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豪門世家的生活有多精緻奢侈?

用戶5547791211


豪門的精緻是顯而易見的,既然說到到精緻,咱就先說個不精緻的,就說慈禧太后上廁所,說豪門的話題,舉慈禧太后的例子,應該沒人反對吧!

(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就說慈禧太后上廁所,本來天下最俗的事,卻偏偏讓慈禧太后的“範”拉成了高雅的事兒,這些大人物,其實甭管古代的還是現代的,活的都起範兒,到處都是儀式感,也可以說是一種精緻奢侈的生活,“精緻”、“奢侈”本就是“儀式感”的同義詞。

慈禧太后上廁所肯定不用自己去,不是說不用自己親自“屙屎撒尿”,是不用自己去廁所,去也沒用,人住在紫禁城,紫禁城壓根也沒廁所,慈禧太后做俗事的時候,是有專門的人留意著呢,但凡有那方面的意思,專門負責的宮女就會非常識相的喊“傳官房!”

啥是官房?其實就是一個製造很精良的移動馬桶(現代意義上的稱呼吧),普通的人屙屎撒尿會有味兒,但人家慈禧太后的沒有,具體的是有創意的宮女太監為了巴結慈禧太后,哄她開心。


在馬桶裡細心的鋪了香料等物品,不但不臭,馬桶搬進來都是帶香氣的,說到精緻奢侈,這算是一例了吧,其實除了這些豪門富戶,在中國的歷史上,甚至整個時代都有精緻奢侈的地方。

那就是魏晉南北朝,有一句十分著名的話――“魏明帝好婦人之服”,大意說魏明帝喜歡穿女人的衣服,其實何止魏明帝,當時人們的評價人選拔人的觀念已不止停留在“建功立業”這種常見套路上,而是以人的容貌、氣質、風度、語言、行為等來評價。

而其中漂亮的外貿和優雅的氣質是評價的主要條件,怎麼能讓自己漂亮呢,化妝唄,主要在三個方面下功夫,麵皮、嘴唇和髮絲。

用米汁沉澱的乾粉、白鉛製作的細分塗臉、用肉脂塗唇、用香澤抹頭等等,有機會再做討論吧!


歷史三日談


說說清代的大鹽商們,簡直有錢任性到了極致!

清代江蘇是產鹽大省,鹽商們極其有錢,生活上也是非常奢侈浪費。

據說乾隆帝有一次遊覽揚州,隨口問了一句,瘦西湖有沒有白塔?其實當時的瘦西湖是沒有白塔的。但是隨行的鹽商卻說有白塔。

當天,鹽商就花錢找隨行的太監買回了北海白塔的圖樣,然後連夜用鹽造了一座白塔,這就是一夜造塔的故事。


《清稗類鈔》中還有關於鹽商生活的記載,比如說,有錢的鹽商,每頓飯夫妻都坐在堂上,下人在旁邊伺候著,廚房一道一道的菜往上端,至少要端上來十幾席菜。

但凡端上來一道菜,主人都搭眼看一下,不想吃的,搖搖頭,下人趕緊撤下去,想吃的才能留下來。

(《大清鹽商》劇照)

再比如說有位鹽商,讓下人拿著一萬金,去市面上買金箔。然後帶著金箔到鎮江金山寺塔頂上,順風撒下去,金箔馬上就被風吹的四處飛散,不可回收。

有欲以萬金一時費去者,使門下客以金盡買金箔,載至鎮江金山寺塔上,向風揚之,頃刻而散,沿綠草樹間,不可復收。

還有一位誇張的鹽商,吃一碗蛋炒飯要花50兩銀子,這碗蛋炒飯一定要每粒米都完整,又必須粒粒米全部分開,還必須每粒米都泡透蛋汁,外面金黃,內裡雪白。

吃蛋炒飯配的是百魚湯,百魚湯裡包括鯽魚舌、鰱魚腦、鯉魚白、斑魚肝、黃魚膘、鯊魚翅,鱉魚裙、鱔魚血、鯿魚划水、烏魚片等等。


人家吃的雞蛋也特別牛,每天早上都要燕窩人參湯配兩個雞蛋。這一天他閒著沒事,去廚房查查賬,一看每個雞蛋要一兩銀子。

雖然不差錢吧,但是這雞蛋也太貴了吧。於是他叫來了廚師,問問為啥雞蛋這麼貴。人家廚師很牛啊,對他說,你吃的這雞蛋是特供的,只此一份,所以貴。不信的話,你吃兩天街上的雞蛋,試試就知道了。

