜,也沒有像對待日裔那樣全關集中營去。

美國並不是因為要和蘇聯結盟而不和德國結盟,而是因為要和英國結盟而不和德國結盟,這一點在20世紀初就決定了。從當時的全球形式來,英國是老牌帝國,是在守成,美國和德國是新興的強權,加上還有一個日本,他們之間存在著競爭關係,要奪英國的霸權甚至取而代之,蘇聯當時並沒有這個實力,所以老羅斯福認為德國是美國的第一大敵,日本是第二。

從感情上,美國人偏向英國,漢密爾頓有句話“we are English",雖然美國和英國打過兩次,但對原宗主國還是有感情的。

真正決定美國和英國在一戰與二戰兩次結盟的主要原因是英國給美國的好處最多,尤其是二戰,滅國在即的英國用全球霸權來換取美國的支持,德國拿不出這麼大的籌碼,美國在戰略上是很現實的。

在戰前,美國視蘇聯為獨裁政權,是毫無合作的可能的,但二戰開始,美國看到如果沒有蘇聯在東線血戰,靠美國和英國去打德國,將會付出巨大的代價,因此立刻180度轉向,大力支持蘇聯。在美國的總戰略上,要先將德國和日本這兩個咄咄逼人的傢伙滅掉,拿穩英國的全球霸權,然後再粉碎蘇聯。這個戰略經過二戰到蘇聯解體,獲得了最後的成功,使得美國在20世紀末終於成為世界的唯一霸權。


京虎子


首先,如果德國完全佔領英國或者把英國拖垮了,隨後與德國的性格,德國肯定會揮師東進蘇聯,如果情況也像佔領英國那樣的話,德國完全佔領蘇聯。一個統一強大的德國,在世界舞臺上將會大大的輾壓美國,到那時美國在北美大陸上的日子可就不好過了,對於德國來說,英國只是想恢復二戰前的世界格局,雖然二戰時期蘇聯的實力實力不容小覷,但那只是陸軍規模能夠和美國相庭抗衡,但沒有了海軍的配合僅僅依靠陸軍,蘇聯也不可能威脅到美國。



再者,由於歐洲戰場形式已經迫使歐洲各國所有的軍工廠全部開動了。特別是,蘇英兩國。其中最為明顯的就是蘇聯,蘇聯生產的軍工產品基本上趕超了德國,當然以英國的實力,也可以憑藉著自己強大的海軍繼續和德國頑抗到底。但他自己也深知自己的實力無法出動部隊來反攻德國。若此時的美國不參戰,以當時蘇聯的軍事實力,以能一路向西打到歐洲的西邊去,到那時整個歐洲都是蘇聯的地盤了,擁有這樣的實力,可以毫不誇張的說挑戰美國是有可能的。從以上幾點可以分析出,美國當初為什麼先選擇歐洲戰場而不是亞洲戰場,進攻德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為了保護歐洲,也可以理解為美國是怕歐洲輪落到敵對手中去。



其次。從二戰爆發開始,德國就已經表現出要征服全世界的想法,這無疑已經對美國的安全構成了很大的威脅。對此在沒有明確表明參戰之前,實際表面上美國是很想幫助英國的,作為德國的領袖人物希特勒正是看中了這一點,希特勒也清楚美國和德國之間的差距很大。一直致力於避免讓美國不要參與這場戰爭,但對於美國來說:一直想尋找一個合適的藉口來參與這場戰爭。日本偷襲珍珠港就讓美國找到了合適的藉口。


因此,綜合以上因素。二戰時期美國為何要跟德國打,而不是支持德國消弱蘇聯。所謂一山不能容二虎,如果當時的英德蘇其中一國稱霸了歐洲。將會對美國的安全,和其他方面構成嚴重的威脅。


努力成就你我他


很簡單,德國作為戰勝國的話,那肯定會比蘇聯強大,德國的科技軍工水平在很多領域,在當時是世界先進甚至是領先的水準,純拼技術,蘇聯跟德國比差的遠。對德國來說缺少的是資源和戰略縱深,德國如果作為戰勝國出現,那這個短板就不復純在,德國作為戰勝國出現,整個歐洲已經是德國了的,甚至中東,遠東部分區域也是在德國的鐵蹄下。光從國土面積就遠超蘇聯了。美國如果幫助德國滅了蘇聯,這樣的德國是完全不會看美國臉色的,甚至假以時日會威脅到美國本土。而實力較弱的英法就明顯在戰後虛了,基本對美國言聽計從,就是蘇聯強盛時期,蘇聯多數也只是防禦性戰略。事實上美國戰略一直是拉攏實力相對較弱的國家,遏制實力較強的國家。


