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二胎媽媽怒道:“請不要再‘好心’指導我育兒了,行嗎?”


當媽之後才發現,世界真嘈雜,熱心腸的人特別多,遍地都是育兒“磚家”,只有你一個新手媽媽,左也不是右也不對!

1

前不久,我剛生完二胎。剖宮產後的疼痛讓我難以忍受,我將小寶摟在臂彎下,看著這個新生的小萌物,感覺她才是全世界最管用的止痛泵。

可一會月嫂來了,見小寶在我懷中酣睡,馬上輕手輕腳將她抱走,還煞有介事告訴我,培養孩子獨立入睡的好習慣,要從出生就開始,等她熟悉了你的心跳和氣味,就離不開你了。

不一起睡了,那餵奶的時候,我可要好好端詳她,看著她吸吮乳頭時,那一起一伏的小臉蛋,閉著眼睛那滿足的小模樣,雖是二胎寶媽了,但還是覺得新鮮不已。

這時又傳來月嫂的“指令”,“抬起頭,別看孩子,你鼻子裡的熱氣會通過囟門傳給她,讓她更燥熱。”

夜裡,小寶開始哭鬧,小臉漲得通紅,我急著想去安撫她可坐起不來,月嫂卻不慌不忙地向我傳授這育兒經:“孩子哭的時候,不要急著抱,要不以後總得讓你抱。”

我終於忍不住懟她,“哭聲免疫法那一套早過時了。”可不是,這麼小的嬰兒,哭是他唯一的語言,你可以不懂得嬰語,但最起碼要給他溫暖的回應。

一位二胎媽媽怒道:“請不要再‘好心’指導我育兒了,行嗎?”

客體關係心理學大師就曾強調過,照料嬰兒並不是複雜的技術活兒,也不需要過於聽信權威,母親要相信自己的育兒本能,進而為嬰兒的身心發展創造一個適宜的環境。

所謂媽媽的“育兒本能”,就和動物天生就有撫育後代的本能一樣。聽到嬰兒哭,每一位媽媽都會心急如焚地立馬去回應,這是本能;忍不住地抱著孩子,和他“嗯~啊~”對話,這是本能;能從細微處判斷孩子的需求,是困了拉了還是餓了,這也是本能。

母子連心,我們並不需要聽信周圍太多的聲音,而要有這種對本能的自信,這自信來源於你與孩子朝夕相處的瞭解,照料他時的專注與全情投入。

2

當然,除了相信本能,我們也會惡補各種科學育兒的常識,看書、查百科、研究各類母嬰用品的功效,希望孩子不要因為我們的“不懂”,而白白受苦。

可帶娃出門還是免不了面對各種各樣“熱心”的質疑:

“哎喲,這孩子穿這麼多是不是太少啦?你摸摸他手腳都是冰涼的”

“孩子出門怎麼不穿襪子,寒從腳起,夏天也得給套上!”

“你怎麼還在餵奶?一歲以後奶水就沒有營養啦!趕緊斷了吧!”

“這大夏天的,沒事給孩子把一把尿,別穿尿不溼了,唔得慌,時間長了還容易羅圈腿。”

一位二胎媽媽怒道:“請不要再‘好心’指導我育兒了,行嗎?”

羅圈腿?怎麼說嘞,有些人看問題全靠自由聯想。

你想解釋,可他一幅“我養大這麼多娃我還不懂”的神情直接堵住了你的嘴。

就算你趁娃睡了挑燈夜讀各種育兒百科,長期泡媽媽群收集各類好物,為了孩子臉上一點點疙瘩就請教醫生又怎樣,在他們眼裡,你還是個不靠譜還不聽勸、怎麼省事怎麼來的新手媽媽。

我朋友有段時間都不想帶娃在小區玩耍了,她的孩子屬於偏瘦的類型。每每碰見這些阿姨們,總會被問孩子為什麼這麼瘦,一遍遍不厭其煩地解釋之後,就常常跟著阿姨們各類好心的建議,“我家孩子就這麼吃的,你也試一試。”

