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都為什麼建在北京?

唐茗煌


要理解這一點,首先要對咱們國家地理形勢有個基本瞭解。咱們看看這個圖。

這個圖是理解中國古代歷史的一個關鍵。圖中的三角,3個點,分別位於北方的北京、南方的江南,和西邊的關中平原。

中國古代封建王朝是農耕社會,農耕社會的話,最重要的就是平原,平原,還是平原。

這個三角區域就覆蓋了中國幾乎所有平原地帶了。其它還有四川盆地有些平原,湖北襄陽到武漢這有江漢平原,這些都是小平原,關係不大。

所以掌握了這個三角區域,那就是一統天下了。

要想佔有這片三角區域,那就必須佔領這3個點。所以關中平原的長安、幽燕地區的北京,和江南地區的南京,一直是古代最重要的城市之一,再加上三角中間的洛陽,中國古都不就是這幾個嘛。


那為什麼之前一直是長安作為首都呢?後來為什麼又變成北京了呢?


根本原因在於古代農耕大一統王朝的主要對手在古代歷史上發生了改變,宋以前北方的敵人主要是來自蒙古高原的遊牧民族,王庭在西部;宋以後北方的敵人是蒙古高原的遊牧民族加上東北的漁獵民族(以遼金和後金為主),王庭逐漸東移。

所以古代農耕大一統王朝為了更好對抗北邊的敵人,需要把自己的首都放在距離敵人統治核心區域比較靠近的位置。就是這麼簡單。

在秦漢時期,北方敵人主要是匈奴。匈奴王庭在龍城,也就是匈奴祭天處。自秦漢匈奴到後來的突厥人興起,遊牧民族活動的主要位置還是蒙古高原一帶。

但是到了宋以後,東北的漁獵民族崛起了。

所以為了直接對抗來自東北的軍事威脅,首都必須要往東移動。於是首都從長安逐漸轉到了洛陽、開封、北京。

同時為了更好集中全國國力對抗北方威脅,從隋唐開始修建大運河,把江南地區的糧食財富通過運河轉運到北方。

其實修建的大運河連接起來的正是關中、幽燕和江南這三角的三個點。

所以中國古代的首都,也是古代王朝的軍事、政治中心一直都在這三角的三個點上,也就是關中的長安、幽燕的北京和江南的南京。

北京作為中國首都的核心地位,是在明朝時期確定下來。

大家知道明朝有所謂“天子守國門”的說法。意思是說皇帝要在北邊敵人威脅的第一線。為什麼呢?

因為如果邊疆重地集中了全國最精銳的軍隊,但這個軍隊不在皇帝直接掌控之下,那就容易出現安祿山造反的事情。

唐朝由盛轉衰,正是從范陽,也就是今天北京起兵的安祿山造成的。

所以帝國最強大軍隊在哪裡,皇帝一定要在那裡。既然明朝為了對抗東北的滿清,軍隊都集中在北京,皇帝就必須在那裡。所以即使朱元璋定都南京,朱棣還是要遷都去北京。

同樣為什麼北京的朱棣造反成功了呢?也是因為他來自北京,擁有最精銳的軍隊。

北京因此自從明朝以後一直是中國首都。

至於1949年以後為什麼是北京作為首都,那是因為當時重工業都集中在東北,國本在此,首都還是要在這裡。這就不多說了。

而且一個地方作為首都時間長了,就有慣性了,有它歷史積澱了,你要想再遷都,就沒那麼容易了。

除非世界大勢發生了根本性改變。否則北京以後還會是我們的首都,很長一段時期以內。


梁鵬飛



要問中國首都為什麼建在北京,得問一問老祖宗為什麼把他選在北京,因為北京在近一千年一直都是帝都必選地,中間還把它耽擱一段時間,幾經波折,又被選做國都。北京之所以成為當之無愧的必選地,則再於它天然的優勢,那是其他古都無法和他比的,先說西安吧!


