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的武俠小說《白馬嘯西風》為什麼沒有被拍成電影或者電視劇?

愛娛一族


金老先生去世,無數曾經出演過金庸劇的演員發微博悼念。說金庸的劇養活了大半個娛樂圈是不過分的。不論是哪一代人,總會有他們那一年代版本的金庸劇。60、70後會記得《世間始終只有你好》,90後會記得《難唸的經》《難唸的經》,00後會記得陳喬恩的東方不敗和陳妍希的小龍女。但是作為翻拍熱門的金庸小說,也有一部頗受好評,卻幾乎沒有拍成電視劇,一直沒有翻拍成電影的小說,那就是《白馬嘯西風》。相信裡面的一句經典語錄大家都聽過"

那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是我偏不喜歡。"

《白馬嘯西風》是金庸的一部中篇武俠小說,也是金庸少有的以女性的視覺所寫的一篇小說。小說描寫了哈薩克人和漢人之間的愛恨情仇,主人公名叫李文秀,漢族姑娘。父母因帶著高昌地圖被強盜追殺,一直逃到回疆,因寡不敵眾而喪命,將地圖藏在李文秀身上。

七歲的李文秀被哈薩克族中旅居大漠的漢人計老人(實際上是為躲避師傅追殺而易容的青年馬家駿)救下並撫養長大。李文秀與哈薩克第一勇士蘇魯克的兒子蘇普結為好友。蘇魯克出於對漢人的仇恨,阻止兩人來往,李文秀再也不見蘇普。

在一次躲避仇家的過程中,李文秀遇到了隱居的一指震江南華輝,拜他為師。一次大雪,李文秀的仇家、蘇普、阿曼、蘇魯克都來到了李文秀家避雪。最終高昌地圖被發現,華輝、馬家駿命喪於高昌迷宮,李文秀獨自回中原。

一、李文秀,我為什麼而活?

故事只寫到了李文秀人生的前二十年,而這二十年,李文秀大都是孤獨的。

孤獨是人類註定的命運。孤獨在本質上,是指個體存在不為他人(或世界)承認,故而常伴以絕望,即對自我存在意義的空虛感。

李文秀生活在哈薩克人聚居的地方,卻被哈薩克人說成"真主降罰的漢人女孩"。哈薩克人對漢人極是憎恨。書中寫"大家對他十分疏遠,若不是大慶喜事,誰也不向他買酒;若不是當真要緊的牲口得病難治,誰也不會請他就醫。"好不容易有了唯一的朋友哈薩克少年蘇普,卻因自己是漢人致使蘇普被父親暴打,她認為是自己這個"真主降罰的漢人女孩"害了蘇普,於是只好忍痛拒絕蘇普。

李文秀不被他人認同,自我存在被否定。當畢輝將毒針送給阿秀,告訴有這個毒針,所有人都會怕她。阿秀卻說不希望別人怕她,只希望別人喜歡她。說明她內心是非常渴望被認同,渴望被愛的。

李文秀每天面對的就只有大漠的風沙,沒有別人會到訪,她和計老人相依為命,但兩人雖然在一個屋簷下相處了十多年,卻是"你不知我,我不知你"。這對於一個處在人生最朝氣蓬勃的年紀的女孩來說,是多麼的寂寞和荒涼。

那麼,在孤獨中,支持李文秀存在的意義是什麼呢?李文秀跟畢輝學武功時,她並不想學,只是因為不想讓畢輝失望,才拜他為師學武功。她偶爾也會想,學好了武功就能把蘇普搶回來。過去對蘇普的愛,兩人之間最美好的回憶,對蘇普還心存的一點幻想,也許是她存在的意義。如果她後來沒有再見到蘇普,也許她這輩子都將依靠著這份美好回憶活下去。但是當她再見到蘇普,親口問出她一直想知道的答案時,她知道蘇普這輩子不可能再愛她。

女扮男裝的李文秀問蘇普:"如果那小姑娘很是想念你,日日夜夜的盼望你去陪她,因此墳上真的裂開了一條大縫,你肯跳進墳去,永遠陪她麼?"蘇普回答"不,那個小姑娘只是我小時的好朋友。這一生一世,我是要陪阿曼的。"人總是如此,雖然心裡面可能早就已經知道事情的結果,但是還是會等到結果真正出來時,才願意去做出改變。

於是,當愛情變成了永遠無法觸及的事物時,她還是要活下去,因為她要照顧她這世上唯一的親人——計老人。但很快,在高昌迷宮裡計老人和畢輝同歸於盡,一下子,她在這世界上唯一關懷她的兩個人都不在了,她不知道今後獨自一人在這世上該如何存在。畢輝快死的時候,她選擇留下來多陪他一會,其實,她只是想讓這種失去存在的意義的時刻來得慢一點。離開高昌迷宮,她又該往哪裡去呢?

