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位主動辭職的上將:井岡山曾活捉張輝瓚,一直活到1989年

55年授上將,58年主動辭職,有篇文章入選小學教材,主席:軍之良才

古人云,一將功成萬骨枯。功成名就的將領,都非常珍惜自己的羽毛和地位。所以拜將封侯,是古人征戰沙場的動力。但是,歷史進入新的歷史時期後,一代胸懷崇高信念的新式軍人,卻視金錢名利如糞土,一切以國家利益與民眾幸福為重,湧現出了一大批高風亮節的楷模。比如,第一位主動辭職的開國上將朱良才。

第一位主動辭職的上將:井岡山曾活捉張輝瓚,一直活到1989年

朱良才是湖南汝城人,雖是農家子弟,由於父兄勤勞,一家人過得是小康生活。因為無生活之憂,他一直上到中學,這在當時的農村是少見的。中學畢業後,朱良才回鄉做了幾年鄉村教師。從教的歲月,他接觸到大量的進步思想,從而改變了他的人生信仰,走上了為勞苦大眾謀幸福的光明之路。

第一位主動辭職的上將:井岡山曾活捉張輝瓚,一直活到1989年

由於他在鄉間的積極活動,受到反動派的嫉恨,並以莫須有的罪名將他逮捕。出獄後,棄筆從戎,參加了由朱德、陳毅等領導的湘南起義。由於他的文化程度高,被任命為工農革命軍第1師任秘書。隨朱、陳到井岡山後,任中國工農紅軍第4軍軍部秘書。 兩年後,朱良才改任紅3軍第9師政治委員。

第一位主動辭職的上將:井岡山曾活捉張輝瓚,一直活到1989年

在9師政委任上,他與師長徐彥剛率部參加了第一次反“圍剿”作戰。為了打破敵人的圍困,紅9師整體迂迴到敵中路右縱前線總指揮張輝瓚師後,活捉了張輝瓚和指揮部全體人員。為此,毛委員還寫下了著名的《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萬木霜天紅爛漫,天兵怒氣衝霄漢。霧滿龍岡千嶂暗,齊聲喚,前頭捉了張輝瓚……”

第一位主動辭職的上將:井岡山曾活捉張輝瓚,一直活到1989年

戰爭之餘,朱良才還養成了觀察的記錄的習慣。正是因為從入伍起就一直工作的朱德身邊,這為他後來撰寫《朱德的扁擔》積累了素材。新中國成立後,朱良才撰寫的《朱德的扁擔》被收進小學的語文教材,讓一代又一代的少年兒童在老一輩革命家寶貴品質的薰陶下健康成長。朱良才是位文武兼備的將軍,因而被主席譽為“軍之良才”。

第一位主動辭職的上將:井岡山曾活捉張輝瓚,一直活到1989年

朱良才身經百戰,但是,有一戰卻讓他刻骨銘心,那就是西進甘肅之戰。1936年10月,朱良才隨紅四方面軍西渡黃河。在甘肅轉戰近半年後,西進計劃失敗,西路軍損失慘重,許多人都被打散了。朱良才也是,找不到隊伍的他,隻身一人化裝潛行,沿途乞討,一個多月後才回到陝北。因為在作戰中多次負傷,他的右臂留下終生殘疾。

1955年首次授銜時,身為華北軍區政治部主任、副政委,北京軍區政委的朱良才被授予上將軍銜。

第一位主動辭職的上將:井岡山曾活捉張輝瓚,一直活到1989年

在北京軍區政委任上,為軍隊現代化、正規化建設嘔心瀝血。由於舊傷復發,不能全般身心地投入工作,他覺得有愧自己的職位,於是,於1958年11月提出辭職,讓位給更有能力的同志。大家都勸他在職療養,就連他的搭檔、北京軍區司令員楊勇舊將也勸下留下,但是他拒絕了這種佔用組織經費的事情,但是,“佔著茅坑不拉屎”的事不是新時代軍人的所為,為了給年富力強的新人讓路,堅定地提交了辭呈。

第一位主動辭職的上將:井岡山曾活捉張輝瓚,一直活到1989年

辭職之後的朱良才,住在北京郊區的小院子裡,和鄰里關係很融洽,由於院牆低矮,鄰居的狗沒事都來串門。軍區的人提出給他加高院牆,他當即否決,並且對工作人員說,因自己的所謂安全而妨礙群眾曬太陽,這不是我們當初參加革命的初衷。

在朱良才將軍的心中,“群眾的利益高於一切”並不只一句空頭口號,而是體現在具體而溫暖的細節上。朱良才繼續在那個破舊低矮的小院子裡過他退休後的生活,直到1989年因病去世,享年89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