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慶|青天七屋古建築


“卒子游記”1663篇,本文作為地方文史資料的民間部分,得到越來越多朋友的關注,感謝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紹的是安徽省安慶市嶽西縣青天鄉青天村七屋。感謝您的評論。

嶽西縣青天鄉青天村是青天鄉政府的座落點,是由過去的平安、青天、倉園三個小村合併而成,總面積有十六平方公里。

1927年7月至1937年7月,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國共和談在青天鄉青天村舉行,是全國著名紅色旅遊聖地。

抗戰初期,在皖豫鄂三省十四個游擊區的範圍內,國共代表衛立煌將軍與紅二十八軍軍長兼政委高敬亭將軍成功舉行了談判,今天卒子介紹的青天七屋就在談判舊址汪氏宗祠旁邊,為百年古宅,文物保護單位。

青天七屋,建築面積約四百至五百平方米。整個建築為二軸三進,廂房共連的跨院佈局。一進已毀,現不存。

七屋祠門面闊一間,進深一間。二進中廳,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左右廂房多間,五架抬梁,後廳神堂面闊三間,進深三間,為七架樑前後挑簷式。

七屋另有一軸三進側屋,面闊一間,進深一間,院門面對公界山。二進中廳,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左右廂房多間。

七屋位於青天鄉青天村,背倚青山,面臨小河,建於清朝晚期,坐南朝北,三進兩院落,房屋共計十多間,佔地面積約四百至五百平方米。

七屋主體結構保存完整,目前一進門廳已不存,二進正廳結構完整,大門石框木門,門楣石雕“三花”,石門框為石制,青磚齊縫砌牆。

從正廳入,左右東西設走廊,中廳面闊三間,進深三間,五架抬梁,天井院由中廳、東西廂房、神堂合圍而成,廂房隔扇門,神堂敞開。

左右側廂房相連,整座建築外部馬頭牆由白、青、黑三種顏色組成,色彩鮮明,規整氣派,後進山牆曲線優美,內部木雕細緻生動,素體無色。

七屋歷經了百年風雨,現保存仍然完好。

在清朝隨後的百餘年的漫長曆史中,七屋與不遠處的國共談判舊址汪氏宗祠一起飽經風雨洗禮、烽煙兵燹、盜賊偷襲,但仍然保存得相對完好,這得益於當地村民的精心守護。

‘文革’期間,為防止汪氏宗祠與旁邊的七屋遭到破壞,汪氏族人用報紙和泥巴把祠堂裡的雕刻全部包裹了起來,作為臨時掩護,才使祠堂躲過了劫難,保存到現在。

‘文革’前後,汪氏祠堂裡先後煉過鋼,做過小學校舍。

現在這裡成為紅色旅遊景點,當地族人仍然守護古祠,傳承著地方文化。

七屋與旁邊的汪氏宗祠內存在大量的木雕,價值非常高。村民自發地保護祠堂和旁邊的七屋。在文物管理專家的指導下,對汪氏祠堂進行初步維修和保養,但七屋仍需要進一步修繕。

七屋古建築是不可再生的珍貴稀缺資源,它在建築、藝術、文化、歷史等方面,均有很高的文物價值,希望早日能夠成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