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發展 鎮海崛起成經濟發展福地

潮起東方,波瀾壯闊40年。在改革開放春風的沐浴下,昔日古戰場的鎮海,成為一個經濟迅猛崛起的福地。全區經濟突飛猛進,城鄉面貌日趨靚麗,社會事業全面進步,人民生活大幅提升,譜寫了一曲氣勢恢宏的奮進之歌。

昨天上午,寧波市政府新聞辦召開新聞發佈會,鎮海區委常委、區政府黨組副書記林偉明介紹了鎮海改革開放40週年經濟社會發展情況。

□金報記者 樊瑩

製圖 吳玉涵

經濟規模

“鎮海加工”到“鎮海創造”

全省工業強縣綜合評價前15名

40年來,奮鬥創造了跨越發展的鎮海成績,經濟規模快速壯大,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地區生產總值由1978年的1.34億元躍升至2017年的924.87億元,增長近690倍;人均生產總值由1978年的785元增長到2017年的40.03萬元,增長近510倍,是市均水平的3倍,位列全市首位。

財政總收入由1978年的0.34億元增加到2017年的114.4億元,增長近336倍。鎮海以全市2.5%的土地面積,創造了全市9%的地區生產總值和15.8%的規上工業增加值。固定資產投資從1978年的1.88億元增長到2017年的290.78億元,增長154倍。

三次產業結構由1978年的23.9:64.9:11.2調整為2017年的0.7:74.8:24.5。其中,工業經濟實現“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的轉變,走過了“鎮海加工”到“鎮海製造”再到“鎮海創造”的發展歷程。工業增加值由1978年的0.81億元增長到2017年的649.58億元,增長800多倍,進入全省工業強縣綜合評價前15名。

產業結構

工業巨頭成頂樑柱

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輝映

數據顯示,鎮海擁有規上工業企業535家,工業總產值超億元企業182家;累計培育中國馳名商標8個、省著名商標40個、浙江名牌27個。形成了綠色石化、裝備製造、紡織服裝三大傳統優勢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3+1”產業格局。

石化區加快綠色循環發展,成為全國首批、全省唯一的“綠色園區”。“三位一體”港航物流體系基本建成,物流樞紐港獲全國首批示範物流園區稱號,成功創建保稅物流中心(B型)。大宗生產資料交易中心建成投用,2017年完成交易額865億元。航運業迅速發展,總運力達225.5萬噸,躍居全市第一。

服務業實現“由傳統到現代、由低端到高端”的轉變。大力打造服務業集聚區,創意設計、電子商務、檢驗檢測、現代物流等城市經濟蓬勃發展,2017年全區第三產業增加值達226億元。農業增加值由1978年的0.32億元增加到2017年的6.5億元,增長19倍。推進“機器換人”、“設施換地”工程,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率達93.5%,被評為全國“平安農機”示範區。

經貿往來

進出口總額突破近70億美元

通達全球197個國家與地區

大膽引進來、走出去,構建了多層次、全方位的對外開放格局。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在全市率先成立走出去企業聯合會和走出去企業服務中心,與全球197個國家與地區建立了投資貿易關係,超過1000家企業從事對外貿易相關業務,全區進出口總額由2000年2.67億美元提高到2017年的69.8億美元。

加大對外招商引資力度,累計備案(新批)外商投資企業1151家,投資總額93.99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34.97億美元,LG、阿克蘇諾貝爾等世界500強企業落戶鎮海。

發展動力實現從要素依賴向創新驅動的轉變。大力實施科教興區戰略,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的科技創新體系,獲國家科技進步考核先進區稱號,成功入選全省首批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科技進步綜合評價位列全省第五。

2017年,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佔區屬GDP的比重達3.45%,發明專利授權量達634件,擁有高新技術企業108家,企業研發中心222家。人才總量達14.7萬人,累計引培市級以上“千人”、“萬人”計劃人才36名。

同時,建成博士後工作站9家、院士工作站7家,每萬名人才擁有量居全市前列。中官路創業創新大街列入全國文化產業雙創服務體系建設扶持名單,獲評全省首批雙創示範基地。

中科院寧波材料所初創產業園獲評國家第二批雙創示範基地,鎮海i設計小鎮入選省級創建名單,石墨烯省級製造業創新中心、中科院大學材料研究生院等平臺落戶。成功舉辦全球創新設計大會、“奇思甬動”中國創客大賽等科創賽事。

生態建設

投入100多億元專項資金

交出優異答卷

40年來,鎮海始終把生態環境整治作為第一戰略,持續加大資金投入,交出了“綠色產業”“綠色生活”的優異答卷。

80年代初,鎮海就在全國率先設立了環境保護監測站。隨後2003年啟動生態文明建設,相繼在2007年、2014年和2018年創建成為國家生態示範區、國家生態區和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同時,區內5個鎮(街道)先後被命名為國家級生態鄉鎮(街道)。

十八大以來,鎮海投入100多億元,實施清潔空氣、節能減排等專項行動。狠抓煤塵、有機廢氣整治,在全省首推洩漏檢測與修復技術,完成鎮海電廠等企業煙氣排放脫硫脫硝改造,困擾群眾多年的煤塵汙染得到有效遏制,降塵量基本達到較整治前下降90%的目標。