鹽商很驚訝,換個廚師做雞蛋一吃,還真不是那個味兒。於是他又把原來的廚師找了回來,問問他雞蛋裡的門道。

廚師告訴他,下蛋的雞,都是專門養的。每天把人參之類的大補材料,碾碎了摻在雞飼料裡喂母雞,你說這樣的雞蛋,能不值一兩銀子?!

就這樣的生活,算是精緻奢華了吧!


七追風


古代豪門貴族的生活有多奢侈精緻?舉三個例子。晉武帝司馬炎到駙馬王濟家做客,對飯桌上的一道烤乳豬讚不絕口,王濟告訴司馬炎,那乳豬是用人乳喂長大的;第二,宋朝奸相蔡京,生活奢侈糜爛,在他倒臺後府中的奴僕流落出去,有一平民買到了一個蔡京府中的廚娘,問她在宰相府做什麼的,那廚娘回答,她是專門負責鏤刻包子上點綴用的蔥花的;第三,明朝內閣首輔張居正擁有一頂32人抬的轎子,轎子裡竟然還有客廳、臥室、迴廊跟廁所,如同如今的旅行列車一樣。



在魏晉南北朝以前,因為生產力與資源的限制,加上當時大部分統治者崇尚節儉,所以當時貴族的生活並沒有精緻奢華到太明顯誇張的地步。直到魏晉南北朝開始,成為了一個重要分水嶺,世家門閥與上流貴族的生活,到了驚人瞠目結舌的地步,著名的“石崇鬥富”就是一個縮影。


貴族們的生活,無論衣食住行都精緻奢侈到了當時的極點,甚至有時候用今天的觀點來看都誇張得很。“一騎紅塵妃子笑”也是如此,貴妃喜歡吃荔枝,竟然快馬加鞭從嶺南運輸過來。

貴族們的衣服首飾,也全都是純手工製造的,按今天流行的話來說,就是“純絲”“純棉”的。隋唐時代的筷子也非常雷人,當時貴族的漆器筷子,需要近一年時間做出來——上好漆之後,自然風乾,然後繼續上漆,如此反覆要數十遍,還不能把漆上厚了,最終做出的漆器筷子千年不褪色。

也正因如此,古代大量的貴族生活技藝都失傳了,比如著名的秘色瓷、曜變天目等。


澹奕


說一個超乎想象的,人奶餵豬

晉武帝司馬炎某次到官員家中做客,該官員名為王濟,乃晉朝世族子弟,又在朝中做官,可謂豪門顯赫。

宴請司馬炎的席間,上了一道美味的烤乳豬,司馬炎吃過以後,大呼過癮,便激動的問王濟這道烤乳豬是怎麼做的?

誰知王濟說重點不在於如何做,而是在食材上,因為這些豬,全部是用“人奶餵養”的,所以肉質本身就極為肥嫩。

司馬炎聽完之後,當場目瞪口呆,身邊的隨從也俱是滿臉震驚。

《世說新語·王濟以人乳飲豬》記載:

武帝嘗降王武子家,武子供饌,並用琉璃器。婢子百餘人,皆綾羅絝羅[3],以手擎飲食。蒸豘肥美,異於常味。帝怪而問之。答曰:"以人乳飲豘。"

帝甚不平,食未畢,便去。


而王濟的瘋狂行徑不止於此,他還做過一件更加瘋狂,讓人咋舌的闊綽之舉:

他年輕的時候,跟友人去一塊跑馬地考察,因為這塊地風景極好,同時視野開闊,王濟非常喜歡,他接著就讓人把整塊地鋪滿錢幣,用以交付買地的款項,世人得知後,紛紛為之震驚,而此次行為,也為王濟這個貴族,招來很多非議。


