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禪修帶入生活,把生活帶入禪修


將禪修帶入生活,把生活帶入禪修

潔淨精微——將禪修帶入生活

1

我們最終要將生活帶入禪修,或者說將禪修帶入生活。

否則,我們為什麼要打坐,為什麼要誦經,為什麼要做拜懺,為什麼要這樣那樣的禪修活動呢?我們做這些,和我們的生活究竟有什麼樣的關係?

你每天唸經,每天打坐,而你的伴侶和家人們並不做這些,他們看你這樣做,覺得你奇怪是正常的。如果你的伴侶希望你在臨睡前和他說說話,而你說,哦不,今天我的經還沒誦呢,我得先誦經。可能他甚至會因此而反感你做這些,反感禪修,反感學佛。

有很多的修行的朋友,最終甚至會和伴侶分開,或者痛苦地和伴侶、家人生活在一起。有人說是因為自己的頻率和另一半的頻率不一樣了,自己清淨了,而對方還不懂看自己拼命索取。

然而,我想說並不是這樣。

2

每天的打坐誦經,並不能直接解決你和伴侶,父母,孩子之間本來存在的問題,甚至,它可能更加地激化,他們會覺得——

怎麼會學佛、禪修,學得生活不能自理了呢?

不願意見人,不願意做事了呢?

這修行都是修的什麼鬼?

很簡單,我們的伴侶,家人並不需要我們的誦經,也並不需要我們的靜坐。他們需要我們陪伴他們,在家裡做事,一起面對生活中的困難。

修行並沒有任何了不起的地方,修行人也不是什麼值得驕傲的群體。因為沒有任何一個人,需要我們修行,誦經,或者打坐什麼的。

相反地,我們的修行,如果幹擾了別人的生活,或者強迫別人接受,象我們一樣,那就是借修行耍流氓。

我的意思並不是說,禪修,一個修行人就一定不能離婚,就一定要拼命維持家庭的完整。不是的。

我的意思是,靜坐,誦經等等,這些如果不能應用於我們的生活,不能讓我們的生命得以轉化。那麼,它只是一個逃避問題的手段,沒有任何的意義。

3

我相信有很多朋友,正是因為家庭的問題,伴侶的問題,工作的問題,總之這樣那樣的問題,才開始接觸禪修。

接觸到禪修後,開始靜坐、誦經等等功課。這些功課我們如何將其運用到生活中呢?

我想說,這所有的功課,無論是什麼,它只有一個最終的目的,那就是:

培養我們的覺察力,培養我們看見的能力。

前段時間,我做了一個分享《當我們說靜一靜的時候,我們在說什麼》,我們核心分享瞭如何通過靜坐,去培養“如實”看到的能力。

無論是靜坐、站樁、拜懺、誦經,它都是為了讓我們的覺察越來越敏銳,越來越能讓我們不被我們的情緒所纏繞,讓我們得以逐漸跳開“自我中心“去看問題,去看到實際情況究竟是怎麼回事。

4

最近一年多來,我逐漸對“潔淨精微”一詞,有很多的領悟。

潔淨,它的意思並不是說正能量,或者高尚什麼的。

潔淨的意思是:不染不雜。

如果我們回憶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我們會發現在思考某件事,或者做某件事的時候,不能做得很好。事後回想,並不是因為那件事有多難,有多麼地複雜,反而,是因為我們想得太多了。

我們的雜念太多了。

大多數時候,我們所謂的周全考慮,其實只是因為我們的恐懼太多,我們以為可以面面俱到,皆大歡喜——也許可以吧——但那總會失敗。

它反而不如我們某些時候瞬間的直覺,直心而為,來得更為直接有效。

但是很不幸,我們都被汙染得太厲害了。我們怎麼知道我們自以為的直覺,直心而為,不是莽撞輕率,不是另外的恐懼或慾望的驅使呢?

所以我們需要禪修,需要靜下心來,“繞過”我們的心智/頭腦,去看看到底什麼才是真正的“如實”。

而這個禪修的過程,自淨其意的過程,讓我們得以看清心智的一些把戲,看清我們的那些貪婪,嗔恨和愚痴。經由一次又一次的看清,我們可以在生活中,面對一件事的時候,過濾掉那些“自我”的干擾,直擊它的本質。

