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嘌呤、尿酸與痛風,大多數人還在誤解豆製品

關於嘌呤、尿酸與痛風,大多數人還在誤解豆製品

“君子坦蕩,一清二白”——今日份心靈雞湯。

大豆,是大自然饋贈人類最寶貴的財富之一。從豆漿到豆腐,從豆油到腐乳,每一種食法和用法,無不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人們極盡所能地調動了大豆全部的營養價值,用不同的口感與美味極大豐富了中華各大菜系和百姓的餐桌。

不過,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高尿酸血癥和痛風患者數量的不斷攀升,很多人開始談”豆“色變,坊間廣泛流傳著一種說法:豆製品嘌呤含量高,尿酸高和痛風不能吃……

最初,我以為這只是一兩個人的誤區,直到最近,身邊不少朋友提到這個觀點,我才意識到:原來,陳舊觀念一直沒被及時更新,需要被重新普及。這麼好的食物,怎麼能因為個別患者的個體差異,就影響了絕大多數人的喜好和選擇呢?

首先,我們簡單聊聊:

痛風、尿酸與嘌呤

中國痛風現狀

2017年中國痛風現狀報告白皮書顯示,我國高尿酸血癥患者人數已達1.7億,痛風患者超過8000萬人,痛風已成為我國僅次於糖尿病的第二大代謝類疾病,正以9.7%的年增長率迅速增加。預計到2020年,中國痛風患者將達到1億。就患者性別比例而言,痛風本是男性發病幾率高的疾病,但是,近年來,女性患者人數也在逐漸增加。


關於嘌呤、尿酸與痛風,大多數人還在誤解豆製品


伴隨著肥胖成為當代社會的主要流行病學問題,肥胖大幅度提高了痛風的發病率,痛風患者中很大一部分人體重超重和肥胖,BMI指數超過24。

並且,痛風的發作往往與患者前期的不良生活方式相關,比如:不運動、無節制飲酒、頻繁熬夜、飲食不規律不均衡等。


關於嘌呤、尿酸與痛風,大多數人還在誤解豆製品


痛風

痛風是一種由單鈉尿酸鹽沉積所導致的晶體相關性關節病,與嘌呤代謝紊亂及/或尿酸排洩減少所致的高尿酸血癥直接相關。屬於代謝性疾病範疇。痛風常常表現為急性發作性關節炎、痛風石形成、痛風石性慢性關節炎、尿酸鹽腎病和尿酸性尿路結石等,嚴重時可出現關節殘疾和腎功能不全。

高尿酸血癥

這是一種因為嘌呤代謝障礙引起的代謝性疾病,與痛風密切相關,並且是糖尿病、代謝綜合徵、血脂異常、慢性腎病和腦卒中等疾病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高尿酸血癥的診斷標準是:通常飲食狀態下,2次採集非同一日的空腹血,以尿酸酶法測定血尿酸值,男性高於420umol/L、女性高於360umol/L者。

高尿酸血癥與飲食嘌呤

很多人都知道:嘌呤代謝紊亂是導致尿酸升高的原因之一。因此,人們習慣性認為:如果血液中“尿酸”一項在亮紅燈了,就需要對自己飲食中“嘌呤”含量高的食物進行控制——儘可能選擇嘌呤含量低的食物,遠離含量高的食物,並認真戒酒。

血尿酸值高,需要調整飲食和生活方式——這個邏輯是沒錯的,而且是一定要去做的。但是,血尿酸值高,並不單純因為你“吃了太多高嘌呤食物“。事實上,我們人體內的嘌呤只有20%是外源性的,也就是”吃出來“的,剩下的80%都是內源性的。下圖摘自網絡,比較清晰地告訴我們這些概念之間的關係:

關於嘌呤、尿酸與痛風,大多數人還在誤解豆製品


不過,請不要誤會,跟大家強調嘌呤不全是吃出來的,並不意味著飲食管理不重要。不然,也不會有衛計委《高尿酸血癥與痛風患者膳食指導(WS/T 560-2017)》行業標準的出現。

被扣了高尿酸血癥“帽子”的朋友們,常常能在各處看到關於食物嘌呤含量的信息,在這其中,豆類(包括黃豆、黑豆、綠豆)基本都被歸類在“中高嘌呤食物”組,並被建議只能“偶爾、少量”進食。

外加上還有一類說法認為:高蛋白食物是痛風和高尿酸血癥的主要殺手,而大豆和豆製品毫無疑問都是”高蛋白“類,於是,談嘌呤色變的朋友們,自然而然也就將它們列入了“忌口”清單。

為豆正名

事實上,人們真的誤解了豆製品,雖然在你們看到的那些每100克食物中的嘌呤含量數據裡,每100克幹大豆含將近200毫克的嘌呤,的確比各種動物肉的嘌呤含量還要高。

所以,問題出在哪兒了呢?