二、李文秀,今後我將為何而活

小說最後,李文秀騎著白馬,回了中原。江南有楊柳、桃花,有燕子、金魚……漢人中有的是英俊勇武的少年,倜儻瀟灑的少年……但這個美麗的姑娘就像古高昌國人那樣固執:"那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是我偏不喜歡。"

明明已經說了中原的一切再好,她也不喜歡,為什麼還要回中原呢?她曾說:"中原故鄉的情形,在她心裡不過是一片模糊的影子,她在這大草原裡住了十二年,只愛這裡的烈風、大雪、黃沙、無邊無際的平野、牛羊,半夜天鈴鳥的歌聲……"那為什麼不留在回疆?蘇魯克說要讓她留下,給她挑最好的男人做丈夫,送她很多牛羊,給她搭最好的帳篷。但是她還是搖了搖頭,選擇回到中原,因為蘇魯克能給她一切,卻不能把蘇普給她。

回到中原,一個原因是為了完成計老人的遺願。計老人臨死前讓她回中原,計老人知道江南是好地方,她不應該再在回疆受這風沙之苦。而另一個原因,是李文秀為了去尋找她存在於這世上的意義。

阿秀前二十年,似乎總是以別人為存在的意義,一切都替別人著想,為深愛的蘇普,為愛她的計老人,善良的她永遠是先考慮別人,犧牲自己。當親情、愛情、友情、師徒情全部失去後,她需要去重新尋找她存在的意義。

存在是選擇成為自己的可能性。儘管成為自己的道路是曲折的,是危險的,是荊棘密佈的。我們依然要走。因為我們別無他選。中原本是她的家,但是如今孤身一人,她也不知道家在哪,只能任由白馬把她帶去遠方。

很多人在失去愛情、親情等人生最珍貴的東西時,會頓時失去存在的意義,所以有的人選擇在失去愛之後,選擇自殺,或者用恨來支撐自己的存在,比如失去愛情的《白馬嘯西風》裡的畢輝、《神鵰俠侶》的李莫愁,《倚天屠龍記》裡失去親人的謝遜。但是李文秀沒有恨,當初是李文秀選擇將蘇普送給她的狼皮送給阿曼,後來又將阿曼救下,還給蘇普。李文秀說:"師傅,你得不到心愛的人,就將她殺死。我得不到心愛的人,卻不忍心讓他給人殺了。"

這讓我想起了金庸另一部小說的人物——郭襄。她18歲離家出門遊歷,一生尋找楊過和小龍女,希望探聽得他們的訊息,卻絲毫沒有結果。與其說郭襄是在尋找楊過,不如說是借尋找楊過,去尋找自己存在的意義。一個少女,把自己所有的感情都交付到了一個男子身上,但這個男子卻不愛自己,她能怎麼做呢?她被困在自己給自己編織的網中,出不來,別人也進不去,郭襄後來遇到何其道、張君寶(張三丰)也無法再動心。

《白馬嘯西風》的最後提出了一個讓人深思的問題"如果你深深愛著的人,卻深深的愛上了別人,有什麼法子"。這個問題似乎確實找不到答案。但是假若李文秀像郭襄那樣,一輩子再也忘不掉心中的那個人、那份情,又有何妨?既然放不下,又何必非要放下呢。不如就將這份感情放在心中,偶爾回憶,何嘗不是另一種美好?郭襄始終忘不了楊過,將自己的徒弟法號取為風陵,以紀念第一次在風陵渡口結識楊過。張三丰活到一百多歲,從張君寶變成了張真人,還是留著當初郭襄送給他的鐵羅漢。

黑塞在《德米安》中有這樣一段話:每個人的天職是找到自己的命運——而不是他人的命運,然後在心中堅守其一生,全心全意,永不停息。

郭襄在四十歲時終於頓悟,找到了自己存在的意義,她出家為尼,終生不嫁,後創立峨嵋派,潛心研究武學,成為一代女俠。誰又能說開創了峨眉派的郭襄人生不如按照世俗意義找了好對象結婚生子的姐姐郭芙成功呢?張君寶開創了武當派,一生潛心武學,受到無數人敬仰,這不也是人生的意義嗎?

