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壇:讀“芯”術——告訴你機芯上鍊機制的祕密

機芯是手錶的心臟,為手錶上鍊,說來簡單,但每一塊機芯的結構都是精密複雜的。

表壇:讀“芯”術——告訴你機芯上鍊機制的秘密

一枚基礎機芯包括了四大機構,分別是動能機構、傳動機構、分配機構以及調速機構,而所謂的上鍊結構其實就是動力能源機構,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儲存與釋放動能。

什麼是上鍊

一枚機械錶運作的根基來自於動力,機械錶的動力藉由發條盒內的發條緊收儲存,並在發條釋放的過程中輸出動力推動機芯內環環相扣的齒輪運作,根據動力需求的不同,機芯內發條盒的數量、大小與連接方式則略有不同:

1、單發條盒

表壇:讀“芯”術——告訴你機芯上鍊機制的秘密

▲Oris自制110機芯可提供10天動力

大部分的機芯採用單一發條盒的結構,發條盒內搭載特殊合金的主發條,主發條的材質、長短、粗細甚至與發條盒中央軸固定的方式都會影響整枚機芯儲能的表現。當為機芯上鍊時,主發條緊收儲存能量,並隨著鬆開過程釋放動能。一般機械錶可儲存約36~48小時的動力,但也有可提供長達10天甚至更長動能的表現。

2、雙發條盒

表壇:讀“芯”術——告訴你機芯上鍊機制的秘密

▲積家381機芯的雙發條盒各自獨立

分別可提供50小時動能

發條盒與儲能有直接的關係,部分機芯採用搭載兩個發條盒的方式達到延長動能的目的,或以兩個各自獨立的發條盒分別提供走時與其他功能的驅動。

3、多發條盒

表壇:讀“芯”術——告訴你機芯上鍊機制的秘密

▲江詩丹頓2260 SQ機芯搭載四個發條盒

多發條盒的設計首要面臨的是機芯空間配置問題,而根據動能需求多個發條盒會以串聯或並聯連結,也有同時採用串聯與並聯結合的設計。在機芯結構中,發條盒串聯可增長動能,並聯則可增加動力輸出扭力。

上鍊種類

/

手動上鍊

表壇:讀“芯”術——告訴你機芯上鍊機制的秘密

手動上鍊顧名思義,就是必須借人手由機械結構外部對機械錶進行上鍊動作為機芯補充動能,幫助轉動發條上緊的結構常見的有幾種:

1、由錶冠上鍊(常見的位於3點鐘位置錶冠。)

2、藉助上鍊工具

早期錶冠還未發明時,多以上鍊鑰匙幫助錶款上鍊,現代部分錶款也因為發條盒儲能容量的需求,仍需藉由上鍊工具幫助加快為機芯上鍊的速度,例如朗格擁有31天動能的Lange 31與帕瑪強尼特殊結構設計的Bugatti等錶款。

3、特殊上鍊設計

少數錶款既不是採用傳統錶冠結構,也並不需要額外的工具幫助上鍊,而是將驅動上鍊的齒輪結構重新設計,例如獨立製表師品牌Romain Gauthier旗下Prestige錶款便取消了錶冠而改成與齒輪同樣呈水平排列的圓盤結構並放在了手表底蓋。雅典的奇想系列錶款也因為機芯結構特殊,透過轉動錶殼後底蓋為錶款上鍊。

上鍊種類

/

自動上鍊

自動上鍊機芯搭載有一組可連動至發條盒的自動上鍊結構,藉由佩戴時手部動作帶動自動擺陀進而對發條盒自行上鍊。早在懷錶時期自動上鍊系統便已誕生,而腕錶時代的自動上鍊系統則在20世紀初以轉動角度有限的撞陀方式首度出現,而後才研發出目前主流普及的全擺動自動上鍊系統。自動擺陀的設計根據其固定位置與形式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1、中央式擺陀

2、微型擺陀

3、外緣式擺陀

/

手動上鍊

手動上鍊顧名思義,就是必須借人手由機械結構外部對機械錶進行上鍊動作為機芯補充動能,幫助轉動發條上緊的結構常見的有幾種:

1、由錶冠上鍊

2、藉助上鍊工具

3、特殊上鍊設計

百年傳承的機芯之美

不是三言兩語能概括的

下期再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