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馬雲等大佬……都勸年輕人不要把房子看太重!你怎麼看?

對於買房這件事,大佬們似乎都在不遺餘力的勸年輕人,其中最出名的應該是馬雲的“房子如蔥論”。

李嘉誠、馬雲等大佬……都勸年輕人不要把房子看太重!你怎麼看?

馬雲曾力勸年輕人不要買房,他認為年輕人一畢業就被高房價所累,過早地承擔高額債務於年輕人的後天發展不利,年輕人就該勇於創新,用智慧去拼得一份屬於自己的事業後,物質的東西自然而然就來了。現在的房地產市場混沌不堪,炒房賺錢的思維正在荼毒年輕人的創新精神和戰鬥力,這種尋求捷徑獲得財富的思維是毀滅性的。

李嘉誠、馬雲等大佬……都勸年輕人不要把房子看太重!你怎麼看?

而在地產界的風雲人物李嘉誠在前不久宣佈退休,回答記者追問“要不要買房”的問題時,李嘉誠表示“不能把買房看得太重要”。“不可能很年輕就買房“,李嘉誠說,“如果女孩子說沒有房就不結婚,那如果是我我就會說,不如趁年輕你再找一個吧。

李嘉誠、馬雲等大佬……都勸年輕人不要把房子看太重!你怎麼看?

除此之外,還有哪些大佬也在勸年輕人不要買房呢?

柳傳志:年輕人彆著急買房

現在有的年輕人看到房價漲得很高,就急著要買房子。然後就變成了‘房奴’,變成了‘蝸居’,生活很不愉快。其實他(她)真的可以改變方式,租房住就不用跟銀行貸款,貸款的那個錢跟租房一樣。如果現在買房壓力太大,不如調整好心態,先安心工作,等自己的薪酬高了以後再去追求屬於自己的房產。

潘石屹:建議年輕人別買房

潘石屹參加了金星秀,在節目上,大家不免談到“房子”這個問題,金星在節目裡鼓勵年輕人別買房子,拿父母的錢那不叫買房子。在西方,僅有20%的人選擇買房,剩下的人都是租房子。並表示自己就是租房子,名下並沒有房產。

潘總在現場不知有沒受到金姐“脅迫”居然也勸年輕人別買房子!他說道:“現在是共享經濟了,租房子就是共享經濟的一部分。

羅振宇:為什麼我常勸20多歲的人別買房

我常勸很多20多歲的人別買房,管它未來漲不漲呢,現在買房最大的悲劇就是你不敢辭職,不敢創業,不敢冒任何風險,讓你最黃金的青春年華陷入了一種根本就不值錢的存量思維當中。那你不就註定是窮人嗎?你20多歲的時候使勁往前奔,當你年薪達到50萬、100萬的時候,北京的房價再貴你也買得起,對吧?所以20多歲人的人生選擇往前看還是往後看,是人生的分水嶺,也是強者邏輯和弱者邏輯的分水嶺。

吳曉波:90後就別買京滬深的房子了

超級大都市的房子,與三十歲以下的年輕人無關。這不僅僅是一箇中國景象。

看過《穿Prada的女魔頭》,你應該還記得海瑟薇扮演的那位剛剛畢業的女助理安迪,她不但要加班加點地工作,忍受女魔頭的種種刁難,還要厚著臉皮向父母借錢付房租。如果你有她的電話可以去問一下,她應該也買不起紐約的房子。

可是她死活也要留在紐約。

幾年前,《紐約時報》做過一個“你願意生活在城市、市郊還是鄉村”的問卷, 84%的人表示對紐約滿意或非常滿意。也就是說,像紐約這樣充滿大城市弊病的城市,人們卻依舊欣然嚮往。

同樣是紐約移民的雅各布斯出過一本《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書中充滿了對現代大都市的批判和不滿,不過她也承認,人口稠密會加速知識的產生,她由此提出了“知識溢出”這個新名詞。

美國專利問題專家亞當·賈布的研究表明,一個發明者常常受到同區域其他發明者的啟發,對同一城市專利的引用次數是其他城市的十倍。他還計算出一個公式:城市人口密度每增加50%,人均生產力就可以增加4%。

所以,不買京滬深的房子,不意味著逃離京滬深。那裡仍然是中國最具活力和創造力的地方,是夢想野蠻生長的偉大而邪惡的容器。

還記得《應諧錄》裡的那個故事嗎——一個盲人過橋,失足,抱住橋柱大喊救命,路過的和尚說,橋下並沒有水,“放下是實地”。

京滬深的房子就是那根“橋柱”,它不決定你的價值、未來和生死,人生無比遼闊,放下即是實地。

李嘉誠、馬雲等大佬……都勸年輕人不要把房子看太重!你怎麼看?

從近幾年李嘉誠不停拋售房產業務來看,李嘉誠深知樓市正迎來新一輪的改革,大洗牌的背後是房地產迴歸平穩健康發展的宿命。從中央和國家釋放的積極應對防範和化解房地產泡沫風險的信號來看,房價上漲、永漲的怪圈不可能永遠存在。

當房地產穩定大局已定,就註定了未來房價不會出現大幅上漲的可能,這對於年輕人買房來說就不存在“現在不買未來更買不起”的狀況。

因此,對於年輕人來說,只要肯於付出,未來靠個人努力實現買房絕非難事。相反,如果年輕人從踏出校門口的那一刻就揹負著沉重的房貸壓力,不僅對於年輕人未來的發展沒有益處,靠掏空幾代人積蓄、搭上幾代人幸福換來的“婚房”並非最明智的選擇。

如果房價穩住了,年輕人,你還會去買房?評論說說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