為什麼把西安放在首位,原因西安實力僅此於北京,而且已經超越其歷史價值,西安經歷周秦漢隋唐,尤其漢唐盛世力壓北京。可是那只是唐朝以前的輝煌所謂907年,距今已經近一千多年,好久沒立過國都了,而且其存在的名勝古蹟也很少,保留明清時期的較多,像鐘樓,鼓樓,城牆等,至於漢唐時遺蹟,只有廢墟可以形容了,更別提宮殿了,一千年,能存在什麼。西安在失去帝都的漫長時間裡,一直作為地方行政單位,那些明清存的,只是當地人號召朱元璋的高築牆廣積糧聲勢下建造的,所以重要性沒多大意義,倒是作為明帝都南京相對宏偉。所以單憑古遺蹟方面,西安已經敗了。


還有重要一點那就是地理劣勢,絲綢之路已經沒落,西安地處內陸靠西北,仍離發達地區很遠,交通畢竟沒有北京等沿海地區方便。


在清末,曾經有人建議遷都西安一說,原因受海外列強侵略,離海遠,有潼關天險便於易守難攻。新中國成立時也有遷都西安提案,只是西安很長時間沒做首都了,連像樣的遺蹟都沒有,不像北京有故宮,而西安漢唐宮殿早已化為廢墟,按當時西安畢竟偏西北,經濟落後,所以沒有被選上,這樣強大對手被北京給拉下了,確實不易。


其次就是南京,南京按當時和北京比起來不相上下,兩者互換,早在明朝時,就已經實行兩都制,原因是明朝起家於南京,洪武和朱允炆一朝都在南京,南京被示為明朝象徵。後來明朝滅亡變成南明,仍以此國都,清朝也不寂寞,太平天國時輝煌一次,可惜南京明故宮被嚴重破壞,這也是他不能為國都的原因。近代,南京是革命策源地,民國就在此成立,南京輝煌的背後卻傷痕累累,外敵入侵已給南京埋下深深的陰影,雖然有比北京更長的歷史,南北朝算上,也斷斷續續上千年,可相對北方而言,南京始終扮演著王朝短暫的興衰和一段段悲觀史。這也是它不能成為國都的主要原因。雖然南方經濟發達,地處江南,可和北方比起來,政治因素上還有距離,所以北京首選。


北京突出的優勢很多,戰略地理位置重要,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曾屬於燕雲十六州,遼朝把比任何地方看得重要的戰略要地,一直是通往中原的南大門,所以設立遼朝南面中央,南院大王。這也導致後來金元時紛紛遷都於此,很簡單是北方遊牧和南方農耕交匯地,離他們的故鄉近,也離中原近,便於控制中原。而明朝呢,則視為守護中原的北大門,土木堡事件後明朝于謙一直堅守守衛北京,這也導致北方遊牧民族被阻隔於長城之外,明朝江山得以保全。同樣清朝選擇北京和前兩者相同,它一直扮演著統一天下的角色。經歷了,元明清大統一王朝,也抹不去它的輝煌歷史。


歷史上,把他評價的高 ,明清遺蹟繁多,足以顯示它的重要性!地理優勢也明顯!離渤海近,處於京津唐經濟帶,便於海陸交通,貫徹南北,輻射西北和東北,這也是它突出的優勢。

按名字說北京的京字也足以代表一個國都漢語名詞,西安缺陷就在這裡,它並不是以西京為名稱,現在開封也把以前輝煌丟棄了,放棄了原有的北宋時東京稱謂。現在只剩下北京和南京這樣稱呼,就如曾經的遼朝五京不復存在一樣,所以北京很完美,是必選之地。


龍文說史


這個問題,呃……很有意思。




作為我國的首都,今天的北京是我國乃至世界上最大的城市。這個城市從金朝開始,歷經元朝、明朝、清朝、民國初期、建國後,一直都是我國的政治、軍事和文化中心。

那麼,金朝以後的各政權,為何要執著地要把北京作為都城呢?北京有什麼樣的獨特魅力呢?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幾點:



1、統治者的個人意志

自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起了大一統的皇權專制制度,統治者的個人意志就成為帝國進取方向和興衰的直接影響因素。

在如此講究風水的古代,選擇一個好的都城是帝國長治久安乃至千秋萬代的根本基礎,所以統治者不得不重視。

從今天的角度看,我國龍脈源於崑崙山,向東南延伸出三條龍脈,北龍從陰山、賀蘭山入山西,起太原,渡海而止。北京剛好位於北龍脈的結穴處,是名副其實的風水寶地。



所以為了帝國的千秋萬世,統治者沒有理由不選擇這裡。

另外,我們也應該認識到,隨著時間的推移,如果都定都北京,隨著開發強度的增大,後面的王朝是非常吃虧的。比如從明朝開始,北京城內的地下水已經無法直接引飲用,統治者只能以人力遠距離到西山地區運水滿足日常所需。

