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製造業的光輝歲月

製造業曾為中國的崛起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

該進入新的篇章了。

再见?制造业的光辉岁月

中國製造業升級換代刻不容緩。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四十年前,中國工業化開啟了加速模式。中國用了幾十年實現了發達國家幾百年的工業化進程。製造業是推動整個中國工業化前行的主角。

現在,中國的經濟發展走到了歷史關鍵節點,中國經濟正從工業向服務業跳躍。正如以前從農業向工業轉型一樣,舊產業逐漸淡出人們視野,新產業開始蓬勃發展。

製造業的衰退可以追溯到2011年中旬,4萬億刺激過後,市場不景氣現象依舊在發酵。一場金融危機徹底刺破了外部需求的泡沫,而內部需求因為市場化程度不夠也沒能持續增長,內外雙因素重疊的結果是整體需求下降進而引發了產能過剩現象。

產能過剩的直接結果是市場通縮,雖然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長時間寬鬆,但人力終究抵不過市場規律,該發生的事還是會發生。

從2015年開始的製造業“關門潮”時至今日還在延續中,三年累計關門製造業企業已超萬家。其中不乏一些製造業巨頭,利樂、正隆集團、新飛電器、歐華造船廠……

傳統制造業承接了大量中國就業人口,從歷史數據看,製造業吸納的就業人數佔全行業就業人數的近30%。

再见?制造业的光辉岁月

同樣也是從2011年開始,全國就業人數出現了一波加速上漲潮。而同期,製造業的就業人數增速明顯不及全國平均水平。製造業就業人數的降低有兩方面原因:其一,行業不景氣,企業擴張放緩;其二,年輕人擇業取向發生變化,越來越多年輕人不願在製造業工作。

根據歐睿數據顯示,2005年至2016年這十年間,中國製造業的平均小時工資從1.2美元上漲至3.6美元,十年漲幅達三倍。按理說,這種薪資增幅並不低(當然不能和互聯網行業每年10%的增速相比),可問題在於製造業薪資水平基數過低,增速再高絕對數增長也不多。在眼下物價高漲的情況下,表面的薪資增長已經不能代表實際購買力增長,年輕人自然會選擇性價比更高的工作。

即使這樣,中國製造業企業的老闆依舊在整天抱怨人工成本太高,近兩年,不少製造業企業選擇把工廠搬到泰國、越南、印尼此類勞動成本低廉區域。

眾所周知,製造業企業日子自然不會好過。不過,在聽取企業家哀怨的同時,可曾反思過中國製造業本身所處的歷史環境?

傳統密集型勞動生產的製造業已經不再是,也不能是中國經濟的引擎,綜合考慮產出、創收、環保、資源消耗等問題的話,其經濟邊際效益已經降低至慘不忍睹的地步,而且還在進一步走低。

同時,作為國內吸納就業人數最大的行業,製造業的不景氣直接影響就業市場。自從官方公開了調查失業率後,城鎮登記失業率瞬間失去了參考價值。9月份人社部公佈的調查失業率數據為4.9%。根據人社部的調查失業率數據看,中國的失業率在逐步走低。不過,這一失業率水平相比國際社會水平相對偏高。

根據國際勞工組織今年1月份數據顯示,亞太地區平均失業率為4.2%,即使是東亞地區,平均失業率也為4.5%。如今的國內製造業非但沒能有效消化社會上失業人群,反而成為了失業重災地。

製造業衰退的一大因素在於產品質量遲遲提不上去,如汽車行業競爭中,德系、美系、日系車都各有特色,唯獨國產車依靠價格優勢與他人競爭。

長期以來,製造業重量不重質的陋習終於把整個“中國製造”帶進了坑裡。有一點應該引起注意,雖然國內正在提倡提高“質量”,但實際上,真正做產品研發和升級的製造業企業寥寥無幾。

原因有三方面:首先,沒錢。做研發需要巨大的資金投入,對於利潤偏薄的製造業企業而言,沒幾家企業有條件投資研發。其次,缺人。製造業企業的人才多為操作工和銷售,真正研究生產技術的沒多少人。再次,失信。中國做製造業技術研發的多為高校和研究院,但諸如“漢芯”事件這類造假現象並非少數。做研發的人群中,很多都把心思花在怎麼政策套利。

再见?制造业的光辉岁月

製造業的落幕有其客觀環境所致、有其歷史背景、有其內在發展規律、也有其人為因素。因此,製造業正在交棒服務業算是一種較為變通的選擇。

在製造業與服務業的切換中,有幾點需要提請決策層注意的問題:

第一,思想觀念的轉變。

中國能夠順利從農業化過度到工業化時代(雖然中間經歷過坎坷,但整體過度較為順利),兩者有一項共同項——勞動尊嚴。也許很多人現在都沒意識到,在農地耕作和在工廠生產,對於勞動者的心理而言其實是差不多的。但是,服務業則不然。因為服務業是直接人對人的交流接觸,在這過程中會形成一種對比。在遵循“顧客是上帝”的守則下,從事服務業的就業者容易因對比而出現情緒不穩定甚至自卑等情緒,進而造成優秀人才逃離現象。在這方面,西方社會本身因為有宗教信仰的輔助,人們的意識觀念中對於職業尊卑的概念較為淺薄,所以西方社會依靠服務業大行其道時不存在道德風險。而中國想要完成過度則需要在人們的思想觀念轉變上花點血本。

第二,市場機制的完善。

服務不同於食物產品可以由物價局規範價格。服務的價值更多的體現在能給客戶什麼樣的體驗,不同的人所提供的服務輸出也必然不同。為此,在監管上不能一刀切制定統一價格。同時,也不能對隨意定價放任不管。畢竟,國內市場的商業誠信建設不完善,為了利益很多不良商家願意突破底線。如果不能保障服務輸出者和消費者的權益,服務業即使在短期崛起也走不遠。同樣,如果不能掃除市場中的“妖怪”、“害人精”,劣幣驅逐良幣的結果也是可以預見的。

第三,市場秩序的維護。

自從市場飽和之後,國內市場的發展就陷入了一個怪圈,只要一有某個行業或模式興起,市場上肯定會有許多“土豪”破門而入進行同質化競爭。服務業相比製造業根本不存在准入門檻,只要有心誰都能複製。因此,服務業的發展一旦有利可圖就必然會引發一窩蜂盲從現象。這種現象對於行業發展所帶來的一定是毀滅性打擊。決策層對於市場一定要有干預,只不過干預的是亂象,而不是干預市場的開放性、包容性、競爭性、有效性。

製造業曾為中國的崛起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到了該進入新的篇章了。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