灬卩丨煊


首先第二次世界大戰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性質不同:第一次世界大戰本質是帝國主義重新瓜分殖民地的戰爭,雙方都是非正義的。而二戰是世界民主力量反對法西斯主義奴役的正義戰爭。一九四一年六、七月間,英國,美國的一些在野黨紛紛發表宣言,強烈要求本國政府與蘇聯建立反法西斯統一戰線。英美等國和徳意日法西斯國家的矛盾越來越尖銳。蘇德戰爭爆發的第二天,美國總統羅斯福宣佈,美國將盡力援助蘇聯。一九四一年八月十四日,羅斯福和丘吉欠在大西洋一艘軍艦上發表了巜大西洋憲章》。九月二十四日蘇聯政府發表聲明,宣佈支持巜大西洋憲章》,九月二十九日至十月一日,在莫斯科舉行美英蘇三國代表會議,簽訂了三國協定,規定三國在反希特勒法西斯戰爭中採取聯合行動,美英向蘇聯提供武器,蘇聯向英美提供原料,三國協定為反法西斯聯盟的建立奠定了基礎。十二月八日美英對日宣戰,次日德國意大利對美國宣戰。美國國會接著通過了決議對德、意宣戰。一九四二年一月一日,中蘇美英等二十六個國家在華盛頓公佈了《聯合國家宣言》,標誌著反法西斯聯盟的最後形成。二戰結束以後,蘇聯綜合國力的上升,美國才把蘇聯視為頭號敵人,進入了半個世紀的冷戰。


SirJanzen


美國要和誰打仗要服從美國的國家利益。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美國的國家利益首先當然是保衛美國本土不受侵略;其次是西半球,也就是南北美洲不受侵略,然後是夏威夷不受侵略,最後是菲律賓不受侵略。

當時的歐洲並不是美國利益所在,美國在考慮歐洲事務時是從上面幾個因素來考慮的。所謂歐洲事務也就是和英法、德意以及蘇俄的關係問題。英法威脅美國利益的可能性極小,而且當時英法都已是過氣帝國,即便試圖威脅美國利益也已經心有餘而力不足。而蘇俄雖然是共產主義國家,威脅著要消滅私有制,消滅資本主義,但這種威脅還是停留在口頭上,蘇俄當時並沒有改變世界秩序的能力,除了支援一些落後國家的共產主義運動之外,也沒有什麼大的實際行動,在美國看來蘇俄也不構成威脅。

但德國不一樣,德國從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就一直是美國的假想敵國,因為德國在遠東以及太平洋的存在威脅到了菲律賓。後來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戰敗,受到了嚴重懲罰,德國在遠東的利益被日本接受,當然日本也就成為了美國的假想敵,但德國的假想敵位置也沒有變化。因為美國認為英法在一戰戰後不顧美國的反對堅持豔麗懲罰德國的做法到最後會引起德國的反彈反而破壞國際秩序。

如果積極擴張的德國勝利就很可能會要求起碼重新回到一次世界大戰之前的狀態,這樣德國就會對南美以及中部太平洋形成了威脅,而日本已經威脅到了美國的殖民地菲律賓,況且現在德國還要和日本結盟。

所以不存在美國支持德國削弱蘇聯的選項。

所以實際上美國在在1936年編制的政策中就已經想定了聯合英法和德國作戰的前景,而當時希特勒上臺才只有三年,才剛剛開始西班牙內戰,德國併吞奧地利出兵蘇德臺還是兩年以後的事情。

