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教授給中國父母的心裡話:真正的教育,是讓孩子活出自己


哈佛教授給中國父母的心裡話:真正的教育,是讓孩子活出自己


人與人的起步,本質上就是不一樣的。

哈佛教授給中國父母的心裡話:真正的教育,是讓孩子活出自己


鼎鼎大名世界名校,美國哈佛大學最近惹了個麻煩。

一位未能順利考入哈佛大學的亞裔人士,向美國法庭起訴,指哈佛大學存在對亞裔(東亞與東南亞裔)的區別對待,導致亞裔的入學率遠不及白人等主流族裔。

法庭上,一份來自哈佛員工的內部郵件作為證據被提示,這份標題為“我的英雄”的郵件中說,“你再次創造了奇蹟,我對於你招收的學生感到非常開心。”,並稱贊此次招生是一次“大勝利(big wins)”;

自然,這個申請人也不是什麼簡單人物,他的背後有一名“承諾捐一棟樓”匿名捐贈人,以及另外兩名“承諾對進行大筆捐贈”的人士。

也就是說,“捐一棟樓上哈佛”的傳言,是真的。

哈佛教授給中國父母的心裡話:真正的教育,是讓孩子活出自己


哈佛教授給中國父母的心裡話:真正的教育,是讓孩子活出自己


01

/教育本身就是不公平的/


中國人心裡,總埋藏著一個想法,那就是教育應該是公平的,不分種族財富,只要有才能的人都應該有資格接受教育。

哪怕因為客觀原因缺乏才能,我們也應該對其施與援手,給予他放手一搏的機會;因此我們有一寶貴傳統,曰“科舉”,允許貧寒家庭的學子通過學習,榮登天子之殿。

然而在歐美國家,事情並不是這樣的。

自中世紀開始,西方教育,一直是領主和貴族的專屬之物。到了近代,平權思想逐漸在歐洲大陸開花,才有了平民進入頂尖大學的例子。

然而即使如此,大學依然不是家庭貧困的人所能高攀之物,就拿美國大學一年平均接近5萬美元(約35萬人民幣)的學費來說,能夠支付的家庭,即使在美國這樣高收入的國家,也寥寥可數;

而大部份大學生畢業之後,欠政府一大筆助學貸款,並用一生來償還,並不是什麼稀罕的事情。


哈佛教授給中國父母的心裡話:真正的教育,是讓孩子活出自己


諸如哈佛這類型的頂尖私立學校,學費更是貴得驚人。幾乎所有私立學校的收入來源,都來自學生的學費以及校友的捐贈,這些資金都被用於設施建設、研發資金、薪酬發放等等,因此頂尖大學的支出是非常驚人的,而所謂羊毛出在羊身上,學生們繳納的學費,自然就不可能低。

因此捐款,捐大樓,捐研究室的土豪就成為這些私立大學的最愛,在錄取上大開綠燈,也就不足為奇了。

人人平等,這是一句很政治正確的話。但在現實中,教育本身就是不平等的。

有錢人家,享有更好的教育資源,更多機會,更大的舞臺,他們的成果,更容易被世界看到。哈佛大學的校訓說:“所有人的成功都不是偶然的。”

他們可能在後面漏了一句話——

“然而富人的成功是大概率是必然的”。


哈佛教授給中國父母的心裡話:真正的教育,是讓孩子活出自己



02

/高考,其實挺公平的/


相比起歐美國家的教育制度,中國的教育的公平性,被不少西方教育學家所稱讚,這得益於我國舊時“科舉”的傳統與現代“高考”的制度。

排除開灰色交易,所有參加高考的學生,其家庭的富裕程度與學生能否進入更好的學校不存在直接性的關聯,在不觸犯法律的情況下,一個家庭資產為1億的學生,與一個家庭資產為一百萬的學生,並不存在針對兩者的“擇富錄取”情況。

也就是說,就是你給北大捐十棟大樓,也不能通過合法途徑來進入北大。

換言之,目前我們的教育制度雖然存在“區域差”,“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情況,但從制度上而言,可以認為其依然比歐美的“精英式教育”更為公平。

但是,即使高考制度,很公平,教育與資本的關係,也不可避免,越來越緊密。

一年多以前,北京 文科狀元熊軒昂在鏡頭前的一番發言引起了討論,他提到

“農村地區的孩子,越來越難考上好學校。”

“現在的狀元都是我這種家裡又好又厲害的。”

這裡的資本,不僅僅是金錢資本,而包括金錢資本後續帶來的地位資本,文化資本,眼界資本等等。這些資本,將高端教育的圈子收縮,並把教育慢慢變為少數富人和精英階層的資本遊戲。

哈佛教授給中國父母的心裡話:真正的教育,是讓孩子活出自己


03

教育的馬太效應:

/越有錢的人,接受教育資源越高/


今年,在哈佛大學官方公佈的數據中,2022屆的哈佛大學新生,其家庭收入狀況如下:


哈佛教授給中國父母的心裡話:真正的教育,是讓孩子活出自己


同時在2018年,美國居民的家庭年收入中位數,約為6萬美元(約40萬人民幣)左右。也就是說,哈佛大學75%左右的新生,都是來自平均線以上收入的家庭,其中而家庭年收入為50萬美元(約300萬人民幣)的學生,達到驚人的17%。