既然說到西晉,那就不得不提當年最著名的“石崇鬥富王愷”。


石崇這人起初歷任荊州刺史、南蠻校尉等職,誰知在任期間,他竟然暗中當起了打家劫舍的馬賊,靠著劫掠來往商旅的營生,大發不義之財。

後來晉武帝司馬炎為了斂財,就隨意的售賣官爵,本就身為官吏的石崇,又靠著從司馬炎手裡買來的官位平步青雲,從地方刺史搖身一變成為晉朝貴族,而他最瘋狂的時候,娶了超過一百位妻妾,和當時晉朝最有頭有臉的人物頻繁往來,結交了大批權貴,整天就是喝喝花酒,過著極度奢靡的放蕩生活。

正所謂官官相護,石崇自從當了官以後,比以前更加富有,漸漸在晉朝的貴族圈內名聲鵲起。


但當時還有一個正兒八經的皇親國戚,叫王愷,此人身為“國舅爺”,地位顯然比石崇要高的沒影,可他的財產卻不如石崇的多,這讓王愷極不服輸,非要跟石崇鬥富。


自此,倆人之間就開始了一段令人啼笑皆非的貴族鬥富。

先是王愷用麥芽糖刷鍋,故意把這事兒說給石崇,石崇聽了立馬回到家把爐子給撤了,勒令下人以後只要做飯,就必須得用蠟燭,不能用柴火。

大傢伙可要知道,不管在晉朝,還是現代,用蠟燭生火做飯,那可比隨意劈砍的柴火貴太多了,何況是在很多人都吃不上飯的晉朝,這簡直就是一種想都不敢想的奢侈。

王愷知道以後,接著掏出大把錢財,買了大批綢緞,全部用來鋪路,據說鋪出的道路長達數十里,還起了個頗文雅的名字:紫絲布步障


舉世皆譁然。


而石崇不甘落後,就找了一條更長的道路,把路面全部鋪上了名貴的綢緞,硬是鋪出一條“錦步障”。

南朝·宋·劉義慶所著的《世說新語·侈汰》有載:“王君夫(王愷)以𥹋糒澳釜,石季倫(石崇)用蠟燭作炊。君夫作“紫絲布步障碧綾裡四十里”,石崇作“錦步障五十里以敵之”。”又“石崇與王愷爭豪,並窮綺麗以飾輿服。”


《晉書·石崇傳》:“(石崇)舉貴戚王愷、羊琇之徒,以奢靡相尚……愷作紫絲布步障四十里,崇作錦步障五十里以敵之。”


注意上文兩段中的“紫絲布步障碧綾裡四十里”和“錦步障五十里以敵之”等描述,大家可以自行想象當時的壯觀,那可是綿延數十里的名貴絲綢啊。。。。


王愷這下沒法子了,他的錢財無法再跟石崇相抗衡,索性就去找自己最牛x的親戚,也就是晉武帝司馬炎幫忙,司馬炎倒很仗義,直接扔給他一件宮裡價值連城的稀世珍寶——玉珊瑚。

讓王愷拿著這件寶貝,去跟石崇鬥富。

結果見了石崇,王愷本來沾沾自喜,心想這下看你怎麼跟我鬥?!

誰知石崇一把奪過王愷手裡的珊瑚樹,當場就拿起鐵如意,給他砸了個稀巴爛!

國舅爺王愷立馬雷霆大怒,然而石崇卻領著他來到自己的私人庫房,打開門的一剎那,王愷當場就傻眼了!

因為這間庫房裡,不僅有數不清的稀世珍寶,金銀器皿,甚至還有數棵比王愷珊瑚樹還要高還要漂亮精緻的玉珊瑚!