天下這麼大,之所以死磕北京,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統治者可供選擇的城市不多,甚至說基本沒有。



朱元璋在南京建立明朝後,也意識到南京非久居之地,畢竟建都南京的政權沒有長命的。所以朱元璋開國後,除了不斷反擊蒙古,剩下的重要任務就是派太子朱標和大臣劉基到全國各地進行實地考察,以確定合適的建都之地。

說是全國,實際上也就只有西安、開封、鳳陽等地,可選擇的地方確實不多。

為什麼這麼尷尬呢?這是因為好地方常有,而城市不常有,風水寶地更不常有。



自古以來,特別是在海洋經濟到來前,城市幾乎毫無意外地產生於山前衝擊扇。這裡有豐富的水資源,有肥沃的衝擊土壤,地形相對平坦,又沒有水害威脅。相比之下,沿海地區雖然平坦,但更容易受到海侵導致土壤鹽鹼化。

所以,自古以來北京人口多於天津,所以北京能夠率先崛起為城市,並依靠良好的風水成為帝國都城。

朱棣遷都北京前,北京已經做了幾百年都城,再加上是自己的老窩,所以北京毫無意外再次成為帝國都城。



2、封建王朝綜合考量

雖然遷都基本是帝王的意志體現。但是搬家雖好,可不要貪杯喲!

君不見孝文帝遷都洛陽,冷落了北方六鎮,結果不到50年,六鎮起義導致北魏大亂,帝國傾覆。

所以,選擇都城絕對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大事,體現著帝國的內外政策,像朱元璋這樣想把都城建到老家鳳陽的想法就是不合適的。

那麼北京為什麼成了帝國最後的選擇了呢?主要原因是因為帝國新國土的加入,這就是東北。


在唐朝前,中原王朝從未對東北大部進行過有效經營和管理,直到唐朝之後的遼朝和金朝,尤其是金朝。

金朝發源於東北,在1127年消滅北宋佔據了淮河以北,在這樣的情況下,金朝政治中心逐步南遷,終於在海陵王時代遷都燕京,改名中都。

此時的中都處於東北和華北中間,可有效輻射兩地,同時還可以對蒙古高原形成壓制。

到元朝時期,忽必烈營建大都,更是將東北、中原和蒙古高原緊密相連。當然,為了加大對蒙古的壓制,元朝在蒙古高原修建上都,明朝時期在此地設開平衛。

明朝時期,帝國繼續佔據東北,此時北京的作用更加側重於威懾蒙古高原各部落。不過隨著1430年開平衛的內遷,長城以北全部失守,北京成了時刻被蒙古威脅的國門,威懾意義不復存在。



到了清朝,北京作用更加被強化。首先通過北京連接中原和東北。更通過建立“北京~避暑山莊”樞紐,將蒙古各部牢牢掌控在清朝手中。通過北京的樞紐作用,清朝終於建立起了包括農耕文明和遊牧文明的大一統帝國。

而建國前,北京不僅輻射東北、華北和西北等地,更是直接面向北方老大哥,在對外聯繫和安全性上得到了充足的保證。

因此,北京成為都城絕非偶然!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是因為馬匹作為當時代戰爭最重要的武器,在蒙古草原和東北草原特別容易養育繁殖優質馬匹,一千年前左右中國北方的牧馬人開始因為養育到優質馬匹並在買賣馬匹的過程中,賺到了大量財富,有了豐厚的資金後就開始大量壯大軍事力量了,有了強大的馬軍,漢人軍隊所講究的團隊步兵陣法,與依賴長城作為防守的堅固屏障,慢慢開始失效了,北京作為長城以南漢人北面最重要的漢人堡壘,就成了北方少數民族爭奪財富後最想爭搶的目標了,當漢人王朝強大時,北京成了統治長城以北大片領土的橋頭堡,但當漢人王朝衰弱時,又變成北方少數民族渴望當個華夏民族一員的橋頭堡,亦就是因為馬軍作戰已開始統領世界了,金國人蒙古人強大了,向南征服漢人後,建都北京當然是最理想的地方了,朱棣盤據北京多年,容易取得大量優質馬匹建立強大的馬軍,最終能奪取到政權就順理成章了,朱棣集合了漢人的智慧,建設有帝王氣象氣勢的北京城,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偉業,將中華文化藝術發揮到極致。