持續推進“五水共治”,全區地表水中氨氮、總磷等主要汙染物濃度分別以每年20%、10%的幅度下降,通過“清三河”、剿滅劣V類水達標驗收,全區工業汙水處理率100%,農村生活汙水處理覆蓋率接近100%。在全市率先開展“汙水零直排區”創建,1100餘家企業完成雨汙分流改造,工業園區雨汙分流管網覆蓋率達98%。

生態環境注重從生態防禦到生態提升的轉換,1990年啟動花園型城區創建,進入新世紀以後,加快推進“森林鎮海”建設,2017年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47.9%,人均綠地面積16.5平方米,為全市最高。寧波植物園成為休閒新熱點,結束了寧波作為副省級城市沒有植物園的歷史。

生態環境監管機制嚴。建立全市首家環境監控中心,構建區域環境高科技自動化監控體系,目前監控聯網企業達172家,汙染源數據監控點位463個、視頻監控點位211個,大氣、地表水自動監測布點密度全省最高。健全了實時查處、環保公眾參與等機制,推行第三方環境監理服務。

城鄉建設

鎮海新城快速崛起

成寧波六大都市中心之一

回顧鎮海發展歷程,主動接軌寧波市區域戰略發展,全面拉開城區框架,城市化率達到81%,寧波主城區北部中心形象初顯。鎮海新城快速崛起,目前已與東部新城、南部新城等一起,被列為全市重點打造的六大都市中心之一。

累計完成百餘個建設項目,各類投資超700億元,醫療、教育、公園等配套項目30餘個,商務樓宇面積約80萬平方米,高品質住宅小區40餘個。駱駝老街棚戶區改造工程全市單體量最大,將打造集“文、商、旅、居”於一體的“城市會客廳”。

濱海古城呈現新貌。加快招寶山老城品質提升,過去五年實施背街小巷、老小區改造等各類項目近40個,總投資超100億元。2017年,在保存老城歷史文化風貌的基礎上,又投資138億元啟動招寶山老城品質提升三年行動計劃,全力打造省級旅遊風情小鎮。

鄉村振興打造樣板。深入推進小城鎮建設,九龍湖鎮、澥浦鎮雙雙入選國家級重點鎮。全力創建城鄉融合發展先行示範區,編制區域村莊佈局和建設規劃,推行農村社區化管理,累計投入資金118億元,實施農房改造項目40個。

全面開展高標準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和“清潔美化家園”行動,建立城鄉一體生活垃圾分類體系,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至2017年末,鎮海已建成“一環一射”(寧波繞城高速、甬舟高速)、“六橫六縱”道路網絡,推進鐵路貨運北環線及軌道交通2號線、5號線建設,公路網總里程達到664公里,每百平方公里道路密度達270公里,位居全國前列等。

社會事業

七成以上新增財力改善民生

高齡老人津貼全省最高

40年來,鎮海堅持把新增財力的70%以上用於民生事業,切實解決群眾就業、社保、醫療、生態環境、住房、就學等生產生活中的熱點難點問題。

人民生活極大改善。2017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743元,比1978年的196元增長了166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9482元,比1978年的295元增長了200倍。城鎮居民人均自有現住房面積39.42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自有現住房面積45.26平方米。

社會保障日臻完善。推進全民參保,實現養老、醫療保障城鄉並軌,2017年末戶籍人口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和職工醫療互助保險參保率分別達到96.57%、98.97%和90%,居全市前列。

高齡老人生活津貼標準為全省最高。構建多層次養老保障體系,建成醫養一體老年康復中心、“新三寶”服務社。實施殘疾人共享小康三年行動,成為全國首個智能化殘疾人證試點區。

教育事業做強品牌。教育投入佔比全市最高,學前教育、義務教育、普高教育和職業(成人)教育等優質蓬勃發展。率先在全省通過“兩基”、“兩高”評估,首批通過省教育強區評估,通過全國首批義務教育均衡區認定,成為全國社區教育實驗區、全省教育基本現代化區,6個鎮(街道)全部通過“省教育強鎮(街道)”評估。

區級醫院加強與滬杭甬三甲醫院合作,持續提升醫療技術和質量,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有效緩解。

文化建設亮點紛呈。深化“厚德鎮海”建設,成功創建省示範文明城區。行政服務更加便民。深入推進“最多跑一次”改革,公佈改革事項1209項,覆蓋率達98.7%。

新篇章

2020年後分兩個階段

高水平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

眺望未來,鎮海有了新的部署安排再創輝煌。根據時間表,從現在到2020年,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期。鎮海將始終錨定“兩個高水平”奮鬥目標、“六個浙江”的具體部署以及“四個強省”的工作導向,深入實施“四驅動、四提升”戰略,加快推進“一區兩帶三園”建設,全面抓好改革開放、增長轉型、改善民生、整治環境、防範風險、維護穩定各項工作,促進經濟健康發展、社會和諧穩定,奮力開創“港口強區、品質之城”建設新篇章。

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後,分兩個階段高水平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第一個階段,在2020年到2035年,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鬥十五年,高水平完成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目標,進一步提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斷創新社會治理模式夯實生態環境基礎,著力增強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率先高水平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第二個階段,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在高水平完成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的基礎上,再奮鬥十五年,全面提升經濟社會水平,實現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確保人民群眾共同富裕水平全國領先,建設成為綜合實力更強、發展質效更高、城市品質更優、生態環境更美、人民生活更美好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港口強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