希特勒如果知道了美國人在想些什麼在幹些什麼的話,不知道會不會規矩一點。

雖然美國因為巴黎和會沒有接受美國意見而在戰後採取孤立主義,但是美國是既存國際秩序的受益者,他不希望國際秩序受到破壞,任何破壞國際秩序的人都是敵人。

破壞既存國際秩序是會招來敵人的,哪怕給人破壞秩序的印象都會招來敵人。


冰冷雨天


這個問題實際上不難理解,關鍵是要理解美國的戰略構想。

理解這一戰略構想的核心是耶魯大學教授斯皮克曼的“邊緣地帶”理論。美國從二戰一直到今天都是遵循這一戰略構想的。斯皮克曼認為,美國的歐亞大陸核心戰略是阻止歐亞大陸出現海陸雙元帝國,注意沒有這樣的帝國存在,歐亞大陸就不會威脅到美國。

具體到二戰時期,雖然蘇聯從制度到體量都是一個巨大的潛在對手,但當時的蘇聯還只是一個潛在的對手。反倒是德國和日本是現實對手,一旦德國控制歐洲大陸、日本在亞洲站穩腳跟,憑藉歐亞大陸龐大的資源和工業實力、人口基數,完全可以發展為海陸雙元的大帝國。因此,美國必須首先阻止他們。

此外,斯皮克曼的理論強調靈活性。蘇聯地處心臟地帶,完全可以成為聯合擠壓邊緣地帶對手的合作伙伴。實際上,斯皮克曼的理論是英國大陸均勢戰略的升級版。



地緣分析君


“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

這句話形容國與國之間的關係是最恰當的,二戰時美國為什麼要跟德國打,而不是支持德國削弱蘇聯?答案當然是因為利益。現在為什麼美國又跟俄羅斯對著幹呢?當然還是利益。

那麼在二戰時,美國為了什麼利益跟德國呢?

第一:美國在歐洲的利益

二戰時期,美國想憑藉它的經濟實力來主宰歐洲,主宰了歐洲就是主宰了世界。保持歐洲多個強國的實力均衡,讓美國來當仲裁者。所以美國不會讓世界任何一方勢力統一歐洲。正如美國盤算的一樣,二戰結束後歐洲分為了兩大陣營,分別以美國和蘇聯為首,美國通過控制西歐各國,主宰資本主義世界,成為了世界第一強國。

第二:美國在遠東的利益

美國在遠東地區的利益日益受到威脅和損害,日本侵佔中國僅是它的最初目標,控制整個遠東地區才是它更大的目標。英法在1940年歐洲戰爭中慘敗之後,日本便趁機把南進東南亞列為其擴張的重點,企圖藉此奪取東南亞地區豐富的戰略資源。 美國在亞洲的殖民地主要是菲律賓和關島,當然還有威克島等多個島嶼。東南亞的菲律賓,印尼,馬來亞真的是太富饒的地方了:天然橡膠,石油,錫礦等資源都非常寶貴。

歡迎在評論區發表自己的不同觀點!


名字咋辦


美國和誰打,主要還是美國打算取得怎樣的戰略利益!

第一,德國若成功的拿下英國,降伏蘇聯,一個一統歐洲的強大帝國將在實際上碾壓美國,美國人呆在北美大陸過悠閒日子那是不可能了,相對於德國,英國不過是想恢復歐洲戰前格局,蘇聯雖然實力很強,但也僅僅是陸軍規模能夠威脅美國,但陸軍沒有海軍的配合,也威脅不到美國本土!



第二,美國參戰是歐洲戰場已經明瞭後的動作,蘇聯戰爭機器全開,軍工產品也基本上趕上德國,並超過,而英國依然可以憑藉強大的海軍繼續頑抗,但卻沒有能力前出反攻歐洲,若美國不參戰,蘇聯軍隊完全有能力一路向西打到大西洋岸邊,屆時整個歐洲除了國力嚴重消耗的英國,或許全部淪為蘇聯的附庸,以這樣的實力支撐,挑戰美國豈不很容易?這也可以解讀,美國參加二戰為什麼以歐洲戰場為主!進攻德國在一定意義上是保護歐洲,而根本是怕這些地方陷入敵對力量之手!



第三,從二戰一開始,德國就表現出野心勃勃,這已經嚴重的威脅到了美國的安全,因此在明確參戰以前,美國實際上是嚴重偏袒英國的,希特勒也清楚美國的態度,但也清楚德國和美國的戰爭潛力的巨大差別,一直避免刺激美國參戰,但對於已經準備好坐擁漁利的美國不過是找藉口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