石崇面朝一臉懵逼的王愷,就說了三個字:


隨便挑。

《世說新語·侈汰》:武帝,愷之甥也,每助愷。嘗以一珊瑚樹高二尺許賜愷,枝柯扶疏,世罕其比。愷以示崇,崇視訖,以鐵如意擊之,應手而碎。愷既惋惜,又以為疾己之寶,聲色甚厲。崇曰:‘不足恨,今還卿。’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樹。有三尺四尺,條幹絕世,光彩溢目者六七枚,如愷許,比甚眾,愷惘然自失。”


而且這還不算最絕的,石崇的個人生活,就連洗完澡,都有十幾個美女伺候他穿衣戴冠,不僅每一位美女手上拖著盛滿香料以及洗漱用品的金盤,甚至每個客人來上個廁所,方便完以後衣服就不能再穿,立馬就得換新的,而且上廁所時,見廁所裡有絳色蚊帳、墊子、褥子等極講究的陳設,還有一位美豔的婢女捧著香袋在一旁侍候。。。

這也導致很多人都以為那不是廁所,而是石崇的臥室,因此也鬧出了不少笑話。。



由此,石崇家經常可以見到大批官員去拜訪,每天都歌舞昇平,極具奢靡,總之當時石崇的生活,已經達到了西晉時期的貴族之最,恐難出其右,根本就是超出普通人想象的極限。。


但最後,他的下場也很慘,參與“八王之亂”的司馬倫,麾下有一位黨羽,名叫孫秀。

此人相中了石崇的寵妾“綠珠”,仰仗著有軍權在手,直接上門去向石崇索要“綠珠”,石崇當場就拒絕這種無理要求,哪有你來跟我要媳婦兒,我就直接給的,這不是荒唐嗎?

(注:另有典故:綠珠墜樓


被拒絕之後,孫秀大發雷霆,直接向司馬倫誣陷石崇為亂黨,密謀造反。

最終石崇被夷滅三族,再被抄家,所有家產盡數充公,直到後來司馬倫被殺,晉惠帝復位,以“九卿禮儀”重葬石崇,才使其得以昭雪。


說來,他也算是含冤而死。


縱觀石崇一生,雖享盡人世間的榮華富貴,但在浩蕩的歷史長河中,也不過一朵渺小浪花罷了,留給後人的,只有無限的遐想與嗟嘆。


————————


謝謝。


錢品聚


說到這類“豪門奢靡橋段”,後人津津樂道的,常以魏晉門閥貴族家的“炫富事”。但放在商品經濟發達的明代,明朝士大夫的奢侈景象,卻更見光怪陸離。其中至今發人深省的,當屬以下幾樁。

1,明朝版的“高官宴會”

說起明代豪門的“精緻奢侈”,大明朝高官們的宴會,就非常有競爭力。明末混跡官宦圈的歐洲傳教士利瑪竇,參加了許多高官圈的大宴會,吃得嘴冒油卻沒忘了記筆記,筆下全是火熱場面。

以利瑪竇的記錄,明代官員的重要飯局,通常都安排在豪華的莊園裡。單是開宴前客人喝茶的前廳,就是滿眼考究裝潢,字畫古玩看不夠,
簡直“有如我們(歐洲)神壇的樣子”。宴會上常見金制的餐具酒具,全是“貴重材料製成”,宴會上的精美菜餚,每次宴會都花樣翻新,基本不帶重樣。不但吃得心曠神怡,量還特別大,以至於“碟盤子堆的老高,就像修建一座城堡”。

這場面大得像“修城堡”的官員飯局,利瑪竇的筆下記錄了好多。在歐洲“中國熱”的時代裡,把好些歐洲貴族都看得流口水。當然,明朝官員飯局為何如此“大場面”?利瑪竇在其《中國札記》裡也捎帶解釋了一句:“開支全部由公家支付”。嗯,就是吃公款。

2,貧窮限制了“貪二代”的想象

明代最“青史留名”的貪官,當屬十六世紀中葉的大奸臣嚴嵩,這位明朝重臣二十年如一日貪汙受賄,富有程度名滿天下。他的寶貝兒子嚴世藩,更是喜歡跟別人攀比。本著“我家最有錢”的心態,嚴世藩曾品評當時天下富豪。以他的得意估算說:唯有家產在五十萬兩白銀以上的家庭,才有資格列入大明朝“鉅富”行列。

