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我流動的“書房”

「原創」我流動的“書房”

在我記憶中,只要涉及“溫馨”與“書香”的這兩個字眼的事物,都給我留下極為深刻印象,比如童年家鄉小村的炊煙,小學時因為學校緊張,而被臨時充當可當額學校值班室的小火炕,當然,還有冬夜讀書時妻子悄悄送到手邊的那一杯熱茶……而有軌電車,在我記憶中,恰恰是這樣一個瀰漫著書香的溫馨所在。

第一次接觸有軌電車時,我還是一個十三四的鄉下少年。

當時,只見過馬車、汽車、火車的我,並不知道這個拖著長長的辮子、在軌道一運動起來咣噹咣噹直響的綠傢伙叫啥,還在以為在鐵軌上走的都是火車呢。於是,就大叫起來:“這火車咋這麼小呢。”哥哥比我多進過幾次城。見識自然比我要廣,忙制止我:“別瞎說,那是電車。”我問哥哥電車到底是啥,哥哥也說不清楚。我就自己瞎琢磨:“這電車的電是哪裡來的呢?這電車坐上去和汽車有啥不一樣的呢?”當時,就有一個小小的夢想——等哪一天再進城,一定要坐上這電車上看看是啥滋味兒。

終於,有一天我坐上了有軌電車,而這一坐就是好多年。

剛進城參加工作,對道路不太熟悉,不敢自己騎自行車上街,因此,出行最佳的選擇就是有軌電車。再後來,工作變動了,沒想到的是新單位竟然在有軌電車一頭的終點站。而我家則電車起點站附近。於是,和有軌電車再不是偶爾相遇,而是天天約會了。

偶爾坐一次電車,還有心思領略車內外的風光,而天天坐,每天的風景基本雷同,看風景的心情也就淡了。再說把將近一個小時的路程,都放在觀光望景上,也感覺有點時光虛度。

於是,我就開始把電車車廂變成了我流動的“書房”。

開始,我每天都在包裡裝一本小說,上車後找一個遠離上車門的角落,輕輕地依靠著車壁或者是欄杆,翻開書便沉浸在小說的情節裡了。後來,幾位中學生給了我新的啟示——他們上車後,就把單詞掏出來背單詞。我就此把電車上看小說的習慣,改成背古詩詞了。背了一段時間的古詩詞,感覺很好。而這時,我天天坐電車的日子已經超過了三年,這三年的電車歷練,我已不再單純地背古詩詞,有時也看看一看小小說,更多的是看故事類刊物,一次車程基本就能看完三到四個小故事,不再讓人對故事情節牽腸掛肚,而且對自己的寫作多有裨益;有時還什麼都不讀,靜靜地斜倚在車廂,閉上眼睛,默默地構思著一篇小品文或者一則小故事,或者為自己的一篇新聞報道的開頭結尾打腹稿……至於車廂內的喧囂早就對我形成不了什麼影響,只有那偶爾傳進耳鼓的“咣噹咣噹”的電車運行聲,提醒我這是在車廂,而不是我真正的書房,也提醒我車一會兒到站了,抓緊看書……

後來和一些朋友聊起我電車裡的感受,大家都笑了:“電車在你這兒才名副其實呢——是為你充電的車。”

就這樣,城市的有軌電車,從我生命裡青春歲月駛過,為我營造了一個“流動的書房”,在我青春路上播撒下一路溫馨與書香。同時,那咣噹咣噹的電車聲,也清清楚楚地告訴我,別管什麼喧囂與熙攘,要抓緊自己的時間,做自己需要做的事,一路上站點很多,屬於自己的,千萬別錯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