《倚天屠龍記》和《白馬嘯西風》同時連載,但願阿秀能成為下一個郭襄。


一往文學


不是所有的武俠小說都適合改編成影視劇。《白馬嘯西風》顯然並不適合以影視劇的形式呈現。

《白馬嘯西風》不適合被改編,主要有兩方面原因。首先,它缺少足夠吸引人的故事情節。

作為一部中篇武俠小說,《白馬嘯西風》的故事非常的簡單,主要講述了漢族姑娘李文秀在大漠與哈薩克部族幾個青年的感情糾葛,因此故事的核心並非傳統武俠小說中武人的故事,而是一個女人的兒女情懷。

金庸先生在這部武俠小說當中沒有側重於描寫武功和打鬥場面,而是著重表現人的內心情感,所以在整個的故事當中很少有適合以影像來展現的武打情節和戲劇衝突情節。

其次,它缺少足夠有特點的人物形象。金庸先生在他的武俠小說中塑造了眾多經典的人物形象,它們各具特色,性格鮮明,更有各種想象力十足的武功傍身,凸顯人物的特點。

相比之下,《白馬嘯西風》中李文秀等人的人物形象缺乏吸引眼球的鮮明特點,更由於小說的側重點不在武功和打鬥,而少了吸引人眼球和讓人牢記的特徵。

其實《白馬嘯西風》是有改編影視劇的,可惜並不成功。1982年臺灣華視曾經拍過一部24集的電視劇,由著名的香港演員姜大衛領銜主演。

可惜該劇在當時並未引起廣泛的關注,也未能像金庸其他作品的改編影視劇那樣在之後成為經典、廣為流傳。更早的1979年,香港亞視也拍過電視劇,同樣不被人所知。

很多人不知道,《白馬嘯西風》其實是金庸先生當年專門為電影而創作的故事。

在初次發表和修改之後,小說有著非常大的差異。因此《白馬嘯西風》也是金庸先生修改得最多的作品。

也許在修改的過程中,金庸先生逐漸找到了自己真正想要表達的思想,從而放棄影視劇本的創作方式,最終為我們呈現出一部更加具有文學性的作品吧。


壹條電影


其實並不是所以小說都可以拍成電視劇或者電影的。

這部小說確實有點平淡,年輕時候讀過,沒讀下去,反而別的金庸著作都讀過,最迷的是鹿鼎記,記得借了同學的書,歸還的時間到了,書還沒看完,還書的路上捉緊時間讀,就記得那時候天很冷,手很冰,但全都不顧了,隨著故事情節時喜時悲,時而哈哈大笑,時而緊張激動,估計那時路人拿我當神經病吧



一直沒看過白馬嘯西風,前段時間下載了電子書看,結果遇到一個特別大的幽默,因為電子書不像紙質書籍那樣有厚度,以至於我看完李文秀在大漠殺完仇家後會回到江南展開一個類似郭靖回江南的傳奇故事,結果下一頁顯示全書完,我都懵逼了……這故事講完了還沒反應過來



一個社會,把一些算不上好的文章作品因人成名了拿出來登載而且還讚譽,這是文學上的悲哀,一種不思進取的腐敗思想,一個優秀的作家,真正好的作文是很少的,所以有人說有的小說吸引不了自己的興趣,是一些人拍馬屁歌頌自己搗出來的。中國近代歌曲,影視作品,真正拿的出來,像好的優秀各式小說,歌典能傳承下去的,一百首還湊不行,廢歌曲一大堆早該抹掉,小說也不超過150部,也許算多了點。詩集冒尖的一百首根本沒有,寫書的卻有至少百萬。優秀電影免強有百部算小不起了。影視連續劇幾乎沒一百套的。以前因文化不普及,中國學文化的不多,造成了有些東西是逼迫式的讓你接式,拿現在人眼光,欣賞水平來讀看,有些東西是要退出中國文化收藏還要看保留的。


小羽網絡



問:金庸的武俠小說《白馬嘯西風》為什麼沒有被拍成電影或者電視劇?

答:據我所知,《白馬嘯西風》是有被拍成電視劇的。其中香港亞洲電視於1979年拍有一版;

臺灣華視於1982年也拍有一版。

值得一提的是,臺灣華視於1982年所拍這一版是由華視當紅小生薑大衛主演,甄妮演唱主題曲,該劇長達二十四集,風靡臺灣、新加坡等地區。

現在有傳聞,說大鬍子張紀中立志要完成金庸十四部作品,下一部就要拍攝《白馬嘯西風》。

還有,倪匡在評金庸作品中,曾經說過:“《白馬嘯西風》是金庸作品中兩個短篇之一,是專為電影創作的故事。初次發表和修改之後,有極大的差異,是金庸修改得最多的一篇作品。”

看看,說《白馬嘯西風》沒有被拍成電影或者電視劇,是消息太閉塞了吧?!