不過,倘若到了幾十年後的明末,諸多明朝士大夫們聽到嚴世藩的這“財富標準”,恐怕就要掩口失笑:單說萬曆末年的江南地區,吳興董尚書的家產,就有百萬兩白銀之多,嘉興項家的財產雖不如董家,但家中古玩市值卻高達數百萬兩。就連洞庭地區的退休祭酒陳瓚,都是“資累百萬”。崇禎年間一度官運亨通的巡撫丁魁楚,後來向清軍賣身投靠時,一口氣拉來了八十四萬兩黃金。驚得清軍一邊連連感慨,一邊把丁魁楚捆成粽子砍腦袋。

嚴世藩那“五十萬兩白銀是鉅富”的財富標準,放在號稱“俸祿微薄”的明末,基本都不算有錢人。說起來,只能怪十六世紀的明朝官員太“貧窮”,以至於“貪二代”嚴世藩的想象力,都被嚴重限制。

3,天價地租收入

明代士大夫的富庶,就連清朝初年的學者們,有時也連呼羨慕。比如清代無錫學者錢詠,就曾在《登樓雜記》裡發出驚呼:前明富家甚多。

有多富?可以看看錢詠筆下,明代“富家”的收入狀況。比如無錫的華家,每年僅地租收入,就有四十八萬兩白銀。當地的鄒家,田地有三十萬畝之多。蘇州的錢家,每年地租更高達九十七萬兩白銀。而以錢詠的感慨說,就這幾戶“土豪”,放在江南當地,還只是算豪門中的普通水平,談不上最有錢。

換句話說,江南當地隨便幾家“豪門”的地租收入,就可以羞殺千里之外的大明朝戶部國庫。為什麼經濟發達的晚明,國家財政卻窮得叮噹響——都落入了這幫人的腰包。

4,超級大宅院

士大夫們如此有錢,不享受一把當然說不過去,明末最流行的燒錢享受,就是蓋豪華宅院。

蓋宅院這事,放在明初就是高壓線,官員們亂佔地亂蓋,抓住就是生命危險。而放在明末時,卻是嚴重燒錢。蘇州當地置辦一座假山,買假山就常要數百兩白銀,雕琢假山花費就有上千兩白銀。可對於當地“豪門”們來說,這都不是事兒,明初的“高壓線”早沒影。燒錢?有的是錢,可勁燒!

所以明末的士大夫宅院,特別是蘇松地區,家家都是恐怖陣仗,全是拼命的佔地挖河,造出無比精緻考究的園林住宅。比如前面說到的退休祭酒陳瓚,他的住宅號稱“擬於宮殿”,完全照著王府標準來,整個宅子佔地上百畝,比北方藩王的府邸還氣派。而且就為了找一塊三丈高的太湖石,他居然砸錢僱人,在太湖築壩排水,把波濤洶湧的太湖水排到見底,動用數百輛大車把巨石拉回家。明代的士大夫,不單跟皇帝頂牛,講大道理時任性,過起自家生活,也是這麼有錢任性!

這個時候,卻也是晚明內憂外患的年頭,餓殍遍野的大明朝,也就在這樣的“有錢任性”士風裡,越發沒救。崇禎臨終前那句“諸臣誤我”,參考這幾樣“精緻奢侈”的士大夫生活,就可見何等實在。

歷史風雲錄


這完全是一部《舌尖上的豪門》啊。

據《舊唐書·蘇環傳》:“公卿大臣初拜官者,例許獻食,名曰燒尾。”

韋巨源升任宰相時,就在家中大開“燒尾宴”,請唐中宗來家裡吃飯。其中,有道菜名叫“渾羊歿忽。

這道菜大有名氣,原因就在於食材的豐盛、工藝的複雜:

首先,需要一隻童子鵝。拔毛、去除內臟,然後在鵝腹內填上米飯,接著在鵝的表皮抹上鹽、醬等佐料。

其次,需要一隻肥羊。把羊剝皮、去除內臟,然後將童子鵝放入羊的肚子裡,用針線把羊肚子縫上。

最後,把肥羊架在火上烤。這道工序就像烤全羊一樣,不難,重在火候。

劃重點:肥羊烤好以後,把羊扔掉,只吃羊肚子裡的童子鵝。

折騰了半天,只為了吃一隻鵝......

