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大會堂建造始末

人民大會堂建造始末

中央領導人毛澤東、周恩來等在審查天安門廣場和人民大會堂的建築設計方案。

人民大會堂建造始末

人民群眾參加人民大會堂義務勞動場景

1958年9月,北京市開始建造十大建築,人民大會堂居於首位。這座莊嚴雄偉、壯麗典雅的建築完全由中國人自行設計興建,從正式破土動工到建成僅用了10個多月,堪稱中國建築史上的一大創舉。時隔60個春秋,當年建造這座殿堂的過程及諸多細節也一一浮現。

集思廣益,敲定設計方案

早在1956年,中共中央便醞釀在北京建設一個大型的禮堂,以供開會使用。1958年8月,中共中央確定要在北京建設一批包括萬人禮堂(即人民大會堂)在內的重大建築工程,以展現建國十年來的建設成就,慶祝國慶十週年,並把建設任務直接下達給了北京市政府。

北京市對這項任務高度重視,積極行動。9月8日,北京第一副市長萬里向在京的設計、施工單位的專家做動員報告,他說:“不是有人不相信我們能自己建設現代化國家嗎?老認為我們這也不行那也不行嗎?我們一定要爭這口氣,用行動和事實做出回答。”

然而,困難超乎想象。在短短的300余天,不僅要將人民大會堂、革命博物館、歷史博物館、國家劇院等建成,還要具備最高藝術水平和最高工程質量,這在國內外均無先例。人民大會堂是舉行慶祝盛典的會場,關乎全局,更要全力保證。

在各方專家的反覆商討下,大會堂的位置定在了天安門廣場西側。接下來就要儘快拿出總體設計方案,方案不定,一切都是空談。

北京市發動、組織了大批設計師參與大會堂的設計。按照中央的要求,由最初只是要建造一座容納萬人的大禮堂,後來增加了5000人的宴會廳,之後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樓也加了進來。功能不斷擴展,建築面積卻依舊要求限定在最初的7萬平方米,並且一定要大氣,這對設計師們是個很大的挑戰。

1958年國慶節前,歷經7輪評比論證,大會堂仍然沒有一個成型的設計方案。焦急的周恩來總理指示,要進一步解放思想,除老專家之外,發動青年同志參加方案的設計討論。

難題的解決迎來轉機。北京市規劃局的年輕設計師趙冬日及同事大膽提交了一個建築面積17.18萬平方米,超過原來兩倍多的設計方案。但是,新的方案能不能通過,誰心裡都沒有底:中央從未明確表示過放寬建築面積的限制,並且再多建十多萬平方米意味著要延長工期。

10月14日,剛從外地返京的周恩來連夜召開會議,審查大會堂設計方案。在經過反覆看、反覆對比,一再徵求在場人員意見後,周恩來最後拍板:“就用這個!工程具體設計由市建院負責。”隨後,他向中央做了彙報,並最終獲得通過。與此同時,預想中難度巨大的搬遷工作也在10月10日前全部完成,用時不到一個月。

統籌推進,確保工程時間效率

大會堂的設計方案已經敲定,十多萬平方米的內部結構卻幾乎還是空白。時間不等人,指揮部決定打破常規,採取“邊設計、邊供料、邊施工”的方法。10月28日,大會堂正式破土動工。此前,著名建築師張鎛被任命為大會堂的總建築師。

設計方面行動迅速。北京市建築設計院的幾十名工程師全部搬到工地,與施工單位面對面,在充分考慮施工實際條件下進行設計,並在用料和做法上聽取施工方意見。這一做法極具優越性,既節省了時間,也避免了設計中的不合理現象。為進一步完善原設計方案,汪季琦、梁思成、茅以升等幾十名全國著名建築專家被邀集在一起,商討提出了幾十項具體可行的意見。周恩來總理對大會堂的建設高度關注,大禮堂“滿天星斗、水天一色”的設計理念就來自於他。

土建方面“出師不利”。11月,在大會堂西南角幹活的工人挖出幾塊鵝卵石,最初誰也沒有在意,不料挖出的石頭越來越多,最後一條古老河道赫然在目。為了確保穩固,地基必須挖到8米深的老土層,流沙和淤泥必須徹底清除才能動工。當時國內根本沒有足夠的設備和先進的方法挖掘和運輸土方,大部分只能靠人力完成。所幸,陸續有很多人來工地義務勞動,部分彌補了勞力的緊缺。

隨著國慶工程全面鋪開,北京方面不僅人員捉襟見肘,急需各地支援,而且加工訂貨和市場採購的物資,品種繁多,規格複雜,涉及面廣,只有依靠舉國之力才能完成。北京市的請援函發出後,全國18個省、市、自治區不僅先後派來數千名優秀建築工人參加建設,還不遺餘力地將大批機械和物資運到首都。

工地上機器轟隆,日夜不休,工人們勞動強度很大,但從不叫苦叫累,比著勁兒地工作。鋼筋工青年突擊隊隊長、後來成為北京市副市長的張百發和木工青年突擊隊隊長、後來成為全國政協主席的李瑞環在建設中苦幹加巧幹,脫穎而出。

關鍵一戰,雄偉工程拔地而起

工程技術人員日夜奮戰,施工進度突飛猛進。12月初,人民大會堂宴會廳的基礎混凝土已全部打完,大禮堂和常委辦公樓也正打混凝土。3月11日,國慶工程會議確定大會堂竣工時間,工程進入倒計時。到5月上旬,人民大會堂的總工作量已經完成35.5%,全面進入裝修階段。

裝修階段質量要求高,技術複雜,需要多工種同時作業,而且即將到來的雨季也會給施工帶來不便。

成敗與否,在此一戰。

指揮部採取了各項應對措施,如對宴會廳、大禮堂等國慶十週年慶祝活動必須使用的關鍵部位,實行兩班或三班施工,集中人力和物力,充分利用時間和空間,保證提前完成。然而,工程完成情況卻有些不盡如人意。一般情況下,應該採用常規施工順序,有秩序地進行。但由於趕工期,經驗又不足,施工中常常出現不合理顛倒工序的情況,前頭剛做好,後面就要返工,既不能保證質量,又浪費人力物力,延誤工期。

竣工時間迫在眉睫。7月21日,北京市再次召開五級幹部會議,集中解決國慶工程收尾竣工問題。經商討,決定製定綜合施工計劃,把有關協作單位和各個工種組織起來,合理安排工序,聯合作戰。多工種同時作業,導致現場非常擁擠。面對新問題,工人們群策群力,想出了“支架懸空腳手架”辦法。他們在30多米的高空,用一根根杉木支搭出4000多平方米的懸空腳手架,確保各工種分層施工,立體作業,互不干擾。這樣一來,工程質量和工作效率有了明顯提升。

1959年9月24日,雄偉壯觀的人民大會堂工程宣告完成,向世人展示了中國人民的高超智慧和偉大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