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2年只研發移動電源,曾被同行嘲笑,現與華為合作估值上億

對於大眾來說,中國芯片的短板是2018年4月美國對於中興通訊的禁封之令進入視野的。但是對於當下的互聯網科技這個行業來說,早已在經歷風雨風雨深受其弊。不過幸運的是,隨著科技高速的發展,產品的分支越來越多,個性化差異化產品也越來越多,雖然我們不能在短時間內追上手機芯片,但是如果像本文要講述的這家公司一樣,善於發現商機,從一些細小的分支芯片上 切入,最後反而能出其不意,實現逆襲。

創業2年只研發移動電源,曾被同行嘲笑,現與華為合作估值上億

阮晨傑2007年就讀於復旦大學,學習微電子專業,跟著導師王欽輝就做了“超低壓啟動的高效率升壓LED驅動芯片設計”課題。畢業後,阮晨傑想帶著這份技術進行創業。然而,對於一個科班出身的他,並沒有行業的相關經驗,對於市場發展趨勢並不能把握,甚至對於這份技術的具體應用方向都不能很確定。於是他選擇了先就業。

創業2年只研發移動電源,曾被同行嘲笑,現與華為合作估值上億

碩士畢業後,他先去了立錡科技。立錡科技是臺北市的一家國際級電源管理IC設計公司,服務於歐美高新企業。隨後,阮晨傑後來選擇了跳槽,在後來就入職了德州儀器。德州儀器具有領先的半導體技術和最大的模擬電路技術部件製造商,培養了他。在與國際領先技術團隊合作的同時,阮晨傑已經從一個行業小白,晉升為行業小咖。他已經能夠獨立帶隊完成整個芯片鏈的設計、研發和量產工作,此外,也積累了很多人脈和市場經驗。

2010年以後,智能手機除了功能上更新比較快,又發展出一種"快充"的概念。而對於手機的附帶產物移動電源卻沒有跟上手機的發展腳步。到了2015年,特別是Type-C在國產手機上的廣泛應用,普通移動電源中原來的降壓充電方法,已經跟不上手機的發展,急需一種新的電源升降壓管理芯片。於是,阮晨傑畢業5年後,終於走上創業之道,創辦了上海南芯半導體科技有限公司。

創業2年只研發移動電源,曾被同行嘲笑,現與華為合作估值上億

創業之初,曾被同行嘲笑

要知道,2018年的當下,電源發展已經趨於成熟,特別是像南孚、比亞迪等電池供應商。就算這些公司在行業裡已經是靠前的,但仍然是,要麼把電池作為副業(例如比亞迪,重點在汽車),要麼另外研發其他的例如松下和LG,都會有其他核心,像他這樣突然進入一個比較成熟的行業,而且還只研發電池的一種:移動電源。這樣不被看好,還被同行嘲笑說,想法和做法都太單一,不能成事。

創業2年只研發移動電源,曾被同行嘲笑,現與華為合作估值上億

阮晨傑帶著一些在立錡科技和德州儀器積累下來人脈,總共6個人,用100萬的創始資金,以“升降壓”為核心,專注於開發多用途的電源管理方案。短短一年,就推出一款SC8801升降壓方案,成為全球第一個同時兼容單節、多節鋰電池串聯和並聯的方案,獲得了國內外行業的認可,產品順利進入南孚、全漢還有我們熟悉的華為等品牌供應鏈,並且還因技術能力,跟華為一起開發了全球首款“SCP超級快充”式的移動電源。

一個科技公司, 產品從零研發,短短2年就達到了上千萬的營收,如今,在電源管理行業已經成為能與凌特、德州儀器抗衡的中國芯片公司,離不開國內對於自產芯片的扶持,也離不開南芯自身的技術創新。

創業2年只研發移動電源,曾被同行嘲笑,現與華為合作估值上億

得益於國家對於自產芯片的扶持,以及芯片未來自主研發的趨勢,南芯從創立到2018年,短短三年,已經得到了2次千萬級融資,投資人包括雷軍,估值上億元,資金的支持加速了南芯技術的發展。

此外,隨著在移動電源上的成功,國內外相關企業也緊追其腳步。為了保持技術優勢,南芯平均每半年就推出一代產品,並從單純的移動電源已經做到了汽車應急啟動電源、車載充電器、無線充電器、掃地機器人、無人機、VR類等,在華南市場份額達八成。

不過,阮晨傑曾明確表示,不會輕易進軍智能手機快充行業,面對高通、三星等對手,南芯仍需要再給與更多的時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