不過,話說回來,和金庸其他小說相比,《白馬嘯西風》冷,讀者不喜歡,電影、電視劇導演不看好,這也是事實。

我曾經也是一個金庸迷,中學那會兒,家窮,買不起書,對同學中流傳的金庸小說,只能讀挨在人家身邊蹭讀,或者苦苦哀求,糾纏不休,死皮賴臉借回家讀,東一麟、西一爪,欲罷不能。

那時,最大的夢想,就是能擁有一套金老爺子的作品。

某次,在書店裡逛,突然發現了一本精裝版的《雪山飛狐》,價格只有2.6元!

那時候,象《天龍八部》、《倚天屠龍記》等大本頭都有數十元錢才能買全一套,這個定價2.6元的《雪山飛狐》,太適合我了!

毫不猶豫,我把褲兜裡的錢全都掏了出來,湊夠了2.6元,興高采烈地攜書歸家。

《雪山飛狐》是模仿日本電影《羅生門》寫的中篇,精彩絕倫,讓我大呼過癮。

更加意外的是,這本封面只寫“雪山飛狐”書名的精裝圖書,後面居然還附有金庸的兩個短篇:《鴛鴦刀》、《白馬嘯西風》!

天,這就是傳說中的買一送三!

賺大發了!

然而,讀完這兩個短篇,尤其是《白馬嘯西風》,我失望了。

我認為,《白馬嘯西風》是金庸十四部(篇)小說之中寫得最差的。

後來讀倪匡在評金庸作品,倪匡的評論,完全印證了少年時代時我的看法。

倪匡就說:“金庸只寫了兩篇短篇,就沒有再嘗試下去。而兩篇短篇,在金庸作品中的地位

都很低。金庸的寫作過程,是一種慢熱的過程。……短篇完全不給金庸以發揮的機會,無可奈何之至。《白馬》在金庸作品中排第十四位。”

下面淺談幾點我對《白馬嘯西風》的感覺。

一、全篇敘事不夠緊湊,行文鬆散,不象一篇小說,倒象一篇散文,但又缺乏散文的靈魂和意旨,用生硬的故事情節強行支撐著文章的框架,以企行文可以延續、延續、延續到終於延續不下去了,用了一句周星馳無厘頭式的話結束全文:“漢人中有的是英俊勇武的少年,倜儻瀟灑的少年,那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是我偏不喜歡。”這,確定不是在逗讀者玩?

二、金庸先生寫武俠,一直都在嘗試創新,故事主角中有白面書生式的陳家洛,有浪子式的令狐沖,有王孫公子式的段譽,有風流倜儻的楊過,有敦厚至誠的郭靖……還有流氓惡棍式的韋小寶,從大俠到小俠再到無俠。金老爺子稱不想重複自己的作品,一旦各種人物都寫遍,就金盆洗手,退出江湖。所以,《鹿鼎記》結束,他老人家就封筆了。《白馬嘯西風》是十四部(篇)小說中唯一以女子為主角的,老爺子試圖用瓊瑤、三毛式的筆觸,通過女性的視覺、心理來展開情節,我認為是失敗的。反正讀的時候,感覺書中人物半死不活、綿軟無力,讓人跳戲,很不得勁。

三、也許倪匡說的是對的,因為受短篇篇幅的限制,此書故事框架根本擺不開,要塑造的人物全擠一塊,致使人物形象蒼白、千篇一律,以至於結局瓦耳拉齊(華輝、馬家駿李文秀之師、“一指震江南”)和計老人(馬家駿,瓦耳拉齊之徒)恢復本來面目,讀者還傻傻分不清誰是誰,哪個是哪個,可以說是此書最大的敗筆。