可這些她沒試過嗎,能試的都試了,就是無效啊。

雖說這些建議都是好心,可她並不需要,聽多了只能徒增挫敗感。

除了“經驗派”,還有一類“老中醫派”,他們特熱衷教你各種帶娃偏方,這類偏方多半來源於各種中老年微信群裡粘貼複製的群發分享。可這些沒有經過科學真偽的“土辦法”,誰知道於孩子的問題是功是過,我可不敢拿孩子當小白鼠。

《隔代育兒》節目裡就說過這麼一個故事,孩子發燒,奶奶在小區聽別人說,給孩子臉上抹上雞蛋清就可立馬退燒,於是忙不迭回家給孩子整上,不成想孩子蛋白質過敏,沒一會兒小臉就腫成了“小豬頭”。

嗯,“批判性思維”是個好東西,希望你也有。

一位二胎媽媽怒道:“請不要再‘好心’指導我育兒了,行嗎?”

3

孩子小的時候給各種建議就算了,孩子大的時候,這些聲音同樣不消停。

我閨蜜家兒子,愛將陪伴他睡覺的小兔子當作安慰物,去哪都拿著。她接納孩子這樣的行為,因為她懂得,這是正常現象,孩子能有這樣一個小物件讓他產生精神依賴並非壞事。

可孩子一將小兔子帶出門,閨蜜總感到壓力山大,別人會告訴她,

“可不能讓你兒子總拿著一個毛絨玩具,從小就要教育他像個男子漢!”

“你趁他睡覺的時候,把小兔子藏起來,難過幾天,他也就沒事啦!”

“你要給他立規矩,講清楚只有睡覺的時候可以抱著兔子,平時總拿手上也不衛生啊!”

……

“每當這個時候,都覺得人與人之間還有點‘界限感’比較好。”閨蜜很無奈。

4

我坐月子的時候,也遇到一件類似的事情。

還是文頭那個指導我帶娃的月嫂,從醫院回到我家之後,又自行抗上了“指導我教育大寶”的重任。

我給大寶讀繪本,她教我要指著字讀才對;

大寶鬧脾氣,她幫我管教:“你看看小妹妹多乖,哪像你。”

就連大寶睡覺晚,她也替我想出妙招——尋求老師的配合。也就是讓老師非常嚴厲地告訴她,“今晚必須早點睡覺,如果再晚睡,明天就不準進幼兒園了!”

不準上幼兒園?這明明是我娃最嚮往的事了!

一位二胎媽媽怒道:“請不要再‘好心’指導我育兒了,行嗎?”

曾經她高燒39度,還揚起通紅的臉蛋,告訴我,“媽媽,生病真好,生病就不用上幼兒園了,我要一直生病。”

我被她嚇得,在家一直很注意自己的說話方式。比如,在她不穿襪子時,不能威脅她不穿就會生病,這絕對是赤裸裸地告訴了她“怎樣能不上幼兒園”的秘笈呀!

所以說,任何應對育兒問題的解決方式,如果脫離了孩子的年齡階段與個體不同的性格特質來單說,都是毫無意義的。

你並不瞭解我的孩子,又為何要指導我育兒?

再遇上這樣的熱心人士,不如直接給他單曲循環一首《我們不一樣》吧。

梁靜茹在《勇氣》裡唱,“愛真的需要勇氣,去面對流言蜚語。”我想說,當媽也真的需要勇氣,去面對各路質疑與否定。

當然,有道理的我會聽,沒道理時我也會堅持自我,畢竟,每一位媽媽才是自己孩子最專業的育兒師,不是嗎?


作者簡介:心心媽,今日頭條簽約作者,遊戲力育兒師,兒童遊戲治療師,育兒路上努力追求自我成長的全職媽媽,堅信先有好父母,再有好小孩,而學習是成為好父母的唯一捷徑。

本頭條號擁有30餘位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傳播學背景的專家學者,將與活動號(微信公眾號:親子溝通如何說)一起,致力於推動有品質的親子溝通,"你問我答"功能已經開啟。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