而隸屬常青藤聯盟的幾所美國大學,其公佈的數據也和哈佛大學相差無幾。

可以想象,這批來自精英家庭的孩子從哈佛大學畢業之後,也會進入各類頂尖企業/機構,成為各行各業的精英。

在這組數據裡,大學資格被富人壟斷,主要並不是因為捐款、建大樓、走後門,而恰恰是在“公平”的考試下出現的。

在西方社會,公立學校的空心化,與私立學校的崛起,誘導了教育的產業化--有錢就能夠買到優質教育資源,自幼打好基礎,進入更好的小學,考入更好的中學,再進入更好的大學,隨之而來的是優質的社交圈,和更好的工作,更高的收入;於是就擁有更多的資源用於培養下一代,成為一個良性循環;


哈佛教授給中國父母的心裡話:真正的教育,是讓孩子活出自己


反之,窮人只能獲得低質量的教育資源,並很可能從小就培養了不好的習慣(暴力,藥物,酒精等),每次考試都墊底,只能進入很差的大學甚至無法接受高等教育,進入社會後結交狐朋狗友,畢業找不到好工作,收入與成長性較低,最後在培養下一代時沒有足夠的資本,導致下一代也陷入一樣的惡性循環。

教育層面的馬太效應,正在顯現。在世界範圍內,讀書漸漸變得不再窮人翻身的渠道,反而成為了高層階級自我複製與再生的工具。

富不過三代,窮不過五服的說法,在現代社會就如美麗的肥皂泡,一觸既碎。


哈佛教授給中國父母的心裡話:真正的教育,是讓孩子活出自己



04

/能力越大,責任越大/


財富與責任的關係,無論在哪個社會,都一直被各界反覆討論;

目前,富人的財富佔全社會總財富的比例處於歷史最高水平,世界上百分之一資產最高的人群,佔世界總財富的20%,是平均財富保有量的20倍;

前萬分之一的人群,擁有的財富佔世界總財富的3%左右,是平均水平的300多倍;

而數據還顯示,富人的財富增長速度比一般人群更快,而在遭遇經濟危機時的損失,也比一般人群更少;

富人不止擁有更多的財富,同時擁有更高的社會地位,更長的壽命,更好的健康狀態,和更優秀的教育水平;


哈佛教授給中國父母的心裡話:真正的教育,是讓孩子活出自己


我們需要承認的是,富人群體,基本是一群擁有最聰明的腦袋,最專業的技術,最具備創新精神,甚至最勤奮的人的集合。然而問題在於,難道富人擁有優秀於一般人幾百倍的智商,付出一般人幾百倍的努力,和貢獻出超越一般人數百倍的生產力?

稍有常識的人都會明白,這是不可能的。富人們甚至不會比一位流水線的生產工人更為勤奮,然而他們會擁有的財富,是後者的成千上萬倍。

在好萊塢電影《蜘蛛俠》裡,主角蜘蛛俠說過一話:“能力越大責任越大(With great power comes great responsibility)。"

幾乎所有政府,都會通過徵稅的形式,向富人索取他們應該負擔的責任;然而富人是聰明的,相當一部份的富人,會通過各種手段避稅而逃避責任;

前段時間,明星們逃稅事件讓人出離憤怒,本質就在於,擁有壓倒性優勢的富人,居然還要從他們的責任中逃離,這讓人無法接受。

哈佛教授給中國父母的心裡話:真正的教育,是讓孩子活出自己


05

好的教育:

/你超越的,應該是自己/


從 2012年起,定向招收農村和貧困地區學生的國家專項計劃、地方專項計劃和高校專項計劃已經開始啟動,一系列的舉動,正是為了維持中下層學子的上升通道。

在中國,因為高考制度的存在,可以認為,專注於後代的教育依然具有很高的價值;

但是同時我們也應該意識到,人與人的起步,本質上就是不一樣的。

有些人,在一開始就站在了50步之外,用一種比較流行的說法來說,是這樣的:我費勁力氣,才能夠夠資格和你在一起喝杯咖啡。

之所以寫這個選題,是想告訴很多父母們:今天,動不動就讓自己的孩子考清華北大的行為,是比較難的事情。你自己可能都未必做到,又如何讓孩子做呢?


哈佛教授給中國父母的心裡話:真正的教育,是讓孩子活出自己


如果想讓後代成為高材生,那應該先從讓自己成為高材生開始。

如果自己也很難辦到,那你應該讓孩子明白,人活著,不是為了和別人相比,參與這種惡性競爭。

你是活給自己看的,不是活給其他人看的,重要的,是你必須超越你自己,做你自己喜歡的事情,活出你自己想要的樣子。

你可以未必要考清華北大、重點大學,但你至少應該保持閱讀,保持上進心;

你可以沒有什麼大抱負,但你至少應該給愛人、孩子和家庭相對體面的生活,這不難,找份穩定的工作,踏踏實實做,就能達到。

當你把目光著眼於自己,你會發現,生活也沒有那麼糟,很多人之所以覺得生活很糟,是他們喜歡比來比去。

告訴你的孩子,你無須和別人比,你要超越的,是自己。真正的教育,是讓孩子活出自己。


哈佛教授給中國父母的心裡話:真正的教育,是讓孩子活出自己



哈佛教授給中國父母的心裡話:真正的教育,是讓孩子活出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