四、全書情節巧合太多,太假,讓人難以置信。

以上幾點,決定了《白馬嘯西風》難為上乘之作。其不被電影、電視劇導演看好,也在情理之中。


覃仕勇說史


金庸所有的作品都被拍成過電影或者電視劇,包括《白馬嘯西風》也曾經拍攝過,不過實在太冷門,很多人可能熟讀射鵰三部曲,天龍、笑傲等,但未必看過《白馬嘯西風》。

我看《白馬嘯西風》也很偶然,中學時候喜歡讀武俠小說,那會又沒什麼錢,暑假我就到地攤租書看,一天一塊。對於特別喜歡的我就會買下來,那時候金庸的書經常被盜版的改裝成一部就是厚厚的一大本,統統十塊一本,後來我《碧血劍》,裡面就夾帶了《白馬嘯西風》跟《鴛鴦刀》和《越女劍》。

其實金庸小說有一個特點,他那些出名的大部頭作品全部是大男主,即使是戲份最重的黃蓉到了最後也是做了郭靖身邊的小女人。所以不少女性不喜歡金庸,覺得他貶低了女性地位。但是金庸的三部中短篇小說完全不同,《鴛鴦刀》男女主角戲份基本持平,均無特色。而《越女劍》跟《白馬嘯西風》都是女性作為書的核心人物。

金庸老爺子寫男主大戲絕對得心應手,思想上估計也是偏向男性為主的。所以他這幾篇中短篇小說質量明顯不如他的長篇鉅製。

書中的女主叫李文秀,也算是武林世家出身,因為父母之禍流落哈薩克族聚居地,跟一位姓計的爺爺長大。年幼的她跟哈薩克族少年蘇普交了朋友,並愛上了他,可是蘇普卻喜歡同族姑娘阿曼。後來李文秀無意遇到了避世高手華輝,這華輝當年是個極厲害的高手,不過為人陰鷙狠毒,身重毒針,李文秀幫他驅除了毒針,因此他傳授了李文秀一身功夫。看到這裡,這個套路跟其他武俠小說無異啊,無非主角變成了女性。

後來的情形就有點意思了,原來這華輝居然是哈薩克人,叫瓦爾拉齊,而計爺爺是假扮老人,真實身份是華輝徒弟。當年這瓦爾拉齊跟阿曼爹爹是情敵,因為阿曼娘沒嫁給他,就把她毒死了,還想著在井裡下毒毒死整個部族的人。他徒弟計爺爺不忍心,就先行發毒針制服了瓦爾拉齊。最後阿曼爹爹,計爺爺,瓦爾拉齊鬥在一處,計爺爺被打死,瓦爾拉齊腹部也被計爺爺刺中。李文秀髮現兩人真實身份十分傷心,那瓦爾拉齊卻十分歹毒,臨死前還想啦李文秀一起陪他,終因傷勢過重沒有得逞而李文秀也離開了,蘇普還是跟阿曼在一起。

我覺得這部小說雖說女性是主角,但內核卻還是男子,比如李文秀,武功學成之後遠高於蘇普,可還是喜歡蘇普這個淳樸的哈薩克少年。而書中的主要恩怨,也是撫養李文秀的計爺爺和教她武功的瓦爾拉齊之間的恩怨。如果單看能力,李文秀比阿曼強,瓦爾拉齊比阿曼爹爹強,但他倆都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整部書就想體現這個思想嗎?

整部書線索單一,人物稀少,如果改編電視劇,那勢必要大大增加情節,如果改編電影,估計原先的情節也都要調整。這無異於重新編個故事,無非掛金庸的名字罷了。

最主要的是,這部作品知名度太低了,比如當年改編金庸的《笑傲江湖》《天龍八部》《鹿鼎記》等等變成電影,除了作品名字相同,其他情節往往都是改的面目全非,甚至主角名字都不一樣。那幹嘛還要拉上金庸的作品呢,主要是因為那些作品太出名了,影響力太大了。而《白馬嘯西風》去冠名,顯然沒有那麼大的影響力。

一個作家再厲害,也很難做到每部作品都是精品,現在如果拍《白馬嘯西風》,也許可以拍的不錯,但很可能拍出來的是大大不同於原著的故事。既然這樣,又何必執著這個劇名和作品呢。




一覽眾河小


白馬嘯西風,思想有問題,根本不適合拍成影視劇,裡面的漢人大多是壞人,漢族姑娘李文秀喜歡的是個哈薩克男子。可是那個哈薩克男人並不愛李文秀,而李文秀十分痴情,非他不嫁,看不起自己的同族男人。

我靠,這種思想如果現在拍出來,非被大家罵死。我大漢女人不喜歡大漢男人,喜歡一個哈薩克族男人,那個哈薩克男人連正眼都不瞧李文秀,李文秀死乞白臉賴著那個二百五哈薩克男人,太不要臉了。漢族女人這樣低賤嗎?逆天了。