首先,這個數值不代表所有產地和來源的大豆;再者,也是最重要的,我們吃的不是“幹大豆”!不論豆漿、豆腐還是豆腐乾,我們吃的豆製品都是經過了加工的,嘌呤含量都會因加工過程而“大大損失”——幹豆在製成任何其它形式的豆製品之前,都要先被加水浸泡。浸泡吸水過程會讓豆體內的一部分嘌呤溶解到水中。在接下來的磨漿和燉煮過程中,需要加入更多的水,水量的增多會大大稀釋單位體積內嘌呤的含量。這也是為何每100克豆腐中嘌呤含量往往不到70毫克、煮熟過的大豆嘌呤含量不到50毫克的原因。

50~70毫克/100克食物的嘌呤含量,已經屬於“中低嘌呤食物”組了,跟菠菜、蘆筍、菜花、嫩豌豆等同在一個含量組哦~

怎麼樣?有沒有覺得長舒了一口氣?

如果這樣的解釋還不能讓謹小慎微、習慣質疑的你放下擔憂,那就用人群研究數據來幫你放下心頭的“重擔”:

2011年,美國Loma Linda 大學的學者們收集了6項來自亞洲的流行病學調查,分析亞洲高尿酸血癥與痛風患者飲食中豆製品對血尿酸值的“貢獻”,結果發現:雖然一部分研究認為食用大豆蛋白確實會增加血尿酸水平,但是,這個增加量相比於亞洲人飲食中豆製品的食用量而言,沒有臨床關注價值。因此,文章最終得出的結論是:就目前的臨床研究和和流行病學證據,對於痛風患者和有痛風風險的患者,“吃豆製品會導致痛風”的說法,還只是個傳說。

我們再看看亞洲人自己的研究結果。2015年,一篇來自新加坡國立大學的研究發現:進食大豆及其它豆類製品(比如紅豆、綠豆等),不僅不會導致痛風,反而有可能降低痛風的發病風險。相反,吃太多的動物蛋白質(雞肉、魚蝦貝類水產品)會顯著增加痛風的發生幾率。

來自國人的研究數據也支持他國的觀點。

2012年,對中國上海地區3978名年齡在40-74歲之間的男性的調查發現:飲食蛋白質的總攝入量與高尿酸血癥之間沒有關係。但是,來自動物性食物的蛋白質確實有增加血尿酸的風險,特別是海鮮類,風險最高,而來自植物性食物的蛋白質(豆類)有可能降低高尿酸血癥的發生風險。

男性人群中的結論如此,那麼,女性呢?

2015年,中國香港大學對450名有高血壓或糖尿病的絕經後婦女進行6個月的對照研究後,得出了同樣的結論:就這450名女性而言,長期進食豆製品並不會引起血尿酸水平的升高。


關於嘌呤、尿酸與痛風,大多數人還在誤解豆製品


現在,你有沒有覺得心裡踏實了很多?

與血尿酸水平相關性最高的飲食因素,主要集中在那些令大家口舌生津、食指大動的美味上,海鮮、內臟、肉類、酒精、添加糖,以及吃得太多動得太少而飆升的體重。下週的更新中,我會繼續就這個話題跟大家做科普,敬請期待(這樣可以避免信息量過載)。

所以,從今往後,如果再有人跟你說:”哎呀,你都高尿酸血癥啦,千萬不能再吃豆製品啦“,你大可以放心地對他來一場知識“反公關”嘍~

不過,屋主還是要認真地提醒你一句:豆製品再好,也不要貪多哦!畢竟,它還是含有中低含量的嘌呤的,集中大量進食的情況下,依然會讓你集中攝入一定量的嘌呤。更何況,因個體差異的存在,確實有極個別的人對豆製品中的嘌呤“沒有抵抗力”,如果你是這樣的”少數派“,千萬別任性!

遂謙碎碎念

小蔥拌豆腐,一清二白,很多傳統的植物性菜餚,不僅有益健康,還能洗滌心靈,略啖無妨。

感謝您的閱讀,更多專業營養科普內容(成人及母嬰),歡迎關注我的個人自媒體:搜索微信公眾號“遂謙的營養小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