喜喜羊羊喜喜人


金、元、明、清四朝都把國都定在北京,但北京從一座普通的城市升格為國都,關鍵期卻在遼朝。

唐朝時的北京稱為幽州范陽郡,為省級的盧龍節度使駐地,劉守光就割據幽州稱燕王。因為契丹的崛起,唐莊宗統一中原外,就把幽州當成防禦契丹南下的頭號軍事重鎮。但後唐的幽州,對於立志南下的契丹來說是絕對的噩夢,基本上來多少賠多少。

轉機出現了公元936年,後唐的河東節度使石敬瑭和後唐皇帝李從珂有仇,為了自保,石敬瑭走出了一道千古臭棋。不但認了比自己還小11歲的契丹皇帝耶律德光為乾爹,還許諾只要契丹出兵幫他滅李從珂,他就把事關中原生存死亡的幽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

石敬瑭“言而有信”,滅唐建晉後,果然把幽雲十六州送給契丹。這對中原政權來說是個天大的悲劇,但對契丹來說,平白撿了個大便宜,笑得合不攏嘴。

而幽雲的“幽”,就是指北京。

由於幽州是契丹日後進取中原的重鎮,契丹極為重視幽州。會同元年(公元938年)十一月,契丹升幽州為南京幽都府,也稱燕京,而原來的南京(遼寧遼陽)改稱東京。

幽州對契丹有多重要,差不多等同於海參崴之於俄羅斯在遠東,絕對的門戶重鎮。遼朝時的幽州,主城區在現在的宣武區(已撤)西部,城池周長18公里。僅以唐朝最盛的人口舉例,就有37萬人口。這個人口數放在中原不算突出,但已是遼朝最一線的城市了。如果不是因為幽州距離五代中原王朝太近,遼朝早就遷都於此了。

幽州既是遼朝的陪都,自然就有宮城。南京宮城在老城區的西南部,是主要的人口聚居區,商業非常發達。而在遼朝極盛時的南京,僅“丁”數就有56萬。啥是“丁”,就是能達到朝廷服役標準的男性,即拉壯丁的“丁”。

到了五代後期,志在削平天下的周世宗柴榮率軍北伐,把幽州的契丹人嚇到半死,能溜的全溜了。連遼穆宗耶律璟都做好了丟掉幽州的心理準備,雖然這滋味並不好受。

只是可惜柴榮突然得病,只好撤軍,契丹這才躲過一劫。契丹佔據幽州,對後來的北宋來說如鯁在喉,必欲拔之而後安。趙匡胤沒那個膽量,只是死守中原。其弟宋太宗趙光義倒是有膽有為,只是由於戰略上的錯誤,在幽州被契丹兵一通暴打,差點成了俘虜。

從此之後,北宋徹底放棄奪回幽州的想法。但是,對遼朝來說,幽州依然是他們防禦中原軍隊進攻的頭號屏障。無論遼朝內部的宮鬥多麼慘烈,誰都不敢在幽州玩火,那是要掉腦袋的。能駐守南京的,那都是遼朝的一線親貴。

比如周世宗北伐時的南京留守叫蕭思溫,是遼太宗耶律德光的女婿。而蕭思溫的女兒,你再熟悉不過——大遼國太后蕭燕燕。其他的還有封過燕秦吳楚齊王的蕭孝穆、漆水郡王韓製心。

遼聖宗開泰元年,公元1012年,遼朝改南京幽都府為南京析津府。由於宋遼和好,遼朝皇帝來到南京的次數越來越多,並經常在南京宮殿舉行廷試,選拔人才。

遼朝崩潰前夕,遼保大二年,北宋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北京短暫擁有遼朝的南京析津府,改名為燕山府。但等到金滅北宋後,燕山府又改稱燕京析津府,直到金朝皇帝完顏亮在貞元元年,公元1153年,正式下詔遷都北京,稱為中都大興府。


地圖帝


離北方邊界近,靠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