白馬嘯西風,看過一遍,基本不看了。金庸早期的思想有問題。


俺老孫去吔


沒看過,也沒有看過小說。不過按理說金庸的小說應該是導演們最熱衷改編拍出來的了,如果《白馬嘯西風》沒拍,總有它的原因的。

這一嘛,有些小說裡的打鬥哇、場景啦、故事背景啥的有些誇張,要拍出來確實很難,畢竟技術不到沒辦法。或者有的直接就是考慮成本,畢竟大多導演們都是找投資商才有錢拍電影電視劇的。畢竟人傻錢多的導演少啊!聽說今年陳凱歌的《妖貓傳》那投資十多個億,我的個乖乖,不知道哪家投資商這麼相信陳凱歌。

再一個嘛,小說本身對那些導演和投資商沒什麼吸引力。導演沒興趣,投資商覺得拍出來沒搞頭,那這小說只能就在紙上了。所以商業片總是比文藝片更盛行。突然好想知道那些個世界幾大禁片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拍出來的😁。這個不上那些圖了,和諧呀😄
再一個嘛,小說本身還是有人感興趣的,可是拍的人不得不考慮拍出來之後能不能播的問題。如果確實有些敏感,被擱置也是有的,畢竟咱們大中華有個廣電啊😊。



有龍標的,才是有戲的!

就知道這麼多啦😄😄


弓長小遊俠


我很喜歡這部小說啊,很遺憾沒有拍成功的影視。後來聽到一首古風歌《放下》。我腦子裡立刻就覺得很適合做白馬嘯西風的主題曲。白馬很老了之後終於回江南了,那句歌詞一直記得:風吹涼一杯茶,夕陽跑贏了老馬……



用戶50710238600


眾所周知,金庸先生的作品被概括成了一副對聯: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還有一部短篇小說《越女劍》。金庸作品之所以能獲得成功,無在乎以下幾個方面:1.金庸先生開創了中國近代武俠小說並將其推上了巔峰,對中國現代武俠產生了很深的影響。這與金庸先生博學多才密不可分,可以說金老先生對於中國古代文學,歷史,人文地理,風俗,琴棋書畫,甚至道家,佛家學說等都很精通,而且能把武俠小說創作與中國歷史巧妙融合在一起,幾乎達到了以假亂真的地步,這些深受觀眾讀者的喜愛。2.金庸武俠小說的情節故事豐富流暢引人入勝,人物刻畫性格分明有血有肉,其中像喬峰,段譽,郭靖,黃蓉,令狐沖,張無忌等經典角色不僅武功高強而且懷有俠義心腸,這些高大形象和一般武俠小說中主人公單靠武功取勝層次截然不同,能讓讀者從心裡產生共鳴甚至崇拜,幻想自己有朝一日能化身成拯救武林民族國家的大英雄,而且語言都是經過白般斟酌不乏幽默風趣。3.金老先生在書中所創武功招式豐富多樣也讓讀者津津樂道,一招一式都描寫的清清楚楚,讓人好像能置身其中。綜上所述,金老先生的寫作技藝之高空前絕後,塑造了很多經典形象,深受觀眾喜愛,再加上八九十年代香港掀起了武俠風,在當時的背景下,金老先生的經典作品被翻拍成電視劇電影應該是自然而然,這樣拍攝方有經濟收入而電視臺有收視率,大家歡樂。而反觀題主所提《白馬嘯西風》,嚴格來說這部作品不屬於武俠小說的範疇,更應該歸屬於一部愛情小說,這部作品是以女性視覺所寫的一部中篇小說,深度刻畫了女性心裡,把女性對愛情的執著痴情描寫的淋漓盡致,它不像金庸先生其他鴻篇鉅製那樣規模宏偉情節緊湊巧妙,也沒有故事懸念曲折幽深,人物性格不算豐滿鮮明,不能讓讀者產生共鳴,讓人讀了以後沒有慾望再讀第二次,實在是金老先生的無意之作,我相信沒有多少人讀過第二次,甚至有的朋友可能都沒有一次完整的閱讀。這樣沒有觀眾基礎的作品拍攝方不願意投資拍攝,電視臺也不想播放,這或許就是這部作品到現在也沒有被拍攝成影視的原因吧。個人拙見。


劇點二哥


要我看那,是理解的人少!初戀的美,在金庸小說中,這篇小說中體現得淋漓盡致。另外,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東西,用文字尚難表述透徹,要演員表演就更難了。真的超喜歡這篇,我評這是金老最美最好的短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