素蒸音聲部:這道菜,是麵食。

首先,把面和起來,就像我們做饅頭一樣。

然後,做造型。用和好的面,捏成不同形狀的“歌姬舞女”,據說形狀栩栩如生。

最後,把造型不同的“歌姬舞女”放入大鍋中蒸熟。

劃重點:這是一道工藝菜,是用來擺盤的,不能吃哦。

(想吃也可以,不過你想想:吃一個人形饅頭......)

清風飯:這是一種糯米飯,宴席間的零食。

首先,把糯米放多鍋中煮熟,然後撈出備用。

然後,準備大量的煉乳,把糯米飯倒入牛奶中,點綴以楊梅、櫻桃。

最後,在“牛奶糯米飯”中加入龍腦(冰片),放入冰水池中涼透,就可以吃啦。

劃重點:這只是一碗冰鎮涼粥而已。

同心生結脯:這是唐朝版“豬肉脯。”

首先,需要一塊生肉,豬肉、羊肉、牛肉都可以。

然後,需要熟練工把肉片打成同心結的形狀。

最後,把同心結的肉片掛起來,風乾後就能吃了。

劃重點:這是唐朝貴族的日常零食,就像我們吃薯片一樣。

玉尖面:吃的起皮、吃不起餡的包子。

唐德宗時期,有位翰林官聽說皇帝每天吃包子,吃的很開心。於是他就向太監打聽,這是什麼包子?

這個太監說:“極肥的熊,叫消熊。每天用細糧精料餵養的鹿,叫棧鹿。皇帝的包子餡,是用消熊和棧鹿的肉做的。”

劃重點:千萬別有“皇帝不過如此”的優越感,你吃不起包子餡。

清湯虎丹:原材料是虎睪丸......

首先,將小碗口大小的虎睪丸,放入雞湯中,小火燉煮三個小時。

然後,將煮熟的虎睪丸剝去皮膜,放入調好的醬料中醃製,入味。

最後,用薄如蟬翼的小銀刀,將虎睪丸一片一片的切成紙張厚薄,放入盤中擺成花型。吃的時候,蘸上蒜泥、香菜食用。

劃重點:真正的豪門飲食,普通人想吃的話,準備好以身伺虎。

唐朝豪門貴族的飲食,無論葷素都講究做法花哨。

即便只做個生魚片,也必須“無聲細下飛碎雪,有骨已剁觜春蔥”,還得起個講究的名字:金畿(ji)玉膾(kuai)。


溫乎


雖然說古代很多方面沒有現代進步,但是說到這個吃穿上的奢靡,古代一些豪門貴人的生活如果不是史書記載,你都無法想象,這裡給大家列舉幾個例子:

一、生魚片,也就是現在日本人經常吃的那種

這種美食在兩晉南北朝時候就出現了,那時候叫“魚膾”;魚釣上來之後,用刀切的薄如蟬翼,蘸點調料,入口即化。曾經有江蘇人張翰到洛陽做官,因為懷念家鄉的這道美食,於是辭官回鄉;宋仁宗喜歡釣魚,每次釣上魚就命人做成這種“魚膾”,然後作為浩蕩皇恩,賞賜給大臣吃。

二、筷子奴嚴嵩

明朝的權臣嚴嵩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筷子奴,就像現在的女人喜歡包包和鞋子一樣,嚴嵩非常喜歡筷子,光筷子就有兩萬多雙,材質高檔,品種應有盡有,金筷、象牙筷、玳瑁筷、烏木筷、斑竹筷、漆筷等等。

三、皇家皮草

唐朝的安樂公主堪稱當時時裝界的潮流女皇,她有一條百鳥羽毛織成的裙子,史料記載裙子的穿著效果為“正視為一色,傍視為一色,日中為一色,影中為一色。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時尚界的女皇,因為有她的典範,其他皇親國戚也紛紛效仿,於是乎,長安附近山林的奇禽異鳥被捕得快要絕跡。

