恕我直言,微信的「零錢通」根本不是餘額寶的對手

最近騰訊在金融方面有兩個較大的動作,雖然對外保持了一如既往的低調,但卻難以不引起廣泛關注。

一是「微信支付分」的內測,二是「零錢通」的公測,如果說前者對標的是螞蟻金服的芝麻分,那麼後者無疑就是微信版的「餘額寶」了。

打開微信「錢包」-「零錢」,可在頁面下方看到「零錢通」的入口,如果找不到入口,則說明你還不在測試範圍內。

恕我直言,微信的「零錢通」根本不是餘額寶的對手


微信涉足理財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早在 2014 年微信便上線了提供活期、基金等理財產品的平臺「理財通」,但零錢通之所以引發關注,關鍵在於它終於解決了微信支付長期以來為人詬病的缺陷:活期理財不能像餘額寶一樣直接用於付款。

零錢通本質上也是貨幣基金,用戶可將微信或銀行卡的餘額轉入享受收益,亦可直接將零錢通的資金直接用於支付,體驗與餘額寶基本一致。

恕我直言,微信的「零錢通」根本不是餘額寶的對手


目前零錢通一共有 4 只基金可選,年化收益均在 3% 以上,而餘額寶的 12 只貨幣基金年化最高的「國投瑞銀添利寶貨幣 A」也未超過 3%。相似的使用體驗,更高的收益,因此不少媒體把零錢通稱為「餘額寶真正的對手」、「支付寶壓力有點大」。

恕我直言,微信的「零錢通」根本不是餘額寶的對手


然而,一款比對手晚了 5 年的產品,與其說是叫板餘額寶,倒不如說是微信終於要補足短板了。

誠然,微信十分擅長後發制人,微信支付比支付寶起步晚,尚可通過 2014 年春節紅包實現逆襲,除了活動策劃得當,也有天時地利的因素。彼時微信支付正好趕上移動支付爆發之際,市場格局未定,微信支付得以和支付寶站到同一起跑線。然而,眼下的大環境對零錢通並不算有利,零錢通一問世便有些「先天不足」。

2013 年餘額寶上線之初,市面上早已有貨幣基金產品,但餘額寶的成功,靠的是支付寶龐大的體量和支付打通的便捷體驗,而動輒 6% 甚至 7% 的高收益更是打破了人們的認知。這其中既有當時銀行「錢荒」推高收益的原因,也有支付寶的補貼在內。而隨著市場份額的穩定、產品的成熟、監管的加強,收益下滑也是大勢所趨。

因此,儘管零錢通的收益高於餘額寶,但從兩者年化最高的兩款基金來看,3.2% 和 2.9% 的差距真的可以算是優勢嗎?一萬元每日 1 和 0.79 元收益的差距基本可以忽略不計,且這裡的年化指的是「七日平均年化」,

如果查看每日的「萬份收益」,你會發現兩者幾乎是一樣的。

恕我直言,微信的「零錢通」根本不是餘額寶的對手


蘇寧金融研究院互聯網金融中心主任薛洪言分析認為,隨著規模的擴大,二者的收益率會逐步趨同。況且如今 3% 左右的收益率,早已跑不贏通脹,因此零錢通與餘額寶的競爭,更多地應該看其支付屬性而非理財屬性。

單看交易規模和用戶數,微信支付在這方面並不遜色於支付寶。易觀第二季度的報告顯示,支付寶和騰訊金融在國內第三方移動支付的市場份額分別為 53.62% 和 38.18%,遙遙領先於其他對手。

一說到微信的商業模式,總是離不開對其社交關係鏈的探討,但這於微信而言卻是一把雙刃劍。

從微信支付在「紅包大戰」大獲成功可看出,社交關係和龐大的用戶基數的確對用戶習慣的養成和用戶黏性的起到關鍵作用,但也因為微信的社交屬性,使得在上面的交易多為熟人間或線下小額支付,很少有大額資金來往,用戶賬戶上的餘錢不多,零錢通的出現固然能提升使用體驗,但也只是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

恕我直言,微信的「零錢通」根本不是餘額寶的對手


▲ 微信支付和支付寶總是如影隨形 圖片來自:視覺中國

即便微信這幾年一直強調自己「連接一切」的屬性,也日益有平臺化的趨勢,但在普通用戶眼中,它依然擺脫不了「社交軟件」的形象,加上理財通的推廣做得並不好,存在感不高,微粒貸還仍在灰度測試階段,實在很難讓用戶將它與理財、金融工具聯繫起來,就好像支付寶一直想搞社交卻至今還是被當作支付工具一樣,用戶認識一旦建立,就很難打破了。

另一方面,背靠淘寶、天貓、餓了麼等線上交易平臺的支付寶,已經形成了「理財 – 支付 – 消費」的嚴謹閉環,少了自有電商平臺支持的微信,在這方面明顯還差一大截。騰訊投資的拼多多和京東等電商平臺,體量上尚與淘寶天貓有差距,微信支付也沒有取得排他性的支付「特權」,拼多多、唯品會等都是多種支付方式並存,更不用說有支付牌照的美團和京東都有自己的小九九。

綜合來看,零錢通的出現,更像是微信支付補足短板之舉,遠不到「叫板」餘額寶的程度,遑論「威脅」支付寶了。

不過,隨著微信智慧零售戰略的推進,在線下商業類支付的帶動下,微信支付的市場份額有望進一步擴大,打通了社交、理財和支付的零錢通,還是大有可為的。至少有競爭,對普通消費者來說應該是好事。

題圖來自:視覺中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