所以,我想說,這才是“潔淨”的真意,它的意思是不染不雜。

撥開“心智”扭曲的遮障,看到事物正確的,直接的因果。這就是潔淨。

5

而精微,則是我們看到事物的細節,一層又一層地在我們的面前展開。讓原本粗糲的事物,展現出它精美絕倫,精密無比的部分。

就像我們看到一塊醜陋的石頭,或者一粒平凡無奇的沙子,我們之前,可能看一眼就不願意再開,覺得太平常了。

但經由禪修,經由靜坐的訓練,我們的覺察力越來越精微,我們能感知事物最細微的震動,最精微的細節。

我們得以象在高倍顯微鏡下看一粒沙一樣,看到原本粗糙的生活,粗陋的關係下,蘊藏著的無窮細節。

由此,我們漸漸看到美,看到豐盛,看到無限,看到存在的恩典。

精微,並不是幻象。

精微是當我們經由禪修,擺脫心智粗陋的,概念化的看待事物的模式,所直接經驗到的那鮮活而豐富的東西。

長久以來,我們習慣於用概念來定義一切東西,而對於概念的定義,我們又模糊而粗糙。比如:同學,父親,丈夫,妻子,同事,朋友……

我們一想起這些詞,就浮現出一個模糊的面孔;或者看到這個面孔,便想起這些詞。

然而這些詞並不能代表這個活生生的人,而任何關於關係的詞,也不能代表鮮活的不斷變化的關係本身,一個生命和另一個生命之間,那有著無窮的細微的連接。

所以,當我們將禪修帶入生活,不再囿於概念,不再束縛於標準,而直接地去感受人、事物、關係的時候,這些人、事物和關係,便會不斷地向我們呈現出無窮的細節來。

我們發現,我們無法用任何定義、概念和標準,來描述我們正在體驗的。然而,我們卻分明體驗到那正在發生的,無比精微而豐富,無比鮮活而清晰。

這就是精微。

6

潔淨精微。

當我們在禪修的時候,在靜坐的時候,可能較為能體驗到那種狀況。

但,沒有生活之外的修行。所以,我們需要把潔淨精微帶到我們的生活中來。那是一件件瑣碎而具體的小事,就像古代的大禪師所言,吃飯,睡覺,砍柴。

我們在桌上擺碗筷,有三隻裝菜的盤子,我們端上來兩個,留一個位置給中間的盤子,那個位置剛剛好。

我們並沒有故意去預留一個位置,也沒有計算它的大小,第三個盤子端上來,它放在中間的位置剛剛好……一切看起來自然而順暢,它並不需要考慮。

我們燒水泡茶,打好一壺水,放在爐上煮著,然後拿上茶壺和杯子去清潔,打開一罐茶,把茶葉倒在茶則上,拿出泡它的紫砂壺。正好水開了,我們開始泡茶。燙壺,入茶,注水,洗茶,燙杯子,聞茶香,再注水,出湯……

記得中學的時候學過一篇課文,名叫《統籌方法》,意思是我們可以經由統籌方法的學習,達到最有效率的工作。但那並非我所說的潔淨精微,我們並不會在生活中做每件事都去先列出一個計劃來。

經由禪修,經由“意識”的淨化,經由對事物精微的感知。我們可以將這種潔淨精微的感受,帶入生活之中來。

我們不需要任何道理的指導,我們只是做著只是行動,順其自然而行雲流水。

就像我們的呼吸一樣,就像我們吃飯睡覺一樣,並不需要任何理論的指引。

7

這裡我要特別說明的是,這種感受並不是專注。

專注是排他的,你專注在一件事裡的時候,你是排他的。你不能瞭解周圍發生了什麼,甚至你都不知道你在做什麼——當你知道你正在做的,你已經從專注的狀態中出來了。

我說的是潔淨精微,這種潔淨精微,它始終都保持著覺察。

並沒有任何理論指導你,你也不是一個按照計劃執行的機械的程序,然而你的行動自然流暢,如同行雲流水。

你清明地了知你正在做的事,周遭正在發生的。

你在洗茶壺杯子,你聽到屋內的音樂,聽到茶爐上的水開了咕嘟咕嘟的聲音,聽到屋外的車聲,看到窗外的陽光,綠樹,你感知到水的溫度,玻璃杯的光滑,陶壺的粗糙的質地……

我們同時感知到這些,但是我們卻並不是散亂的。反而,那是非常的清明。

嗯,我說,始終保持著覺察,也許用覺照更為合適。

所有的覺受,看見的,聽見的,觸到的……它們同時發生,同時被覺照。就像一間裝滿東西,掛滿東西的房間裡的一面鏡子一樣,清晰地照見。

我不知道大家是否曾經有過這樣的體驗。

8

我想回到最初我所說,如果我們不能將禪修帶入生活,那我們的禪修就只是逃避,和一箇中學生不願意學習,躲在網吧打遊戲又有什麼區別呢?

禪修,應該讓我們的生命發生質的改變——從混亂到有序,從渾噩到清明,從抱怨到承擔,從自私到看到別人……

而只有我們自己的生命發生了質的改變,才有那麼一點點可能,進而改變身邊的人。

我說改變身邊的人,並不是我們去改變他,而是他自己會發生改變。因為我們生命質量的改變,被他所照見。

因為,我們每一個人之間,互為鏡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