四、鉅富石崇——五星級廁所

有一個叫劉寔的官員,他年輕時很窮,無論是騎馬外出還是徒步行走,每到一處歇息,他都從不勞煩主人。在家裡,就連砍柴挑水,劉寔經常都是親自動手。有一次,劉寔去石崇家拜訪。上廁所時,他見廁所裡有絳色蚊帳,裡面的墊子、褥子等,都是極其講究的,而且還有婢女捧著香袋侍候。劉寔感覺似乎不對,他就急忙退了出來,紅著臉對石崇說道:“實在不好意思啊,石大人,我剛才走錯地方了,想如廁,卻進了您的內室,見諒,見諒!”石崇笑著答道:“劉大人,沒錯,那就是廁所!”

記得有個紀錄片叫《億萬富翁的饕餮盛宴》,感覺比起這些歷史人物,也都是小角色啊。


xmn9523


看看其他答案說的都是中國古代豪門,那我來講講國外古代豪門的奢侈糜爛吧。

一、法國路易十六的宮廷一根蠟燭價格抵得上普通工人的週薪

路易十六的法國宮廷將洛可可藝術發揮到極致,但自古以來高雅的生活藝術都是靠大筆金錢支撐的。路易十六的妻子瑪麗·安託萬內特是歷史上著名的赤字王后,雖然她的奢靡被民間嚴重誇大,但是符合真實的部分也足夠震驚世人了。
路易十六夫婦並非什麼十惡不赦的壞人,但是他們才能平庸,無力應付危機四伏的帝國革命。王后養自深閨,不問民間疾苦。她和中國歷史上得寵的后妃一樣擁有丈夫贈送的華麗宮殿,每週都花費大筆金錢在誇張的髮型上。
法國全國都在鬧饑荒的那一年,王后買了一百七十多條裙子。皇宮裡燈火日夜不滅,每根蠟燭的價格足夠支付那年代一個法國普通工人的週薪。


二、英國都鐸王朝御膳房一天燒掉四噸名貴木料

在英國亨利七世的時代,平民百姓是很難吃到新鮮肉食的。那年月吃烤肉是財富和權力的象徵。
而在亨利八世的宮廷裡,烤肉居然天天上桌。平民鮮見的烤牛肉和烤羊肉是家常便飯,更稀罕的鹿肉和野豬肉也是隨處可見。為了烤這些肉,御膳房一天就燒掉四噸英國橡木。
亨利八世時代紅酒是極為昂貴的奢侈品,但是在皇宮裡它卻成了自助飲品,如同白水一般。


三、埃及豔后的奢靡震驚情夫安東尼,價值連城的耳環隨手融掉毫不吝惜。

埃及豔后為了向安東尼展示埃及的財富與實力,乘坐華麗無比的大船從羅馬人面前駛過。她招待安東尼的豪華宴會上,戴著埃及當時最大的珍珠鑲成的耳環,並在眾目睽睽之下將珍珠耳環丟在烈酒裡融掉。如此可怕的鋪張行為讓安東尼和羅馬民眾都深為震驚。
埃及豔后所在的時代製造業十分發達,她一個人就囊括了埃及一半的國民收入。
雲緋歷史號:故紙堆間
雲緋文學號:芳緋文學
歡迎點贊和評論

蝶戀花緋


古代豪富生活之奢靡遠遠超過我們現在的想象,比較出名的像西晉王濟吃用人奶喂大蒸乳豬,石崇用蠟燭當柴燒,王愷用絲綢鋪地幾十裡等等,種種行為令身為現代人的我們根本就不敢相信,真是貧窮限制了我們的想象力。

除了典籍中著名的鬥富,我給大家說幾個細節,感受一下古代上等人過得是怎樣的人生:

