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說「姐姐要讓著弟弟」,可大多數父母卻總忘了後半句

自古以來,在中國大多數非獨生子女家庭裡,年齡稍大的那個孩子,總會被教育著:

『你比妹妹/弟弟大,你要讓著他』。卻唯獨忘記了下半句『要尊敬姐姐,聽姐姐話』。

這是儒家傳統的家庭倫理觀念,也是我國文化中輕視個人或少數的權益以求整體的和諧。

大多數家長或許不知道,這種看似平常的“道德綁架”傷害了多少孩子,甚至影響了他的一生。

總說「姐姐要讓著弟弟」,可大多數父母卻總忘了後半句

我身邊充斥著無數採用這種教育方式的家庭。

前段時間在老公家,吃飯時,桌子上有兩個特受他們歡迎的菜,一個是梅菜燉紅燒肉,還有一個是魚。

期間,二哥的兒子,五歲,一直在吃梅菜,全程沒有看一眼魚。

他親姐,七歲,吃魚。吃到盤子裡只有一條魚的時候,女孩子剛把它夾進自己的碗裡,不知道誰說了一句,魚都沒有了哇。

好,他二哥的兒子,立馬就要他姐姐碗裡的,一邊說我要魚,一邊就去姐姐碗裡夾。姐姐不讓,他就一直哭。

然後

奶奶說,讓給弟弟呀

他爸爸也說,讓給弟弟呀,弟弟更小。

他大哥的女兒,讀大學,也說,讓給弟弟讓給弟弟,弟弟都哭了。

大哥的兒子,讀高中,也說,給弟弟。你吃梅菜。

我三嫂,也說,給弟弟,婧婧乖,給弟弟。

小女孩之前應了幾句,我不,我要吃。

後來就不吭聲了,也沒給弟弟,也不敢吃。

弟弟就一直哭,大人就一直勸姐姐。全程沒有一個人叫弟弟不要哭。就是一直在叫姐姐給。

我實在看不下去了,說了句:不要給他,剛才一盤子的時候他一個不吃啊,只有一個了就來搶。你自己吃,不要理他,讓他哭。

小女孩一聽,如釋重負,愉快的吃掉了那條魚。

然後,餐桌也沉默了。

總說「姐姐要讓著弟弟」,可大多數父母卻總忘了後半句

我也是接受這種教育長大的。

『你比妹妹大,你要讓著她。』這句話我媽說了二十幾年。

這種教育方式對孩子會造成什麼樣的後果呢?

①會形成討好型人格

為了愛卑躬屈膝。做很多事都不是發自我內心真實情願的,我只是很能洞察父母的需求,知道怎樣讓他們高興。

所以即使週末很累,我媽說咱們去郊區爬山啊,我就會換上衣服跟著去。有時我媽做的飯不好吃了,我也勉強吃一點,因為我弟弟肯定不會吃,我再不吃,我媽肯定要發脾氣了,都是想讓媽媽高興。

②缺愛

不相信有無條件真實的愛。

自己有能力愛別人,但是別人愛自己時就會誠惶誠恐,會想方設法回報幾倍的愛。然後很理所當然地嚇跑對方。

③不喜歡麻煩別人

獨立自主性能特別好,也不喜歡別人麻煩自己,會嫌煩。

我上小學,弟弟出生,我上初中,弟弟上小學,然後我離開家自己單住直到今年實習回到家,這一路媽媽都是弟弟的。在媽媽眼裡,和我相比,弟弟更需要照顧。所以這些年轉學升學報道就業走南闖北摸爬滾打都是自己,簡直是放養的典型。日常工作生活,雖然對待別人彬彬有禮,但是我知道我自己的內心是不耐煩的,和招呼別人坐一會兒聊聊天相比,我更喜歡自己待著,不要打擾我。

④會隱藏自己的感受,條件反射地先考慮對方的需求

家裡吃飯我媽會考慮做我弟弟愛吃的,因為我不挑食,他挑食。家裡換了大房子,讓我弟弟先挑臥室,我只好安慰自己哪個房間都一樣。出去旅遊對於目的地的選擇弟弟有更大的權重,因為他不喜歡就會全程苦著臉。後來我也就不爭了。

總說「姐姐要讓著弟弟」,可大多數父母卻總忘了後半句

初中的時候看了一部電影《唐山大地震》,裡面的一個情節我記得尤為深刻。姐姐和弟弟被壓在廢墟下。媽媽選擇了弟弟。

導演和編劇做下了許多鋪墊,給出了許多理由。但是這傷害依舊。忘不了電影裡女孩那一瞬間閃爍的眼睛。

我感同身受。

看完電影我哭了很久,我從來沒有對一部電影這樣入戲。

最後憋不住我終於在飯桌上問出聲,“如果是我和弟弟壓在下面,你們救誰?“ 也許我要的並不是一個答案,因為幼稚如我亦懂得,在那樣的災難下,無論是誰得救都是好的。

但是爸媽聽完只是平靜地夾了一筷子菜,說,“誰小救誰吧,這也是沒辦法的事。”

如今弟弟長大了許多。他漸漸成長成一個性格堅強大方心理健康的男孩。看著他從襁褓中的嬰孩到現在僅僅矮我半個頭的少年,我感到欣慰。

父母在我的成長路上盡了他們最大的努力給我提供力所能及的物質精神條件。我愛他們。

沒有他們,我不會是我。只是這個姐姐弟弟的問題,儘管我已長大,不再在乎,它卻在潛移默化中將我變成了一個敏感且缺乏安全感的人。

也許因為從小就知道,我被遺棄,我的“不重要指數”更高一些,所以我必須優秀,必須懂事,不能麻煩別人。

有一個弟弟很幸福。沒有弟弟的人不會懂。

但是沒有弟弟的人同樣也不會理解一些除了幸福之外的感情。

如果我有一對子女。

我會對姐姐說:“要讓著弟弟,保護好弟弟。”

同時,也會對弟弟說:“要尊敬姐姐,聽姐姐話。”

不偏不正,才是真正的教育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