1、張居正返鄉,乘坐“32人”抬的豪華巨無霸轎子

我們知道轎子是古代有錢人乘坐的比較普遍的交通工具,一般的有兩人抬的“肩輿”,四人的“軟轎”還有比較牛逼的“八抬大轎”。而當張居正官居大明首輔,衣錦還鄉的時候乘坐的是“32人”抬的豪華巨無霸轎子,也就是“左八右八,前後三十二”。轎子中有客廳、有臥室,有衛生間,還有兩個僕人伺候,簡直就是行動的大別墅。

張居正就是在轎子裡辦公、生活的,無疑“巨無霸轎子”算是讓張居正鄉親好好的見了次世面,估計流傳幾十年沒什麼問題。

2、胖美人楊貴妃的衣服有700個人給其縫製,500個人給她做首飾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妖貓傳》中李白為楊貴妃做的《清平調》,第一句便是雲想衣裳花想容,可以想象胖美人楊玉環的衣冠絕對是華美異常的!畢竟光給她一個人做衣服的工廠就有700個人!而為她準備首飾還有500多個人,更有無數人為她伺候日常所需“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她想吃荔枝了,便有人從千里之外為其快遞荔枝來,那可不是現在一架飛機就解決了,那可是古代。為了楊玉環吃到新鮮荔枝不知道要跑死多少馬,跑死多少人

3、清朝鉅貪和珅,每日吃一顆珍珠,一顆珍珠價值兩萬裡白銀以上

我們知道吃珍珠粉可以美容養顏,其實珍珠粉還有“明目安神”的效用,“史上第一貪官”和珅每日陪在乾隆身邊,為了反應快肯定得保證神志清明。所以他每日食用一顆珍珠。

和珅吃的珍珠可不是普通珍珠珠,必須要是上等珍珠,要是新鮮沒人用過的,要是完美無任何瑕疵的。和珅特供珍珠,是從海里打撈上來的珍珠,這樣的珍珠不失靈氣。這些珍珠要用赤金包裹起來,放進錦囊中,在放在一個金絲楠木的小匣子中才能送到和珅府中。這樣的珍珠一顆就要兩萬兩銀子以上。


夜半聊閒


【文藏來答】“貧窮限制了我的想象力”,古代也是如此。下面就用兩件上廁所的事,來說明一下古代豪門世家的生活到底可以多精緻吧。

顧愷之 《女史箴圖》局部

廁所也好,馬桶也罷,對普通百姓而言,不過是解決新陳代謝問題和積攢糞肥而已,但對古代帝王和權貴階層來說,汙穢之地更需分外講究。日本馬桶算什麼,古代皇家廁所那才叫真奢華,拉便便都一種享受。

網絡配圖

出身琅琊王氏的王敦已經算是豪門了,但在公主府的廁所裡,照樣秒變“鄉巴佬”。王敦被晉武帝招為公主駙馬,新婚之夜,王敦內急,頭一回使用公主府廁所。公主府廁所果然不同凡響,富麗堂皇,王敦看到廁所的漆箱裡盛著很多幹棗,還納悶為啥廁所裡擺設果品,就順手抓來吃,一邊吃一邊蹲坑,這感覺挺新奇。王敦出來後,立刻有婢女端著盛水的金澡盤和盛澡豆的琉璃碗迎上前來。王敦不解其意,就把澡豆倒進水裡,一飲而盡。婢女各個掩口偷笑。原來,那澡豆(相當於現在的肥皂)和水是用來便後洗手的,而廁所中的幹棗是用來塞鼻孔、防臭味的。

網絡配圖

這生活可以說很精緻了,絕不是暴發戶的“壕”氣所能比擬。不過,歷史上高調炫富的土豪石崇,他家的廁所比之西晉皇家,有過之無不及。

石崇家的廁所,專門有十多名花容月貌的婢女在旁侍候,廁所備有甲煎粉(洗手後擦臉塗手的香料)和沉香汁(香水),甚至上廁所的人出來之後都換一身新衣服,以免沾染臭味。如此,也就不難理解為何唐朝時期用“更衣室”代指廁所了。

想了解更多藝術推介與藝術收藏,歡迎使用【文藏APP】,關注【文藏】官方微信公眾號&微博&頭條號更多精彩內容等著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